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积极策略研究——基于抗逆力的视角

2016-11-09 02:39蒋丽华周东滨戈兆娇宋晓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20期
关键词:老伴儿女士关键

蒋丽华,周东滨,戈兆娇,海 梅,宋晓梅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积极策略研究——基于抗逆力的视角

蒋丽华,周东滨,戈兆娇,海梅,宋晓梅

(赤峰学院,内蒙古赤峰024000)

本文采用量性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一般家庭抗逆力的三个关键过程——家庭信念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入手,考察三个关键过程在应对失独过程中对应对策略的影响,进而对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策略水平现状进行分析探讨.

失独家庭;应对;积极策略;研究;抗逆力

失去父母等于没有了过去,而失去了孩子等于失去了未来.毋庸置疑,失去孩子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巨大的危机.失独家庭面对失独的困境,能否具有突破困境的危机承受力、挑战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采取积极策略抵制住家庭失能的可能,使家庭在良性运行的轨道上前行,这是研究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失独家庭每年以7.6万人的速度递增,就使得这方面的研究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美国芝加哥大学的Wals认为,家庭抗逆力是以家庭为功能单位,在家庭面临困难或危机时的一种应对和适应过程[1];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抗逆力既是一种反弹能力、危机承受力、挑战能力[2];也是其潜能的转变与提升过程[3].“一个有抗逆力的家庭会以各种优势方式与策略,来应对人生历程中各种独特的困境……”[4]这就为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就是基于一般家庭抗逆力的视角,探索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积极策略形成的抗逆力基础,以为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积极策略的教育和干预提供依据.

1 研究基础——关系建构中的家庭抗逆力

“所有的个人和家庭都有更大的抗逆力;我们可以通过鼓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和强化关键运作过程,来让他们的潜能最大化”[5].个人抗逆力是个体与家庭、社会互动的结果;关系的冲突和家庭的瓦解,可能会在危机或压力持续作用下发生,而适应不良的反应会使个人与人际关系的脆弱和危险性增加;家庭过程不仅调和家庭成员及关系压力,还对危机事件产生影响;通过压力的缓冲和适应性提高,保护性过程可以增强抗逆力.这是家庭抗逆力取向的基础.芝加哥大学的Walsh正是基于此,从优势的视角关注一般意义上家庭抗逆力过程中的关键特质,提出了一般家庭抗逆力过程模式.认为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模式、家庭沟通过程是家庭抗逆力发挥的关键过程.其中,家庭信念系统,包括家庭成员共享对逆境意义的看法、积极的展望和灵性的超越;家庭组织模式,包括灵活性、关联度和社会及经济资源;家庭沟通过程,包括观点澄清、开放的情绪表达、合作性的问题解决.而“描述及识别可能增加失能风险的因素与促进复原和抗逆力的关键过程——包括信仰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是家庭丧失的主要应对的任务[6].

2 研究方法

基于上述理论,本研究采用了量性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试测的基础上,完成了访谈提纲和调查问卷.首先,采用自编的针对绕一般家庭抗逆力关键过程的三个维度所设计的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对失独家庭进行深度访谈;然后,要求被访者对根据上述访谈设计的调查问卷做出回答.问卷共15个项目,为5点计分法.“完全不同意”为1分,“完全同意”为5分.带星号为反向计分题.问卷最低分为15分,最高分为75分.访谈对象主要来自赤峰红山区、松山区、克旗、林西、宁城和喀喇沁旗等城镇旗县区的50个失独家庭.访谈的内容,由访谈者进行录音或者由访谈者记录整理.经过对访谈内容和背景的分析,结合调查问卷,考察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过程中信念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对应对失独策略的影响,进而对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策略水平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的呈现

通过对50个失独家庭访谈与调查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我们发现,失独家庭面对失独的危机,都采取了一定的应对策略来保护自己,并力争使家庭处于良性运行之中.但是,他们所采取的策略对应对失独危机的有效性不同,因而体现出水平的差异.

案例1.:

N女士,与爱人退休前都是公职人员,大专学历.孩子因为车祸去世十多年了.谈到失子,平静的语调下仍然看出很难过.她谈到:孩子的去世影响很大.最大的影响就是没有了精神寄托;到老了的时候,没有人陪伴,没有人管.问她现在是否还这样想,她说已经看开了.问她是怎样做到像现在这样坚强生活的?她说多亏她的爱人;意外发生了,既然没有办法起死回生,2个人就得相互作伴生活下去,死很容易,但活着的人怎么办啊.亲戚、朋友也都劝解.慢慢意识到了,谁也没有办法控制意外事件的发生.现在我已经适应了和爱人2个人的生活.问她有人认为这事情的发生是老天爷的惩罚,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很坚决的摇头.不这样认为,就是个意外.他和叔叔开车去玩,他不会害他.这件事情,纯粹是意外.怨不得任何人.现在生活会比事情发生时差吗?对这个问题也很坚决的予以否认.只是缺少了精神寄托.如果没有那场意外发生,我们也许和其他人一样,每天忙着接送孩子去学习.我感觉到他们已经从失子的痛苦中走出.而对于未来也有清楚的认识和准备.平时注意锻炼身体.常常出去旅游.也很注意饮食营养.关注养老方面的信息,打算将来和朋友一起找个条件好的养老院.关于夫妻之间的尊重和亲密度是否有变化的问题,她看着老伴儿,并握着老伴儿的手说,没有我爱人的关心照顾,都不知道自己今天会是什么样.觉得关系更加亲近了.不是说没有意见不一样的时候,也会争论,但是会商量着解决.两个人得相互依靠.我不高兴时,他会哄我开心.他难过时我也会想法逗他高兴起来.偶尔也会聊聊关于孩子的话题,能不想吗.其实,真的感谢社区工作人员,还有原来的同事、亲朋好友和邻居对我们的诸多帮助.时常去参加朋友聚会、婚礼.社区工作人员与邻居也证实他们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

N女士与爱人对失子有客观的认识——意外,能够较快的面对和接受家庭丧失这一不能改变的事实,并能做出积极调整.通过夫妻关系的紧密联结和情感交流,以及与亲朋好友和社区邻里保持密切的交往关系,夫妻能够共同面对生活困境,并为未来生活做出有效的准备和行动,使自己的家庭恢复和良性运转起来.可见,N女士与爱人在应对失独过程中,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策略.

案例2:

H女士,与丈夫都是企业退休职工.目前丈夫在个体企业打工,H女士因为身体健康原因呆在家中.孩子因病去世有6年了.谈到失子对生活的影响,H女士的眼泪掉了下来,原来前几天老伴突发疾病送院,拖着不适的身体楼上楼下的奔波,孤立无援的感觉使她特别想念自己的孩子.也引发她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没有找亲朋帮忙,是因为不想在麻烦他们,因为他们也有工作,平常对自己照顾挺多的.我感受到她有着面对现今生活和未来生活的忍耐.但是又透露出些无奈和力不从心.对孩子意外去世,至今还常常会怪罪自己,不愿想到和怕别人提到;有亲朋好友孩子结婚,她和老伴儿从不参加,觉得低人一头.而邻居背后关于“缺了德了”议论,更是增加了她的痛苦.使她内心更加的混乱,“也许真的是上辈子缺德了,这辈子遭报应,不然这种事情怎么会落到我的头上”.为了使自己内心不再那么矛盾纠结,呆在家里念经书,避免与邻居、熟人见面.这种与外界几乎隔绝的状态,使得H女士隔绝了许多自己可以利用的外在资源.在家中,老伴儿常常闷头抽烟,不愿说话.虽然她感受到老伴儿的痛苦,但还希望能感受到老伴儿的支持和安慰.有时候会和老伴儿有冲突,彼此就会说些伤心的话.这让她感觉老伴儿不尊重自己,觉得与老伴儿的关系越加疏远.在应对家庭危机中,她觉得自己在“孤军作战”.当然,对于家庭中的重要问题,还是能够和老伴儿商量着解决,毕竟只有两个人啊.对于未来生活可能发生的事情,不愿去想,认为想也没有用,就这样过下去吧.谈话中,可以感受到H女士对未来是想过的,还有着对未来的担忧,但是没有做出更有效的准备和行为,而是把自己封闭在家中.

H女士与丈夫,不能比较客观的理解失独,难以摆脱自责与矛盾的痛苦.导致他们不能有效的做出调整.不交流或者说些彼此伤心的话,使本该在失独危机中相互安慰、支持的夫妻关系更加疏远;而尽量回避与亲朋好友及邻居的接触,也使他们丧失了许多应对失独危机中可以加以利用的资源.因而,在应对失独的危机中,尽管他们清楚未来可能面临的困境,却不能做出有效的计划和行为.可见,他们应对失独危机的策略水平是较低的,难以使家庭良性运转.

案例3:

L女士,年轻时离婚、下岗,独自带大几岁的孩子,刚刚成人就病逝了.迄今已有10年.目前再婚5年.谈到失子对生活的影响,表情有些凄然,但是很平静.年轻时什么苦都吃了,老了,孩子也没了,难过的要死.眼泪都哭没了.对孩子有些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那时,亲朋好友和邻居们给了很大的帮助.娘家妈妈偷偷的给钱,朋友常抽时间陪我.有一次,因为一个邻居在背后说“她孩子死了,是上辈子缺德了”,朋友还上去与那人吵了一架.回家一晚上没睡觉,想啊想,想明白了.真的是上辈子没做好事,所以要受这些罪.那就得承受.但是既然是这样,那我要好好活着,要做好事.从那以后,我不再哭了,努力工作,多做好事帮助人.我也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和帮助.后来,认识了现在的老伴儿.他很疼爱我,也是个苦命人.现在,我们相互支持,互相安慰.当想念孩子时,他会想办法逗我开心.有了老伴儿的陪伴,真的很感恩.遇到大事能和人商量着解决,有问题一起面对,真的很满足.问道对未来生活的认识和准备时,L女士说有准备的.好好生活照顾好彼此,每天都锻炼身体.有计划的安排开支.她完全同意现在的生活不比原来差.

L女士对失独的理解虽然不是很客观,但是她给失独这一危机创造了新的意义:做好事好好的活着.接受失独这一不可改变的事实,去实现可能性.这一调整,逐渐使家庭良性运转起来.亲朋好友等的社会支持了给予了她做出有效调整的力量;而再婚老伴儿的陪伴、支持和爱护等,使她更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并对未来生活做出比较有效的计划和行为.其应对失独危机的策略水平相对较高.

通过对50个失独家庭访谈资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策略水平大多居于中间水平,即比较有效应对家庭危机,使家庭功能能比较良性运转的策略;应对策略水平高,是指能够有效应对家庭危机,使家庭功能良性运转的策略;应对策略水平低,则是指不能有效的应对家庭危机,家庭存在失能的风险,家庭功能不能比较良性的运转.

4 失独家庭应对策略与三个关键过程的关系

通过对50个失独家庭访谈资料与问卷资料的分析对比发现:家庭的应对策略与一般家庭抗逆力三个关键过程是密不可分的.失独家庭在一般家庭抗逆力的三个关键过程——信念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不同,其在应对家庭失独危机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水平就不一样.通常失独家庭在信念系统、组织模式和沟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水平越高,其采取的应对策略对恢复和促进家庭良性运行就越有效.

表一 信念系统调查频次分布表

从表一、表二和表三中可以看出,一般家庭抗逆力三个关键过程总分高与总分低的失独家庭都有一些明显的共同特征.如低分组不能完全面对失独,认为是老天爷的惩罚而生活会比以往差等想法,通常会使他们相互怪罪来减轻自己的痛苦,结果导致夫妻关系的疏远,而这又会导致怨恨情绪.夫妻相互埋怨指责、情绪化的沟通,影响了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与家庭问题的解决.这也必然影响他们所采取的应对策略水平.

表二 家庭组织模式调查频次分布表

表三 沟通过程调查频次分布表

从表四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失独家庭一般抗逆力三个关键过程的得分水平是居于中间部分,表明大多数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策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

表四 50个家庭一般家庭抗逆力三个关键过程总分频次图

5 本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对于应对策略水平只是一个粗略的划分,有待深入研究.此外,经济水平、失独原因和健康状况等也对失独家庭应对策略有影响,但本研究没有涉及.希望研究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关注与研究.

〔1〕〔4〕〔5〕〔6〕[美]Froma Walsh.家庭抗逆力[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17,149,27,197.

〔2〕Walsh,Froma.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Guilford.2006.

〔3〕Walsh,Froma,Community-Based Practice Applications of a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edited by Dorothy S.Becvar.Springer Science.2013.

B841

A

1673-260X(2016)10-0070-04

2016-08-17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课题“失独家庭应对失独的积极策略研究——基于抗逆力的视角”的部分研究成果(NJSY14284)

猜你喜欢
老伴儿女士关键
女士不停买衣服的背后
硝酸甘油,用对是关键
高考考好是关键
这位女士一个月读了100本书
全年目录
女士找茬
小孙和小于
如此“老伴儿”
老伴儿学艺
一辈子的幸福在于找了个好老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