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吐槽”与国家形象

2016-11-10 10:15任孟山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网民留学生民众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资深新闻评论员

互联网时代的“国际吐槽”与国家形象

任孟山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研究员、资深新闻评论员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生态中,出现了一种传播新现象,笔者把它称之为“国际吐槽”。

“国际吐槽”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内网民通过互联网网页、社交媒体、网络评论、网络视频、网络广播等把“吐槽”出口到其他国家。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大家的“吐槽”都集中在国内,很少有机会“吐槽”到国外。国外民众如果想知晓一个国家的内部舆情和民众意见,一般都需要借助国际媒体。国际媒体采集其他国家的信息传播给本国民众或第三方国家。但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社交媒体日渐发达的信息传播环境,使这种情况发生了巨变,国内网民如果通晓外语,以对象国语言进行发帖、评论、广播等的“国际吐槽”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民众所获悉。

美国有个“白宫请愿网”,据说是奥巴马政府推出的网络问政新举措。这个请愿网推出之后,经常被各国网民搞怪,中国网民有不少也积极参与其中,比如,请愿取消高考、取消四六级考试、让美国政府驱逐可能与朱令坨中毒案有关系的孙维,等等,以至于奥巴马被网民戏封为“全球信访办主任”。当然,白宫不会对美国以外的请愿做出回应。但是,这种行为本身的客观效果是,其他国家的民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中国网民关心、关注、不满、揶揄、调侃的某些事件。

不仅如此,国内不少网民都有Facebook、Twitter账号,有些网民也会在上面“吐槽”。一般来讲,很少有网民的“吐槽”会引起国际舆论的认真关注,但是,从信息传播的角度讲,一定会有人接触到相关信息,并从发帖网民的角度去理解中国。其实,这不只存在于中国国内网民的“国际吐槽”行为之中,其他国家的网民也有此现象。所以,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有些国家的领导人或者政府部门的主要官员,在Facebook、Twitter上开设账号,以便于传递信息,回应质疑,提升国家形象。这一方面可以向国外民众传播本国信息,显示其开放态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抵消网民的“国际吐槽”带来的国家形象压力。

“国际吐槽”还有另外一类不是“出口”行为而是“在地传播”。这种“在地传播”主要由留学国外的留学生群体和侨居国外的民众发起,特别是活跃的留学生群体,他们年轻有活力、思维敏捷、议题敏感度较高、语言没有障碍,是“国际吐槽”的重要“在地传播者”。根据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2016年4月29日公布的数据,截至2016年3月,全美国际学生人数为118万人,其中中国留学生35.3万人,比排名第二的印度留学生19.4万人高出近一倍,蝉联所有生源国家榜首。除了在美国,在英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中国留学生在该国国际学生的人数也都很多。2016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达52.37万人,比2014年的45.98万人多出6万人。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就是说,应该重视其国际传播力,至少不应该忽视。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与生活,对留学所在国有着切身体会,一方面会“吐槽”该国的各种法律规制与社会百态,另一方面也在时刻关注中国国内发生的大小事项,且在很多时候会有意或无意地与留学所在国加以类比。当下的社交媒体传播环境,已经使得身居国外的包括留学生群体在内的华人,可以随时随地知悉“国内剧”,知道国内发生的各种事件。数据显示,微信的海外用户已经达到2亿之巨。信息传播的迅疾性与扩散度之高,可见一斑。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地传播”的“国际吐槽”想没有都难。

国内出口的“国际吐槽”与国外“在地传播”的“国际吐槽”,是当下存在的两种“国际吐槽”现象,是网络时代尤其是社交媒体发达之后的新现象。对于注重国家形象传播的政府而言,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我们所熟知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基本都非本国人士所为,但是,“国际吐槽”这事儿很多都是“自己人”所为,通过发帖、评论、晒图、视频等方式表达所欲言。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更充分、更丰富地理解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看待“国际吐槽”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呢?基于信息传播全球化的现实,国际传播的管理机构可能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理念,即必须认识到这是个新近发生的、已成规模化的基本事实。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讲,是个没有办法改变的事实。信息传播全球化意味着信息传播在国际上的公开化脚步越走越疾,互联网带来的新媒体传播生态,意味着不可能管控所有个体的信息传播,更不可能强求个体传播者发布什么样的信息。

况且,即使有一点点管控的可行性,信息管控成本在新媒体时代也是个无底洞,是任何国家不能承受之重。信息传播生态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按照5W的经典理论来看,五个要素都是无法或极难管控的。因此,对于“国际吐槽”影响到国家形象的问题,一定不是“堵”,而应采用“疏”的引导方式。具体疏导方式可以借助对吐槽信息的回应来修正国家形象。具体来讲,就是面对网民的国内吐槽和国际吐槽,能有公共机构出来对相关信息做出回应,对网民关心的事或不满的事加以解释。如果有国际吐槽受到国外媒体关注,那就需要以相应的语言加以解释。这种解释不一定是口头上的,可以是在网页上的互动,也可以是通过国外社交媒体正式发布的信息。没做好的老老实实承认,能做好的认认真真改进,被误解的清清楚楚修正。不文过饰非,也不轻易许诺,不强词夺理,也不回避偏见,实事求是地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让吐槽者与公众了解自身未虑及的信息、遮蔽的信息以及其他信息盲点。

当然,对于各种吐槽,最终的办法是公共机构要做得足够好,能够让网民“无槽可吐”。但是,我们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所以,最要紧的是能让吐槽者与公众看到诚实的态度、工作的敬业、改进的可能性。从实践来看,舆情事件的发生与扩大,很多时候是由于责任人没有担当、缺少诚恳的态度、试图掩饰关键信息所造成的。这是很没有必要的错误之举,在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下,一切都处于“可视”状态,总有信息可以拼接到一起,还原事情的本相。当下,不仅是个大数据时代,更是个大信息时代,总有没能被控制到的漏出信息。所以,掩饰只会将成本升到最高,公开才会降低成本。

对于“国际吐槽”这种互联网时代的新现象,一方面不必大惊小怪,要以平常心对待,公共机构要完成应该做好的工作,消除网民“国际吐槽”的现实与背景,即使不能让民众完全满意,也不至于让大家怨气四溢;另一方面,通过公开回应,消除吐槽者与国际公众的误解,争取多一些理解和了解。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新媒体传播背景下,回避负面消息的“鸵鸟心态”不能有,要认真诚恳不敷衍地直面“国际吐槽”。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际传播学科发展前沿研究”(项目批准号11AXW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网民留学生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胡主席一弯腰 感动亿万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