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存困境与未来发展

2016-11-10 10:15文/李
传媒 2016年14期
关键词:娱乐栏目戏曲

文/李 霞

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存困境与未来发展

文/李 霞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表演艺术,而且构成了中国文化的诗性特征与民族文化的价值体系,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戏曲艺术却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被边缘化,它曾经光芒璀璨,如今却黯然失色。各大电视台的经典戏曲栏目不得不调整播放时段,甚至停播。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引领社会大众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了解戏曲艺术,成为当下媒体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大众文化语境下电视戏曲栏目的生存困境

戏曲艺术远离当代文化背景。法国学者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论述了时代精神、地理环境、种族文化等对艺术家、文化艺术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戏曲艺术同样如此,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产物,是特定时代艺术家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戏曲艺术中的动作、服装、妆容以及舞台布置等,都表现出特定时代的审美取向和文化艺术积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互联网的出现,传统文化积淀下的大众思维模式、观赏经验、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们更倾向于欣赏形式新颖、内容轻松的节目,而古老的戏曲艺术已与当代人的生活相距甚远,戏曲的程式化动作、抽象化表演与当代大众尤其是青年人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有一定的距离。此外,中国戏曲艺术内容基本上来源于神话故事、历史传说等,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如《失街亭》《空城计》等,欣赏者若不了解故事背景,就很难理解戏曲艺术的内容。

电视戏曲栏目生存现状欠佳。戏曲艺术自身已不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文化,观众群越来越窄,且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虽然当下不少地方电视台都有戏曲栏目,如天津电视台的《中华大戏院》、上海电视台的《海上直播剧院》、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广东电视台的《南国剧场》、浙江电视台的《戏曲红茶坊》等,但从整体来看,戏曲栏目在整个电视节目系统中所占的比例很低,而且不少老牌戏曲栏目因收视率低无法支撑节目经费而停播。例如,陕西电视台的《秦之声》、广东电视台的《南国剧场》、四川电视台的《川剧戏院》、北京电视台的《同乐园》等戏曲栏目都因收视率低而不得不停播。不仅地方电视台如此,就连中央戏曲频道也因生存现状而做出调整,在本应播放戏曲的时段播放电视购物、电视连续剧。央视戏曲频道作为我国电视戏曲栏目的领军者,拥有国内最大范围的观众、节目等各种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当下也不得不依靠其他方式提高经济效益,更何况各个地方戏曲栏目呢?

电视戏曲栏目无法满足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收视率是电视生存的根本,但当下电视戏曲栏目普遍收视率较低。符合当代观众审美、蕴含较高艺术意境和欣赏价值的戏曲节目较少,各个电视台虽然开设戏曲栏目,但节目内容、形式基本雷同。

电视戏曲节目经常采用“擂台赛”的形式,如以河南电视台《梨春园》为代表的戏曲栏目曾经吸引众多观众,红遍大江南北。其以专业评审、大众评审、观众无记名投票等形式体现公平、公正的精神,再加上栏目以“打造自己节目生产出的平民明星”的宣传,吸引了各个年龄段的人参加。但近些年,这种形式被模仿、复制,而且可供选择的戏曲唱段非常有限,观众已失去了原初的好奇与兴趣。即使陕西电视台《秦之声》对节目的形式不断做出改变,从舞台实况录播到群众和专业人员的演唱大赛,再到西北五省联合巡演、戏迷现场互动、微型情景剧等,都终究改变不了观众产生的审美疲劳。

面对这样的现状,电视戏曲栏目应从本质上接近大众文化,突出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功能,将传统的戏曲与娱乐相结合,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

《国色天香》演出截屏

电视戏曲栏目的未来发展

娱乐成为当代审美潮流。自古以来,文艺的娱乐功能就是一种附属功能,而教育、认识、审美等功能居于主导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思想压力越来越大,使得电影、音乐、电视剧以及流行音乐等艺术的娱乐功能比其他功能更为突出,甚至成为当代文艺的主要功能。

在当代,娱乐与商业相结合,经济利润成为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因此,当下很多电视节目一味地追求娱乐化,甚至形成“娱乐至上”的错误观念,导致栏目品位降低,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我们要客观、理性地对待娱乐化,既要保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要提升观众的审美水平,这对于电视戏曲栏目来说,可谓是一大考验,也是其未来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电视戏曲栏目娱乐化创新。近些年,很多电视台也在积极进行电视戏曲栏目娱乐化的创新,打破传统戏曲节目的制作方式,走出一条适合青年观众审美的戏曲栏目。例如,广东电视台的《粤韵风华》从古代故事、小说等传统文化中取材,用剧(曲艺)演唱加小品的创新方式进行表演,而且具有珠三角和广州话的特色,很好地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一起,这远比斗唱腔、比专业戏曲表演、拼戏曲知识等更有趣,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又如青海卫视《时尚美食》中有部分节目将戏曲和美食结合在一起,带着观众深入了解戏曲大师的日常生活,从而帮助观众了解戏曲文化。此外,戏曲与流行歌曲结合也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例如,阿信的《北京一夜》,周杰伦的《青花瓷》《兰亭序》,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

戏曲栏目娱乐化是赢得受众的最佳途径之一,天津电视台在调研真人秀节目、戏曲艺术与流行歌曲的基础上,于2014年春节后推出全国首档原创戏曲真人秀节目《国色天香》,节目邀请戏曲大师、各个年龄段的流行音乐明星参演助阵,重视挖掘戏曲深层次的价值,把握戏曲与流行音乐行业本身的规律,并在节目中增加介绍选歌编曲的片段、表演者练习的过程等,完美地将戏曲艺术与流行歌曲中的精华展现出来。此外,该栏目在采用古文化、古辞赋以及古旋律等戏曲表演的基础上,融入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在严整、规范的程式化戏曲艺术中融入流行歌曲的娱乐化元素,既贴近了观众的娱乐化审美需求,便于观众接受、欣赏,拉近戏曲艺术与观众的距离,又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戏曲知识开辟了一条新路。

《国色天香》的一炮而红并非偶然,从其节目形式与内容来看,其成功是种必然,尽管当下戏曲艺术已远离大众生活,但戏曲艺术仍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戏曲栏目未来的发展应立足于本土文化、坚持创作,同时最大限度地体现娱乐化的审美特点。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在读博士、

山西传媒学院讲师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化创意与设计研究中心2015年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像构建与传播”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娱乐栏目戏曲
戏曲从哪里来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娱乐眼
娱乐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