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的数字化视觉特征 *

2016-11-12 02:20黄凛奇HUANGLinqi
设计艺术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图形数字化数字

黄凛奇HUANG Linqi

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Xiamen University,361005 Xiamen)

平面设计的数字化视觉特征 *

黄凛奇HUANG Linqi

厦门大学,厦门 361005(Xiamen University,361005 Xiamen)

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元化的审美取向成为社会主流,平面设计领域出现了新的审美需求,数字化视觉特征是迎合这种审美观变化的产物。由此,围绕消费理念、信息媒介、认知基础等几方面变化,结合当前主流数字图形技术,就平面设计领域中数字化视觉特征展开论述。

数字技术;平面设计风格;数字化视觉特征

一、引言

近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经历了3个有代表意义的历史时代的交替变迁——手工业(农业)时代、工业化大生产时代以及信息化时代。英国维多利亚风格和瑞士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可以看作是前两个时代最具典型性的平面设计代表风格。

进入信息化时代,全球社会人文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数字图形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两者相互交织,为平面设计领域的视觉表现指引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得平面设计逐渐形成了具有当前时代特征的视觉表现风格体系。

本文将围绕消费理念、信息媒介和认知基础等几方面的变化,结合当前主流数字图形技术,就平面设计领域中数字化视觉特征展开探讨。对于数字化视觉特征演变的理解,我们不应局限于单纯平面设计中形式表现特征规律的变化。它同时也反映了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消费需求和社会流行文化的主导趋势。

二、数字技术与平面设计

数字化视觉特征基于数字技术特性显示出全新的视觉效果,彰显了数字技术在平面设计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它推动了平面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整体变化,现具体论述如下。

1.素材资料更易处理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完美解决了素材资料收集、整理和跨媒介整合的难题。设计人员通过数字影像设备,可以将各种媒介的视觉素材,转化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实现无缝结合。我们对于这些资料的传输、查找和保存,也更为快捷、方便。而数字信息无损复制的特性,使我们也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

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诸多专门提供设计素材的商业网站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连数字图像软件业巨头美国奥多比(Adobe)公司,也在其产品中整合了上网购买照片影像产品的功能,使其在图像素材市场占据了更大的份额。

2.视觉形态更加优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设计人员对视觉形态的表现能力。同时,数字技术也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造型表现手段。

数字技术能够将图形分解为几百万个乃至上亿个像素点,设计人员通过专业图形软件,可以轻易地在指定单个像素点范围内,精确使用任何一种颜色。由此,设计人员现在对视觉形体准确度的把握和色彩范围的控制,能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专业图形软件还可以精确模拟各种传统设计工具,并可对其功能、效果及工作方式加以改进和优化。

3.造型功能更为强大

许多专业图形软件还提供了程式化的造型功能,这些软件程序中的各种数字参数变化,代替了人的主观审美经验和客观表现力等综合的因素,决定了作品最终的视觉效果。同时,专业图形软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偶然性和随机性因素,为造型表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数字技术为平面设计提供了全新的视觉形态创新平台的同时,也直接反映出数字化视觉特征的形式表达规律。对于数字化视觉特征的诠释,通过详细定义其具体特征,并精确描述细节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可能会使我们陷入对局部细节的纠结,而导致在整体方向把握上的偏差。所以,以下我们将从数字化视觉特征的几个主要构成方面,来展开具体讨论。

三、数字化视觉特征

1.个性化

由于受到消费者消费观念变化的左右,新的视觉风格往往表现出对以往风格的反叛。

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推进了社会整体生产水平的突飞猛进。各个企业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利用数字技术的多种优势与便利性,有效地来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他们又强化各环节的可控度,在大批量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实现了产品的多元化视觉表现形式,这在客观上为消费者消费观的转变提供了物质基础。

“社会消费核心理念逐渐由‘功能消费’转变为‘情感消费’与‘象征消费’,消费成为满足消费者实现个体和体现自我价值的行为”[1]。主流消费概念被淡化,消费群体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状态,个性化的消费方式成为了主流。

同时,受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标准化、规范化和理性化的工业化时代残留下的实用主义审美观受到挑战,以国际主义为代表的缺乏个性化和情调的设计风格,已使人们感到麻木和厌倦。

在此背景下,数字化视觉特征的作品显示出与以往设计作品截然不同的观感,整体风格并不具有鲜明的、统一的形式特征,而是呈现出多样的、包容的多元化特点,它并非是对以往的平面设计风格的完全颠覆,在设计基础造型美学理论和价值观等方面,仍然可以看出它对传统设计的继承。

在继承的基础上,数字化视觉特征的作品借助计算机技术,实现了视觉风格的变化求新,通过趋向多元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强调对现代主义简约、鲜明和理性化的单一视觉风格面貌的反叛,体现出视觉设计的创新。

美国女设计师阿普里尔·格莱曼(April Greiman)1986年利用计算机技术设计制作的单页广告《这有意义吗?(Does It Make Sense?)》(见图1),就引起了国际平面设计界的极大反响。

图1 阿普里尔·格莱曼(April Greiman)的作品①

在这个首次被“电脑化”的设计作品中,阿普里尔·格莱曼(April Greiman)用录像机摄取图像,输入电脑中与文字一起进行重叠、拼贴等特殊处理。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主体上重叠了象征宇宙和科学的图形元素,形成了复杂而特殊的视觉效果。电脑化的形式语言不仅引起了观众对广告主题的联想和思考,也展示了电脑辅助设计的表现可能性。

数字设计的先锋人物大卫·卡森(David Carson),充分利用电脑软件新技术来展现其作品的独特魅力,他尝试用文字创造图形,并在图形中加入各种类型的图像。他异乎寻常的设计风格赢得了一大批狂热的追随者,成为自由版面设计风格的领军人物。

大卫·卡森(David Carson)的作品从表面上看好像杂乱无序,表现出与国际主义风格完全对立的观感,但就其本质而言,它并没有超脱出视觉传达的根本性诉求,体现了大小、虚实、疏密的对比之美,呈现出另类的视觉美感。

2.交互性

传统的平面设计以印刷媒介为载体,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状况。网络——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在短短二三十年间从新兴媒体迅速发展成为主流媒体平台。

网络媒体通过各种屏幕终端进行展示和互动交流,使得面向网络媒体的平面设计的形态与以往完全不同。动画、视频影像、声音等多媒体元素的导入,提出了关于动态画面、声音变化等综合因素的新考虑——如何将其与传统设计静态画面中的文字、图像等元素进行结合成为有机整体。

相关交互界面的设计,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设计门类,网络媒体的交互机制,也由文字输入的简单交互模式,发展到现在由图标、按钮、菜单、窗口等多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图形交互界面。图形交互界面充斥着现代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依赖它,手机依赖它,自动取款也依赖它,只要有屏幕存在的地方就离不开它。

随着“图形交互界面——以在屏幕终端上实现人机交互功能的可视化操作界面”的普及,这种特定的视觉表现形式已不只出现在图形交互界面中。对其他媒介如海报、包装等平面设计作品,也同样产生了影响。这类作品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通过图形隐喻与象征含义来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思考。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即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艺术,将字母、数字、标点符号等元素以计算机文本排列规律构成的简单图形,就模仿了dos系统时期字符输入指令的计算机界面风格。以像素为单位,点逐点绘制出来的像素图形,则模仿了早期苹果机时代的计算机图形界面风格。

诸如此类的作品,运用计算机交互界面设计发展历程中不同时期的视觉特征元素,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图形技术和人机交互界面的联想,体现出强烈的数字化视觉特征。

网络媒体平台发展的同时,也改变了视觉语言的外部环境,每个人都在使用数码设备制造图像,通过网络复制和获取图像,用图像进行思维。与其他更依赖物质媒介的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带来即时性、广范围传播和低成本复制再现的图像信息优势,成为推动信息交流传播方式质变的直接动力。

正可谓说,“以文字符号印刷文化为其表征的文本阅读体验,正在转换成一种追求直接的感官快感的视觉接受文化模式”[2]。

视觉语境的变化,导致平面设计演化出两种不同表现倾向。具体而论,一种是对图像的运用多多益善,极尽所能,作品所包含的图像视觉元素风格迥异,形态差异万千,加以精心安排和巧妙穿插,通过绚丽新奇的视觉感官冲击满足视觉心理需求。另一种则反其道而行之,在被图像淹没的视觉环境中,几乎不采用任何的图像元素,表现出对符号化图形元素的偏好,作品整体呈现出简洁而单纯的视觉体验,以洗练的风格引起人们的关注。

3.虚拟性

图像直接模拟了人对客观世界的视觉认知,是视觉表现语言中的最重要的环节,一直以来在平面设计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摄影通过精确复制得到的逼真影像,具有直观、快速的信息传达特点,逐渐在平面设计领域得以广泛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地一般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海量的影像图片不断刺激着消费者的眼球。摄影图像的逼真再现,已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他们需要比再现更加强有力的呈现和展示。

在漫长的历史中,摄影一直扮演着真实再现的角色,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改变,超现实主义摄影作品,通过冲击影像真实性的传统认知基础,而获得无以伦比的视觉震撼已经得到验证。它的出现,也引导了之后数字时代图像技术在二维后期处理及三维仿真虚拟这两方向的长足发展。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影像的传统认知,计算机数字技术介入图像处理,电脑软件取代了传统的暗房,被称为“电子暗房”。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摆脱了传统技术手段的诸多不便。

电脑设备和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图像的后期处理手段相较以前有了质的飞跃,设计人员可以在画面中营造出强烈真实感的虚幻景象。人们在惊叹这些作品以假乱真的视觉效果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与现实世界进行比较,强烈的反差往往会引起人们视觉的震撼感受,如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作品(见图2)。

图2 杰利·尤斯曼(Jerry Uelsmann)的作品②

而在三维图像领域中,通过三维软件程序可以直接生成逼真的图像,其逼真程度已经超越了人类感知辨别的极限,做到“无中生有”, 彻底摆脱了图像处理中对图像素材的依赖。

换言之,我们可以根据需求,创造出原本不存在的“真实”图像。而这种没有参照物对比的“真实”图像,成为图像内容真实性的唯一证据,彻底断绝了图像与物象之间的映射关系。

二维合成图像与三维虚拟图像有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带给观众的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二维的合成图像好比是精彩的魔术表演,观众为表演带来的视觉震撼激动不已,但是没有人会将魔术表演的结果等同于客观现实的变化。三维虚拟图像则不同,它营造出一个逼真的幻象空间,在幻象空间中事物模仿客观世界的规律运行,其表象符合人们的视觉认知经验,人们身在其中却浑然不知,幻象空间与现实融为一体。

不可否认的是,不管是二维的合成图像还是三维的虚拟图像,在围绕图像真实与虚幻之间进行探索的同时,它们特有的数字化图像风格,为平面设计创意表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程式化

数字化图形程式化的造型方式,是数字图形技术发展的重要突破方向,同时也是构成数字化视觉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形艺术(fractal art)由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即IBM研究实验室的数学家本华·曼德博(Benoit B. Mandelbrot)提出,“其维度并非整数的几何图形,而是在越来越细微的尺度上不断自我重复”③。

这种以数学公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程式进行推导、演算而获得的奇异视觉感官效果的造型方式,完全独立于人的主观审美意识和想象范围之外。根据分形艺术理论衍生出的分形艺术绘画作品,就是一种充分利用数学公式,通过数学计算来求得特定的图形局部,然后将众多图形结构演绎组合,以像素的方式呈现出的奇妙的图形。

当前,一些视觉艺术领域的理论研究,已经在开始关注分形艺术作品,并在探讨其美学价值和实际应用。将分形艺术绘画作品与手工作业的视觉作品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电脑软件程序造型与传统人工造型方式的巨大差异:程式化的造型方式显示出明显的数理规律,色彩的变化过渡呈现出精确无比的丰富变化层次,高度次序化、复杂的排列组合体现出强烈的电脑视觉语言风格,别具一格的视觉效果,为数字化视觉特征的探索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根据普通光缆运行工作特点,在事故易发地地点和路段增设警示识别标志和加固保护装置。加大日常巡检力度,把握光缆线路沿线工程进度,对施工单位做好电力设施保护和安全知识宣传,告知其在作业时,必须与电力通信光缆设施保持的一定的安全距离。对已威胁光缆安全的施工作业,借助发挥警企联动机制,对其立即予以叫停。

在专业的电脑设计软件的协助下,一些平面设计师的设计作品呈现出与以往设计风格迥异的面貌。就空间形态色彩重叠过渡的精确和复杂程度而言,由于手绘工具的条件限制,使得再高明的画家,也无法与电脑软件程序相媲美,创造出那样繁复而精妙的变化效果。

日本平面设计大师胜井三雄(Mitsuo Katsui)的作品,被公认为是计算机图形艺术的极致体现。他充分利用了电子技术的多样性表现的可能,有选择地将其有机渗透到他的设计表现之中,借助偶发性的随机选择形态、图象构成的精心编排,通过蒙太奇手法,使相互无缘的要素彼此交融,由此产生新的时间和空间观感,丰富了数字化时代的设计语汇。

在矢量软件程序参与设计制作的作品中,通过数字建模的丰富编排,个体视觉单元有序排列变化的复杂程度与精确性大幅度提升。计算机能够瞬间处理海量数据,实现图形批量处理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以往需要花费大量人工才能达到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可能只需要一个按键就能完成。

不仅如此,一些软件程序功能使设计人员能够实现手工作业方式无法想像的视觉效果——由点、线、面等元素依照数学规律排列出复杂而又极具次序感的图形组合,演绎出全新的视觉样式。

四、结语

数字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过程,在客观上为消费者个性化的诉求提供了实现的可能与便利,它的发展推动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理念成为社会主流。

在平面设计领域,对于数字技术应用的研究,不应当只停留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层面上。我们尚需在数字技术的牵引下,从多媒体平台互动交流、数字化图像处理及程式化造型

因为现在平面设计解决问题的目标和设计过程中的手段、方法,都与过去有了巨大的差异,所以为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审美需求,我们要致力推进信息化时代平面设计视觉风格体系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平面设计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来说,信息化时代的数字技术应用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种发展的契机。笔者以为,新时代的平面设计人员应当把握机遇,除了基础素质的训练之外,更应注重培养自己具有前瞻性和大胆开拓创新的设计思想。

注释

① 图1来源:百度图片.参见:http://fanyi.baidu. com/transpage?query=http%3A%2F%2Fidsgn. org%2Fposts%2Fdesign-discussions-aprilgreiman-on-technology%2F&source=url&ie=utf8 &from=auto&to=zh&render=1&origin=ps.

② 图2来源:http://group.mtime.com/encounters/ discussion/903917/.参见:http://blog.sina. com.cn/s/blog_7996049d0101anxf.html.

③ 参见: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83655 /6576650.htm.

[1] 戚跃春.后工业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J].文艺研究,2008(4):158-160.

[2] 姜松华.图像时代的绘画艺术取向[J].美术届,2008(5):76.

(责任编辑 孙玉萍)

Digital Visual Features of Graphic Design

Since the entry of information age, the diversifi cation of aesthetic orient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stream. Hence a new aesthetic concept appeared in the fi eld of graphic design. Digital visual features cater to the change of aesthetic taste. Focusing on the concept of consumption, information media, cognitive basis and other chang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mainstream digital graphics technology,this paper develops a discussion and study on digital visual features in the fi led of graphic design.

Digital technology;graphic design style;digital visual features

J504

A

10.3963/j.issn.2095-0705.2016.05.004(0018-06)

2016-05-11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资助(CSC 201406315058)。

黄凛奇,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2015-2016年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委派,为英国德蒙福特大学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图形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分图形
数字看G20
找图形
图形变变变
图形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