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鲁迅作品中的对比技巧

2016-11-14 21:40张玉心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42期
关键词:友邦刘和珍藤野

张玉心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鲁迅先生的作品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初中课本里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孔乙己》等是代表;在高中课本里出现的有《狂人日记》《记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名篇。这些文章,有记叙文也有议论文,有散文也有小说。阅读这些重要作品,对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鲁迅先生的粉丝,我想就自己多年来的阅读感受,尤其是对比技巧的运用,谈谈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议论中的对比。在鲁迅的作品《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对比的内容非常清楚:法海与雷峰塔作为一方;白娘子与普天下的人民是另一方;现在,雷峰塔倒了,白娘子解放了,普天下的人民欢欣鼓舞;而法海,站在螃蟹里,自然是“活该”。作者的爱憎何等的分明。有趣的是,作者搞起“统一战线”,把玉皇大帝也拉过来,可见封建势力的孤立、不得人心。又如《“友邦惊诧”论》一文里,运用事实对比的手法批驳了对方的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友邦人士”对什么惊诧,对什么不惊诧;“国府”什么时候“国将不国”,什么时候“党国倒愈象一个国”,两下对比,“友邦人士”与“国府”的嘴脸暴露无遗。在附文中,作者也运用事实对比来驳斥对方的论据:一边是“并无受伤之事”、“更无失踪之事”;一边是请愿学生死死伤伤的确数,而且根据的都是《申报》登载的“南京专电”。事实对比,可谓胜过雄辩。

散文中的对比。散文《藤野先生》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内在对比因素较为丰厚。《藤野先生》将歧视中国人的日本民族(包括日本学生)与对中国留学生关怀备至的藤野先生对比,塑造了可敬、可爱的先生形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对比:先写百草园生活,自由愉快的,无忧无虑的;后写三味书屋生活,拘谨严肃的,死气沉沉的。中间有一个转换语段:“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私塾里去了……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对私塾生活的畏惧溢于言表。如在高中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更是处处是对比,散文中,有刘和珍先前与自己见面的情景与惨遭危害后的情景的对比,有刽子手与刘和珍这样的猛士的对比,有哀痛和不满而不能“直面”、麻木的“庸人”与能面对黑暗现实、不怕流血牺牲、勇敢地站起来反抗、将创造“第三种生活”的“真的猛士”的对比,从而突出了“猛士”的高大人格。正是在这种对比之中,人物的形象顿时矗立在读者面前。

小说中的对比。《故乡》这篇小说对比贯彻始终。小英雄式的闰土与木偶似的中年闰土对比,昔日豆腐西施(美)与今日细脚伶仃(丑)的杨二嫂对比,过去神异的故乡与现在萧索的故乡对比。这些对比深刻揭示出故乡破败、劳动人民日益破产的社会根源。小说的结尾还将“辛苦麻木”、“辛苦展转”、“辛苦恣睢”的旧生活与“新的生活”对比。尽管作者未能对“新的生活”作具体描绘,但结尾处象征性的勾勒,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指出了美好的前景,增强了斗争的信心。《孔乙己》也有对比。同是读书人,爬上去了,成为有权有势冷酷凶暴的“丁举人”,这是极少数;爬不上去,沦为不会营生、迂腐潦倒的“孔乙己,这是大多数。由此可见,封建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毒害。就是同一个孔乙己,前后也作了对比:打断腿之前,孔乙己不肯脱掉又脏又破的长衫,之后,用手走路,只好剪了长衫(穿破夹袄);打断腿之前,虽是站着渴洒,但“排”出九文大钱,神气十足,之后,嗜酒不改,只能“摸”出四文大钱,“颓唐”得很了。前后对比,说明孔乙己死亡的必然性。

不得不说,在众多的写作手法中,对比是一种极为有效的表达手法。将美与丑的人放到一起、将先进与落后的思想放到一起,哪还需要作者多言,优劣与高下自然就出现在读者面前。走近鲁迅的作品,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猜你喜欢
友邦刘和珍藤野
《记念刘和珍君》中五次“微笑”的作用
细读品味,勾勒刘和珍君的形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解读与构思
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后来怎么样了?
藤野先生谈鲁迅
藤野先生眼中的鲁迅
鲁迅笔下的刘和珍, 真实的她却是一名武术高手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台半数“友邦”被“一带一路”吸引
国民党爆18“友邦”等着与台“断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