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移民的农户可持续生计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6-11-15 11:01陈胜东孔凡斌
鄱阳湖学刊 2016年5期

陈胜东 孔凡斌

[摘 要]可持续生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以后,被国内外学者广泛应用于研究农民工、失地农民等农村贫困问题。本文从可持续生计理论出发,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及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生态移民在当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既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又要完成减贫目标,农户生计的可持续性显得尤为重要,认为应该把生态移民农户可持续生计与“十三五”规划内容相结合,对生态移民政策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计资本;可持续生计

[基金项目]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招标课题“推进赣南原中央苏区精准扶贫、分类施策的考核体系创新研究”(15ZD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政策对特别困难地区农户减贫驱动机制及政策优化研究——以原中央苏区为例”(71463025)、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规划项目“江西赣南原中央苏区实施精准扶贫的制度研究”(15SKJD19)、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赣南原中央苏区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研究”(15YJ21)与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及实施保障政策研究”(15YJ29)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 言

20世纪以来,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活动迅速扩展,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由地区性、局部性的问题演化为全球性的问题,并呈逐步恶化的趋势。为了应对生态环境危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西部地区开始将生态移民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并广泛实施,从而引起理论界的极大关注与探讨。而根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的调查研究,到2050年前,中国将有一千万人(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需要通过异地搬迁的办法解决所居住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与农户贫困问题。数量如此庞大的迁移人口,将对中国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挑战。在缺乏有效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大规模的移民迁入势必对迁入地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带来巨大的冲击和压力,甚至产生灾难性后果,出现迁移与环境之间双向关系的恶性循环。

显然,生态移民生计的重建及其可持续发展,是影响移民再迁移和迁入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如何基于可持续生计的学术思想,提高生态移民的生计可持续性,将成为未来生态移民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本文基于国内外近十年来形成的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和评述,以期理顺生态移民与农户可持续生计的互动关系,为生态移民生计问题的研究提出可能的方向,为制定促进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发展的政策做出贡献。

二、生态移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

“生态移民”由美国科学家考尔斯于20世纪初在生态学领域中首次提出①。他认为,生态移民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对当地农民实施迁移。在早期研究中,“生态移民”亦被称作“生态难民”,英国学者Dorman Myers将生态难民定义为:“由于各种灾害,像土壤侵蚀、森林的过度砍伐、干旱、土地荒漠化、过度放牧等问题,加上贫困和人口压力等问题,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低下的人。”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类生存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移民问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研究角度也从概念的界定逐步演进到对生态移民动因以及生态移民效益评价等方面。

对于生态移民的原因,Markos Ezra认为,人口压力造成生态恶化是生态移民的主要原因③;G. S. Amacher等从人口压力、贫困和森林采伐角度分析菲律宾移民,认为人口、贫困和环境是移民的主要动机④;而英国统计学家E. Ravcnsticn提出了经典的“推拉理论”,认为受原住地生态环境和人为因素两者共同作用产生的“推力”更大,并指出经济动机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之一⑤;Jared Diamond分析全球10个移民案例后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共同影响因素⑥。Everett S. Lee在综合考虑迁移农户自身条件后认为,并非所有迁移行为都是理性选择,他从迁入地因素、原居地因素、中间障碍因素、迁移者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生态移民的动因⑦。E. Hinnawi从迁移之原因的角度将生态移民分为自然灾害引起的移民、环境持续缓慢退化引起的移民和环境崩溃造成的移民三类⑧。

针对生态移民效益评价分析,主要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功能方法定量评估生态价值并量化其生态效益。Sara R. Curran等研究认为,由于人口数量增长的政策性导向较强,生态移民政策对改善环境不会起到较大作用⑨;Yang Du等则认为,贫困农户不可能以生态移民作为提高家庭收入的手段⑩;Thomas Gries等通过研究巴西生态移民政策实施情况时发现,从东南到东北的迁移者与从东北到东南的迁移者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别,不同的迁移方向受教育因素的影响不一样?輥?輯?訛。另外,生态移民政策往往与土地利用相关联。M. G. Wolman等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变化与全球土地利用变化具有紧密相关性①;R. Bilsborrow等发现,农用可耕地与人口密度之间是正向关系②;Samuel NiiArdeyCodjoe等通过分析加纳农业生态区110户移民和142户当地农户在农业土地利用的数据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现行的许多土地耕作方法往往会破坏耕地,并且移民户比当地农户对土地的破坏程度要低③。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生态移民问题也受到国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世界银行专家Debbie Dickinson和Michael Webber对中国内蒙古生态移民的发展和演变进行过研究,认为生态移民受到各方面关注结果和发展思路的影响④。

(二)国内关于生态移民的研究

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国内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人口与环境的矛盾逐渐激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生态移民,是中国为解决这类问题而进行的一种积极尝试,国内有关生态移民的研究也在这一时期兴起。20多年来,随着生态移民实践的不断发展,学术界主要从生态移民概念的界定、安置政策、收入变化以及搬迁意愿等方面对生态移民展开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既有开拓性又有见地的研究成果。

1.关于生态移民概念和发展的研究

国内对生态移民的研究最早是任耀武等,他们在研究三峡库区时认为,生态移民是一种适合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的政策行为,并从生产力布局、人口环境容量、生态移民试点三方面探索设计生态移民政策⑤。在后续研究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生态移民进行定义。从行为性质的角度来看,刘学敏认为,生态移民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把分散居住的农牧民聚居起来并移居出去的具有城镇化性质的行为⑥;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在研究报告中将生态移民定义为一种具有扶贫性质的行为,认为生态移民具有消除贫困、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⑦。从移民行为主体角度来看,葛根高娃在研究内蒙古区生态移民时,将生态移民定义为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部分民众改换生活地点的人口流动现象,分为有组织搬迁和自然流动两种形式⑧。从生态移民的目的来看,皮海峰认为,生态移民是指为达到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目的,把生态条件不适合人类生存或因人类生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地区的人群进行迁移和异地安置,从而保护地区生态环境⑨。而方兵等认为,生态移民是一种多目标性的行为⑩。包智明认为,生态移民是因为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或生态环境恶化所发生的迁移活动,以及由此活动而产生的人口迁移①。

综合目前国内对生态移民的概念研究,尽管角度有所区别,但研究中都恢复和保护迁出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而达到促进移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并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的目的。

2.关于生态移民安置政策及形式的研究

梁福庆认为,国内生态移民的主要安置政策可以分为搬迁安置政策、资金补助政策和扶持政策三类:搬迁安置政策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选定安置地并组织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为生态移民提供基础设施、基本生产资料;资金补助政策是对生态移民提供一定数量的搬迁安置资金补助;扶持政策是在生态移民迁入区建立完善移民社会保障体系,对生态移民进行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助②。桑敏兰在研究宁夏“吊庄移民”的政策机制创新时提出,移民安置形式包括:开发国有荒地集中安置移民、政府进行投资开发安置移民、政府通过征用方式补偿耕地承包权给移民经营、国企系统对生态移民接收安置、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移民安置、生态移民的异地安置等③。类似还有方兵④、但新球⑤、王治国⑥、崔献勇⑦、李东⑧、张伶俐⑨等人的研究。

3.生态移民收入变化和政策评价的研究

对于不同研究地域和对象,采用不同研究方法,生态移民实施效果的结论也不尽相同。研究结论中对生态移民工程效果给予正面评价的主要有:刘学敏研究伊克昭盟生态移民工程效果时得出结论:生态移民不仅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大大改善农户生存条件,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促进了移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⑩;陶忠研究生态移民工程对果洛州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发现,生态移民农户的收入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提高,同时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结构也发生改变?輥?輯?訛;东梅等则认为,参与生态移民的农户收入显著提高,并高于非移民农户的收入,同时引起了农户的收入结构发生相关变化?輥?輰?訛;刘小强等研究内蒙古多伦县地区生态移民政策对农户收入支出的影响分析时发现,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户收入状况,并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輥?輱?訛。

另一方面,部分学者研究结论认为,生态移民工程对增加农户收入和促进经济发展不显著。唐宏等认为,由于移民工程并未妥善安置好迁移农户,使得迁移农户收入水平较未移民前相比有所下降?輥?輲?訛;而孟向京研究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效果时发现,移民效果的最终体现受当地农户迁移的选择影响较大,所以并未直接给出移民农户收入变化的结论?輥?輳?訛。

4.关于生态移民搬迁意愿的研究

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起推动作用,而作为迁移主体的移民农户自身的意愿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国内研究中,唐宏等研究发现,家庭人口数、人均纯收入、主要收入来源、非农收入比和参与退耕还林情况是影响农户搬迁意愿的主要因素①;冯雪红等研究宁夏回族生态移民迁移意愿与迁移行为时发现,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宗教信仰、生态环境等因素影响宁夏地区农户生态移民意愿②;时鹏等以陕西省西康市生态移民工程为例开展研究时发现,家庭人口数量、少儿托养比、年人均纯收入等农户家庭特征对农户的移民意愿具有影响作用,而亲邻态度、村干部态度也会对农户的搬迁行为产生影响③;汤榕等研究宁夏生态移民迁徙意愿影响因素时发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搬迁前后住房面积差、搬迁前后养殖业收入差和交通条件是影响农户移民意愿的重要因素④。

三、可持续生计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全球贫困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但随着全球形势、世界格局的不断变化,全球贫困涉及的相关问题与讨论也在变化之中。可持续生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出来的,它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一个传统问题,同时得出一些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更好地解决贫困问题、生计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

(一)国外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1.生计的内涵探讨

20世纪80年代,生计(livelihood)问题开始被国外学者和国际组织研究。R. Chambers和G. Conway将“生计”定义为:一种“谋生的方式,是建立在能力、资产(包括储备物、资源、要求权和享有权)和活动基础之上”⑤。D. Carney提出,生计“包括能力(capacities)、资产(assets)以及一种生活方式所需要的活动(activities)”⑥。Ian Scoones在生计的可持续性研究中给出的生计定义是:“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资产(包括物资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及行动组成。”⑦Ellis在强调农村生计多样化的研究中,将生计定义为:“生计包括资产(自然、物质、人力、金融和社会资本)、行动和获得这些资产的途径(受到制度和社会关系的调节),这决定了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⑧还有部分国外学者从环境变化、空间发展、劳动力迁移、妇女发展、教育培训等角度研究了生计问题。R. Chambers等则用生计思想解释贫困问题⑨。另外,也有学者研究了农户生计的其他方面,比较突出的有生计安全?輥?輮?訛、生计多样性?輥?輯?訛、土地利用与农户生计①、能源消费与农户生计②等。Brian King以南非为例,探讨了空间与生计之间的相互影响③;Marisa C. Goulden等以特定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在适应环境变化中的社会资本和生计的多样化策略④。

2.可持续生计的内涵探讨

“可持续生计”概念最早见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在1995年哥本哈根社会发展世界峰会上通过的《哥本哈根宣言》将可持续生计概括为:“使所有男人和妇女通过自由选择的生产性就业和工作,获得可靠和稳定的生计。”可持续生计主要集中于可持续生计框架构建、生计策略运用和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与贫困问题的研究三个方面。

Ian Scoones第一个对可持续生计概念进行说明,将可持续生计定义为:“某一个生计由生活所需要的能力、有形和无形资产以及活动组成。该生计如果能够应对压力和冲击,在不过度消耗其自然资源时维持或改善其能力和资产,那么就具有可持续性。”这种可持续性包括工作时间,减少贫困,幸福感和能力,适应性、脆弱性和恢复力,自然资源五个方面⑤。DFID将可持续生计界定为:当一种生计能够应对、在压力和打击下得到恢复,能够在当前和未来保持甚至加强其能力和资产,但又不损坏自然资源基础,这种生计才是可持续性的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通过探讨穷人所拥有的资产来对可持续性生计进行定义,把对发展的思考引向支持个体的才能、知识和技术,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并创造环境让他们运用自身能力、实现潜能并最终得到发展⑦。纳列什·辛格、乔纳森·吉尔曼在《让生计可持续》一文中指出,消除贫困的目标在于发展个体、家庭和社区改善生计系统的能力⑧。

3.可持续生计的应用研究

可持续生计策略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具体应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K. Hart就指出,城市中存在着许多小商小贩、修理铺等服务业,失地农民可以据此养家糊口⑨。A. A. Joseph等对尼日利亚的研究发现,大量失地农民被商业农场直接雇用,一部分成为农场的工人、工匠或技术员,另一部分为农场提供其他收费服务⑩。N. Vishal对印度的研究发现,失地农民通过在邻近村子烧砖、在村里开商店、跑运输、出租房屋赚钱等方式改变原来生计策略?輥?輯?訛。Audrey N. Maretxki从妇女合作社的角度探讨了促进农户社会资本积累和农村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策略①。Glavovic和Boonzaier利用可持续生计概念研究贫困与发展问题,揭示了贫困地区建立可持续生计策略的紧迫性②。Joseph 和Casrro提出参与式的主观分析方法,用来设计新的发展活动,评估现有的活动对生计可持续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有关“脆弱性”“能力”“社会资本”等术语③。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首先由Ian Scoones提出④,D. Carney随后也建立了生计分析框架⑤,非政府组织CARE则推出以家庭为对象的生计安全框架,用于区分农户的家庭资本和公共资本⑥。Bebbington提出的分析框架将资本和能力作为核心,分析了农民脆弱性、农村生计和贫困等问题⑦。F. Ellis则以人的资产和活动为中心,强调“资本—调整(获得和使用资本)活动的程序—活动”的生计分析结构,提出了生计多样化分析框架,从多角度理解贫困并提供了一些综合解决方案⑧,被世界银行和许多非政府组织大力倡导。2000年英国国际发展机构根据可持续农村生计咨询委员会(IDS)及其他机构前期研究,构建了SLA框架,最具代表性且运用最为广泛。SLA框架由五部分组成,即脆弱性背景、生计资本、结构和制度的转变、生计战略和生计输出。其中,生计资本被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类型: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⑨。利用SLA框架,Jan Hesselberg和Knutsson Pen等对贫困群体脆弱性和生计安全进行分析⑩,Tacconi等则分析了生态补偿对生计资本的影响?輥?輯?訛;E. H. Allisona和B. Horemans阐述了可持续生计框架如何转变成发展项目和西非可持续渔业生计计划的政策行动?輥?輰?訛;N. Ahmed等针对孟加拉国限制沿海贫民过度捕捞对虾、保护生态系统的禁令,分析沿海贫民的生计资本问题?輥?輱?訛。ArezooSoltani等运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对居民生计进行定量分析,识别家庭生计策略、分析民生的选择并调查哪些策略是最可持续的①。

(二)国内关于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1.关于外部环境对农户生计资本影响的研究

影响农户生计资本的外部因素涉及自然灾害、劳动力迁移、生态补偿、水利建设等方面。蔡志海通过对汶川地震灾区贫困村农户研究指出,在地震灾区,农户生计资本的总量普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特别是金融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的水平较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户的生计行动,增加了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恢复的难度②。时红艳提出,外出务工户在自然资本、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方面占优势,非外出务工户在社会资本方面占优势,而在物质资本方面两类农户的差异并不显著③。于秀波等研究表明:生计水平的提高可以归结为当地社区的积极参与、国家政策机遇、伙伴关系的建立、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以及适应性管理方法的应用等④;张春丽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民对退耕还湿的支持主要取决于能保证自身的经济利益,并与农民的收入来源和谋生能力有关,在替代生计发展不健全时农民仍把土地作为重要的生活保障⑤;苏娟分析了退耕还林工程影响下农户生计的变化,提出有利于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建议⑥;李树茁、梁义成的研究表明,参与退耕的农户与没有参加退耕的农户在五类生计资本上差异显著,参与退耕还林农户所有生计资本指标都相对较高⑦;赵雪雁以甘南高原农户为研究对象,指出不同的区域生计资本差异明显,农区农户自然资本匮乏,半农半牧区农户物质资本缺乏,而纯牧区农户的金融资本匮乏⑧;黎洁的研究表明,与农业户相比,除自然资本外,兼业户在物质资本、金融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方面更优⑨。但是,蹇莉研究则认为,在退耕还林政策下农户的生活并未达到预计的改善效果,且农民在心理上对退耕还林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⑩。

2.关于农户生计策略研究

李琳一等从发展学的视角研究了农户生计资产,分析了五种生计资本对不同类型农户在生计策略选择时的特征及意义?輥?輯?訛;苏芳等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分析表明不同生计资本对农户选择不同的生计策略有重要影响?輥?輰?訛;张大维将农户资本作为贫困现状评价的指标,对连片特困区进行了研究,表明农户生计资本的数量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农户的生计策略?輥?輱?訛。

苏芳认为,不同的生计资本对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的影响情况是不一样的,通过增加金融资本、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等措施,增强农户的抗风险能力①;安迪、薛辉通过研究滇西北半农半牧生计方式,指出当地农牧民要维持生计需要依靠不同的资本②;侯玉峰的研究发现,“公司+牧户”模式对牧户的六种生计资本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指出在自然资源有限情况下,牧户合理选择了生计策略,缓解了草原保护与牧民利益的矛盾③;张丽萍等的研究表明,以非农活动为主的生计多样化是山地农牧区构建可持续生计的核心④。

3.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SLA)的运用

利用可持续生计框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涉及贫困与反贫、失地农民、生态补偿等方面。李小云等发现,农村贫困人口生计表现为自然资本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多,物质资本在面临风险的时候不具有转换性,缺乏可流动的金融资本积累,缺乏对人力资本投入的能力,社会资本主要局限于为家庭网络;通过设计农户生计资本量化研究表明,在农村社区,不同群体的脆弱性表现出差异性,生计资本的单一缺乏或者多元缺乏都是导致农户脆弱性的直接原因⑤。陈传波等利用可持续生计的分析框架,将农户的各类资源、收入、消费、福利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得出农户面临多重风险,贫困农户更容易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的结论⑥;唐钧认为,建立一个以社区为依托的城市扶贫和发展可持续生计的社会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是城市反贫困取得根本胜利的关键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认为,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政策措施有:“完善补偿机制、资本建设、促进就业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四个方面的内容”⑧;朱秀变等提出解决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的五条建议:建立失地农民再就业服务机制,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留地安置或异地安置,规范和引导出租房市场,鼓励农民从事第三产业⑨;王文川等则认为,造成失地农民生计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构建和运用生计策略遇到障碍,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政策、机构的正向积极作用,帮助失地农民增加生计资本积累⑩;孙绪民等认为,实现失地农民可持续生计应以建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基础,以实现失地农民的生产性就业为核心,引导和帮助农民积累资本?輥?輯?訛;刘家强等认为,在重新构建可持续生计的基本框架下,建立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制度资本和基础要件?輥?輰?訛。

张丽、李军龙通过SLA分析认为,现有的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对农户生计能力的提高不大,提出建立多样化、差别化的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和配套政策,才能有效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能力并保护环境?輥?輱?訛。尚海洋等指出,政府补贴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水平来提高农户的生计资本,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两种补偿方式被多数农户作为首选的补偿方式①。

四、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现状

随着可持续生计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寻找生态移民农户生计脆弱性原因,并提供生态移民在搬迁之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的集成分析框架和建设性工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讨论,并在研究中得到不断开发并日臻成熟。

(一)国外关于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生态移民主要是因为外在的生活环境已经不再适宜人口生存或者是为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搬迁,包括自愿移民和非自愿移民。国外众多学者认为,生活环境的破坏与人口贫困有关,农户生计资本低下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Bigsten和Haan认为,人口迁移能有效打破这种恶性循环②;Bilsborrow和Ogendo提出,土地被过度利用并退化之后,人口外迁可能是一个缓解贫困、改善环境的方式,移民能够改善农户生计资本,增加农户可持续生计能力③。但是,也一些学者并不认同这种观点。Yang Du等认为,由于存在高昂的迁移成本及不可预知的风险,真正的贫困人口并不能将移民作为提高家庭生计能力的策略④;Kothari等认为可能会有更糟糕的情况,当由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而导致非自愿移民搬迁时,就有可能使得搬迁家庭的生计状况更加恶化⑤。因此,要更好地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增加他们的生计资本。S. Jackson和A. Sleigh指出,使非自愿移民转变为自愿移民需要一个合理的补偿,即在搬迁过程中,对移民的补偿应能够维持其必要的生计条件,合理的补偿能够增加生态移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⑥。L. M. Lachman和Gina Koczbersk等认为,土地对于移民来说是最重要的,在移民过程中对土地的征收会减少移民的福利,会降低移民的可持续生计能力,也需要得到合理的补偿,包括货币补偿及实物补偿⑦。社会学家Cernea则认为,移民在迁移之后生计水平应该有所提高,或者至少跟移民前的一样生计水平,这才是移民安置的目标所在⑧。

(二)国内关于生态移民可持续生计的研究

1.关于移民行为对农户生计的影响

移民对农户生计的影响方面,国内有学者从农户经济、社会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移民对农户的生计,尤其是家庭可支配收入会产生消极影响,移民家庭的生计脆弱性十分突出①,并且会形成一个贫困过渡期,这就需要从可持续生计的角度来解决这种现象,否则会成为制约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瓶颈”②,生态移民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③。另外,不同的移民安置政策会对移民生计产生较大的影响:通常在经济发达区安置移民能更好地适应搬迁后的生计生活④;但是非自愿迁移生态移民则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非农就业困难、收入来源少、农业生产困难、生活困难等生计困境⑤;也有学者提出恢复与重建移民生产生活系统,增强移民生计资本储备等策略⑥。

2.关于灾害区移民的可持续生计

因灾害形成的人口迁移是非自愿移民中的一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是生态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就有大量的人口迁移。刘家强等以10个极重灾区县为研究对象,对灾区人口容量、人口迁移规模、进程、方向和路径进行分析和研究⑦;沈茂英从推力拉力理论角度,指出地震灾害造成的资源环境变化是推动人口迁移的决定力量⑧;陈勇认为,地震灾害导致的人口迁移是人类应对自然灾害而重建生计的对策⑨。

在移民过程中存在着移民可持续发展的风险问题,尤其是非自愿移民存在诸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环境风险⑩,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资产的损耗、生产技能的失效、原有生产生活环境的丧失、发展资源的缺失,都是移民后可持续生计所面临的风险?輥?輯?訛。另外,文化冲突也是一个需要面对的问题,离开熟悉的生产生活环境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世代传承的习俗、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都有可能消失?輥?輰?訛,这种文化冲突会破坏新移民群体与迁入地原住民的交流和融合,双方之间往往处于敌对状态,影响安置区主流文化的形成?輥?輱?訛。尤其是存在地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人口,如果是迁入非少数民族地区,就需要适应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原有的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可能会逐渐同化甚至消失?輥?輲?訛。

社会关系是可持续生计的重要方面,随着移民迁移到新的安置区,打破了原有的社会关系网络,一方面,群居性、同质性会增加移民间内部的沟通,会减缓短期内的不适、激发个人主动性①;另一方面,原有家庭以外的初级社会关系被破坏,但在安置区短期内无法重构,也会引发与当地居民的摩擦与冲突,较难融入主流社会,不能整合为一个社会整体②;再者,移民对当前生活现状的排斥和失望,也会影响其个人人格完整,如满意度低、适应度低、对未来缺乏信心等方面③。个人发展是移民可持续生计的重要内容,个人发展风险取决于其自身发展适应能力。移民的自我发展在于他能否融入新的社会生活环境、能否有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机会④,因为在移民过程中,搬迁人口并不具备足够的生存技能和发展技能。例如,汶川大地震后,青川县组织的移民迁入到新的安置区后因不习惯水稻生产而不得不迁回原地。另外,习惯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农民也很难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很难找到新的生产技能寻得个人发展⑤。

3.关于库区移民生计策略研究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也带来大量的农户移民搬迁,也致使他们的生计资本发生较大变化。杨云彦、赵锋等在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的研究中发现,库区农户五大资本的拥有量差异较大,主要是缺乏必要的金融支持和融资能力低,而水库的建设会导致农户传统的社会联系断裂、社会资本流失⑥。严登才对搬迁前后水库移民的生计资本进行对比,发现搬迁后移民自然资本下降,物质资本得到提高,金融资本下降幅度较小,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均有一定的损失⑦。

五、国内外研究评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生态移民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怎样的安置内容和安置形式能够使移民尽早恢复生产生活,因此,这些研究主要侧重于补偿的内容和标准是否合理,安置的方式是否更有利于移民生产生活的恢复,安置后移民收入的变化等。这些研究多属于理论和经验研究,实证分析较弱,并且从结果来看尚缺乏系统观点,较难客观体现生态移民对农户的影响。另外,第一手调研资料来源于实地调研或深入访谈较少,对现实状况把握不够精确和深入,研究结论尤其是实施方案过于笼统,可行性与说服力不强。需要指出的是,生态移民工作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态移民也被赋予新的内涵,使得现有理论研究在生态移民问题上已显得无能为力。一方面,研究内容侧重于生态移民效果或结果的评价,而对于生态移民的生存和发展研究不多,与生态移民的发展实践相比,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另一方面,由于安置区的宏观环境不尽相同,同样的政策、方式常常因为移民所处的区域不同,以及移民各自的特点和搬迁后采取的生计策略不同而出现很大的差异,而目前的研究大部分忽视了相关利益群体的参与逻辑和对具体地域“地方性”知识的把握。而怎样使生态保护与移民生计改善实现“双赢”,至今尚未破题,这也是目前研究中力求破解的关键问题。

随着可持续生计分析方法在我国的引进,为我国生态移民的生计问题研究提供了崭新、全面的视角。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提出到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20多年里,国外学者利用SLA框架对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农户生计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扶贫斗争中去。可以明显地看出,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对于贫困群体的研究,从客观环境到个人的生计资产,再到生计策略和生计输出,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测度。国外针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相关研究相对成熟,涵盖范围较广,尤其是农户可持续生计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方面①。国内学者将西方的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框架应用于经验性研究,但研究内容和方法有待于改进和创新。一是目前大多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也以对现象的评估和结果的分析为主,缺乏对机理以及过程的深入研究,使可持续生计的理论发展受到限制②。二是从研究内容来看,由于可持续生计的概念最初的提出是为了解决农村地区贫困人群的发展问题,因此,目前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针对农村地区的点状研究,只是孤立地针对农户生计的某一方面,如农户的生计资本,缺少对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下生态环境恶化、城镇化建设进程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的研究。

显然,可持续生计理论是一种诠释生态移民的新角度、新方法,对中国生态移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目前有关生态移民生计问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农民工、失地农民等方面,较少有学者能运用可持续生计分析理论对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未来特别是在城镇集中安置模式下,实现移民家庭可持续生计目标,至少还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寻找答案:一是移民家庭的生计资本如何变化,这种变化如何影响移民家庭的生计模式和生计风险;二是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促进移民家庭可持续生计目标的实现。总体而言,关于政策性帮扶下可持续生计能力培育、以生计资本积累和生计策略提升为基础的生态移民模式,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国内外经济学界对生态移民和可持续生计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经济学家们把自己的精力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生态移民和可持续生计理论的研究。他们深入调查、认真思索、反复比较、提炼建议。尽管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或者各自研究的结果有比较大的差距,对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这些都是事物发展中有益的声音。未来应该同时把生态移民农户可持续生计与我国“十三五”规划中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对完善生态移民政策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