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优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2016-11-17 07:37丁家云
关键词:竞争力出口农产品

李 停, 丁家云

(铜陵学院 a.经济学院; b.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结构优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李停a, 丁家云b

(铜陵学院 a.经济学院; b.工商管理学院, 安徽 铜陵 244000)

应用产业组织理论,揭示结构优化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以RCA衡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在有效分离工资、土地灌溉面积和汇率等因素后,实证研究发现技术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当前经济背景下,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思路,需从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转移到结构优化的轨道上来。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政府需加大对高附加值农产品在生产、流通、出口等环节的支持力度,营造寡占的农产品市场结构,鼓励和扶持创意农业的发展。

农产品出口; 贸易利得; 出口竞争力; 显示性比较优势; 结构优化

一、引言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国际贸易中不同竞争优势参与者的形成,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部门具有比较优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对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曾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改革开放早期,农产品出口占据了对外贸易相当大的份额,为经济腾飞积累宝贵的外汇资源。1980年,我国初级产品出口91.14亿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50.3%。其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额29.85亿元,占初级产品出口总额的32.8%*数据来源: http://data.stats.gov.cn/workspace/index;jsessionid=AA0152655C2336FD068C59359F60C8F7?m=hgnd。经合组织曾在2003年指出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蔬菜和水果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证实了黄季焜的早期研究结论[1]。

进入本世纪后,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正悄然发生变化。虽然农产品出口总额在规模逐年扩张,但出口竞争力却持续、迅猛下降,面临着总量增长和竞争力下降并行的窘境。以显示性比较优势RCA来衡量出口竞争力,2000年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大米、新鲜水果和蔬菜的RCA值分别为1.42、0.61和1.52,到2009年急剧下降至0.01、0.01和0.02*笔者根据商务部网站和历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计算得到。。在2003年富有影响的一项研究中,杨睿通过显示性比较优势RCA值的测算,发现我国畜产品、园艺产品仍具有比较优势,但谷物等粮食产品比较优势基本丧失[2]。造成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3],又有构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禀赋基础发生了重大转折的原因[4]。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较上年又减少371万人,劳动参工率由2005年的76.0%降至2014年的70.8%,未来十年内我国劳动力市场将面临供给逐步下降、工资成本不断上升的局面。按照可比价格,2009年农林渔牧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14585元,2013年上升至24645元,企业的成本迅速增加。

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转变提高了工资成本,侵蚀了以低工资塑造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禀赋基础,使我们不得不质疑“追求规模扩张”贸易增长模式的弊端,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重塑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问题。相对于总量规模变化而言,出口结构的变迁更能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贸易利得状况[5],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出口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6-7]。比较总量市场份额,结构更重要。总量市场份额是存量,是一国过去出口市场竞争力的历史;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及时调整和优化,影响未来出口增长率从而是增量。因此,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决定着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动态竞争力。

(二)文献综述

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研究一直备受学界关注。理论研究方面,Fetscherin在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建立数理模型论证不同国家都可根据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并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福利增进[8]。Maxwell指出土地是不可贸易产品,能给土地丰裕的国家带来持久、可维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尤其对土地要素密集度丰裕的农产品,如大米、奶制品等[9]。实证研究方面,Esterhuizen利用波特的竞争力模型分析南非出口企业的竞争力状况,研究发现土地市场竞争、土地贬值和行业标准严格程度对企业出口竞争力产生有利影响,资本形成率下降对竞争力产生不利影响[10]。Fagerberg研究发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蔬菜、水果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市场份额逐年上升,证实劳动力资源禀赋优势得到体现[11]。

国内方面,程国强从产品结构、地区结构、出口经营主体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等多角度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变化,认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突出问题是出口企业规模偏小[12]。朱廷珺按照技术、技能含量对出口商品进行分类,认为一国只有不断增强适应技术变革和贸易模式变化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本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动态竞争力[13]。张浩等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发现我国农产品灰色关联度排序与农产品出口份额及农产品附加值综合变动趋势一致[14]。陈灿煌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发现FDI和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农业领域的FDI是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的格兰杰原因[15]。董桂才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和世界进口市场结构并不匹配[16]。

(三)研究目的、创新点和意义

从结构而非总量视角分析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确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但目前国内外研究尚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标的混用局面,鲜有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标比较的研究;二是对农产品出口结构内涵的理解上有偏差,特别在对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上,普遍理解为出口市场的区域结构,这与产业组织意义上的市场结构内涵大不相同;三是缺乏结构优化对竞争力影响的基础理论研究,且实证研究以统计方法为主,规范的计量方法应用不多。对照这些研究不足,本文先应用标准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结构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再在科学界定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指标内涵后,选用多元回归模型,在有效分离工资成本、土地灌溉面积、食品价格指数和汇率等影响因素后,厘清出口结构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大小、方向和显著性。最后从结构优化视角给出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为维持和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供一个有益思路。

二、结构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机理

(一)结构优化—总量增长—竞争力提升的互动机理

图1是结构优化对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机理图,总量增长是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之间的桥梁。关于结构优化对总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结构效应上,包括产业的关联效应和扩散效应。产业关联效应是指某产业的生产和技术变化通过产业链的前向或后向关联,对其它关联部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线性效应和旁侧效应,其中线性效应是指前向和回顾效应。前向效应是主导产业的发展诱发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投入品产业的发展,回顾效应是指主导产业的发展拉动为自身提供投入品的部门发展。旁侧效应是指主导部门的增长会引起产业所在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变化。

反过来,总量增长对结构优化也存在反作用,作用方式亦即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包括配第-克拉克规律、库兹涅茨规律和霍夫曼规律。无论是时间序列数据还是横截面数据,大量实证研究指向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三次产业结构乃至工业内部结构遵循着大致相同的变动规律。概言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都持续下降,服务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上升,而制造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先增后降,表现为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高级化的过程。产业结构的演变原因,从需求上讲是因为恩格尔定律,收入上升后不同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差异所致。从供给方面看,是因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技术机会系数差异。

图1 结构优化—总量增长—竞争力提升关系图

(二)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SCP分析

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提出SCP分析范式,认为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并共同决定市场绩效。图2是市场结构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基于SCP分析范式的影响机理图。集中度、产品差别化和进入退出壁垒是市场结构的三个维度,共同对市场行为产生影响。在农业领域,主要是通过恶性竞争和创新行为影响行业动态效率,最终制约竞争力的提升。

图2 农产品竞争力提升的SCP分析框架图

集中度低是导致规模不经济的重要原因并被学界诟病,这在农业领域问题更突出。2013年12月31日,全国第二次土地普查数据显示,农业生产集中度极低,CR100都在1%以下,接近完全竞争市场。在农业生产中,自然资源和气候等外生约束严重制约了农产品生产中的差异化经营,农业领域产品差异比工业行业弱得多。从需求角度看,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缺乏应有的层次性,不像工业产品那样,市场被分割成许多消费群体。从供给角度看,工业产品技术进步推动产品更新换代远比农业产品快得多。同质化迫使价格成为农业出口企业增加利润的主要竞争手段,在国际市场上极易削弱本国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农业生产在我国具有进入和退出壁垒双低的特点。进入壁垒低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投资小、技术相对成熟,加之没有农业经营主体限制的制度约束。退出壁垒低的原因是农业机械大多数是通用性资产,能十分方便地将设备从一种农产品转换到其他农产品生产上,而不产生过多的沉淀成本。低的进入、退出壁垒恶化了农业领域广泛存在的价格战。价格战引发的恶性竞争是多年来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茶叶曾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品,多年来茶叶出口厂商进行“以邻为壑”的恶性价格竞争,致使茶叶出口价格持续下降,甚至低于国内市场价格,不能建立品牌优势。

(三)市场结构、创新激励与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升

毋庸置疑,创新是实现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保证,长期内也是一国福利增长的源泉。如图3所示,市场结构通过创新动力、创新能力以及技术扩散速度影响动态竞争力的提升。反过来,农产品经营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提升后,自身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并购能力的提升都会改变市场结构。

图3 市场结构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作用机理图

建立一个简单博弈模型,以讨论不同市场结构下企业的创新行为差异。假定某农产品市场中存在主导性大企业和跟随性小企业,每个企业都有研发和模仿两种策略选择。如果企业研发创新获得成功可以获得8单位的收益,但也必须为此支付2单位的研发成本。由于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如果大企业率先获得成功,可以获得7单位的收益,跟随小企业仅获得1单位收益;若小企业率先获得专利,则大企业和小企业各得4单位收益;如果同时获得成功,大企业获得5单位收益,小企业获得3单位收益*大小企业从创新活动中获得收益存在差异是由于二者不对称的市场地位引起的。通常市场份额越大,企业从创新活动中可以获得更多的好处,这是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付的解释。。考虑到2单位成本,大企业和小企业的研发博弈支付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寡占市场中企业的研发博弈

利用相对优势划线法,很容易得到博弈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即大企业选择创新活动,小企业选择模仿,最终大企业和小企业分别获得2单位和4单位的利润增量。这是一个“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均衡,反映在农产品市场的新产品开发上,大企业较小企业更倾向于从事研发创新活动。大企业投入R&D资金开发出新产品,小企业往往选择模仿,等主导性企业开发出新产品后搭便车,制造廉价的仿制品。模型虽然简单,结论对农产品市场的产业组织政策具有鲜明指导意义。如果承认创新是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基石,那么应尽可能营造适度集中、寡占的市场结构,才能使行业保持一定的技术进步速率,避免在研发创新活动中的“囚徒困境”。

三、出口竞争力的内涵和测度

(一)出口竞争力的内涵

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和强调农业竞争力,但术语“竞争力”一词并没有被清晰定义,如何测算竞争力也没有形成共识。Harzing从国家层面,将竞争力定义成一国不减少后代福利水平前提下,维持可以接受的增长、有效提供就业从而保证居民实际生活标准的能力[17]。Krueger将国家竞争力定义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产出迎合消费者的产品或劳务,保持一国生活水平不断上升的能力[18]。Ezeala认为产品竞争力一般表现为比贸易伙伴更快的出口增长率,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贸易中保持相应地位的能力[19]。

上述几种竞争力内涵理解侧重国家和供给层面,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要素禀赋、成本差异不仅是贸易动因,也是竞争力的源泉。对竞争力多使用绩效、盈利性和市场份额指标,隐含了国家贸易政策会对竞争力产生影响。从国家层面理解竞争力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没能为竞争力的源泉提供更多的洞察;二是仅强调成本差异的供给方面,忽视导致竞争力差异的需求方面的影响,如产品差异化。Porter倡导的战略管理学派,强调在国际市场上直接面对面竞争的是企业,主张竞争力不应过分强调整体,而应放在企业或行业上。为什么行业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这些竞争优势是如何形成的?Porter最早从企业竞争力,再到产业竞争力最后国家竞争力来思考这个问题,总结出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六个宽泛标准,分别是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供给行业、行业结构、政府政策和机会[20]。Duren将竞争力定义成企业在正确的时间、地点以等于或低于其他供应商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劳务的能力,同时赚得资源的机会成本[21]。

概言之,关于竞争力的内涵界定,新古典经济学和战略管理学派各自给出有益的洞察。新古典经济学从供给方面强调成本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而战略管理学派更多从经营战略上寻找竞争优势。2002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将出口竞争力理解成“出口商品结构多样化、随着时间推移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和技能含量、扩大国内厂商参与全球竞争的基础”。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对出口竞争力理解突出“结构效应比规模效应重要”和“动态竞争力比静态竞争力重要”的两个理念,符合本文研究需要,下文按照上述定义理解出口竞争力。

(二)竞争力的测度

关于出口竞争力的衡量,常见有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三种方法来反映农产品出口的总体竞争状况。市场占有率指数的优点是数据收集简单易行,但缺点也十分明显,因为其值容易受国家和世界总量波动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1965年最早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衡量产业出口竞争优势[22]。计算公式如下:

(1)

式(1)中,RCAij表示区域j第i个产业(或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其中Xij是区域j第i个产业出口值,Xj是区域j总出口值,Xiw是世界第i个产业总出口值,Xw是世界总出口。某产业的RCA值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所占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总贸易份额之比来表示,能够有效剔除单个国家或世界总量波动影响。RCA实际上是以世界某产业出口平均数为参照系,与本国该产业的出口比重比较,酷似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熵概念。式(1)的等价写法:

(2)

以(2)式表示的RCA经济学含义是,区域j第i个产业占世界市场出口份额与该地区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值。从式(2)可以看出,RCA值不仅取决于产业自身出口量,也取决于该国出口总量的变动。实证研究一般根据RCA值判断产业国际竞争力状况,如果RCA值大于2.5,表明产业极具国际竞争力;RCA值在1.25~2.5之间,表明产业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RCA值在0.8~1.25之间,则该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当RCA值小于0.8,则表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

RCA指数仅考虑出口情况,比较而言贸易竞争力指数综合考虑一国进出口贸易的整体,也是国际竞争力分析时比较常用的指标。某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TC(Trade Competitiveness)表示一国该产业净出口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一个相对值,不受价格水平、汇率等宏观波动影响,也排除其他国家进出口变动的影响,指标值在-1~1之间。值越接近于0表示竞争力越接近于平均水平,越接近于1则表示竞争力越大。区域j某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Cj用式(3)表示,其中Xj和Mj分别表示产业出口和进口值。

(3)

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和显示性比较优势等测度的是农产品出口的总体竞争状况,很难反映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变化。综合来看,显示性比较优势直接从贸易模式出发,不涉及资源、生产率、补贴和价格等,这些都是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最终都会显示到贸易模式的变动上来。从一定意义上讲,商品贸易模式是相对成本差异和补贴等非价格因素影响的“事后”反映;其他影响因素,无论是生产相对成本差异,还是政府补贴,都为出口竞争力提升提供可能性,强调的是“事前”。从本文研究的需要来看,应强调“事后”而非“事前”,故下文实证研究选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测度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四、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的多元回归分析

此部分以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并作为被解释变量,回归元选用工资水平、土地灌溉面积、国内农产品价格和汇率,在有效剔除诸控制变量影响后,回归模型着重考察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动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一)研究假设

假说1:工资水平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

根据赫克希尔-俄林模型,比较优势的源泉是包括工资在内的各种要素成本,要素密集度影响要素价格并成为贸易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农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水平上升会提高农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价格,降低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故工资水平对农产品竞争力应存在负向影响。

假说2:土地灌溉面积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正向影响。

土地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贸易性,可给土地资源丰裕的国家带来持久、可维持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土地要素密集度丰裕的农产品。通常认为,农业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土地密集型产业,但具体不同的农产品对劳动和土地的依赖性仍有一定差别。如果说劳动和土地都是一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资源禀赋源泉,土地比劳动对竞争力的维持更持久。国与国之间可以通过劳务输出、甚至移民来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但土地是不可贸易产品。理论上,土地灌溉面积应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存在正向影响。

假说3:农产品国内价格对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

农产品国内价格影响出口竞争力有以下两个途径。一方面,农产品价格是劳动生产率、交易成本和要素禀赋的集中体现,低的农产品价格表示行业劳动生产率高、密集使用资源成本低;另一方面,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高的农产品国内价格会吸收更多农产品留在国内市场,削弱出口上市场份额。这二者都会导致农产品国内价格对出口竞争力有负向影响。

假说4:汇率上升、本币升值会提高出口农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降低出口竞争力。

出口产品在国外以进口国的货币标价。出口国汇率上升、本币升值后,出口商会面临窘境,要么降低国际市场价格维持市场份额,要么维持利润率保持价格但市场份额下降,都会对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

假说5: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可以提升动态出口竞争力。

农产品出口结构要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才能保持高的出口增长率。可以说总量市场份额是存量,反映一国出口竞争力的历史。而结构是否合理、是否随着时间推移及时调整和优化从而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是增量,决定着一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动态竞争力。

(二)变量选取、数据来源和描述性统计

从数据的可获得性考虑,控制变量选取如下:(1)工资水平使用农林渔牧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指标;(2)土地灌溉面积使用有效灌溉面积指标;(3)农产品国内价格使用农产品价格指标;(4)汇率使用美元对人民币年平均汇率指标。

被解释变量RCA不区分产品,以考察我国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力水平。农产品出口结构可从很多角度划分,如商品结构、出口市场区域结构、市场结构、投资主体结构和技术结构等。服从本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研究需要和数据可获得性,实证研究仅选用技术结构。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是指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的多少,而现有统计资料没有直接数据,只能选用替代变量。由于农业R&D投入占农业总投入比重基本上能衡量农产品技术密集度,故可做为农产品出口技术结构的替代变量。

为考察结构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动态影响的研究需要,数据选取1990年—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主要控制变量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年度数据中就业人员和工资、对外经济贸易、价格指数等分栏,RCA值根据商务部对外贸易司进出口年度统计报告整理计算得到,出口技术结构根据历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的农业R&D和总投资数据计算得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值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特征

(三)计量模型建立和回归结果

考察线性和对数线性两种形式,回归模型建立如下:

RCAt=c0+c1Ex-ratet+c2Irrigaet+c3pricet+c4Tech_structuret+c5Waget+ut

(4)

LnRCAt=c0+c1LnEx-ratet+c2LnIrrigaet+c3Lnpricet+c4LnTech_structuret+c5LnWaget+ut

(5)

选择不同形式模型及解释变量各种组合,应用Eviews7.0的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表3列出回归的详细结果。

表3 1990年—2013年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多元回归结果

注:表中括号中数字系相应解释变量检验t值,*、**和***分别表示10%、5%和1%的显著性水平。

由表3回归结果可知,工资水平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方向为负,支持假说1,但普通线性模型没能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仅在对数线性模型上通过10%左右的显著性水平。土地灌溉面积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影响方向维持了假说2的成立,且基本上通过了显著性水平检验。汇率和国内价格水平对农产品出口竞争的影响方向为负,假说3和假说4也能得到验证,但这两个变量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表3回归结果一个鲜明结论是在有效控制工资水平、土地灌溉面积、汇率和国内农产品价格等国家层面影响因素以后,在检验的所有六个模型中,技术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着极其显著的正向影响,都通过了1%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凸显农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性。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经济全球化给农业生产和经营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农业部门不仅要面对国内市场竞争,还要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形成和培育,无论是对微观经营者还是政策制定者都至关重要。关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过去在劳动密集和土地密集型的农产品出口上具有比较优势,已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多年来研究共识。但随着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增速放缓,劳动年龄人口自2012年后持续下降,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逆转。既然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赖以存在的前提已渐被侵蚀,不禁要质疑依靠低工资和要素资源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传统思路在新经济形势下的适用性。本文实证研究也部分得到反映,虽然工资水平和土地灌溉面积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方向与研究假说一致,但影响程度弱且统计上不显著。

如果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传统因素作用开始减弱,那么新形势下决定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新因素”又是什么?要素禀赋理论仅注意到供给层面的成本因素对竞争力的影响,完全忽略需求层面的作用。在当前需求引导生产的国际经济背景下,谁能挖掘消费者潜在的需求并率先开发出产品,适时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迎合消费需求结构变动,就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赢得主动。相对于总量规模变化而言,出口结构的变迁更能反映一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贸易利得状况。可以说,在新经济形势下,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比传统因素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更重要,也更容易被政策把握。本文以显示性比较优势衡量农产品出口竞争力作为解释变量,在有效分离工资水平、土地灌溉面积、汇率和国内农产品价格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后,实证研究发现,以技术结构衡量的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在经验上证实了上述结论。

当前经济背景下,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政策思路,需从传统的要素禀赋优势转移到结构优化的轨道上来。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中仍以土地密集、劳动密集的初级农产品为主,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比例,从技术含量角度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是当务之急。学者们很早就认识到农业技术进步推广在农产品国际竞争力领域的重要性,问题是实现的路径和行之有效的激励措施。总结如下几点措施:(1)合理应用各项政策措施,加大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流通、出口等环节的支持力度。如在高新技术农业发展中,加大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对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倾斜力度,鼓励该产业发展实现出口结构调整的目的。在出口补贴中,要应用好WTO的“绿箱”和“黄箱”政策,加大高附加值农产品的收入补贴力度。(2)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农业研发中的主导作用,鼓励农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横向联合等形式做大做强,营造“长尾型”的寡占市场结构。农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源于研发投资和创新,寡占市场结构较竞争市场结构更容易激发企业从事农业新产品的研发活动。(3)政策和舆论导向上支持创意农业的发展,将文化元素嵌入到出口农产品中,提升其品牌、文化等附加价值。

[1]黄季焜,马恒运.中国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的国际比较和差别[J].战略与管理,2000,(5):86-95.

[2]杨睿.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5):18-22.

[3]张莉莉,李靖.我国农产品出口与竞争力探析—基于欧日美市场的比较分析[J].中国外资,2011,(12):15-17.

[4]庄丽娟,郑旭芸,钟宁.金砖五国农产品出口增长及竞争力实证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35-43.

[5]尹宗成,田甜.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变迁及国际比较—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13,(1):77-85.

[6]李丹,吴玲.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9):145-147.

[7]吴晶.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研究[J].市场周刊,2016,(7):115-117.

[8]FETSCHERIN M, ALON I, JOHNSO J P. Assessing th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Industries[J].Asian Business & Management,2010,9(3):401-424.

[9]MAXWELL S. Farming Systems Research: Hitting a Moving Target[J].World Development,1986, 14(1):65-77.

[10]ESTERHUIZEN D, ROOYEN J V. Determination of Competitiveness of South African Agricultural Export Firms[J].Competitiveness Reviews,2006,16(3&4):223-233.

[11]FAGERBERG J.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International Executive,1988,30(1):32-34.

[12]程国强.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变化与政策建议[J].国际贸易, 2004,(2):17-21.

[13]朱廷珺.出口竞争力的结构性变化趋势—基于出口技术含量与市场份额增加度的数据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5,(2):8-10.

[14]张浩,安玉发.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6):11-15.

[15]陈灿煌.农业FDI与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8,(10):83-86.

[16]董桂才.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及依赖性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7):16-21.

[17]HARZING A W, GIROUD, A.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An Application to Academia[J].Journal of Informetrics,2014,8(1):29-42.

[18]KRUEGER A O. Who’s Bashing Whom? Trade Conflict in High-technology Industries by Laura D’Andrea Tyson[J].Journal of Janpanese Studies,1993,72(2):521-523.

[19]EZEALA H F. On the Competing Notion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J].Advances in Competitiveness Research,2005,13(1):80-87.

[20]PORTER M E. The Competitiveness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 The Free Press,1990:56-74.

[21]DUREN E V, MARTIN L, WESTGREN R. Assess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anada’s Agrifood Industry[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1,39(4):727-738.

[22]BALASSA B.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Social Studies,1965,33(2):99-123.

The Effect of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LI Tinga, DING Jia-yunb

(a. School of Economy; b. School of Business and Administration, Tongling University, Tongling 244000,China)

This paper use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to reveal how structure optimization enhances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uses RCA to measur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sets up a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 after separating macro lever variables such as wages, irrigated land area and exchange rate, an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it finds that technical structure has significant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To promote export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policy thinking needs to shift from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factor endowments to structure optimization under current economic context. To optimize export structure, government should support high value add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create an oligopolistic market structure and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e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e gai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2016-06-07DOI:10.7671/j.issn.1672-0202.2016.06.00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BJY1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90034)

李停(1972—),男,安徽池州人,铜陵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计量经济。E-mail:liting720427@163.com

F304.3

A

1672-0202(2016)06-0083-10

猜你喜欢
竞争力出口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农产品争奇斗艳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