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

2016-11-17 07:37曾亿武郭红东
关键词:专业村淘宝电子商务

曾亿武,郭红东

(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



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

曾亿武,郭红东

(浙江大学 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基于“淘宝村”兴起的现实背景,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进行理论分析。电子商务以一种外生技术进步的角色对专业村行业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产生影响。在“准完全竞争市场”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的引进使专业村的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但其提升幅度受到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三方面有关因素的影响,具体包括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商平台建设力度、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消费者网购偏好、产品类型、产品特色程度、品牌信用度、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程度、追加要素的成本等。如果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则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还会受到线上销售比重、线下生产效率、产业集群环境等更多因素的影响。

农村电子商务;专业村;“淘宝村”;电商化;增收效应;电商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一场由农民悄然发起进而引起政府高度重视,并以“淘宝村”为典型发展形态的农村电商化革命以“星火燎原”之势快速扩散开来。从概念范畴上讲,“淘宝村”从属于“电子商务专业村”,即一村相当部分农户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网上销售活动,并且该项目构成村庄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网凭借进入门槛低、技术难度小、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成为农民参与电子商务的主要阵地[1]。也正因为目前农村网商主要以淘宝网为交易平台,人们习惯上将这些电子商务专业村称为“淘宝村”。

“淘宝村”的兴起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多数学者采用案例研究法剖析“淘宝村”现象或者以“淘宝村”为案例研究某个一般性问题,例如,Avgerou和Li以青岩刘村和东风村两个“淘宝村”为例探讨农村电商创业网络的嵌入性问题,认为网络平台上的经济活动同时嵌入在线上的虚拟关系和线下的社区关系之中,这些关系由本地文化中的行为规范所塑造,并对行为规范产生反作用[2];Guo、Liang和Luo采用波特钻石模型对军埔“淘宝村”的电子商务集群竞争优势进行分析[3];Wan以白牛“淘宝村”为例研究基于电子商务的农村产业集群供应网络是如何形成的,最终提炼出农业龙头企业、淘宝平台、新农人和地方政府四个关键因素[4];曾亿武等基于东风村和军埔村两个典型案例研究“淘宝村”的形成过程,构建了一个包含引进项目、初级扩散、加速扩散、抱团合作和纵向集聚五个环节的演化模型[5];吴昕晖、袁振杰和朱竑以广州里仁洞“淘宝村”为例剖析信息时代下乡村地方性的发展路径,认为“淘宝村”的出现凸显了全球信息网络对传统乡村竞争力的提升,推动了“全球乡村”新型经济体的形成,乡村在信息网络的帮助下已然成为新的发展极[6];曾亿武和郭红东多案例研究农产品“淘宝村”的形成机理,总结出一个包含产业基础、淘宝平台、基础设施与物流、新农人和市场需求五个要件的理论框架[7]。另有少数学者基于问卷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或计量分析,崔丽丽等基于对浙江丽水市“淘宝村”网商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邻里示范、社交示范、网商协会组织等社会创新因素能对网商的业绩产生显著促进作用[1];路征等对福建省五个“淘宝村”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淘宝村”网商在个体上体现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年轻化、入行时间短等特征,在经营上体现出家庭化、规模小、策略简单等特征,并存在专业素质缺乏、本地同业竞争激烈、物流成本高、融资渠道和营销策略单一、政策普惠性低等问题[8]。

“淘宝村”现象具有特别之处,除了其他国家尚未出现过以外,还在于它是电子商务、农民创业和产业集群的集合体,汇集了很多元素。那么,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淘宝村”的兴起给农村带来了什么样的经济影响?现实中,有的“淘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积极变化,有的“淘宝村”变化并不十分明显,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淘宝村”现象的经济效应?目前学界对“淘宝村”的研究刚刚起步,尚未有文献对“淘宝村”现象的经济效应进行专门讨论。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进行理论上的分析,这既有助于加强农村电子商务领域的理论应用,又可以为后续学者开展实证研究提供借鉴。

二、“淘宝村”现象及其形成

“淘宝村”一词最早出现在2009年报端媒体关于江苏徐州市睢宁县沙集镇东风村的报道中,后被阿里巴巴和各媒体广泛使用。阿里研究院定义“淘宝村”是指“大量网商聚集在某个村落,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以淘宝电商生态系统为依托,形成规模和协同效应的网络商业群聚现象”,并从交易场所、交易规模和网商规模三个方面制定了“淘宝村”的认定标准:一是经营场所在农村地区,以行政村为单元;二是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到1000万元以上;三是本村活跃网店数量达到100家以上,或活跃网店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9]。根据这些标准,最早的一批“淘宝村”(青岩刘村、东风村和东高庄村)出现在2009年,此后,“淘宝村”的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已发现的“淘宝村”增长到780个,遍布于17个省市区,涵盖活跃网店超过20万家;其中,中西部地区共发现“淘宝村”1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淘宝村”有10个,省级贫困县的“淘宝村”有166个[9]。在“淘宝村”的概念基础上,阿里研究院进一步提出:一个镇、乡或街道符合“淘宝村”标准的行政村大于或等于3个,即可称为“淘宝镇”;10个或以上的“淘宝村”连片发展,网商、协会、服务商、政府等主体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或超过1亿元,由此所形成的群落现象称之为“淘宝村集群”[9-10]。截至2015年12月,全国已经涌现出71个“淘宝镇”和25个“淘宝村集群”[9]。“淘宝村”的兴起引发政府高度重视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将电子商务列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陆续出台政策文件、安排专项资金,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阿里研究院预测,在“淘宝村”自然复制和政府推动的双重作用力下,未来5至10年,“淘宝村”的数量将继续快速增长,最终实现常态化[10]。

近年来,大量“淘宝村”的形成与兴起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第一,宏观经济形势。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外部市场需求大幅减弱,扩大内需成为保持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突破口,而电子商务是发掘市场需求潜力、刺激消费的有效手段。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步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阶段,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同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质量提升客观上要求有创新驱动的新引擎[11],电子商务凭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生产、改进管理、扩大流通、新增服务业以及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等优势[12],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第二,互联网普及。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网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互联网普及率快速增长,这为大量农村网商以及庞大网购群体的出现奠定了重要的硬件基础。第三,物流条件。近年来,中国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迅猛,物流配送不断往农村地区蔓延辐射,不仅为农村网商提供必要的物流保障,也有助于进一步壮大网购群体。第四,淘宝平台。农户实现电商化,客观上要求有契合农民草根式创业特征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出现。淘宝网是一个以中小企业和个体创业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具有低门槛、低风险和易操作的特征。对初始资金投入的低要求给草根式创业者提供了市场准入的机会,给予他们产品线上销售的试探机会。此外,淘宝平台拥有巨大的消费用户群,这为农户的电商创业最终演化成集群现象提供了必要基础和有力保障。第五,新农人群体。无论是淘宝网店项目的引进,还是后期的项目扩散阶段,新农人群体始终都是引领农产品“淘宝村”发展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新农人主要由返乡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外出务工人员组成,他们具有能够适应互联网发展的计算机使用能力和思维方式,重视品牌、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体验,经营中大胆创新,快速更新自身知识。

上述因素是每个“淘宝村”得以形成的共同基础,但并非充分条件。“淘宝村”的形成还具有其他的差异性因素,并且,根据这些差异性因素,可以将“淘宝村”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产业基础驱动型。该类型“淘宝村”是基于原有产业基础发展起来的,以江苏省沭阳县周圈村为例,周圈村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大面积发展花木,至90年代全村所有土地均种植花木,并建成苏北最早的、规模最大的盆景市场,近年来,村民通过触网把自产的400多种苗木盆景销往全国各地。二是区位优势驱动型。该类型“淘宝村”的形成得益于村庄的地理区位,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义乌市青岩刘村,该村距离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国际商贸城”很近,近乎海量的商品种类和低廉的批发价格为当地开展电子商务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货源优势。三是龙头企业驱动型。该类型“淘宝村”既没有传统产业基础支撑,也没有地理区位优势,货源由外部的龙头企业提供。以北山村为例,该村网商主营“北山狼”品牌的户外用品,良好的网店经营时机和品牌优势让该村跻身中国“淘宝村”的行列。四是产品创意驱动型。该类型“淘宝村”的形成源于创业能人的新创意与电子商务有机结合,典型的例子是徐州市东风村,该村原是一个以废旧塑料品回收为主的村庄,后由一个叫孙寒的年轻人受到宜家家居的启发,与当地木匠师傅合作,制造出简约时尚的拼装家具,很快在网上大卖特卖,并最终带领东风村成为全国闻名的“淘宝村”。总的来说,产业基础驱动型的“淘宝村”占据绝大部分的比重,其余三种类型的“淘宝村”数量较少,复制难度也较大。

三、电子商务采纳与专业村收入变化

(一)情景假设:电商化转型前的专业村

假定某村在演变成为“淘宝村”之前是一个专业村*作此假定有两点考虑:一是多数“淘宝村”属于产业基础驱动型;二是“淘宝村”形成前后产业保持一致具有更强的可比性和分析可行性。,农户从事一种适合在网上销售的产品的生产活动,且该产品只通过中间商(包括采购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销往外地市场。为简化分析,假定专业村面临的行业市场是一个“准完全竞争市场”*在真正意义的完全竞争市场上,信息具有完全性,但这里我们不得不放宽这一假设,即外地市场部分消费者并没有获取到产品信息,否则电子商务促进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会被低估,因此我们所假定的是一个不完全意义的“准完全竞争市场”。,并将农户的生产和中间商的营销合并内化到同一个企业之中,每个企业都是价格的接受者,而且农户及其生产的产品、中间商及其营销活动都是同质的,即企业都有着相同的成本曲线,新的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专业村拥有无数的生产者),且该行业属于成本不变行业。

在上述假设下,该专业村在形成“淘宝村”之前,其行业市场实现了均衡,如图1所示,此时均衡价格是P0,均衡产量是Q0,典型企业的总平均成本曲线是AC0;典型企业内部,农户的平均生产成本曲线是AC1,农户从事生产的平均成本等于P1,因此每个农户的收入是P1q0,整个专业村的生产收入是P3Q0,即区域Ⅰ;而中间商从事营销的平均成本是(P0-P1),中间商群体的整体收入是(P0-P1)Q0。

图1 电商化转型之前的专业村行业市场

(二)电子商务之于专业村:一种外生的技术进步

专业村演变成为“淘宝村”,意味着电子商务以一种外生技术进步的角色对专业村的经济产生影响。从理论上讲,电子商务会对专业村行业市场的供给端和需求端同时产生影响。首先,电子商务使专业村农户可以跳过中间商直接对接消费者,能够减少部分中间成本(包括中间商的获利及其实体店经营成本),但与传统中间商模式的批量运输相比,电商销售模式的物流成本更高些,即增加了零散包裹的包装成本以及快递配送成本,此外,电商销售模式要求农户投入一定的网店经营成本,比如企业家才能和劳动投入、店铺装修成本、网店推广成本、促销成本、客服成本等。如果电子商务的引进所减少的中间成本大于其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和网店经营成本,则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供给端的影响表现为行业市场供给曲线向右移动;相反,如果电子商务的引进所减少的中间成本小于其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和网店经营成本,则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供给端的影响表现为行业市场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其次,电子商务有助于使更多的消费者获取到产品信息从而成为新增的购买群体,或者让原本知道产品却不知何处购买的消费者的购买愿望成为现实进而扩大市场需求量。换句话说,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需求端的影响表现为行业市场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进而出现更高的均衡价格和更大的均衡产量。

(三)电子商务采纳对专业村收入的影响

现实中,电子商务的引进是一个动态扩散过程,电子商务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渐进演化的。这里,我们忽略这个过程,假设电子商务的引进是“一步到位”的,并对传统的中间商营销模式具有完全替代性,且引进电子商务的网商农户也是同质的。如图2情形(a)所示,当电子商务的引进所减少的中间成本大于其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和网店经营成本时,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行业市场供给曲线由S0下移至S1,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行业需求曲线由D0右移至D1。无论是供给曲线下移还是需求曲线右移,都会使该行业的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产生超额利润,于是会有新的农户加入这个行业,使行业的产量不断提升,最终在E1点达到均衡。此时,整个行业的产量由原来的Q0增加到Q1,价格由原来的P0变为P2。与引进电子商务后形成的新均衡相对应的是,典型企业的平均成本曲线由AC0移动至AC2,此时典型企业的成本由三个部分构成:线下生产的成本,网商的企业家才能和劳动投入,以及电商营销成本(包括网店装修成本、广告成本、雇工成本、产品包装成本和快递配送成本)。由于假定专业村的行业属于成本不变行业,扩大行业产量的过程中追加生产要素时并不会引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因此线下生产的平均成本曲线保持不变。图2左侧为了达到美观的目的,将引进电子商务之后的所有平均成本曲线与引进电子商务之前平均成本曲线分开绘制,因此生产环节的平均成本曲线由AC1平移至AC4,每个农户的生产收入依然是P1q0,但整个专业村的生产收入是由原来的P1Q0增加至P1Q1。平均成本曲线AC3是在生产环节平均成本曲线的基础上增加了网商农户投入的企业家才能和劳动,而总平均成本曲线AC2与AC3曲线之间的差距源于电商营销成本的存在。相比于将营销环节外包给中间商的传统模式,通过经营网店实现直接销售的模式让农户获得了增收渠道,即增加了经营网店的企业家才能收入和劳动收入,每个农户是(P3-P1)q0,整个专业村是(P3-P1)Q1。因此,总的来说,电子商务的引进使整个专业村的收入水平由原来的P1Q0(即区域Ⅰ)增加至P3Q1,即增加了区域Ⅱ、区域Ⅲ和区域Ⅳ。

图2情形(b)刻画的是另外一种情况,但最终的增收效应所包含的机理是相同的。当电子商务的引进所减少的中间成本小于其所增加的物流成本和网店经营成本时,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行业市场供给曲线由S0上移至S1,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行业需求曲线由D0右移至D1,最终在E1点达到均衡。此时,整个行业的产量由原来的Q0增加到Q1,价格由原来的P0上升至P2,典型企业的总平均成本曲线由AC0上移至AC2。与情形(a)相同的是,电子商务的引进使整个专业村的收入水平由原来的P1Q0(即区域Ⅰ)增加至P3Q1,即增加了区域Ⅱ、区域Ⅲ和区域Ⅳ。

图2 电子商务采纳对专业村整体收入的影响

四、专业村电商化增收效应的影响因素

前文的分析表明,电子商务的引进使得专业村行业市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发生移动,进而带动专业村收入水平的提升,那么,行业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幅度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换句话说,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维持前文的假设条件前提下,本文首先将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效应归结为一种基于电子商务的技术进步,进而建立以下的基本公式:

(1)

其中,qs为产品供给量,qd为产品需求量,p为产品价格,TFs和TFd分别为供给端和需求端上的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对式(1)进行微分处理,可以得到

(2)

(3)

由式(3)可见,电子商务引进后专业村行业市场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移动幅度(采用价格变化率间接考察)受到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三个因素的影响。其中,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属于外部因素,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属于内部因素。从逻辑上讲,顺着这三个方面的因素进一步深入分析,可以发掘出影响专业村电商化转型增收效应的更为具体的因素。

(一)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方面的因素

简而言之,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反映的是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影响能力,电子商务越能减少供给成本,越能扩大需求容量,则其技术进步率越大。进一步分析,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供给成本和需求容量的影响是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商平台建设力度、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消费者网购偏好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一,互联网普及程度。互联网是经济主体开展电子商务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电子手段,互联网的普及程度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电子商务发展进程的基础变量。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密切相关。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调查统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从2005年的8.5%增长至2015年的50.3%,网民规模从2005年的1.1亿人增长至2015年的6.9亿人*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互联网普及率越高,网民规模越大,则网购的人数和交易额也会越大,因而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作用也会更加显著。概括地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互联网普及程度与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呈正向关系。

第二,电商平台建设力度。农户开展电子商务需要借助第三方电商平台,因此电商平台的建设力度和发展状况对专业村的电商化转型有着显著的影响。一般地,电商平台越多,提供的服务越好,使用的用户群越大,对专业村的电商化发展越有利。而目前我国的第三方电商平台中,只有淘宝平台能够较好契合农户的创业特征,虽然淘宝平台的消费者众多,但此类平台过于单一,有近乎垄断的态势,网商之间的竞争非常集中和激烈,导致价格战和广告促销的压力日益增大,这对专业村的电商化转型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电商平台的信用等级评价、售后服务质量、网货质量检测和假货打击等方面的建设情况也会影响电商平台的用户量,进而影响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

第三,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淘宝村”的电子商务属于线上拍卖、线下配送的发展模式,物流产业是其配套性产业,物流快递的发展状况显著影响专业村的电商化转型效果。一方面,物流产业越发达,则物流成本越低,越有利于专业村发展电子商务;另一方面,物流快递的网点越多,配送服务的范围越广,则采用网购的消费者越多,这有助于增强电子商务对专业村行业市场需求量的扩大作用,从而提升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概括地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流产业发达程度与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呈正向关系。

第四,消费者网购偏好。消费者从实体店到网店的购买转换率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程度的重要变量[13]。基于网购的认知、信任和有利可图,年轻一代的消费者逐渐形成积极的网购意愿和偏好,进而演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连中老年农村居民也正在逐渐转变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加入到网购队伍之中[14]。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通过建设农村服务站等方式为农民居民提供专业的线上代购服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电子商务的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从理论上讲,越多消费者偏好于网购的方式,则越有助于提升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

(二)需求价格弹性方面的因素

需求价格弹性刻画的是商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大小与销售者的收入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专业村电商化转型增收效应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一般地,产品的重要性越强、用途的广泛性越弱,则其需求价格弹性越小。对于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农副产品,如果能够通过电子商务获得更高的价格,则有助于实现农户增收;对于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的非生活必需商品,如果能够通过电子商务降低供给成本,给予消费者更实惠的价格,则有助于大幅增加该商品的市场需求量,从而实现农户增收。

第二,产品特色程度。产品特色程度刻画的是商品区别于同类产品的能力,通常表现为地域性特色或个性化特色。一般地,产品的特色程度越高,产品的可替代性就越小,需求价格弹性也就越小,该产品对价格战便不太敏感,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缺乏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只要具备足够的产品特色,便可通过电子商务获得更高的价格,从而实现增收;对于富有需求价格弹性的商品,只要具备足够的产品特色,便可通过电子商务获得更大的需求量,从而实现增收。

第三,品牌信用度。品牌是产品质量的一种承诺机制,是消费者信任的长期累积性结果,具有对其他品类的排他性功能。打造优质品牌的逻辑在于通过降低消费者购买时的选择成本和风险成本来与目标顾客达成长期利益均衡。刘华军认为,品牌信用度的提高,一方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有效地降低消费者的选择成本,消费者“趋利避害”的本性使得在任意价格下需求量增加,需求曲线右移;另一方面使得品牌商品的可替代性降低,需求弹性变小,需求曲线变陡峭[15]。专业村区域公用品牌以及农户个体品牌的建立和品牌信用度的提升,无论是对网商农户还是对整个专业村的收入水平,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程度。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是影响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可替代的物品越多,性质越接近,则该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从这个角度讲,专业村所生产的商品的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程度会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对于电子商务市场而言,先动优势显得尤为重要,比竞争者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将有更多的机会建立良好的声誉和交易记录,以及赢得顾客的忠诚度,并可获得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16]。如果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发展起步更早,发展更为成熟,则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会受到一定的抑制。

(三)供给价格弹性方面的因素

供给价格弹性刻画的是商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当电子商务引致专业村行业市场价格和需求量发生变化时,线下供给量的调整能力影响着专业村的增收效应。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同时也会影响专业村电商化转型增收效应,这些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产品类型。不同类型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供给价格弹性。一般地说,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生产周期较短、生产规模变化的技术要求较低的产品,厂商可以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产量,供给价格弹性就比较大;相反,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变化的技术要求较高的产品供给价格弹性往往比较小。由前文的式(3)可以得知,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越大,则专业村电商化转型之后引致的价格变化较小,此时,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主要取决于产品均衡产量的变化幅度。

第二,追加要素的成本。增加产量所需追加生产要素费用的大小也是影响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重要因素。一般地说,若增加产量所追加的投资费用较小,则供给价格弹性大;反之,供给价格弹性小。前文为了简化分析,假设专业村所在的行业属于成本不变行业,现实中多数行业属于成本递增行业,随着产量的扩大,追加成本的递增,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逐渐变小,电商市场上的产品价格变化率增大,此时,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越发取决于产品价格。

(四)其他因素:放宽假设条件

现实是复杂的,前文便于分析,作了一些假设。例如,前文假设电子商务的引进是“一步到位”的,并对传统的中间商营销模式具有完全替代性,现实中,电子商务对传统营销渠道的替代是不完全的,同时也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因此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增收效应大小与两者之间的替代率有关,通常可用线上销售比重的变量进行实证考察。另外,在“准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下,专业村的生产本来就已实现帕累托最优,可现实中,农户的生产规模并不大,往往还没有实现最优规模,而线下的生产效率关系到专业村在线上同类产品的竞争中能否取得优势,进而影响到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果。前文还假设生产农户和网商都是同质的,而现实中他们通常存在一定的异质性,甚至是参差不齐的,在这种情况下,集群环境因素显得非常重要,包括集群网络内部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溢出、集群规范的建立与实施、集群主体的联合与集体行动的开展等等[17-18]。一个良好的集群环境,必然有助于提升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

五、结语

本文在概述“淘宝村”现象的基础上,运用经济学理论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进行分析。在“准完全竞争市场”等一系列假设前提下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的引进使专业村的整体收入水平得到提升,但其提升幅度受到电子商务技术进步率、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三个因素的影响。顺着这三个因素进一步深入分析,本文发掘出影响专业村电商化转型增收效应的更为具体的因素,包括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商平台建设力度、物流产业发展状况、消费者网购偏好、产品类型、产品特色程度、品牌信用度、替代品行业的电商化程度、追加要素的成本等若干因素。如果进一步放宽假设条件,则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还会受到线上销售比重、线下生产效率和产业集群环境等更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的分析和结论有助于厘正对农村电子商务的一些认识。电子商务宏观上能够对农村经济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农村电子商务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个村庄都能够实现电商化转型,也不意味着村庄引进电子商务就一定能够带来跨越式发展。各级政府、企业和农户必须冷静地看待近两年的“电商热”,不可盲从,更不可违背客观规律,“烧钱”式地强行发展电子商务。不可否认,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但是,互联网和电商平台终归只是工具,决定村庄电商化转型成功与否以及是否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是线下的产业基础和产品竞争力。

由于“淘宝村”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学术研究刚刚起步,文献成果还很少。已有多数文献以案例分析和定性论述为主,缺乏基于大范围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关于专业村电商化转型的增收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未来研究需要通过计量模型方法加以实证检验。本文对专业村电商化转型增收效应的理论分析可以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借鉴。

[1]崔丽丽,王骊静,王井泉. 社会创新因素促进“淘宝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证分析——以浙江丽水为例[J]. 中国农村经济,2014,(12):50-60.

[2]AVGROU C, LI B. Rel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Embeddedness of Web-enabled Entrepreneurial Networks: Case Studies of Netrepreneurs in China[J].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2013, 23(4): 329-350.

[3]GUO G, LIANG Q, LUO G. Effects of Clusters on China’s E-commerce: Evidence from the Junpu Taobao Villag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4, 9(6): 180-186.

[4]WAN L. The Creation of Supply Network: The Case of a Taobao Village[D]. University of Exeter, UK, 2015: 20.

[5]曾亿武,邱东茂,沈逸婷,郭红东. 淘宝村形成过程研究:以东风村和军埔村为例[J]. 经济地理,2015,35(12):90-97.

[6]吴昕晖,袁振杰,朱竑. 全球信息网络与乡村性的社会文化建构——以广州里仁洞“淘宝村”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7(2):115-123.

[7]曾亿武,郭红东. 农产品淘宝村形成机理:一个多案例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6,37(4):39-48.

[8]路征,张益辉,王坤,董冠琦. 我国“农民网商”的微观特征及问题分析——基于对福建省某“淘宝镇”的调查[J]. 情报杂志,2015,34(12):139-145.

[9]阿里研究院.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5)[R/OL]. 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763.html,2015-12-24.

[10]阿里研究院. 中国淘宝村研究报告(2014)[R/OL].(2014-12-23).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049.ht- ml.

[11]李扬,张晓晶.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 经济研究,2015,(5):4-19.

[12]桂学文. 经济发展新动力:电子商务的作用机制与效果测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51-80.

[13]WANG Z, YAO D, YUE X. E-business System Investment for Fresh Agricultural Food Industry in China[J]. 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015,(1): 1-16.

[14]王红燕,项莹. 高城镇化的农村地区农产品电商模式探究——以杭州市萧山区农村地区为例[J]. 中国农业信息,2014,(19):156-157.

[15]刘华军. 品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引入品牌的需求曲线及其经济学分析[J]. 财经研究,2007,(1):36-43.

[16]李志强. 论电子商务的定价策略[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10):41-48.

[17]闫莹,陈建富. 网络关系强度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关系的实证研究[J]. 软科学,2010,(12):43-47.

[18]肖为群. 集群社会资本及其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46-159.

The Income-added Effec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E-commercialization

ZENG Yi-wu, GUO Hong-dong

(China Academy of Rural Development,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8, China)

Based on the rise of Taobao villag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come-added effec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e-commercia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nomics. E-commerce, as a role of exogenous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n impact on both supply and demand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industry market. Under the assumptions such as quasi 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 it is found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e-commerce increases the overall income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and the increasing range is affected by the technical progress rate of e-commerce,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and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More specifically,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reasing range caused by e-commerce include the Internet popularity, the enhancement of electronic trade platform, the development degree of logistics industry, consumers’ online shopping p

, product type, product characteristics, brand credibility, the degree of substitute industries’ e-commercialization, the cost of additional elements, etc.. If we relax the assumptions, the income-added effect of specialized village’s e-commercialization will be affected by more factors such as the proportion of online sales, offlin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industry cluster environment.

e-commerce in rural areas; specialized village; Taobao village; e-commercialization; income-added effect; electronic trade platform

2016-06-15DOI:10.7671/j.issn.1672-0202.2016.06.0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4732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学科群项目(71333011);阿里巴巴青年学者支持计划第五期课题项目(xA50150248-3)

曾亿武(1988—),男,广东揭阳人,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电子商务。E-mail: 11420050@zju.edu.cn

F303.3

A

1672-0202(2016)06-0104-10

猜你喜欢
专业村淘宝电子商务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校园“淘宝”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工业型专业村集聚成因分析
——以巩义市回郭镇铝加工专业村为例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淘宝试衣间
淘宝
2013年跨境电子商务那些事儿
特色专业村营销问题探讨
农业专业村发展动力的理论探讨:基于分工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