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国家创造力浅谈

2016-11-18 15:05孙宁
艺术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创造力传统文化人才

摘 要:通过对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学习与分析,总结出传统教育优秀之处。通过分析当下教育现状,总结出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在现有教育体制基础上梳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创造力等几条提高国家创造力的措施。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人才;创造力

1 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中国古代的这些“文化”概念,基本上属于精神文明范畴,往往与“武力”、“武功”、“野蛮”相对应,它本身包含着一种正面的理想主义色彩,体现了治国方略中“阴”和“柔”的一面,既有政治内容,又有伦理意义。但觉得还是不能解释清楚文化到底是什么。最近看了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定义和理解: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这个定义精简、概括又易懂。对于这个定义的解释,他举了一个例子:就是作为丈夫的华人每年清明节必须从美国的公司请假回故乡扫墓,使他的美国妻子觉得难以理解。这就在“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上,说明了“文化差异”是什么。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但也有责任通过“引导”而移风易俗。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2 全面理解我国古代教育

据了解以前普通大众对我国古代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甚至很多理解都是负面的。这与建国之后我国文化教育缺失有很大关系。说到古代教育可能会浮现出来的词语如“存天理、灭人欲”、“八股文”等。近几年我们开始慢慢全面认识古代教育。这里我们就来谈一下中国古代教育,全面的认识古代教育就要纵观我国几千年的历史。

2.1 首先看先秦教育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一个时代,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思想意识形态和文化教育领域的变化最大,出现了学派林立、百家争鸣、学术繁荣、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中华民族的许多优良传统在这个时期形成,特别是教育,可以说先秦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产生了《大学》《中庸》《学记》等伟大的教育篇章,他们提出了许多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成就为后世教育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思想启迪。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有教无类”的办学主张,创办私学;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了教育对人个性培养的重要性;把教育的目标概括为:培养修己治人的“士”和君子,强调教育对人品质培养的作用。他把教学内容定义为:文、行、忠、信。首先说“文”,它指的是历代文献,具体说就是孔子删改整理编辑的六部书——《诗》《书》《礼》《乐》《易》《春秋》。其次说“行、忠、信”,这三项内容指的是伦理道德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文化知识的学习相比,前者更为重要,在《论语·学而》中,孔子非常明确地指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见,一般文化知识的学习应服从于道德教育的需要。当然孔子制定的教育内容也有严重的缺点,就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先秦第二位思想家、教育家墨子被称为躬行实践的教育家,他创立了墨家学派,他重视自然科学技术教育,提出:“述而且作”的思想,认为不仅要继承古人后人更要进行创作。以儒家的《诗》《书》《百家春秋》作为教育内容,注重文学、历史的学习。

从先秦教育发展不难看出该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是在儒家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基础上进行继承、删减和创新。从先秦教育可以看特定的背景给人们提供了独立思想的空间和自由。

2.2 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变革

董仲舒是西汉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今文经学的儒家大师。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思想。董仲舒不仅重视官学教育,而且也重视对民众的教化,把社会教化看作是统一思想、形成良风美俗以安定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说“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是故教化立而奸邪止者,其堤防完也;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刑罚不能胜也,其堤防坏也。”(《汉书·董仲舒传》)总之,董仲舒是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上都有深远影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政策和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儒学文化的昌盛和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的构成,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尊师重道”,尊师重道的思想既是他维护儒家道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表现,又是针对中唐以来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流弊而提出的。

他的大作《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论述教师问题的文章,一直为后世所传颂。它既肯定了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方面的主导作用,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向学生学习;既要求学生虚心向教师学习,又鼓励学生敢于超越教师。总之,韩愈的师道观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他的教育思想区别于其他教育家最显著的特点。

2.3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可以凝聚和打造强大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在当代教育形式下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滋养青年人的成长过程,成为当代教育者应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3 当今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近十年来很多人开始研究这个课题,尤其是近几年更是成为当代教育者深入研究的课题。这几年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再到大学生,轻则心理问题、精神问题,重则自杀。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开始关注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关注孩子的健康的思想成长也刻不容缓。于是“国学热”(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兴起,“私塾”兴起。这也说明我们的家长已经意识到孩子健康的思想是多么重要,也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当下体制教育的弊端。作为一个高校教师同时也作为一名家长,对当下体制教育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都说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就好像我们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体制教育下实际培养出来的人才却几乎是一样的:没有活力、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都说一个人可以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有创造力你就什么都会有。而创造力终究会成为国家竞争的因素。一个国家的创造力应该是有高校人才决定的。由此可见创造力多么重要。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讲几堂国学,办几个私塾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的。

4 提高国家创造力的途径

4.1 在现有教育体制基础上梳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精髓

在现有教育体制基础上,梳理出我们缺失的和容易被我们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要接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交融和碰撞。我们的高校学生普遍缺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见解、坚定的信念。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和筛选。梳理出在容易被我们学生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比如《诗经》,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大意是指学诗经起码可以使人认识虫鱼鸟兽,可以培养人的审美。再如《论语》,《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其中有一篇记载:有一天孔子上课,学生都坐坐好等着老师讲课,但是孔子一句话都不说。后来有一个学生忍不住就问:“老师,你怎么不说话?”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意思就是说你看老天他说话吗?老天不说话照样四季更替,万物生长。反映了孔子尊重自然规律,以言行来影响学生的教育思想。这些传统经典反映了古圣先贤的智慧,作为华夏子孙我们有学习和传承的责任!可以教给我们宇宙的真理、人生的哲学、待人接物之道等等。

4.2 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

首先要在学习生活中渗透,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的渗透和熏陶应该是贯穿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当然这里包括整个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熏陶。社会文化环境需要国家的引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需要家庭成员和学校领导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其次要注意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衔接。再次在高校中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课程体系

4.3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高校人才创造力

构建传统文化教育高校课程体系首先要设置专项课程并形成贯穿整个大学教育的主线。其次保护好我们的母语。再次教育内容要贴近社会生活。

4.4 建立高校人才创造力评价方案以见证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效

高校人才创造力评价方案的建立主要是从高校人才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和工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总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才创造力,从而提高国家创造力,这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要引起重视的问题。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希望通过大家不断的努力提高我们国家教育的质量,做到教育可以真正地提高人才的创造力,从而提高国家的创造力。

作者简介:孙宁(1982—),女,山东滨州人,硕士,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讲师,主要从事平面设计教育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创造力传统文化人才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人才云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激发你的创造力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