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极地探险摄影中有多远,走多远

2016-11-19 10:51萧洛
西藏人文地理 2016年4期
关键词:花雕雅鲁藏布大峡谷

萧洛

张鹰

从事极限户外探险11年,以“行者花雕”而闻名,曾攀登过3座8000米以上的雪山,徒步穿越中国三大沙漠、四大无人区,两次徒步穿越世界第一大峡谷,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徒步人物”,2013年被评为第五届“中国当代徐霞客”。现为中国户外探险联盟秘书长、装备部部长。

张鹰在户外探险时,用数码单反相机拍摄了大量珍贵图片,讲述了他的极地探险经历,以及大自然的壮阔之美,作品曾入选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

《中国国家地理》曾经评选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在这本书的目录上,国家级登山运动健将张鹰已经画了49个圈。

有着11年户外探险经历的张鹰,登雪山,走沙漠,穿越无人区,用“鹰”一般的坚强无畏,演绎了一段关于极地西藏户外探险梦想的传奇,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极地探险家”。同时,他还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摄影家,用精彩绝伦的画面,将我们带进了神奇的户外探险世界。

横切西兴拉掉进冰雪裂隙

今年57岁的“花雕”,总能把外人看来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做得很出色。“花雕”年轻时当海军,退伍后来到福州,加入福建省民航系统当驾驶员,他自学了外语、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甚至武术。

2004年5月1日,张鹰去参加朋友的婚礼,婚礼上,新郎大聊“户外”,让他十分好奇。婚礼后,主人邀请他去家里再叙。这一叙,改变了花雕的生活。他当时已46岁,却疯狂地迷恋上了“户外”这个词,执意要从一头“菜驴”开始走江湖。同年6月,张鹰的处女行选择了从泸沽湖到亚丁的徒步线路。沿途的风景、成功的喜悦,让花雕从此坚定了在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2007年4月,张鹰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核心区。当时他同一位新加坡驴友一起,在6名当地向导、协作人员配合下,从加拉村出发,穿越原始森林,翻山越岭,终于到达了雅鲁藏布大峡谷无人区的入口——白马狗熊。

张鹰在离江边300米左右的平台上驻扎下来,环绕四周的都是雪山,就像莲花宝座一样,集天地灵气于一处。

西兴拉雪山共有9个雪坡,坡度一般都在50多度,最陡的有60多度。若要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必须横切西兴拉。他们没有冰爪,也没有冰镐,只有登山杖。在海拔3000多米高的地方横切着走,比翻山走更难。当他们横切西兴拉雪山时,遭遇了惊险的一幕。新加坡驴友突然脚下一滑,顺着雪坡滑了下去,一直滑行了20多米,卡在一个冰缝里。“花雕”惊魂未定,一不留神,自己也跟着滑了下去,幸好半山坡上有个半米宽的冰裂缝,才阻止了下滑之势,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想起上千米雪坡下的滔滔江水,张鹰至今仍心有余悸。

当他们来到神秘的藏布巴东瀑布边时,向导西绕想了一些法子,将绳子捆在张鹰的腰上,让他下到藏布巴东瀑布群下边,从谷底角度,拍摄到了珍贵的瀑布图片。

过激流飞溅的独木桥

横穿加拉白垒躲过泥石流

2010年9月,张鹰同自然逸人、洛越、柳如烟等3位驴友,在8名当地向导、协作人员的带领下,从米林县直白村出发,最终到达林芝县的门中村,穿越了雅鲁藏布大峡谷左岸加拉白垒线。

进入雅鲁藏布大峡谷后,野草茂盛,荒乱芜杂,大小石头曼延山坡,很多地方没有路,要走向导们说的野兽走过的路。

一天,队员们还在早餐,营地右边的沙石堆上方响起了雷鸣般的吼声,地动山摇。张鹰以为是雷暴或是塌方,这时向导西绕站起来,向沙石堆上方的垭口眺望,说爆发泥石流了,巨大的轰鸣声一直持续了半个多小时。这个沙石堆是他们当天的必经之路,也许是老天爷对他们的眷顾,若按照早先的行走安排,那时候他们正在过河,泥石流一下冲下来的话,他们没办法逃生。

脚下是一片乱石滩,乱石滩下是汹涌的雅鲁藏布江

雨丝毫不见减弱,在齐膝深的泥浆中跋涉,艰难和危险显而易见。一直都不用拐杖的几个背夫,也都拿着棍子在泥浆中慢慢前行,相互搀扶着涉过冰河。这是张鹰他们进入大峡谷以来感到最为震撼的一幕。若没有向导背夫们的强悍和自信,他们的穿越不可能顺利完成。

真正让张鹰一行恐惧到极点的地方,莫过于这趟行程即将结束时,从扎曲村到排龙村遇到的塌方。当时,队里唯一的女性柳如烟刚走到塌方体中间就一下被卡住了。那里距离帕隆藏布江面只有50米高,江水湍急。当地村民在石头上凿了一些非常小的凹槽,可柳如烟穿的是登山鞋,那个凹槽站不住,一旦掉进激流,会连人影也找不着。

柳如烟站在那个地方比画了几下,当时就想退回去,因她卡在中间,后面三人没法过去。她一步步往回退,但那个地方山石非常松散,石渣非常滑,若不慎也会滑到江里去。这时,张鹰小心地抓住石缝,爬上山石凸起的部位,再反身过来把柳如烟给拉了上去。事后,柳如烟回忆说:“如果万一有点闪失,有可能两个人都下去了,因为那里没有让你有缓冲的地方。”

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风光

登珠峰遇“维纳斯之臂”

早在11年前,46岁的张鹰想加入“福建阿卓登山俱乐部”。面对这位大龄“菜驴”,俱乐部负责人直摇头。他却满怀激情地制订了“五六七八”计划,那就是向着海拔5000米、6000米、7000米、8000米的雪山进发……

4个月后,张鹰成功登顶海拔5276米的四姑娘山二峰,从此再也停不下来。2005年2月,他背起登山器械和旅行大包,只身前往哈巴雪山。在路上,偶遇一志同道合者,结伴同行。尽管请了当地最有名的向导,由于风大路滑,又长又陡的石板路尽头是千年不化的雪坡,张鹰和同伴度过了“一生中最难熬的一天”。他们在雪山上连续步行了14个小时,连累带饿几乎虚脱。

而后,张鹰又登上了海拔6168米的雀儿峰、6330米的唐拉昂曲峰、7509米的慕士塔格峰,一座比一座高。一年里攀登6座雪山,有人说他疯了。可张鹰想的不是这些,这都是为了早一点登顶珠峰。2006年6月,张鹰与妻儿及表弟组成“哥伦步家庭登山队”,成功征服了5396米的哈巴雪山。就在当年,他还成功登上了海拔8201米的卓奥友峰。2008年,他又成功攀登了8012米的希夏帮玛峰,从一只傻乎乎的“菜驴”,成长为国内户外圈鼎鼎大名的“骨灰驴”。

张鹰登上希夏帮玛峰一览众山小的情景

登山是一项非常危险的运动项目,不少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张鹰并非没有遇到危险,数年登山生涯,他也经历了九死一生。

2009年5月,张鹰向珠峰发起冲击。前面都很顺利,可当攀登珠峰至8500米时,被肆虐的狂风刮得心生恐惧。“怎么突然觉得站不稳、走不动了?难道是沿途帮同伴和自己拍摄大量照片,使体能消耗到了极限?如果坚持登顶,是不是就把自己彻底留在珠峰了?以往登雪山的那些‘先烈大多是在后撤途中因体力不支发生了意外……”张鹰犹豫了3分钟,最后决定下撤,将剩下的348米,留作自己登山生涯的“维纳斯之臂”。谈及这次登珠峰的经历,张鹰认为并没有什么遗憾,“登山对于我,只是一种兴趣,没必要逞能,更没必要拼命。”

张鹰先后10次登雪山,8次登顶成功,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幅幅精美的照片,将自己原本平凡的退休生活装点得异彩纷呈。他说:“我将带着自己的照相机,要一直走下去,有多远,走多远。”

攀登希夏帮玛峰

猜你喜欢
花雕雅鲁藏布大峡谷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晋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秋日忆绍兴
守卫大峡谷
雅鲁藏布
雅鲁藏布
大峡谷,我来啦!
致敬大峡谷
大峡谷的一天
雅鲁藏布(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