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形结合”:一种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方式

2016-11-19 16:19黄宏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文能力培养

黄宏芳

【摘 要】数学教学注重数形结合,语文教学也需要文形结合。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与古文字、图画、形体、流程图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文形结合 培养 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将当下的语言文字与古文字、图画、形体、流程图及实物等直观形象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一、字图结合,使识字写字更有内涵

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历经沧桑才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它是有故事、有情感、有理念、有历史、有艺术性的。在识字教学时,教师要利用汉字的这些特点,将文字与图画、实物、古文字等结合,帮助学生记忆汉字字形,辨析字理,感受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字图结合,记忆字形

学生最初认识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常用的象形字,这些字也是古人最先创造的文字,所以在甲骨文、金文中都能找到这些字的最初写法。我们观察教材,发现教材在出示这些字的时候,都是先出现一幅实物图形或概括抽象图,然后配以相应的古文字,最后再引出楷体文字。这种字图结合、古今比照的编排方式能将学生带回到古人造字的情境中去,并且能帮助学生记忆字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中的实物图、概括抽象图以及古文字,让它们为学生的识字服务。如“木”字,教材中是如下图所示编排的。

我们可以在教学时让学生找一找图画、古文字与现在的“木”字之间外形上的共同点,思考“木”的每一笔画表示树的哪一部分,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图画与古文字谈谈怎样记住“木”的写法。再如给“休”配一幅“人倚靠在树旁休息”的图,在“木”的主干的下方和上方分别画上一横表示“本”和“末”。这样,这些字出现在学生眼前时,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字图结合,给学生提供更多易于联想的线索,方便学生更快更牢固地识记汉字。

(二)字图结合,辨析字理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将汉字的造字方法归为“六书”,实际就是从构字原理上析解汉字。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六书”原理帮助学生理解汉字字理。但由于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和简化过程,有些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发生了变化,学生从字形上不能直接辨析文字或偏旁的意义。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图解,还原文字的本意,帮助学生辨析字理。

如偏旁“攵”,受偏旁名称“反文旁”的影响,学生会以为带“攵”的字与“文”有关,而想不到与“手”有关。为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理解,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过程:①出示“又”字的小篆写法,理解“又”是手的变写。②出示“攵”的小篆写法并与“又”比较,发现“攵”是“又”上多加一撇。通过古文字的直观影响,学生很快就明白“攵”意为“手持某种工具”。③理解“牧、教、救、改”等字的意义。通过古文字的直观形象,学生掌握了“攵”的形义,今后碰到以“攵”为偏旁的字,就能自然地联想到“手持工具”的含义。

再如“衤”和“礻”,一点之差,学生常常会因为形近而写错。教师可以利用图画或古文字对这两个偏旁进行还原:“衤”原为“衣”,意为衣服;“礻”原为“示”,意为竖立的墓碑之形,是神仙灵魂托居之所。这样,学生写与人身上穿的衣服有关的“衬、衫、袜、裤、衩、衲”等字时就会用“衤”,而遇到表示与祭祀、求神、祈福有关的“祝、福、祀、神、祷、社”等字自然想到了“礻”。

汉字的形体是因其意义而建构的,如果我们教学时字图结合,对一些常用的、组字率较高的汉字与偏旁进行溯源、比照,找到与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就可以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在学生的头脑里构建科学的汉字体系,使学生明白汉字的内涵,受到汉字文化的熏陶。

二、文形相融,使阅读更流畅清晰

阅读,应该是全身心投入的。文形相融的阅读,能调动学生眼、口、手、心等感觉器官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构建阅读的意义。只有这样,阅读才会让学生有所收获,获得心灵的愉悦。

(一)运用变化创新朗读,使朗读情趣盎然

有了朗读兴趣,才能百读不厌。教师在课堂中要不断进行花样翻新,使每一次朗读都在趣味中进行,使每一次朗读都成为学生与文本积极、动态的对话过程。如有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维也纳生活圆舞曲》一课,在指导学生朗读“有一种鸟的叫声宛如花腔女高音,婉转、嘹亮、悠长,变化无穷”这一句时,教师不作过多的指导、讲解,仅出示课件,学生看后一目了然,读得情趣盎然。

教师先让学生看着课本读这一句。

师:怎样才能读出如此丰富而变化无穷的音乐呢?(指名一生读,生读得很响亮)

师:你的声音很响亮,不愧是女高音。能不能读得更富有变化一些呢?(再指名一生读,生读得很平淡)

接着,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照着课件再读这一句。

字形、颜色、符号的变化,使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豁然开朗,读得时而高时而低,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欢快时而低沉,读出了花腔女高音的变化无穷。学生读得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二)设计课文结构图,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在阅读时,透过文章的“血肉”触摸“骨架”,能看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洞察文章的结构,再配以简洁的线条和扼要的文字,甚至是个性化的图案,标出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方式就是设计文章结构图。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范文,教学生设计课文结构图,把文章的脉络浓缩在一幅图上,这样课文的主要内容就会一目了然,作者的写作思路也有迹可循。学生掌握设计课文结构图的技巧后,就能较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降低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难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培养发散性思维。

例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是一篇说明文,在自主阅读时,一名学生画出了课文结构图。通过此图学生直观而清楚地了解课文是从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四个方面展开对鲸的说明和介绍的(如下图所示)。

设计课文结构图,是将学生思维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清晰的结构图比起传统的讲解直观得多,不枝不蔓,重点突出,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新奇感。

三、先图后文,使写作构思更精巧

学习设计课文结构图不只是为了单纯地理解课文内容,还可以将其作用延伸到写作层面。如果说课文结构图是对课文要点、内容的梳理,那么作文思路图则是写作前对写什么、怎么写的思考。一篇优秀的习作,除了在遣词造句方面能做到准确和精练、具有独特新颖的立意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整体上的巧妙构思,而这点恰恰是我们平常的习作教学容易忽略的。设计文章写作思路图,可以将阅读教学和作文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习作时,要求学生不急于动笔,而是借鉴设计课文结构图的方式,先进行作文构思,即先想一想自己要写什么,选取哪些材料,如何开头,重点写什么事情,如何结尾,如何安排前后顺序等,考虑清楚后,再在作文纸上设计习作思路图。理清思路后,再考虑运用什么表达方法为主干添枝加叶,如可以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来描写事物,也可以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来写人,这样使写出来的文章具体、生动、有趣。从学生设计的习作思路图(如下图所示)和撰写的文章来看,总体效果不错。

四、画话结合,使口语表达更愉悦

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人进行交往、从事独立学习和表达的基本要求。人的说话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成长环境、人文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培养起来的。提高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语文教育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快乐》时,以“我的画、我的话”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愿说、会说、乐说。

(一)图画再现情境,引发交流欲望

师:(出示课本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感受秋天的美丽以及它带给我们的快乐。(同学之间相互展示自己事先创作的《秋天的快乐》主题画)

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而这一“特定环境”的再现,借助图画的形式鲜活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图画的直观、形象,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口语表达的兴趣,引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画中加注关键词,使说话更出彩

师:秋天里,让我们感到快乐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画,说说美好的秋天都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快乐的事情。

师(在学生自由说一段时间后提示):同学们可以把自己想到的一些关键的、优美的词语写在画上对应景物的旁边,也可以按说话的顺序给景物标上序号,这样我们与其他同学交流时能把事情说得更清楚、更完整了。

小学生说话具有以下特点:说话不完整;条理性差,中心不明确;语言跟不上思维的发展,可供使用的语汇、句子不足。在图中做适当的标注,可以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三)画话有机结合,展现学生自信

师:这节课,同学们个个都能说会道,在交际中,我们感受到秋天带给我们的快乐,接下来我们将自己刚才说的话,写到画上面,然后在板报上展示“我的画、我的话”。

一般情况下,经过同学交流、老师点评后再创作的作品,都是自己比较满意的,每个学生都乐意拿出来展示。看着其他同学不时诵读着自己的话、欣赏着自己的画,学生心里别提多高兴了,他们都盼着下次“口语交际”活动的到来!

文形结合,可使识字写字更直观、更具文化韵味;文形相融,使文章阅读更流畅、文章结构更清晰;先形后文,使写作构思更精巧、顺序安排更合理;以形辅文,使口语表达更有条理、交流更愉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文形结合,拓宽教学思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顺利且快速地解决问题,使语言文字变得更有生命力,让人回味无穷。同时,也要注重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文形结合思想,并逐步培养学生将文形结合作为自己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有用工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汪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学理分析[J].小学教学(语文版),2014(11).

[3]包莉莎.指向语用的概念构图教学策略[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4(4).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小芝镇中心校 317011)

猜你喜欢
语文能力培养
不因人文失语言 要因语言悟人文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武术搏击训练的运动反应能力探讨
浅析加强物理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巧用课堂生成 推进语文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