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探究

2016-11-19 08:41宋霞毛丽丹金小红
犯罪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弹性

宋霞 毛丽丹 金小红

内容摘要:为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研究结合社会凝聚理论与心理弹性理论模型,分析社会因素中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是否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产生影响,找出两个层面的具体相关因素,并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方式。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与亲子情感关系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但是这些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因此,不仅要规避留守儿童生活中的危险性因素,还要避免保护性因素的不利转变。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社会凝聚;心理弹性;保护性因素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8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该流动人口数增加了11699万人,增长81.03%。随着我国城镇化和户籍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未来中国的流动人口还将以更大规模的速度增长,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儿童青少年(因为就学等原因)迅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农村留守儿童的地域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诸多社会结构变化,因此城乡结合部这一独特地域的留守儿童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遇到困难时更倾向于自己解决,其自理能力较强且更为坚强。 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其长篇代表作小说《永别了,武器》中所言,“世界要征服每个人,然而有些人却在被征服的地方变得坚强”。 那么,哪些因素会使留守儿童成功应对留守逆境从而“变得坚强”呢?另一方面,从越轨角度来看,当人处于逆境时,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也就是说,假定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中都有着越轨的动机和倾向,那为什么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越轨行为?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视角。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框架

(一)文献综述

对于留守儿童群体的研究,心理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人格保护、 情感特点、 心理健康、 心理弹性 等,社会学多关注留守儿童的社交网络、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化进程 等。本研究将结合心理学研究中的心理弹性理论和社会学研究中的社会凝聚理论,来探究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赵景欣、申继亮从有关个体发展的理论历史发展入手构建了留守儿童发展的生态模型,认为理解“留守”这一环境与儿童发展以及各个生态系统之间的作用方式是认识所谓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或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 该文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生态模型,对远环境与近环境以及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与儿童发展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进行了探讨,最后,基于生态模型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建议。留守儿童生态模型的构建给予了我们介入留守儿童服务理论上的支持,并且给予了我们新的介入思路,比如增强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唐有财、符平认为之前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静态的,在留守儿童的动态研究上是缺失的,并且认为动态视角更能够反映出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 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实际上是在留守与流动的状态之间不停地转化,而这样频繁的身份转化让他们难以拥有一个比较稳定的社会化场域,留守儿童的问题很有可能是在留守与流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基于动态视角,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也可以是双面性的,比如与父母或同伴群体的联结感会因联结对象而对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或者消极作用。

目前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基于一个趋同的假设,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会造成家庭教育断裂,情感支持不足,对儿童的日常生活、家庭教育、行为发展等方面均带来不利影响,“虽然也有研究认为‘留守造成的影响目前还并无定论,但就绝大多数研究而言,对留守儿童得出的负面结论更为普遍”。 基于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留守儿童的正向行为表现,及促成其正向行为的保护性因素,本研究将着眼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分析增强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以及作用机制,以为留守儿童的积极表现和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和实践层面上的支持。

(二)概念界定

1. 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

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关于留守儿童的概念,也是众说纷纭。就达成共识的来说,“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包含的内容有:(1)父母双方或者单方在外;(2)涉及的对象为因各种原因不能离开家乡的未成年人;(3)他们因种种原因不能随父母外出共同生活;(4)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者自我照顾。存在分歧的内容有:一是儿童居住地;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长度;三是留守儿童的年龄;四是留守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是否是一个概念。

就此,我们结合调查对象特征,采用如下定义:“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儿童”是指居住在城市的远城区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地方务工或者从事其它工作时把其未成年子女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在附近的城镇就读、年龄在18岁以下的特殊社会群体,他们一般与父母双方或一方连续分离长达半年以上并且留守在农村或者远城区的城镇中。

2. 心理弹性

对心理弹性的关注和研究促使人们从多重结果的角度审视压力/逆境之于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以积极的角度看待压力/逆境中人的发展。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会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变化,从多角度探讨儿童心理弹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对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以至一生的发展和潜能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在心理弹性的相关研究中,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贯穿于心理弹性的整个研究过程中,影响着儿童的心理弹性。 关于儿童心理的弹性变量,当前研究大多将其分为三个方面,即儿童的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 这种划分方式偏向于形式上的分类,虽然全面但是未必有内容上的综合性,我们不易从中看出三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包含的具体内容,而社会凝聚理论中的核心变量恰恰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赫希社会凝聚理论可以为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提供重要的社会因素视角和更具综合性的分析变量。

在心理弹性方面,我们拟定的定义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或者个体在面对逆境、挫折、创伤或其他重大生活压力事件时能积极适应的一种能力。对于心理弹性,学界存在两点基本共识:一是心理弹性是个体身处不利处境的一种表现;二是心理弹性指向一种积极结果,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有积极意义。

3.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

赫希假设,人都有犯罪的动机或倾向。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犯罪?或者说,当人们都有犯罪动机时,为什么绝大多数人不投入犯罪?赫希的回答是社会控制或社会凝聚。绝大多数人未从事犯罪活动是因为他们担心犯罪会使他们失去家庭、亲朋、学校等重要社会因素的联带和信念。而这些联结或信念是个体心理发展最为重要的支撑,因此我们假设社会凝聚对心理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

赫希的社会凝聚理论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联结感,大众性投入,常规活动参加,信念。在预调查中,我们发现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很少有集体的课外活动,对信念的意识也很朦胧甚至几乎没有。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联结感和大众性投入这两个与留守儿童成长联系最为紧密的指标,来对留守儿童的保护性因素进行测量。联结感是指一个人对他人的关爱程度,即在多大程度上关爱和体谅他人的感受,担心对他人的伤害。这主要指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情感联带,包括对父母等家庭成员、朋友、伙伴等,也泛指群体如家庭、邻里和学校等。大众性投入指一个人对社会主流性行为如教育和职业等方面投入的时间、金钱和能量。另外,赫希社会凝聚理论也有不完善之处,有学者认为赫希关于“所有形式的联结感都有助于预防或减少青少年犯罪”这一论断与许多研究结果相违背,学者们发现联结感的影响还取决于联结对象。 而心理弹性理论兼顾影响因素的保护性与危险性,因此我们结合两种理论视角进行探究。

(三)研究问题

基于实际调研与理论梳理,本研究试图探讨的问题有:

第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留守逆境下的心理弹性现状如何?

第二,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哪些因素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

第三,保护性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预测效果如何?作用机制如何?

二、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湖北省三个市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调查采取的是经验分层和随机抽样的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20的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了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武汉市、潜江市与天门市三座城市,在武汉市选择了江夏区和新洲区,潜江市选择了后湖镇,天门市选取了张港镇作为调查点,总共选取了四个镇或区 ,共五所小学、四所中学。根据分层与随机抽样方法,首先确定每所学校的四、五、初一、初二年级总共及分别有多少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其次确定每年级留守儿童的调查数,最后进行问卷调查,具体步骤为,我们在每一年级随机抽取一个班级,在该班级中调查所有的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若是该班中的留守儿童人数较多,则随机抽取部分留守儿童,若少于样本数,则继续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行以上操作,以此类推,最终确定完成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有效问卷608份,有效回收率为98.1%。

本次调查对象共有608人,其中男性310人,女性298人;独生子女人数214人,非独生子女人数为394人;小学五年级有157人,小学六年级150人,初中一年级121人,初中二年级180人,分别占25.8%、24.7%、19.9%、29.6%;共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608人,其中56.1%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27.3%由妈妈照顾,10.2%交给爸爸照顾,选择交由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最少,仅有3.8%。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

(二)变量设定

1.因变量。本研究的因变量是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或不良情境时,身心仍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的一种能力。本研究采用的是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该量表由胡月琴、甘怡群等在2008年编制,符合测量学的信度和效度要求。该量表有5个因子,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以及人际协助,问题的答项设置为“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说不清”、“比较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得分越高,说明儿童在该项目上的心理弹性越强。

2.自变量。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在联结感层面,根据赫希社会凝聚理论的探讨及我们对留守儿童的调查,我们将联结感划分为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家庭维度包括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子女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父母的督管程度、子女与父母的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与家庭经济水平六个方面;学校维度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同学正向行为特征程度;社会维度表示为社区文化,即社区教育重视程度。对于大众性投入的测量,我们根据赫希对社会凝聚理论中大众性投入与常规性活动的描述,并基于留守儿童的社会活动的现状,我们将大众性投入表示为“家务劳动的投入”、“学习投入”与“组织活动的投入”三方面因素。自变量的答项设置为1-5分,分数越高,说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该项的投入程度、关系程度或联系频率等水平越高。

三、研究结果

(一)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概况

由表2可知,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在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不同时心理弹性有所差异,而在年级方面并无差异。性别方面,男性的心理弹性为14.637,女性为15.269,由t检验,P值小于0.01,故男性的心理弹性水平显著低于女性;在监护人方面,由爸爸妈妈监护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比较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监护次之,而亲戚等监护人监护的心理弹性水平最低,仅为13.128,均低于男、女性别的心理弹性平均水平,由F检验可知,四种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水平有显著差异;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方面,排除“不知道”选项,在以下四种选项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依然有较大差异,其中,父母期望为“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与“没有要求”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高,分别为15.456、15.167,父母的期望为“挣很多钱,学历可以不高”或“学历很高,钱可以不多”时,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较低,分别为13.733、14.405,P值小于0.01,父母期望对于留守儿童有显著影响;将年级分为小学五年级、小学六年级、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或三年级,经F检验,年级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并无显著影响。

(二)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分析

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对联结感、大众性投入与心理弹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与亲子情感关系、亲子联系频率、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父母督促程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学行为特征、社区教育认同度、家务投入、学习投入及组织活动投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家庭经济水平无明显相关关系。在联结感维度中,师生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亲子情感关系与心理弹性的相关程度最高,这说明,在学校中留守儿童与老师关系融洽,在家庭中留守儿童与其家人的关系和睦温馨,以及与父母情感关系友好,都有助于提高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大众性投入方面,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大众性投入的各个维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组织活动参与、家务劳动投入度与心理弹性的相关度较高,说明若是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学校、社区等举办的活动,或者提高对家务的承担程度,都有助于其心理弹性的提高。

(三)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为比较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的各相关性因素对心理弹性的预测程度,我们将心理弹性作为因变量,将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将联结感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与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各相关性因素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后将二者中具有显著影响的变量共同加入回归方程中进行分析,结果详见表4。

数据显示,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及亲子联系频率七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共23.1%的变异量,此变异主要由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家务劳动投入四个变量造成,这四个变量可以解释20%的变异量。

其中,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最具有预测力的因素为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其解释变异量分别为8.8%、6.1%;其次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氛围,解释变异量为3.4%;接下来是家务劳动投入度、亲子关系、学习投入度与亲子联系频率,解释变异量分别为1.7%、1.3%、1.0%、0.8%,对于心理弹性而言,这七个因素能预测其23.1%的变异量。从标准化回归系数来看,回归模型中七个预测变量的Beta值分别为0.168、0.181、0.125、0.115、0.106、0.114、0.102,对心理弹性都为正向预测作用,其中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的贡献率最大,分别为0.168与0.181,而亲子联系频率的贡献率最小,为0.102,其中常量为3.138,P值小于0.01,分析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四)人口学变量、联结感及大众性投入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探究

在以上留守儿童的联结感与大众性投入对心理弹性的回归分析基础之上,将人口学变量中的性别、现监护人及父母期望纳入回归方程,性别、现监护人、父母期望为定类自变量,现将其转化为虚拟变量,自变量变换情况如下:

1.性别:男性=1,女性=0

2.现监护人:Z1:爸爸=1,其他=0.

Z2:妈妈=1,其他=0.

Z3: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1,其他=0.

3.父母期望:“健康就好,钱和学历可以不高”“没有要求”=1,其它两项=0.

同时对回归模型的假定进行诊断:Durbin-Watson 值均在2左右,说明个体之间无时间序列相关;模型残差的直方图及残差的正态 P-P 图拟合得比较好,说明残差满足正态性假定;反映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指标,VIF 指标小于10,说明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如表5所示,现监护人,性别,联结感维度中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大众性投入维度中的家务投入度与学习投入度进入回归方程,上述自变量共可以解释留守儿童心理弹性26.5%的变异量。

在监护人方面,相对于亲戚等对留守儿童的照顾,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都显著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其中妈妈监护的效果最明显也最好;在性别方面,男性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显著低于女性,这可能是由于男生不善于向外界求助或不善于使用自己周围的资源有关;在联结感方面,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与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对其心理弹性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说明留守儿童经常生活的场域,与留守儿童互动最为频繁的对象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明显,关系融洽、联结感程度较强则能显著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相反,则可能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潜在危险因素;在大众性投入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务劳动投入与学习投入程度对其心理弹性的作用效果显著,可能由于儿童更多的承担家务劳动,会增加与家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了解的机会,通过提高情感关系从而有效地提升心理弹性,留守儿童更多的投入学习可以间接地强化与老师之间的关系,也可能直接提升个体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

四、讨论与启示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在不同性别、现监护人的条件下进行相关与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中男生的心理弹性水平明显低于女生,这与已有研究者任彩霞、 李志凯 所获得的数据一致,他们认为在性别方面,女生在遭遇挫折时更擅长寻求家庭、社会等的支持,因此较男生来说,女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偏高;在不同的监护人条件下,结果显示妈妈监护下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水平与其他监护人相比明显增高,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监护次之,这与学者李永鑫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都认为妈妈照顾留守儿童对其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最好,爷爷奶奶的监护效果次之,但也有相异之处,学者李永鑫认为三者之间爸爸监护效果最差,但本研究加入“亲戚”监护,认为前三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亲戚监护效果最差。

通过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与亲子关系对心理弹性有显著影响,其作用效果由大到小依次为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氛围>家务劳动投入>学习投入度>亲子关系,这与陈惠惠、 董泽松、 李永鑫 等的研究相一致,均认为家庭支持度、家庭氛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也有与已有研究存在不同之处,如有研究强调亲子情感关系对留守儿童心理弹性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虽然赞同亲子情感关系的显著预测作用,但是认为,相比于留守儿童与老师、同学以及现生活家庭的家人来说,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相对较弱,这可能是由于父母与留守儿童之间的联结感较弱,使得父母对其子女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反而其子女身边的老师、同学及家人对他们的影响作用更大,这说明处于留守状态的儿童,除了来自于父母的关爱之外,更要重视来自老师、同学以及其身边家人的关心和爱护,而往往这些身边的保护与支持可能是留守儿童所最需要和渴望的,因此,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焦点或许不在于“问题儿童”,而在于“心理”,是在与父母不在身边时,能够维系留守儿童积极乐观心理的情感联结或情感来源。

对城乡结合部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的保护性因素主要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留守儿童家庭氛围、儿童家务劳动投入度、学习投入度以及亲子情感关系,并且,根据戈麦兹(Garmezy) 提出的心理弹性保护模型,个体的心理弹性并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化的因素,而是一个可调节的、具有发展性的变量,保护性因素能够使儿童在面临逆境压力时积极利用个人力量以及环境资源,打破负向影响的连锁效应,从而提高心理弹性,但是保护性因素并不具有持久、稳定的保护作用,一旦其水平降低到一定程度,就会相对应的转化成危险性因素,在儿童面临压力困境时反而会产生消极影响,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力量不仅要尽量规避留守儿童身边的各类显性的危险性因素,而且要努力提高保护性因素的保护水平,注意发挥其正向积极的作用效果,而避免转变为危险性影响因素,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发展造成潜在的威胁。

猜你喜欢
心理弹性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心理弹性和核心自我评价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影响
幼儿教师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烧伤患者伤残接受度及心理弹性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的影响
乳腺癌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心理弹性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
“心理弹性”从何而来
大学生心理压力、心理弹性与入学适应的关系
团体辅导对高职学生心理弹性的评估与干预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弹性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