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

2016-11-19 11:47刘彩霞吉红
中国医学创新 2016年4期
关键词:抑郁症心理护理家属

刘彩霞 吉红

【摘要】 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模式在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陪护家属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的问题解决模式给予常规心理护理,试验组采取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前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两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前,两组家属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家属的焦虑、抑郁症状。

【关键词】 聚焦解决模式; 抑郁症; 家属; 心理护理

Application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on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LIU Cai-xia, JI Hong.//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6,13(04):107-1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i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Method: One hundred and twenty family members of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60 cases in each group.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he traditional problem solving model of routine psychological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according to the five steps of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The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and 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Result: Before intervention,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but the scor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norm (P<0.05).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cores of SAS and SD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can effectively relieve the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family members in the psychological nursing.

【Key words】 Solution-focused approach; Depression; Family members; Psychological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4.03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等特点,被称为“第一心理杀手”,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作为患者密切接触者和照顾者角色的家属同样备受煎熬,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其不同于成人[1],家庭需承受更大的压力。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症状[2-4],导致家庭生活质量降低[5],甚至将不良情绪传递给患者,影响患者的康复,但临床医护人员常习惯性地把家属放在照顾患者配合治疗的附属位置上,未积极重视他们的心理状况。因此,在普遍倡导拥有健康心理的今天,将护理对象扩展到家庭,及时关注家属的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

聚焦解决模式(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是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充分尊重个体,利用个体自身资源和潜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的心理干预模式[6-7],已在临床护理领域得到广泛运用[8],该模式不同于传统问题解决模式。传统模式注重寻找问题的根源来建构解决方案,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疗、放松等疗法对个体消极的心理情绪、身心体验给予排解[9-11],但个体相对缺乏自我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现代护理不仅仅是帮助个体解决问题,而是如McAllister的六项护理原则中所指出,问题和力量是并存的,寻求和发展个体内在潜力和自身资源是关键[7,12]。本研究打破以往传统干预模式,运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目的是探讨该模式在家属心理护理方面的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4-7月山西某三甲医院120例抑郁症患者的陪护家属,按照患者入院顺序将120例家属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男

49例,女71例,包括父母54例,配偶40例,子女例18,兄弟姐妹8例;平均年龄(46.0±9.0)岁;文化程度:小学10人,初中53人,高中40人,大专及以上17人。两组家属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的纳入标准:(1)符合ICD-10关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排除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家属的纳入标准:(1)患者的直系亲属且与患者长期共同居住;(2)年龄18~60岁;(3)既往和目前无精神疾病;(4)言语及理解力正常,能完成量表的填写;(5)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研究者;(2)有严重躯体疾病无法参加者;(3)因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参加,主动要求退出者。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案 (1)入院当天护士做好入院宣教,和患者、家属建立信任关系;(2)邀请1名专业心理治疗师和2名精神科护师参与干预措施的制定;(3)依据分组情况由研究者本人对试验组和对照组实施不同的干预措施;(4)选择安静环境,采取面对面交谈的形式,每周干预2次,每次30~40 min,详细记录,干预持续5周,共10次;(5)干预前后采用SAS、SDS量表进行测评。

1.2.2 干预措施

1.2.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问题解决模式给予常规心理护理,即通过寻找问题的原因确立解决方案。当家属描述他的内心现在很痛苦时,首先询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例如家属可能是因为对疾病的治疗、护理方面不了解,感到不知所措或力不从心,也可能担心患者的日后恢复情况等,护士针对以上原因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具体方法:(1)心理支持:护士主动关心家属,给予安慰和支持,鼓励其勇敢面对现实;热情询问其需求并尽量满足。(2)情绪疏导:当家属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时,鼓励家属倾诉内心体验并表示同情与理解;教会他们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如哭泣、听音乐、冥想、阅读、深呼吸放松等;转移注意力,如看电视、与人聊天、散步、发展一些兴趣爱好等。(3)改变不良认知:护士向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耐心简答其疑问,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1.2.2.2 试验组 运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心理护理,该模式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1)描述问题:与家属交谈了解遇到哪些问题,暂不追究问题的原因,而是了解家属曾为解决这些问题做过哪些努力或具备哪些解决问题的资源,以此增强其信心。如家属诉说自己内心很痛苦,可以提问“你曾用过哪些办法来解决?效果怎么样?谁关注过你?其他人为你提供过好的解决办法吗?”,此阶段至关重要,需选择合适的时间和环境,取得家属的充分信任,为以后的干预奠定基础。(2)建构具体可行的目标:在描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奇迹探讨,“假设问题解决,其状况与现在有哪些不同”,以家属描述的目标作为护理前进的目标。如护理人员可提问“如果你心情很好,你会和现在有什么不同?你会做什么?”,家属的回答正是心理护理将要达到的目标。(3)探查例外:目标确立后与家属继续探讨过去类似这些问题是否解决,被偶然解决时的状况如何,帮助他意识到自己曾努力过且结果是满意的,明确改变现状是可能的。此阶段可通过组织座谈会,家属之间交流分享成功经验,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通过不断的探查例外,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简单有效的途径。如最近你感觉哪天心情相对好一点?你是怎么做到的?通过提问可引发家属去思考哪些办法可使过去的“例外状况”再次发生。(4)给予反馈:根据上述探讨后家属发现了自身的优势、资源和曾经的努力,护士及时给予称赞、肯定等,以此增强实现设定目标的可能性。此阶段护士需将之前记录的内容做进一步整理,准备下一阶段的评价。(5)评价进步:护士采用刻度化提问让家属澄清自己所取得进步,使他朝着期望的目标扩大进步。如“假如你期望的状态是10分,你对过去和现在分别打几分?”一旦发现他在原来基础上有所进步,即使进步一点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例如“你这样做真不错”,帮助他朝着期望的目标扩大进步。总之,干预期间将家属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按照严重程度进行逐一干预,一个问题解决后继续解决下一个问题,家属的心理状况随着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地发生改变。每次干预结束后要真诚地感谢家属的配合,告知下一次的干预时间,以便于家属在下次干预前做好准备[12]。

1.2.3 效果评定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AS) 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DS),可反映家属有无焦虑、抑郁症状及严重程度。其中SAS量表由20个与焦虑有关的条目组成,采用1~4级评分,没有或很少为1分,有时为2分,经常为3分,总是为4分。评分方法:将20个条目的评分相加得粗分后乘以1.25取整数部分得标准分,其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量表由20个与抑郁有关的条目组成,评分方法同SAS量表,其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焦虑,63~72分为中度焦虑,73分以上为重度焦虑,评分越高,焦虑、抑郁程度越严重[13-14]。测评时由统一培训过的护士讲解测评要求,家属独立完成。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国内常模SAS、SDS评分分别为(41.90±2.60)分、

(41.40±1.83)分。干预前,两组家属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均降低,且试验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家属SAS、SDS评分比较(x±s) 分

组别 SAS

SDS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试验组(n=60) 51.27±4.66 44.35±4.62 53.83±5.20 46.35±4.41

对照组(n=60) 51.15±4.85 48.37±3.93 53.53±4.13 49.87±3.46

t值 0.14 5.13 0.35 4.86

P值 0.89 <0.001 0.73 <0.001

3 讨论

抑郁症是精神科很常见的情感障碍疾病,在2014年上海召开的世界心理治疗大会上,有专家指出,我国抑郁症患者达3000万,自杀率高达15%,导致许多家庭的日常生活、社会功能都受到影响,在国内有研究提示家属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1,8]。有鉴于此,社会在重视抑郁症患者的同时应该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目前社会未设立专门为家属心理服务的机构,所以护理人员有必要在患者住院期间进行家庭心理护理。张旭静等[15]认为家庭心理治疗可以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增加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朱水华等[13]研究也表明家庭心理治疗与干预,可改善家庭功能,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统,有利于患者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在采取传统问题解决模式进行心理干预后,家属的抑郁、焦虑情绪得到缓解,但在心理护理过程中发现,若只是单一地通过寻找问题的原因来建构解决方案,往往会忽略有利的事情的发生,而且家属面对的一些如家庭经济困难、患者治疗显效慢等问题通常短时间内不能完全解决,反而很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这与骆宏等[8]研究中所阐述的一致。另外,很多家属片面地认为患者的状态好他们就好,表现较为被动,而抑郁症患者在治疗期间的情绪常常不稳定,家属极易受到患者情绪的影响,产生了焦躁,恐惧、担忧的情绪,反过来又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整个家庭陷入不和谐的氛围中,一些家属感到很失落,甚至对干预持应付的态度,导致干预后期遇到很多阻力。

运用以聚焦解决模式为基础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个体的焦虑、抑郁情绪,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16-17]。家属在心理干预的第4、5次后,逐步学会了积极的、正确的心理应对模式,面对问题能够发挥自身潜力并利用已有资源,既调动了家属的积极性,也教会了家属在今后生活中如何应对困难,其自尊心得到极大满足。可见该模式与其他心理干预模式相比,干预时间的长短及次数对于治疗并非十分重要,寻求和发展患者内在的潜力和自身资源,培养患者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是关键[18-19]。另外,护士与家属的深入沟通也使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支持的温暖,减轻了无助感,提高了心理承受能力,在干预过程中大多数家属对该模式持积极赞成的态度。

综上所述,聚焦解决模式较传统心理护理能更有效缓解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充分说明该模式在心理护理中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此次研究未进行出院后的干预效果随访,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易俊.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3):127-128.

[2]周园园,谈晓芳,沈丽珍.心理干预对改善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效果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9):1364-1365.

[3] Saleh E S, Gomaa Z, Jamal R A. Psychosocial burden on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bipolar mood disorders[J].Middle East Current Psychiatry,2013,20(4):216-222.

[4]朱丽娟,吴楚燕,罗丽萍.抑郁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7(24):3238-3240.

[5]徐扬,王俊凤.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22(6):911-912.

[6] Margaret McAllister BA MEd EdD RN RPN. Doing practice differently: solution-focused nursing[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2003,41(6):528-535.

[7] De Jong P, Berg I K. Interviewing for solution[M]. Hartford Wadsworth Group,2002:2-12.

[8]骆宏,叶志弘,王菊香.聚焦解决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68-570.

[9]全夏菲.心理干预对抑郁症患者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2012,5(5A):28-29.

[10]邱玉华.社会心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及抑郁情绪影响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6):142-143.

[11]钟秋霞,郑定容.心理护理干预儿科患者家属焦虑情绪[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3):82-84.

[12] Mcallister M, Moyle W, Iselin G. Solution focused nursing: an evaluation of current practice[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6,26(5):439-447.

[13]朱水华,孔令军,彭晶.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及家庭治疗与干预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7):118-120.

[14]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11-117.

[15]张旭静,史占彪,徐夏菲.双相障碍患者家庭功能及亲密度适应性情况调查[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3,35(23):2592-2594.

[16]余晓燕,徐凌燕,胡引.聚焦解决模式在胎儿异常孕产妇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254-256.

[17]屈惠琴,陆云,朱勤芬.聚焦解决模式在改善结肠造口癌因性疲乏患者焦虑抑郁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5,30(8):730-732.

[18]黄丽,骆宏.焦点解决模式:理论和应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05-107.

[19]李莉,金昌德.焦点解决护理在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12):3213-3215.

(收稿日期:2015-10-26) (本文编辑:王宇)

猜你喜欢
抑郁症心理护理家属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朝韩红十字会商讨离散家属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