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芳与寂寞——浅论蒋殊、孔瑞平、毕红风的散文创作

2016-11-21 11:24刘媛媛
都市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文字

刘媛媛

芬芳与寂寞——浅论蒋殊、孔瑞平、毕红风的散文创作

刘媛媛

这个题目,是很多年前我的一本小书的名字。现在又想起来,是因为在我的意象里,写作的女性如空谷幽兰,在很多的时候是孤芳自赏兀自灿烂的。她们在自己的文字里沉溺,想象世俗里遥远的美好和爱情,展露内心细腻而在现实中往往被忽略的丰富世界。文字成为她们与世界的链接,让她们掏心掏肺地诉说自己的爱意。山西自古就是文化厚重之地,历史上不乏美女才女,一如当下山西女作家协会作为国内首个以性别为标志的作家协会,更说明晋地女子非同一般。在山西境内,有很多痴迷文字的女性,她们来自各行各业,在世俗世界里有作为公民的职务,在家庭里亦是循规蹈矩的妻子母亲,唯有对文字的热爱让她们与周围的众生区别开来。她们的生命因为沾染了书香,而多了一种芬芳,她们的生活则因为她们的心灵变得有了诗意和味道。她们笔下的文字大多是自己的身边人身边事,是自己生活经历的浓缩,为我们提供了观察了解这个社会的多重角度。

蒋殊的蜀葵

蒋殊的散文集《阳光下的蜀葵》出版至今,获得了专家读者的一致好评,报刊上有许多评论,用好评如潮来形容似乎也不算过分。一本散文集能得此殊荣,一定是有不寻常的地方。这本书最容易找出来的特色,是字里行间流淌出来的乡情亲情人情,作者朴实无华但又娓娓动人的叙述,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到一种久违的纯粹干净而又温情脉脉的境地。日常生活场景与最普通人际关系的叙述,将被忽略或遗忘的情感激活复苏,引起读者心灵的共鸣,那些被生活污染被俗世烦恼麻痹的细微感觉被唤醒,再次重温这些琐碎的一切,竟然发现并不是那么不堪和无聊。

认识蒋殊还是在2008年山西女作家协会成立的大会上,蒋韵、葛水平这样的知名作家自然是众人瞩目的中心,在这样一个女人,更确切地说是才女成堆的集会上,颇有几个长相衣着打眼的女子,也很吸引众人的眼球,蒋殊是其中的一个。通常,对于容貌秀丽又颇具才情的女子,世人的眼光要复杂一些。爱慕喜欢者有,但也不乏戒备和挑剔。两者细究起来,其实心理指向是一致的,就是希望人群中出众者能如自己所想的一般完美,以弥补我们自身的缺憾。美貌是一种难得的天赋,若再有才情,就像艳丽的花朵又带了怡人的芬芳,古人所谓才貌双全,就是感慨这样难得的人中龙凤吧!而作为一个女性文学研究者,我本能地对女性写作者的外貌有一种审视和警惕,担心所谓美女作家之种种。后来无意中看到蒋殊早期的小说《草儿的粉》,竟是震惊到无语,慨叹这样优秀的作品竟然籍籍无名湮没在书海中。《草儿的粉》是蒋殊为数不多的小说。作品写一个卑微的缺少关爱的农村小女孩被诱奸的故事。作者用饱满精致的铺陈叙述这个故事,营造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蒋殊以一个女性的善良慈悲,给这个悲剧加上了温暖的想象。那个诱奸者本该是草儿悲剧命运的罪魁,但是作者却有意把他虚化,甚至连草儿都没有看到他的真面目。他神秘地来去,没有施暴者的残忍,对待草儿甚至有几分浪漫和柔情,正是这个陌生到连面目都不清楚的人,带给了草儿在熟悉的人那里得不到的爱,满足了一个女孩对生活的全部渴望,这样看似悖论的处理,无疑包含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深刻的悲悯。

蒋殊用自己的才情证明了自己是一个才貌双全的难得女子。《阳光下的蜀葵》装帧简洁大方,深紫的色调增加了厚重感。作为美女,是有权利风花雪月的。但蒋殊的散文却不涉风月,她谈的是“情”,天地情,父母情,当然也有爱情。一如作者所言:“如果有一天,我的文字里没有了我的村庄,那一定,是我老了……因此只要我还健康地活着,我一定会坚持写我的村庄。”读完全书,就会明白蒋殊为什么如此眷恋这片土地,这个小小的山村,给了这个乳名“小小”的女孩子最淳朴而丰盈的爱!这里有长辈们血缘至亲的疼爱宠溺,也有同辈姊妹的情深意重,更有少年多情纯粹的爱恋……在作者笔下,这个小小的村庄宛如宁静的世外天堂,她安心自在地在这里成长,感受到的是人世的温暖,大地的深情,也因此,养成了她善良宽厚的心性。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暖暖的,暖得让人不愿意也不忍扔下这一切离去。”

会讲故事的孔瑞平

认识孔瑞平,是在2014年6月去永和开女作协会议的大巴车上。因为大多数人是初次见面,大家都比较拘谨。我旁边隔着过道的座位上,一位短发的女子和同坐的刘蜀贝大姐交谈的不亦乐乎,谈作品谈文学很是投入,车厢里满是她的声音。车过薛公岭后,天气骤变,下起了绵绵细雨,原本六月酷暑的天气,竟然寒气逼人,路也崎岖弯折颠簸起来,大家开始交头接耳地议论着,不知谁提议说唱歌吧,于是有人推出了孔瑞平,原来就是短发女子。她落落大方地站起来,不扭捏也不客套,离座走到车厢前端,拿过麦克给大家唱了一曲,圆润浑厚的音色惊艳了我们,于是从民歌情歌到摇滚,一曲接一曲,听者如醉如痴,歌者激情投入,枯燥的旅程一下子亮丽浪漫起来,这个看上去泼辣干练的女子和她动听的歌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回来后不久,收到了她寄来的佳作《霞落蒹葭》,扉页上有她的签名,字体潇洒飘逸,还印有几枚闲章,颇可赏玩,这些细微处显示了瑞平的情趣。让人感到这位昔阳虎头山下的女子,豪爽外表下其实有一颗细腻温柔的心。

我看瑞平的文字,最直接的感受是她的“再现”能力很强。无论人物对话还是场景描摹,皆生动传神,妙趣横生。诙谐有趣的语言让我联想到她唱歌时生动的表情。一般来说,散文有抒情与叙事之分,纵观瑞平的文章,应以叙事议论为主,抒情隐含其中。瑞平极善于说故事,普通的家长里短,在她笔下活灵活现。从这个角度看,我以为她是可以试试小说创作的。比如第一辑“沿途风景”中的《看电影》《老冰棍》《梨子》等作品,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某些小说元素。《看电影》写儿时的小伙伴们为了看场电影费尽心机,各显身手,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瘦小如猴的Z同学,为了免票被大人带进场,如流浪儿一样装可怜;“狗爬”同学天赋秉异,能自一狗洞出入,屡屡得手,偶尔被人捉住打了耳光,却“表情平静如水,不误下回从头再来。”“我”的办法是到厂区捡废铜烂铁,和看门的肉老头、长着三角眼十分难缠的“土行孙”斗智斗勇。写的最传神的是电影院看门的老张,老张是那个时代非常有代表性的人物,因为忠于职守,所以总是认真和紧张的,这样一来“总是一副直眉瞪眼的威猛表情,久之就把天生的好相貌颠覆了”。查票时老张“像钉子一样钉牢了一样,稳稳地堵在那个充满了诱惑和吸力的门口。”这样一些鬼马精灵的稚童,加上僵化尽职的老张,活脱一副那个时代小县城的风俗画,令人回味,在微笑中又有微微的惆怅。《老冰棍》同样是童年生活的回忆,小时候的我,对幸福的憧憬就是一只小小的冰棍,为了满足这样的愿望,幼小的我费尽心机,捡破烂攒钱,偶然捡到了五分钱,知道是哥哥丢的,但还是忍不住买了冰棍,种种纠结下的心情,甚至为了吃到冰棍不惜卖掉了课本,小女孩那种天真可爱的心态,生动传神令人忍俊不禁,让读者感受到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儿童对幸福最简单的向往,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女孩儿的嘴馋,而是关于人对于幸福本能的追求,以及物质对人精神的凌驾。在《老冰棍》里,同样有一位卖冰棍的成年人“发嫂”,作者在写童年生活的同时,总会以童年视角观察那个时代的成人,以一个孩童的观察和感受,体会出超越时代的人性本真,这几乎成了她回忆性文章的一大特色。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梨子》,这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就像一部精彩的短剧,写一位在那个时代相当另类的女教师,她美丽优雅,行为举止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格格不入,对学生关怀体贴,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女子,却遭到了当众侮辱,更可悲的是没有人挺身而出保护她。文章不长但是容量很大,同样是很多真实的细节让故事丰满人物鲜活,若再深入挖掘,完全可以铺陈成一个相当篇幅的小说。

当然,作为女性作家,瑞平对生活对情感的感知是非常细腻敏锐的,但是与其他女性表达方式不同的是,她并不以抒情见长,文字也不追求绮丽新奇,她善于捉捕细节,然后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瑞平坦陈近来创作有遇瓶颈之感,期望给以建议。我想,她真的可以试试小说创作。

法官毕红风的文学情怀

毕红风是一名基层法官。当我拿到蓝色封面散发着浪漫气息的散文集《一棵树》,看到扉页上作者毕红风着警官服的照片,再看作者简介知她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法官时,好奇心徒起。女性的散文集子看的真不算少,但是女法官的还真是第一次见。如果是小说,但还不必大惊小怪,毕竟是虚构的,然而散文是最见真性情的,作为一名令人敬畏的法官,还是女法官,她的笔下会出现怎样的人世风景和情感体验?

看完全书,并没有我期待的法庭内幕或者法官心路历程。假如忽略作者的身份,这本集子和任何一部出自女性之手的作品没有太大不同,都是女性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的角度,细腻、敏感、满怀善意,对生活细节描摹生动,再现日常生活的琐碎与温暖。即便是写自己工作的第一辑“钟爱”里,作者也没有写具体的案件审判,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思考当下社会人们的心态,以女性特有的悲悯情怀表达出作为一名法官的忧虑。其余四辑都是展示日常生活中平凡琐碎但又朴素实在的日常生活。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有一种真诚的情意打动读者,让人不知不觉地走进作者的世界,跟她一起悲喜感动,触摸我们这个时代真实的脉搏。

最能体现作者职业特点的是开篇第一辑“钟爱”,题目就提示了作者对自己职业的情感度。作为一名维护公平正义,与各类触犯法律行为较量的法官,应该是理性威严的,但作者并没有正面写那些缜密繁琐的审判过程和铁面无私的判决执行,而是用女性特有的敏感细腻观察世相人心,用法官的敏锐和犀利剖析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来访者》分为两部分,“我的残疾证呢?”像一个微型连续剧,再现了一个有智障的年轻人与我发生的一些纠葛,通过人物的外貌、衣着、动作、语言等,表现一个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这个人看上去异于常人,确实存在某种缺陷,但更可怕的是内心的黑暗,他几次三番来我这里寻找丢失的残疾证,每次都会以不同的方式索取钱物,他急于找回残疾证不是为谋生,而是他知道有残疾证可以为下次的犯罪减轻刑罚。“打电话”则十分有趣地写出了生活中某些貌似粗犷生硬实则内心脆弱人的憨直朴素。《请求被重判的被告人》则通过自己亲历的案件,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一些人和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以至于请求法院重判,宁肯呆在监狱里,也不愿意重获自由,作者的双重思考表现出一个法律工作者的博大情怀。

我个人更喜欢第三辑“疼惜”,是写自己的父母的,因为融入了最真挚最深厚的情感,读来特别令人动容。《父亲病了》记述了父亲从查出病情到实施手术及术后康复的全过程,有细致的叙述,也有深刻的感悟,那种面对亲人病痛的无助以及对生活的困扰,真切真实。“医院的这些天来,我明白了钱对于一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别人说金钱如粪土,我认为没有钱人很快就会成为粪土。”但是无论是面对父亲手术与预期的差异,还是照顾父亲消耗的财力与精力,作者没有丝毫的抱怨,而始终以饱满的爱去体贴和包容。《父亲的初恋》里写了父亲与初恋阿姨一生的情感纠葛,对父亲内心这份纯洁美好的情感进行了细腻的描写,对与父辈的情感,很多人是隐晦的,不愿提及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却是那样真实自然,因而格外感人。

正是这样一种质朴的完全源自于生活的诚实与真实,深深打动了我,让我忽然有一种新的领悟和感动。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学像宗教一般神圣,年轻人对文学的狂热丝毫不亚于今日的追星粉丝,时过境迁,如今的文学殿堂已经门前冷落车马稀,而作为那个时代走过来的毕红风们,内心始终为文学保留了一块净土,随着岁月的风蚀,沉淀出一种纯粹的挚爱,一种无法抹去的情怀。正是这种根植于心的情怀,化成一种无形的人文观照,投射在创作者的心灵空间,在她(他)洞见的世界里,有了与常人不同的悲悯和宽恕,使他们能够透过日常的表面,发现人性深处的善恶。全书中占比重很大的关于亲情、爱情的叙写,深情而真挚,不仅展现了作者丰富饱满的情感世界,让读者感受到情感的温度,更展现出世俗生活的各个角落,朴实无华的文字,如一帧帧即景图片,不加修饰地展现出当下社会某一个微小的场景,包含着真实的现实气息,这样的文字哪怕如一粒微尘堆积到厚重历史中去,但我想未来的人读到可能会微微惊叹:噢,那时候这样子啊!相比于宏大叙事,这样的文字显得清浅单薄,但是,在文学式微的时代,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作者这样的文字,才显示出文学强大的生命力。

上述三位作者文字通畅感情自然真挚是其共性,但选材的广度和主题深度还有待提升。这些作品如果用主流的眼光打量,距离“经典”尚或还有距离,但是在这样摧枯拉朽的变革时代下,人人都是生活的记录者,文学因此不会死亡,每一个生命在世界上的观察与记录,都值得敬重。

(责任编辑 高 璟)

猜你喜欢
文字
“光”文字衍生落地灯
青年周恩来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杜拉斯:你会一直看到我,在不朽的文字里
会说话的书
会说话的书
梦中的文字
让贫瘠的文字,抚慰思想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