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研究

2016-11-21 19:40董春阳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感恩资助大学生

董春阳

摘 要: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国家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有力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但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少受资助学生的价值观出现偏颇,感恩意识淡薄,既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也挫伤了社会捐助者的热情,同时损害了当代大学生的形象。通过对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研分析,论证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乃至道德问题层出的原因,探索学生感恩意识和行动的有效教育引导措施。

关键词:资助 ;大学生 ;感恩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中共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不断完善的国家资助政策、资助体系和不断加强的社会资助力量有力保障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也出现了部分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缺失等现象。这不仅违背了教育和资助的初衷,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相背离。本研究通过对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的调研分析,探索大学生感恩意识教育措施,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匿名抽样调查法进行分析,辅以抽样访谈调研的形式进行样本研究,对北京科技大学1,000名受过各类资助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898份,有效样本率为89.8%。其中,男生612人,占68.2%;女生286人,占31.8%。家境良好学生231人,占25.7%;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7人,占74.3%。有262人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占29.2%;有632人获得国家、社会和学校各类资助,占70.4%。

调查结果及分析

1.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现状

调研中,有88%的学生记得父母生日,73%的学生会以父母的辛勤付出鞭策自己努力学习;有72%的学生表示对母校十分热爱,但有48%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愿意向母校捐款,也不愿意向社会或他人捐款。总体来看,受资助大学生普遍存有感恩意识,但集中体现在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对国家、社会、学校、他人的回馈意识则不强。从受访结果来看,多数学生缺乏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感恩行动,或不清楚该如何进行感恩回馈。学校作为教育主体,应该加强感恩意识和行为的教育和引导。

2.受资助学生感恩意识影响因素

一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不良现象对感恩意识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传统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未深入人心。调研结果显示:有74.3%的学生认为造成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在于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二是经济发展差距带来的心理落差诱发精神贫困。目前,高校多样化的资助手段已基本满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和基本生活需求,但与其他学生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经济上的差距造成部分学生心理问题凸显:有的学生长期因经济状况不如他人而产生心理压力和自卑情绪;有的学生将家庭经济困难当成“资本”,将受助当做理所当然,缺乏对国家、社会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有的学生因受家庭生活艰辛和社会不公现象的影响,对社会和他人存在不满甚至敌视。调研结果显示:有73.5%的学生认为个人心理因素和自我教育缺失对感恩意识的影响很大。

三是经济困难造成的教育缺失对受资助学生的心理产生消极影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数来自农村或贫困边远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基础薄弱,父母大多长期在外工作,致使学生成长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家庭情感教育。调研结果显示:有43.8%的学生赞同家庭因素对感恩意识淡薄所产生的影响,而家庭经济较为困难的学生中更是有半数支持这一观点。

四是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是学生感恩意识淡化的原因之一。社会评价学校以升学率为标尺,教师评价学生以学习成绩为标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使学校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品德、身心和修养等方面的引导和教育。[1]学生在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上,关心最多的是毕业和就业。调研结果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不足。

方法和举措

高校办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高校的资助工作同样要坚持德育为先,经济资助只是手段,德育才是目标。学校通过调研分析和实践创新,探索出一系列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理论和举措。

1.感恩教育要注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互通互连,实现教育前移、体系共进。调研结果显示:有44.2%的学生认为感恩教育应从小学开始,有高达95.1%的学生支持感恩教育前移至大学前。受资助学生进入大学后,价值观基本定型,已错过了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阶段。目前,中小学的感恩教育和资助工作尚不完善,对受资助学生的信息跟踪和记录无档可寻,高校只能通过简单途径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高校的资助工作很难与中小学的资助工作实现信息互通,这种断点式的资助工作很难对受资助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因此,义务教育阶段是开展感恩教育的最佳时期,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树立的过程中注入感恩教育的强力之针,有利于帮助学生系统树立感恩回馈意识,从小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高校开展感恩教育要搭平台、重实践,引导学生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调研结果显示:有76.8%的学生认为目前高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措施不够。而对于开展感恩教育的形式和内容,绝大多数学生倾向于实践型教育方式,这类学生占到了63%;在具体内容上,学生更希望学校能够多组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树立典型加强感恩教育的宣传和引导。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感恩行为引导和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上,加强学生感恩行为引导和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融入感恩教育中。学校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外锻炼的工作实习机会,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支持和帮扶力度,帮助他们提高从事社会工作和人际交往的能力。针对提供资助的企业或个人,学校致力于构建资助方和受助方有效沟通渠道,组织学生到资助企业参观、实习或参加企业活动,号召学生定期向资助方写感谢信、拨打反馈电话,汇报在校学习和生活情况并表达感恩之情,既有效激发了社会各界参与资助的热情,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感恩回馈的意义。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强化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观念。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其家庭、他人、社会、国家等各个层面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获助的同时体会到外界对他的帮助和关爱,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并最终帮助学生培养起责任和感恩的意识。在日常宣传教育活动中,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生活的艰辛来教育学生突出对父母辛勤付出的感知,使之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启发自我责任意识。在资助工作中,将“诚信”意识的培养放在首位,把按时“还贷”作为着力点,提高学生兑现承诺的意识和能力,成长为心怀感恩、为个人理想而不懈奋斗的优秀青年。

三是评先进,树典型,发挥榜样的力量,开展朋辈激励教育。学校每年在开展评奖评优工作中,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重点突出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激励所有受资助学生。学校专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评选国家励志奖学金,对获奖的先进、典型进行成长事迹的深度挖掘和报道,为受资助学生塑造身边的榜样。充分利用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平台的宣传契机,将励志、自强的信息传达给每位同学,感染经济困难学生,激励他们在求学路上继续努力奋斗。学校团委开展励志人物评选,寻访身边品学兼优的励志榜样,邀请励志人物进行巡讲,主动将自己艰苦奋斗、感恩回馈的生动事迹传达到学生们当中,激发受资助学生自强不息,回馈社会的意识。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2013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受资助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分析与研究”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张玉嵩.当今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及其强化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7):59-60.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感恩资助大学生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亲缘感恩教育研究浅析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