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的美学教育

2016-11-21 03:39鲜雨潇范曾丽方波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群落美育高中生物

鲜雨潇++范曾丽++方波

【摘要】本文以高中生物“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通过具体的美育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享受美、接受美,提高认识美、鉴赏美,进而达到创造美的能力,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关键词】高中生物 美育 群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9-02

一、引言

美学教育就是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1];美育也是完整人格的教育,是通过各种美的事物来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审美评价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有助于培养良好人格品质和启迪智慧的一种教育活动[2]。

生物是一门充满自然美、和谐美的科学。教师挖掘其中的美学元素,并将其运用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以"植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为例,采用“享受美—接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方式尝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进行美学教育,希望能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供一种课例参考。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

1. 设计理念

在建构主义中,皮亚杰将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感知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3];每个阶段是下个阶段发生的前提及必要条件,每个阶段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是正是体现了思维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美育的宗旨的也是将人从简单的获取知识到利用知识提升自己素养,最终实现完美人格的过程,这与皮亚杰提出的量变到质变是相符合的。

2.设计思路

三、“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结构”,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以及种群的特征、增长方式,本节内容建立在种群特征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阐释了比种群更高层次的群落内部的结构,明白了群落的结构,才能继续研究群落的演替,并且为生态系统各组分相关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本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学情分析

学生对种群的特征和种群的数量变化已经了然于胸,但对群落的概念以及群落中各种群的相互关系仍然停留在感性猜想的阶段,不过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正向着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性明显加强,自学和探究能力也明显增强[4]。这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出群落概念,识别群落类型,简述垂直结构的分层,阐明垂直结构产生的原因。

能力目标:提高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尝试沙盘设计以锻炼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群落结构美,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参与小组活动设计沙盘,培养和发展对生物学美的创造能力与兴趣,提高学生鉴赏美的修养,

4.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5. 教学过程

6.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对“大自然本质结构”和“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生物学重要概念的构建以及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沙盘的课堂活动的开展[5];并在整个授课过程中穿插渗透着美学教育;以此为出发点,力图体现以下三点。

(1)设计构建概念的逻辑体系。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让学生依次经历对本质结构的粗略了解、形成对本质结构的具象概念、实践制作出本质结构的具体模型、归纳总结出垂直结构最终概念这四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教学活动,更符合学生的概念形成过程和思维框架。

(2)以学生活动为载体,注重能力培养。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学生易缺乏兴趣,且很难体会群落结构的生物学意义。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分组设计沙盘模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观察课前准备的材料物品,通过自行分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设计出各自的模型,并以最终的模型给大家直观展示植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同学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提出各自的构思。使他们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动手实践问题的时候,不断发展和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3)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与美是相通的。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意识,充分调动教师的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去感化和陶冶学生的审美知觉、审美理解以及审美注意[6]。教师通过展示几幅美丽的图片,结构的谐调对称,环境的雅致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从美的角度来探索科学的规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无疑是有益的,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美[7]。

不足之处: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各自审美标准不一样,对美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别,所以对大自然的本质结构概念的理解造成了阻碍,也使得后来做出的模型形态各异。学生的审美标准短时间内不容易调整,教师只有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多多注意,采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美的事物,善用教具模型来体现生物学美,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金昕.美育与大学生人格养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4]胡正凯.信息化环境下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策略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5]赵广宇,闵洋,陈亮,谢咏梅.“遗传物质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通报,2011,46(1):31-33.

[6]蒋莉莉.美术特色高中的生物教学中渗透美育的实践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

[7]刘济滨.生物美学初探[J].九江师专学报,1995(5):88-91.

基金项目:

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四川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CJF13064 ),西华师范大学教改项目(403346,403327)

作者简介:鲜雨潇(1994-),女,生物教育专业硕士在读。

通讯作者:范曾丽(198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课程教学论的研究。邮箱:ncydy@yeah.net

猜你喜欢
群落美育高中生物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淮南花家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4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教学设计
种群和群落及生态系统考题分析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美育教师
高中生物解题教学中应用化学知识的可行性研究
内蒙古盐沼湿地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