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生思政教育、事务管理工作理念的传承与变革

2016-11-23 18:30叶静漪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

叶静漪

摘 要: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思政教育工作的传统,一直以来是强调以天下为己任,紧扣国家战略规划、着眼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的合格北大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特别是网络社会崛起的大背景,结合学校综合改革方案,在传承前人优秀经验和成功模式的基础上,调整观念、制度和措施,改善队伍、形式和方法,尊重时代、尊重青年,立足教育本质和育人核心,提出以“尊重青年主体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为核心导向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事务管理转型,通过主动协同育人,坚持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人生日新”。

关键词:思政教育;青年主体性;青年发展性;青年创造性

尊重青年主体性,围绕自主目标,创新价值观培育思路

所谓尊重青年主体性,是指重视并引导青年在自我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充分获得实践探索体验,与此同时,最大程度化解传统的限制青年主体性发展的不利因素,让他们得到更多的自育激励,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目前,在校生多为“90后”“95后”,他们强调自我认同、思想独立,表现出反传统、反权威的思想倾向,更加具备反叛精神。为此,北大主动将外部环境与青年群体这两者变化的内在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基于互联网时代教育本质逆转、育人场域分化的现实条件,明确在尊重青年主体性的前提下,向线上线下的整合创新要价值观培育的实际效果,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

1.适应师生间育人关系调整需要,借力品牌项目示范效应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期待在课堂以外与教师有更多心灵互动,教师同样期待在学业以外关心青年学生思想进步,这种心理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教学相长”一脉相承,也为如何创新价值观培育形式提供重要启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师生平等观念。由此,为了促进师生交流,更好发挥教师作为人生导师的作用,为名师大家在课堂以外向学生传授人生经验、启迪人生智慧创造机会,引导青年自我成长、自我教育,我们策划推出了一系列活动项目。

例如:2014年3月起正式启动的“教授茶座”,其定位于知名教授与青年学生分享成长经历、探讨人生主题、共话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校园文化品牌,经精心打造,目前已经成为校内外广泛关注、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培育新课堂,对帮助学生解决人生发展、专业选择、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思想困惑起到积极作用,很好发挥了思想引领和价值辐射、传导的功能,2016年初获第四届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奖”特等奖。

2.覆盖价值观培育原有盲区,发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凸显青年主体地位。21世纪以来,网络逐步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也是创新价值观培育的应有之义,但受制于观念认识、评价体系、资源配套等现实因素,对这一区域的有效覆盖工作难度大、复杂程度高,其作为薄弱环节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新发展必须解决的时代命题。在多年扎实探索的基础上,北大深刻认识到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这一战略部署的时代性与必要性,以及在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进一步抓实抓好这一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新青年》杂志创刊100周年的背景下,北大以“网络新青年”为旗帜,坚持以激发青年自我教育潜能作为教育创新发展的原动力。在学校政策倾斜与资源扶持下,新青年网络文化工作室、“e+网络新青年发展联盟”等学生自组织,通过创建能够触动学生进行思维、引起深层情感共鸣、具有广泛认同基础的网络校园“大环境”,实现了全校青年学生的“总动员”。从全国范围来看,这样的实践探索具有积极示范意义。

尊重青年发展性,围绕自律目标,构建学生成长生态系统

所谓尊重青年发展性,是指结合教育主体和教育环境变化特点,本着信任青年、尊重青年的原则,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分阶段、分层次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与自我教育,形成一个长期、动态的教育模式。

原北大校长蒋梦麟曾指出,“教育要定出产品的标准,这标准就是:活泼泼的,能改良社会的,能生产的个人”。目前,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青年群体具有多样化的个性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强也使得大学生从对个人未来负责的角度更关注素质发展和能力提升问题。作为教育者,对学生的关怀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要是质的提升,是要“有温度的”,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是“有生命力的”,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差异化需求,能够转化成为激发学生不断自我提升的持续动力,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

1.适应学生发展阶段性需求,提供跟踪式辅导,落实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新生入学阶段,北大以入学教育为依托提供适应性发展辅导。在为期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中,通过团体工作坊、院系先修课程、本科生导师制等为抓手,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在校学习阶段,我们以学业促进计划为纽带完善系统育人制度。其中,公共课的学业辅导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专业课的学业辅导由院系组织实施,并充分发挥导师制的作用,开设了各类指导课程。毕业求职阶段,学校以毕业教育为契机,加强教育教学双向良性互动。近年来,北大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对学校招生以及培养工作的反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坚持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抓手,强化主动育人观念,让学生获得情感慰藉和心灵关怀,学会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不仅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更培养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关爱心灵、珍视生命的品质,能够正确处理自我与他我的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坚持以学生社区建设为平台,开展住宿辅导项目,从学生生活社区入手,立足于把宿舍作为育人场所,以学生居住楼宇为模块,增强学生参加团体活动的便捷性,增加同辈群体的交流互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2.适应育人环境“互联网+”变化,培育良好校园网络生态,组织实施全环境育人。北大充分认识到一个学校的网络舆论氛围是积极向善的还是消极暴戾的,不仅事关学校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好坏,更关系到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和思想教育的成败。2014年,北大青年研究中心率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全环境育人”的创新理念[1], 引导学生积极融入网络社会,理性定位所处基本方位,在当好参与者的同时,向建设者的角色转变,特别强调要注意把握限度,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妥善协调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培育正能量充沛的校园网络生态,要加强学校层面的引导。北大以阵地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了“未名BBS”的转型跨越,使其不仅充当好思想动态“晴雨表”、问题隐患“预警器”和情绪疏导“减压阀”的维稳功能,更发挥着校内信息平台、师生文化社区和网上精神家园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针对当代青年自我意识强、反传统、反权威、独立性强、价值观多元等群体特征,我们还组织大量校园活动,在意识层面给予其正确引导,鼓励自省自育,培育其融入、适应乃至改变时代的能力。例如:“脱机自习”活动让学生们放下手机,专注阅读、学习,摆脱“手机依赖”这一全球范围内的当代“顽疾”,逐步建立适当时候对手机等电子设备“断”“舍”“离”的意识,在院系及校际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普及效应。

尊重青年创造性,围绕自新目标,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环境氛围

所谓尊重青年创造性,是指根据北大“兼容并包”精神传统,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一切工作落脚点,要让学生保持好奇心和创新力,真正形成以青年作为教育创新发展原动力的大好局面,最终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新时期北大青年。

科学与民主,是北大这块圣地不朽的灵魂,对真理和进步的追求,对多元与差异的包容,自然而然孕育出尊重个性、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宽松环境氛围。对于如何看待学生个性,北大老校长胡适有很好的总结,“这种个性表现的怪物,是社会进化的种子,因为人类若是一代一代的互相仿造,不有变更,那就没有进化可言了”。新时期,我们将这种文化基因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资源支持分类满足不同需求,通过奖励方式调整树立明确导向,激励学生增强创新素养、更好完善自我,倡导和培养青年的自新意识和自新能力,从而更好地主导自身未来发展。

1.发挥奖励的育人导向功能,繁荣校园文化,鼓励学生特长发展。目前,北大面向学生的奖励项目总体分为两类:一是鼓励全面发展类别(三好学生等),二是鼓励特长发展类别(各类单项奖),后者近年来成为拓展重点。2014年,我们启动了“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对年度内在某一方面取得突出发展或突出业绩、为学校赢得社会声誉的学生进行表彰;在总结经验基础上,2015年,我们大幅增加奖励覆盖面(获奖学生人数增幅达89.8%,获奖学生比例增加85.6%)的同时,新增加了单项奖的项目,包括“学习进步奖”“优秀科研奖”“实践公益奖”“优秀品德奖”等,从学校层面,对学生年度内某一方面的发展给予充分鼓励。

这些奖励项目均属于荣誉性质,不涉及经济支持。在评价方式上,我们不以学业成绩为单一评价标准,而是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真正从不同个体出发,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进行不同引导,使不同层次、水平、志趣、爱好、性格特征的学生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自己并获得认可。

2.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实践,丰富校园文化的时代内涵。一直以来北大都是文化创新、观点交锋、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网络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北大的校园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在讲话中他强调指出,网信事业代表着新的生产力、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教育是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重要一环。为此,我们不仅需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而且还需要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创新实践。

学生施展网络才能的领域,如自媒体运营、移动客户端开发等,往往是我们传统育人工作中较为滞后和薄弱的环节。为此,一是转变认识观念。面对技术是把“双刃剑”的现实,鼓励教育者既不能裹足不前,要有前沿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敢想敢试,同时也不能鲁莽硬撞,要对安全隐患、突发事件有充分准备和预判,要坚守底线,同步实现安全和发展的目标。二是完善评价尺度。在2015年举行的首届“北大网络新青年”评选中,校园网络达人首次集体亮相,并展示了他们在网络文艺创作、技术开发、创新创业等方面的才能,学生网络创新成果首次计入到学校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提供有力支持。我们给予学生实实在在的政策、资源、技术支持,让具备网络才能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学校日常管理建设、改革发展中,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师生共建的目标。

夯实根基,为工作发展提供强大支持保障

1.理顺工作机制。近年来,北大以具体项目为抓手,积极推进协调协同机制的发展。2014年底,学校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牵头的“北京大学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创新完成了网络信息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2015年,我们利用新生入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保障服务和安全稳定的契机,建立了互通信息、横向联动的协调协同机制;通过学生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实现相关部门间、部门和院系间的协同机制;此外,还基本形成了处理重点学生个案的集体研判和协同处理机制的常态化。

2.强化制度保障。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内容日益宽泛,学生工作与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的边界也开始模糊,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以有效的制度建设进行实践成果固化。近年来,北大以《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出台与施行为契机,研究制定了《北京大学学生行为规范》,修订了《北京大学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在此过程中,我们赋予制度以文化内涵,注重说明制度的设计初衷,推动在师生中形成共识,发挥了价值引领和行为引导的切实作用。

3.确保队伍支撑。为适应新时期学生多样化发展的现实要求,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有效发展辅导作为目标,近年来持续不断地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学校建立了一整套辅导员长线培养机制,一类对象是经选拔担任学生兼职辅导员的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另一类对象是在考核评价基础上,选拔本科毕业后担任专职辅导员的选留学生工作干部。为更加精细精致地做好学生成长辅导,学校还努力筹措资源吸纳有生力量以扩充队伍规模,其中通过提高班主任津贴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一班一班主任一辅导员”的人员架构已基本实现。

4.加强交流合作。网络具有开放、互联的基本特征,给高校育人获取资源支持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也为高校作为文化高地承担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渠道。2016年以来,北大积极统筹协调校内外资源,以期探索“学校—企业—学生”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特色发展道路,在相关优秀互联网企业和教育企业的支持下,相继启动“网络新青年校园视频创作扶持计划”与“新青年·享阅读”经典阅读项目推广行动,将发力建设北大学生优秀网络视频作品的门户专区,促进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全社会开放共享,主动向社会输出来自北大师生的“网络正能量”。

参考文献:

[1]蒋广学等.全环境育人理念的探索实践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陈 栓]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
移动互联网在青年意识形态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