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地:北京实验室的探索与实践

2016-11-23 18:58高飞翟昊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高校

高飞 翟昊

摘 要: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为推动高校科研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北京市教委自2011年起陆续面向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了北京实验室建设工作,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并在管理、运行、人才聘用及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高校服务北京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北京实验室 ;高校;科研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在全球经济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努力掌握国际经济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科技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城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基础坚实,需要率先掌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和相关知识产权,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家创新中心,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和全国的创新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北京地区高校众多,科技、人才资源丰富,北京市教委自2011年起陆续面向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启动了北京实验室建设工作,探索建立了以“需求为导向、高校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基地。深入分析、研究北京实验室建设、管理、运行机制,总结建设成效,对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实验室的定位与目标

2011年,北京市教委按照国家和北京教育、科技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有关精神,结合国家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有关决定,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重点、有步骤地启动北京实验室建设工作,已有11个北京实验室获批建设,如表1 所示:

1.以提高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宗旨

北京实验室以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为出发点,以提高高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为宗旨,围绕科技进步和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和北京地区高校在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的优势,强化产学研结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发展成为北京地区高校联合共建、校企互赢、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基地。北京实验室应围绕北京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为增强科技储备和原始创新能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服务国家和北京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在重大关键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成果突出,积极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整合高校学科优势,聚集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多元、融合、互赢”的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

2.以高校为主体、坚持需求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建设原则

一是坚持协同创新,注重资源整合。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整合现有优势基础和条件,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形成协同创新的合理布局。二是坚持需求导向,侧重应用研究。紧密围绕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强化应用,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持续发展能力。三是坚持前沿引领,力争重点突破。以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以前沿引领为目标,集中力量加强前沿科学研究,力争在先进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四是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方参与。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力量,创新发展机制,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多元投入、多方参与的建设格局。

3.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为目标

通过北京实验室建设,一是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产业技术原始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技术的有效供给,突破一批重大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二是促进前沿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在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要领域超前部署,促进前沿科学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培育和掌握一批高新技术和前沿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协同创新,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从产业技术源头上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布局,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支撑平台,提高持续创新能力,探索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长效机制;四是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产学研融合发展的技术转移模式,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为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持续的支撑和引领。

北京实验室的管理与运行

1.管理机制与运行机制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是北京实验室的宏观管理部门,负责对北京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制定并发布北京实验室有关政策办法、重点建设领域等指导性文件,组织专家对各北京实验室的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管理政策和实验评估进行论证、立项、咨询、检查、评估等工作。各实验室牵头高校负责北京实验室的申报及具体管理、并创新工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成立建设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为北京实验室提供必要的人财物保障等。

北京实验室的内部管理主要通过管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来实现,管理委员会是实验室运行管理机构,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学术和科研领域指导和协调,实验室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实验室主任由管理委员会聘任。

北京实验室按照国家和北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科研计划,学校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申报、科技合作、科技条件建设规划等工作中,对实验室予以重点支持与保障。实验室一般分设多个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负责人负责该方向的整体建设、规划、发展以及监督各项任务的进展情况。实验室承担的科研项目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明确任务,考核到人。实验室定期进行项目工作进度汇报、检查,并向主管部门提交年度工作报告。

2.探索建立国际化人才聘用机制

北京实验室以任务为牵引,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选拔评价和合同聘用制度。对不同成长阶段的优秀人才,制定不同的引进和培养计划,并与国家人才计划对接。实验室通过各单位投入、实验室自筹、国家拨付等多渠道筹措实验室人员聘用经费,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富有竞争力的市场化薪酬体系。

3.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北京实验室探索科研工作与人才培养的有效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满足产业链各环节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开发、生产与制造、营销与服务等的人才需求,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模式人才培养机制;通过聘任研究院和企业中的科研人员及生产技术人员为兼职的研究生协助指导教师,在协同单位修习学分互认,打破现有学制划分,在协同单位内开展长学制贯通式培养;以科研任务为纽带,安排北京实验室的青年人交叉进入不同单位的实习工作,实现对青年拔尖人才的协同培养。

4.构建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

北京实验室构建了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新模式,有效吸引国际创新力量和资源,集聚高水平科研人员参与协同创新,合作培养国际化人才,推动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等建立实质性合作,进一步提升了实验室各建设单位的国际化水平。

北京实验室的建设成效

1.围绕产业需求精准组织科研,形成合力突破瓶颈,创新驱动产业进步

各实验室紧密围绕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整合各协同单位的学科优势,聚集产学研各方力量,形成协同创新模式和机制,针对科技发展的瓶颈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突破一批重大产业关键技术,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逐步成为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高水平创新平台,为提升北京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理工大学“新能源汽车北京实验室”于2012年6月启动建设,以创新为驱动,以市场需求为牵引,开展电动车辆设计理论与动力学控制理论研究。以“电动车辆大数据协同平台”为核心内容,通过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统一调配整合协同创新体各单位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重点学科、实验室、基地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人、财、物整合汇集的叠加效应,围绕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四个环节,分别组建四个科学领域创新平台,成立了北京电动车辆协同创新中心,并于2014年10月被教育部正式认定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

2.打造高端开放平台,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建设成果丰厚

北京实验室有效集聚多方创新优势资源,打造高端开放平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北京实验室搭建了科研成果共享与转化的桥梁,发挥了校校、校企在人才培养中的学科交叉优势和互补作用,各协同单位科研水平不断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有效提升相关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技术北京实验室”对新一代通用航空发动机、高集成度通用航电系统、通用航空飞行服务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新增国家级项目5项,项目总科研经费近2.5亿元;发表全国核心期刊论文150篇,其中SCI论文117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其中国家级奖励两项;成果应用3项,共计新增利润近3,600万元,新增税收近600万元;共培养优秀毕业生53名,其中博士生14名,硕士生39名。实验室与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进行产业化推广应用,获得国家专项资金投入1,600万元,联合开发的C-PIES系统提高了我国航空电子系统技术自主研发和协同创新能力,突破了欧美国家对相关核心技术的封锁,实现了“产学研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提升了我国航空电子产品世界竞争力。

3.探索“央校-市校-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新模式

目前,11个北京实验室中的9个是由中央部属高校牵头建设的,两个是由市属高校牵头建设的,另有8所市属高校,50余家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与建设。实验室以需求为导向,集聚北京高校优势学科与科研资源,搭建了部属高校与市属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产学研创新平台,探索建立了以产业需求为纽带的合作单位间的协同创新合作模式。实验室各成员单位面向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难题,充分发挥部属高校基础研究优势和市属高校应用研究特色,结合企业研究院和科研院所研发优势,及时将知识创新转化为技术创新,并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快速应用与市场化。

北京实验室通过几年的建设,在自身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为北京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撑。面对北京城市战略新定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任务、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新常态,北京实验室还需继续深化改革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激发创新活力,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2012-07-09.

[2]北京市人民政府. 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2011-09-02.

[3]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在高等学校中建设北京实验室的意见.2011-12-08.

(作者单位:北京市教委科学技术与研究生工作处)

[责任编辑:卜 珺]

猜你喜欢
战略性新兴产业科研高校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十二五”回顾与“十三五”建议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间接融资支持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