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应鹏的非功能空间

2016-11-24 14:35骆纯杨大禹
价值工程 2016年30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骆纯++杨大禹

摘要: 当代建筑师张应鹏用建筑表达自己对生活中关注人及其行为的理解,将设计与哲学融合在一起,提出非功能空间提升建筑品质的作用和对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理解,通过对其思想和作品的解读倡导当下建筑能够将视角扩展到对人性的关怀。

Abstract: Contemporary architect Zhang Yingpeng expresses his understanding of people and their behavior in life by the construction. He combines the design and philosophy to put forward the role of non functional space to enhance the quality of the building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ideas and works to promote the current building can be extended to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care.

关键词: 张应鹏;非功能空间;传统文化

Key words: Zhang Yingpeng;non functional space;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0-0205-05

0 引言

张应鹏,当代知名建筑师,在2014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的第21届当代中国建筑创作论(CCAF)中,道出自己近年来一系列建筑作品的设计理念和作品背后的感悟,和自己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历程中所关注的侧重点。这些感悟来自他设计的苏州吴江盛泽幼儿园,到苏州市实验小学,到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到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再到孙武及文征明墓地公园等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张应鹏对于人性的关怀。“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的是第四维: 人性。”[1]

在张的眼中,幼儿园就是快乐玩耍的地方,用明快的颜色来开启生命认识世界的第一步;大学校园则是我们情感萌发的地方,在这里将交往作为生活的重要部分;墓地这种本该庄严肃穆的地方也有了让人们愿意前来悼念的想法,因为这里不再严肃,而是鼓励后辈人去追求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因此,张的设计思想,把这些需求作为同等重要的空间,有时设计所追求的价值可能还会盖过主要功能空间,但正因如此,这种视角让建筑不再冷冰,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无声且包容地迎接着每一个到来这里的人。

1 非功能空间的探索和思考

由于教育背景比较特殊,张在本科的方向是土木工程,硕士转而是建筑设计,而博士则修是西方哲学。这些交叉的学科基础使张在思考建筑时将土木工程与哲学这两大建筑学必须具备技术与艺术要素组合在一起,所以他说,“建筑让我们认识世界,同时也让我们发现自我。”[2]正是基于这样在设计中关注人、关注人的行为及活动的观念,在他的设计中对非功能空间的重视体现得尤为明确。

这里的非功能空间,并不是指没有功能的空间,“非功能空间是源自与功能空间对应的概念,即包括了交通空间、辅助空间、灰空间、中庭等没有专门功能性的空间范畴”[3],是作为连接具体功能空间的纽带部分,如走廊、楼梯、门厅等,正如张应鹏所说,是空间中的“虚空”或音乐中的“寂静”。[4]张认为非功能空间理论背景至少存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建筑学层面,一个是人文学层面。就建筑学层面来说,当今社会追求着利益最大化,尽量去缩小功能空间以外的部分,如教学楼一般只考虑教室、报告厅等这些具体的功能,而较少将教室以外的交往空间在设计的最初就考虑进去,最多在满足教学功能之余,将一些边边角角说成是所谓的活动空间。就人文层面来讲,非功能空间就因为其没有具体功能而具备了非理性的特点,让建筑空间设计出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是必然性。值得提出的是,非功能空间的设计在公共建筑领域中更能体现对人的考虑。如迟到的人可能因为要穿过观众的目光才能到达座位而感到尴尬,这可能使他宁愿选择不进入而失去一个学习的机会;或者一个报告会听到一半发现自己并不十分感兴趣,这时又因离开又得在众目睽睽下而十分苦恼等等。以下从校园、办公空间、公园三个类型的设计来探寻张对于非功能空间的理解。

1.1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张应鹏的“校园情结”在他大量的学校类建筑的设计中,试图用自己曾经作为学生的体验,把那些学生们关注的点但在当下并未重视的设计视角融入设计里,从而引发另一些有趣味的行为和活动。

以运动场为中心,无非是想展示校园里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宿舍、食堂没有远离运动场,而是分别布置在运动场的西面和南面;作为连接的平台不仅仅满足于交通,刻意拓宽的平台,意在引导学生多来到室外,面对传统教学楼、食堂、宿舍这种循环路径,能改变的就是路径过程中的行为。

一般认为有各种混杂气味的食堂应远离中心区域,而这里却占据了整个校园的最好位置,这是对学生日常生活深入的理解:学生多是吃完饭就回到宿舍或是图书馆,并没有过多的交往,因此加强食堂这个空间的吸引力,创造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基于这一出发点,就要了解人、熟悉人以及人体、行为、心理、生理等”。[5]原来食堂只在用餐时间才热闹的空间慢慢变成活动丰富的地方,即使非用餐时间,这里也会人来人往,而这一结果反过来促使人的聚集,良性的相互作用就提高了空间利用率。这里不仅是提供每日餐食的地方,而且打破年级、性别、专业的限制,让人互相交流、交友的空间;连接建筑的回廊不仅是一个通道,还是一个展示、等待的空间;楼梯的宽度超过寻常的尺度设计,不仅是为了通行,还是为了驻足歇息、交谈,观望天上的云朵,看看来往的男生或女生。

运动场不只是一个上体育课或课外活动的场所,还与食堂、宿舍建立联系,激发年轻人有自我表现得欲望,展示活力。空间诱导着行为,促生着故事。看似寻常的场景,却有着内部的隐形的联系。(图1-3)

相比昆明理工大学呈贡校区恬园的食堂,基本就是一个用餐的地方,学生更能够体会多半这时候大家才相遇交流,往往在用餐的半小时后便会匆匆离开,因为这里一出大门便是宿舍楼,实在没有什么值得停留的。紧凑的宿舍楼之外就是必要的交通道路,稍微大一点的缓冲空间也像是四周被围观“舞台”,让人感到不自在。再有是图书馆中轴线两侧教学楼前的廊道,这里的环境是相对幽静的,这种小尺度的非功能空间适合近距离的交往,作较长时间的停留,问题恰恰在于它设在了学生较少经过的位置上,就算经过也不会因为经过这里而去体验一番。这也就启发我们,非功能空间的设置一定要在必经的路径上,这种空间才使得多发的行为成为可能,毕竟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人不会选择绕道而行。就教学区而言,超过常规尺度的走廊使学生的思想交流在这里发生碰撞,在这个视角下显得更为适宜。(图5-8)

1.2 九城都市办公空间 九城都市办公室位于苏州独墅湖畔月亮湾国际中心9楼,包括入口门厅、休息区、综合设计部、方案创作部和三个会议室以及行政办公室均是整墙的落地窗,将室外秀丽的湖景纳入室内。湖景成为九城办公室与其他常规办公室不同最主要的特征,也因此决定着空间的构成方式。(图9)

看似寻常的墙体、门窗,看似随意摆放的家具、其实都是刻意的设计,自然风景刻意被纳入视野中,人被刻意地引导着来互相交流。这种呈现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风景的最大化,就像日本建筑没有窗户,直接面向精心打造的枯山水景色,这里每一个方位都是落地全开窗,光线景致全被纳入进来;二是公共化,所有的公共区域,也就是非功能空间部分,走道、连廊把更为伤心悦目的景致留给每一个经过的人,是人们乐于交流,不再从早到晚坐在小小的办公桌前;三是风景共享,通过刻意地组织,力求保证了所有空间的风景品质,保证每一个部分的使用人群都能享受自然美景,当然,最为好的视野会留给人最多且最忙碌的人群;四是移步换景,如同苏州园林的空间内涵,在行走中眼前景致不断变换。

张应鹏认为无论是窗外的湖景还是窗内工作的场景,最主要是去解决在里面工作的人群所感受到心境。九城办公室的设计基于这种思考来创造人们心中憧憬的办公空间。在大多数现代都市的工作环境中,无论大中小城市,即便地处本身自然环境较好的地区,仍是无法亲近自然,终日在方格间里埋头工作。时间仿佛与自然日出日落无关,只是24小时的周而复始。因为室内的照明设施,自然光线一天所留下轨迹不被注意,无论阴晴都与室内关系不大;植物、花香、流水演变成每个人桌上的微缩盆景,来勉强与自然拉近,我们的最初始感官因为建筑变得弱化了。张说在九城办公室,努力让身体回归自然,可以让自然风能够进入到室内,触感上接受自然;落地窗能看到一天里光的轨迹,从而在视觉上有了时间流逝的感觉。

九城办公空间的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非功能空间。这种绝对的主导性首先表现为处在其核心位置,从入口接待处开始,沿着建筑核心筒延续,同时连接着其他的使用空间也就是功能空间;这里的家具陈设有沙发、桌椅、和极为重要的书架,这里放置着公司每个员工自己挑选的书籍(公司所有员工每人可以选20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自己的爱好都不限制,然后公司统一购买)。“非功能空间作为承担人的多种外在需求的空间,要满足人的心理和交往的多样化需求,空间功能多义模糊化十分必要”。[6]作为交通空间、休息空间、工作讨论空间,带动人之间联系的纽带,模糊的功能区就有更多的行为发生。这里还会组织一个特殊的活动,让公司所有员工每人选20本自己最喜欢的书,无论是专业方面还是自己的爱好都不限制,然后公司统一购买。张认为这既是一种侧面对员工兴趣爱好的了解,同时可以培养读书求知的习惯,然后同事之间兴趣与信息的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交换。非功能空间的模糊边界,可以共同交流读书的心得爱好,在人与人的亲近交流中,非功能空间就是带动人之间联系的纽带。

这里的视觉所见是风景,知觉是风带来的清凉,短暂缓解伏案工作的不适。非功能空间或明显或低调地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网络发达是人与人关系疏远的原因之一,对自然更是忽视。这是建筑师应该回归人性关怀所要关注的。(图4、图10-11)

1.3 孙武及文征明墓地公园 先人离去的已经随着时间没有了悲伤的情绪,用其精神将持续影响着后人,是一种为了忘却的的纪念[7]。本该是一个肃穆宁静的场所来供人瞻仰学习悼念,单在这个设计中,设计师同时要表达对生者鲜活的生命尊重和对逝者精神的敬仰与纪念,生活的日常性与仪式的纪念性等不同命题。从平面图可以看出,张将墓地这个纪念功能的部分尽量缩减,留出大部分的休闲空间,儿童游乐区、湿地及大草坪等占据了近乎大半的空间,这种在人们休憩之余可以顺便观看体味伟大先人成就的方式,无异是一种将纪念与日常真正融合的生活方式,毕竟很少有人专门为了看谁的墓地而特意去到一个地方。正是强调了墓地部分非功能区的空间,才成为“启发行为的情节性空间,起到引导行为的功能”[8],为日常的户外活动带来新的活力与乐趣。(图12-16)

2 传统文化的继承

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下,似乎是一个难以延续的课题。就建筑来说,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环境的改变,传统建筑的空间、材料、环境也渐渐退出视野,转而一种快速模式化的生产流程,因而即使站在不同的城市中也无法辨别这是属于哪一个地域的建筑或是流于表面的仿古造型。基于广阔的创作视域,以雷姆·库哈斯为代表的先锋派建筑师,通过探讨建筑文化与语言的相似性[9],从而以符号化的“建筑语言”为切入点,;而本土的设计师正用传统的方式体现对文化的尊敬和延续。

在建筑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的思考,张与贝聿铭先生有相似的地方。贝聿铭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中,把苏州园林曲折、欲扬先抑等特征精髓融入其中,立面造型上将传统白墙黛瓦抽象出来,对传统建筑无论是空间感受特性还是视觉特性都做到尊重与创新。而张在苏州高新区狮山敬老院的设计中,以公共性交流空间为线串联相对私密的生活空间,引发互动。建筑空间按院落形式由自南向北展开。东侧以日常生活为主,布置阅览室、棋牌室、健身房等,西侧以医疗保健为主,布置护士站、抢救室等。独立的封闭空间为记忆力不好的老人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对外的门诊设在最南侧,面对城市的主要人流方向,敬老院的生活空间设在最北侧,相对比较安静,动静分区明确。(图18)

首先是外围,由于周围空间比较开阔,建筑本身是掩映在绿化带中,树木和建筑的白墙色彩上相互衬托。(图20)“人性化理念跟“人”紧密相连,以人的根本需求作为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体现对人性的终极关怀”[10],有时建筑的外墙就是围墙,有时围墙与建筑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形成典型的苏式园林中的院落空间,使长期居住在里面的老人不会因为一种绝对的视觉封闭而产生于外界隔绝的感觉,因为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孤独。而在庭院里的绿化,天井的限定、窗框的限定,这是园林框景的运用。植物在这里不仅是作为风景,更是作为蓬勃的生命的象征,让人从任何一侧走出室外都与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和煦的微风相遇。

立面像中国写意画一样,喜欢留“空”[11],一眼就看出是苏州的水乡的意境。素白的墙薄的灰瓦,以公共性交流空间串联相对私密的生活空间,强调公共活动并鼓励交流,建筑远看是主角在其中又成为人生活场景的背景,住在其中的老人成为生活中的主角。(图17)巧妙地将围墙与建筑融为一体,从视觉上消除老人心理上的封闭感。(图19)有时建筑的外墙就是围墙,有时围墙与建筑之间保留一定的距离。围墙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栅栏,而成为建筑形式与空间的一部分,并富着建筑的形式并以现代方式向传统文化致敬。

3 结论

张应鹏主张建筑空间的健康、可爱、不要过于严肃[12],用对生活的理解去用建筑空间表达。如今的建筑,大到商业综合体、展馆,小到一个茶室、公共卫生间,或是提供着基本的生存条件或是精神追求,都以不同方式反映着丰富多彩的生活,归根到底是人的生活,进而是人与建筑、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在建筑中需要刻意营造,以引导更为和谐、积极的活动发生为出发点,外形的夺目和功能空间的使用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拉近人的互动:建筑静止,但互动和交往不息。

参考文献:

[1]陈鸿俊.道是无“情”却有“情”——设计“人性化”探微[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1-11-25:90.

[2]世界知名建筑师张应鹏做客湖畔论坛 用“空间”解读“存在. 苏州工业园区. (2014-10-23). http://news.sipac.gov.cn/special/special2014/20141210hplt/jcdt/201412/t20141224_330267.htm.

[3]冯四清,朱伟伟.建筑的“非功能”空间设计[J].工程与建设,2011.

[4]张玮.建筑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D].新建筑,2011(04):103.

[5]顾孟潮.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J].建筑学报,1997(01):56.

[6]葛国栋.公共建筑非功能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7]张应鹏.空间的非功能性[J].建筑师札记,2013(05):81.

[8]黄锦辉,张一兵.浅析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非功能空间——矿大锅炉房改造为例[J].城市建设,2015.

[9]克罗齐.美学原理·美学纲要[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153.

[10]赵林,玉钰.公共建筑的人性化设计初探[J].广西城镇建设,2006(06):36.

[11]周小兵.中、西传统建筑的哲学理念[J].建筑与文化, 2009(02):172.

[12]张群,黄彬,李晓.由基本问题出发——2013建筑论坛(春季)[J].建筑与文化,2009(02):172.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