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重过程”

2016-11-25 07:04梁加琪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黑点橡皮筋合力

梁加琪

新课改提出,教师要通过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通过物理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教学重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才能重过程呢?

一、应用创造情境的方法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常常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学生喜欢不喜欢这些物理知识不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学生愿意不愿意探索物理知识不是教师关心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知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非常肤浅。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物理情境,使学生愿意学习物理知识,提高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兴趣,这是引导学生探索物理知识的重要过程。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看《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图,让学生看到一件物体太重,一个人拖不动、拉不动的时候,人们会一起拉。再给学生看拔河的图片,让学生看到,如果两个方向不同的力量同时作用时,力量会呈现一种均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该情境思考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的原理。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作出一个物理假设:作用在物体中的力是可合成也可分解的。如果作用在物体上的力量方向一致,可形成一个合力,反之,可成为一个阻力。当学生得出一个物理推测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不能强行灌输给学生知识,这会让学生觉得失去学习主体性,产生被动学习的心态。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该环境中看到物理现象,愿意主动探究物理知识。

二、应用物理实验的方法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介绍物理实验的方法,要求学生照着预设的实验方法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只关注完成物理实验这个结果,至于自己有没有在实验中学到知识、有没有遇到实验的障碍,教师并不关注。既然教师都不关注物理实验,学生也不再关注物理实验。要让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学到知识,教师就要关注每一个实验环节,引导学生体验实验过程。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学生得出物理假设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谈到力和力之间可能存在合力的现象,也可能存在分解的现象,力的合成与分解与方向有关。如何才能证明这个假设呢?请用实验证明。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物理实验。有一个物理学习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在一个木板上钉一个钉子,系一根橡皮筋。再在橡皮筋上拴两根绳。在木板上画一个黑点。先在一根绳上挂拉力计,测试这根绳将橡皮筋拉至黑点需要用的力量,再放开绳子。将两根绳子拴在橡皮筋上,两根绳末端都拴上拉力计,测试两根绳把橡皮筋拉到黑点分别用的力量。调整两根绳的角度,看两根绳分别需要用多少力才能像橡皮筋拉至黑点。学生通过物理实验发现,物体的合力与分解遵守四边形定理。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规律、理解物理定理的意义,即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物理实验中理解物理知识,而不是只注重学生是否已经完成物理实验。

三、应用培养思维的方法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有时不能迅速地找到物理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找到新的实验切入点,促使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思考物理问题。

例如,在讲“力的分解”时,对于做物理实验,学生遇到的障碍是如何能证明物理的合力、分解与方向之间存在关系。有一个学生提出,可结合以前做实验的经验,先设计一个物理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验,在实验中通过改变一个参数的方法观察实验的变化。这个学生的建议被学习小组采纳。于是该学习小组设计出上述实验。为了方便研究物理现象,学生提出的第一个变量参数为研究合力与分力的角度。当学生完成这一实验后,又有一个学生提出,环境的变化是否会改变实验结果呢?学生觉得这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于是设计了第二个实验。学生用木板设置了一个小斜坡,在斜坡底下钉木板,橡皮筋的设置与绳的设置不变。学生想了解在斜坡的环境下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是否依旧遵守四边形定律。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与所在环境无关。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用发散性的思维深入挖掘物理现象,用科学的思维开展物理实验。通过培养学生的思维水平,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物理知识。

总之,只要物理教师重视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便会自主学习物理知识,学生的物理水平就会提高。为了优化物理教学,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结果,而要重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

猜你喜欢
黑点橡皮筋合力
白菜长黑点还能吃吗?
茄子四种『黑点子』病巧防治
“芪”心合力
生活中的小魔术
救命的黑点
合力
果蔬上长了黑点还能吃吗
橡皮筋小妙用
合力同行 创新共赢
在“合力”中呵护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