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诗群”是有根的写作

2016-11-25 19:30魏理科
长江文艺评论 2016年2期
关键词:诗群潜江楚文化

◎ 魏理科

“潜江诗群”是有根的写作

◎ 魏理科

潜江诗歌现象的表现特征,我觉得一是人多面广。从绝对数量和人口比例,都人多。面广,体现在诗人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种职业中;各种风格、各种诗歌面貌都有;再就是各个年代的诗人都有。

二是源源不断。潜江的现代诗歌从60后算起,这是一大拨人,70后、80后、90后,都有。去年,潜江的00后诗人也出现了。特别是90后诗人,有七八个,其中的三个佼佼者,灰狗、路人丁、王威洋,都是国内90后诗人的标杆。很难有一个城市,能诞生出这么多具有标杆意义的90后先锋诗人。这甚至可以媲美任何一线城市。

三是作品水平比较高。抒情的、抒怀的、乡土的、理趣的、意象的、口语的、先锋的等等各种倾向的诗人,都写出了非常好的作品,群体的创作水平比较高,整齐、扎实。

四是诗歌氛围浓,交流多。每个坚持创作的诗人,就是一个氛围。大家还经常进行各种聚会,喝酒谈诗。这种气氛,也在不断向不写诗的人群传递,很多人受到感染,也开始试着写诗。

再就是来访的诗人比较多,省内的优秀诗人,90%都到访过潜江。省外的著名诗人,也有近三十人到访过潜江。诗歌交流活动比较活跃。

“潜江诗群”是有根的写作。潜江诗歌现象的出现,我想它是有根源的,首先是楚文化的底蕴。潜江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楚文化有种“巫气”,信鬼神,重祭祀,这本身就是种形而上的艺术气息,就是一种诗歌的基因。潜江历来就多诗人,也是对楚文化的一种传承。前辈们编的《潜江明清诗选》就收录潜江明清两代诗歌351首。

二是平原的开放性。地域地理上的开放性,让潜江诗人的视野和游历,都比较开阔。带来了写作风格的多样性,也容易让诗人们彼此结识和交往、三五成群地聚拢在一起,形成诗歌氛围。同时这种平原的开放性,给大家带来了一种从善如流的思想和性格,不故步自封,不抱残守旧,对各种思潮和观念,都持开放态度。

三是小城生活的日常性。小城的生活,节奏舒缓些,社会各阶层也没有特大的落差,大家都能够游离出来,停一停、想一想、读读书、写写字、聚聚会。小城也在悄然变化着,各种现象和元素都有,诗人们可以有很多向度上的选择。同样,小城的写作,也远离了浮躁和急迫的名利场,大家把诗歌写作,更是当作一种生活的日常。这样不慌不忙,更持久地坚持着诗歌。

四是现代化带来的现代性。以前是书籍,小城肯定落后于大城市。我以前去大城市玩,都会专门去逛下书店。随着网络的发展,一切都扁平化,时代的焦虑、人存在的处境、阅读交流、语言、手法、意识、审美等等方面,我们都和全国各地的诗人,站在同一个橱窗前了。网络平台的发展,既直接催生了一批诗人(特别是90后诗人),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了现代性。对诗写本身的思考和精进、诗写中面临的问题与难题、诗歌文本的评价与呈现等等,大家与全国诗歌现场的诗人,面临的局面是一样的。

我个人的写作。非常惭愧,我还没写出自己理想的诗歌,我觉得自己的问题,最大的一个不足,就是阅读太少,这也和上面说的“小城生活的日常性”有关,缺乏写作的紧迫感。我需要增加专门的阅读,并在写作中,产生一种对大师们的呼应,无论是口语还是意象,如果在作品的背后,缺乏一种对大师们的呼应,就很难带来作品的深度。在深入生活本身的同时,要像里尔克说的那样“走去内心”,去探究人性的疆界和那些人性的未明之处。

魏理科:湖北省作协签约作家

猜你喜欢
诗群潜江楚文化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作品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荆楚文化 漆器之美——项目式美术课程设计的探究学习
汴京诗群
信阳诗群
许昌诗群
楚文化在当代公共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领悟潜江
历届潜江龙虾节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