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先生”的璧山往事

2016-11-25 08:49李仕羽璧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今日重庆 2016年8期
关键词:璧山正则丹阳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璧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凤先生”的璧山往事

Mr. Feng's Old Stories in Bishan

◇ 文|本刊记者 李仕羽 图|璧山县委宣传部提供

吕凤子

(1886-1959),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和艺术教育家,职业教育的重要发轫者,“江苏画派” (“新金陵画派”)的先驱和最重要缔造者之一。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重庆,于璧山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1938年深秋的一个傍晚,一位略显文弱的男子带着20多人,借着黑暗中微弱的火光,在江水边四处寻找渡船。

和当时许多背井离乡的人一样,他们的目的地,是那座傍水而居的江城——重庆。虽然跋涉千里,但战火和动荡却并没有因迁徙而远离。迁徙路上,他们随身的钱财,早已被洗劫一空,除了随身衣物以外,只剩下了些许画本和图册。这些看似普通的画本与图册,在他们眼中,则是乱世之中惟一的希望。

那位略显文弱的男子正是吕凤子。

吕凤子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办公室旧址

战乱之前的他,在故乡江苏丹阳,除了画家,更多的是以教育家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从1910年在江苏南京创办全国第一所女子职业学校以来,教育兴国这个理念,一直伴随着他的人生。

然而,这样的理想,却在1937年,伴随“七七事变”的爆发,被震耳欲聋的炮声彻底打断。在丹阳沦陷前夕,他花费了一辈子的心血和所有积蓄建立起来的“正则女子学校”毁于一旦,吕凤子被迫带领学校老师及家眷,辗转重庆避难。

重庆,对于吕凤子是陌生的。

1938年,战火虽然还未蔓及到这座西南重镇,但它依旧笼罩在强烈的战争阴影中。大量的难民、随处可见的军警、完全陌生的环境……眼前的景象,让吕凤子感到迷茫,因为和大多数流民不同,除了保住性命,他还有另一个更为重要的目标——办学。

璧山,对于熟悉吕凤子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在他的画作与回忆文章中,璧山始终是一个重要的地理坐标。

在重庆,吕凤子坚持办学的教育理念,深深打动了当地教育同行。这一年秋天,在当时的璧山中学校长钟方铭的带领下,吕凤子来到了璧山县(现璧山区)一处当地人称为“天上宫”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人们祭祀拜祖的香火之地,后来因为长期闲置变成了一块空地,背靠山野,绿树成荫,是城市中难得的一块静怡之所。

“天上宫”悠然而宁静的气息,让吕凤子为之心动,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把这里当作重建正则学校的校址。

校址找到了,可是重建需要的大量资金从哪里来?

办画展、卖绣品、跑政府、找士商,很快,吕凤子开启了他到达重庆后最忙碌的时间。没有教师,吕凤子就聘请当地文人到校任教;没有教材,吕凤子自己编写;没有学生,他就一家一家上门动员孩子们来上学。

就这样,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吕凤子依靠手中一枝笔,利用各种办法,使正则蜀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提升办学规模,完善办学条件。到1941年,正则蜀校专业和学制已发展到包括初中、中级、专科三级,校舍223间。

1940年春,张大千远道专程来璧山看望吕凤子。谈到办学,张大千知道吕凤子缺乏资金,便劝他不要自讨苦吃,还是卖画谋生,可糊口养家。但吕凤子以一句“矢志办学,吾意决矣”回绝了张大千的好意。

正是在这一年,吕凤子又在璧山创办了私立正则艺术专业科学校并任校长。为筹措办学经费,他日夜作画,举办筹款画展;为得到教育部的支持,他受聘担任国立艺专校长;为了办好这所当时国家惟一一所艺专,他以博大的胸怀,广泛聚集人才,聘请当时艺术界的名流来校任教,致力于艺专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虽身兼三校校长,吕凤子却依旧过着 “一介平民”的淡泊生活,生活朴素节俭,平日总与粗茶淡饭、布衣布鞋为伴,被学生尊称为“布衣校长”。

1941年,应国民政府要求,吕凤子以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趣味创作《罗斯福像》,作为代表国家送给罗斯福第三次连任总统的贺礼。画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罗斯福收到后极为赞赏,除来函致谢外,还附上2000美元,吕凤子将此款全部用于正则蜀校购地扩建。

在国难深重的年代里,许多优秀学子辗转南北,历尽颠沛流离,即使大后方有着一个相对安宁的学习环境,但不少学生依旧生活毫无依靠。在稳定不久后的国立艺专中,为了激发和鼓励无依靠的优秀学子的学习热情,吕凤子节衣缩食,专门设立了“吕凤子奖学金”,以激励学生立志成材。

抗战胜利后,吕凤子决定返回丹阳。临走时,他将9年来燕子衔泥般一点点建成的私立正则蜀校全部无偿移交给壁山政府,“一枝秃笔,两袖清风”地回到家乡。“我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用9年时间和我们的一点力量,构筑了一个教育环境,虽然离我们的目标还很远,但是我们的力量没有白费……”

办40年学,教50年书,作60年画。

正如同吕凤子自述中所说,他一生只做了三件事:画画,教书,办学。但透过他两次捐献全部财产、两度千里迁徒、三次重建校址的矢志不移以及为民办学的崇高信念,折射出的正是伟大而又深邃的平民教育思想。

猜你喜欢
璧山正则丹阳
保持双向等价关系的变换半群的一些结果
孔门十二时辰
做好“四篇文章” 擦亮运河文化“丹阳名片”
璧山:“四城”同建 人民同享
李丹阳雕塑作品
丹阳眼镜,改变世界的“目光”
重庆市发改委批复市郊铁路璧山至铜梁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任意半环上正则元的广义逆
sl(n+1)的次正则幂零表示的同态空间
绿色建筑结构设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