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16-11-25 20:16朱正华
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小车动手弹簧

朱正华

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等。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展开,要求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目标。本文主要对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

一、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偏重物理理论知识教学,使学生形成了一种理论重于实验的思想,学生对实验的参与度不高,磨灭了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初中物理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综合素质,所以实验的重要性就逐渐凸显出来。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实验形成正确的认识,增强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教学,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

例如,在讲“弹力”时,对于“弹力”的实验教学,使用的实验器材有:弹簧测力计、钩码、木板、弹簧、拉力器等。要增强学生对实验的重视程度,就要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橡皮筋,让学生拉橡皮筋,橡皮筋受力后,就会发生形变,松手后橡皮筋又会恢复原状。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学生用一只手按住钢尺的一端,另一只手往下压钢尺,就会发现钢尺变形,松开压钢尺的手,又会发现钢尺恢复到原状。将生活与实验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验到乐趣,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动作

初中物理课程内容涉及众多实验,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需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只有确保实验的准确性,才能使学生从实验中得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弹力”时,实验内容分为三个步骤。第一,将小车放在静止的平面上,用手推动小车使其运动起来,说明力改变了小车的运动状态;第二,将小车和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的弹簧挨放在一起,小车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变化;第三,将小车和一端固定且被压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松开弹簧之后,弹簧恢复原状,小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在这个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如,“静止的平面”、第二个实验中“弹簧一端固定、处于自由伸缩状态”以及第三个实验中“弹簧一端固定且被压缩”,只有从这几个方面出发,规范实验操作,才能使物理实验顺利进行,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即“小车受力以后运动状态才会发生改变,和自由伸缩的弹簧挨放在一起的小车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是因为对车没有形成力的作用;将小车挨放压缩弹簧,松开弹簧,小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主要是因为对小车施加了力,这就是弹力”。

初中物理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的目标,就需要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保证物理实验顺利进行,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出正确结论,在实验中享受乐趣,进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及时纠正学生在物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辅助学生进行物理实验,及时检查和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使学生对物理实验保持谨慎、严谨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上述“弹力”的实验中,第一个实验需要保持小车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将小车放置于倾斜面上,就会出现未施加力情况下小车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难以得到正确结论。对于第二个实验,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是学生对小车施加力。在这种情况下,弹簧运动状态未发生变化,而小车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弹簧在实验中没有起到作用,也难以使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在第三个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操作是没有将弹簧压缩完全,松开弹簧之后,弹簧的力不够,难以推动小车使小车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解释物理实验需要注意的要点,及时纠正学生物理实验中出现的错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相应的教学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小车动手弹簧
我也来动手
析弹簧模型 悟三个性质
大车拉小车
自制小车来比赛
动手吧,把水“洗”干净!
动手画一画
两轮自平衡小车的设计与实现
动手演示找错因
时间弹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