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拓展阅读的问题及策略

2016-11-25 11:16谭培霞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狐狸童话课文

谭培霞

“1+X”并非新生事物,只是它在不断被借鉴的过程中,有了不同的内涵。有这样的诠释:“1”是阅读,“X”可以是“口语交际”“习作练笔”“实践活动”等相关活动。这里谈的“1+X”即“一篇带多篇”。是指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阅读内容,以让学生多接触语料,拓宽视野,提升阅读力,习得读写方法为目的的拓展性阅读。试图要通过这样的改变,实现由分析的教学路线转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教学路线;由“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

★拓展阅读中的“常见病”

“一篇带多篇”阅读教学,首创者是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她采用两三个课时精读一篇再略读若干篇的教学方法,一学期学了95篇课文。如今,“1+X”遍地开花,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成为教学设计和实施的重要环节。这样的思路和理念当然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的。首先,发现一些实施中常见的问题:

其一,“1”出现了问题。课内无取舍,拓展也无望。多数教师感觉到课文的识字写字、朗读、概括主要内容、读写练笔等内容都需要扎实训练,哪里还有时间拓展;更普遍的是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对语言现象不很敏感,没有找到适合的可以拓展的“1”,那么,拓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其二,“+”出现了问题。没有架构的“链点”,盲目增加。为了将拓展内容挤进课堂,在教材内容囫囵吞枣式地解决后,急急忙忙加入拓展阅读,导致“本不固而附者盲”之感。这里的“+”变成了简单的相加,没有互补,没有合力,虽增加了拓展内容,但是与课文的链接点不明晰,只不过是多读了一两篇文章而已,对于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没起到助推的作用。课文和拓展资源依然没有“联姻”,没有融合,甚至是两张皮。

其三,“X”的运用出现了问题。停留于原始价值,目标下位。拓展内容不过是在主题上的类读,充其量是为了同化主题思想。也就是说拓展内容只停留在原始价值上,没有挖掘到文章的教学价值,教学资源被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就是只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缺乏从语文本体的角度,开发文章的价值;缺乏从学生阅读能力生长的角度,开发文章的教学价值。

★对症方可下药 反思才能解惑

其实,仔细地琢磨一下课堂上的“病态”,这些都是变革过程中在所难免的。然而,若追根溯源,不难发现,原因有三:其一,教材的二度开发不具体,读写训练点确定不明朗;其二,教材与拓展材料之间还是两张皮,没能让二者“一脉相承”;其三,对学生的已有阅读能力及生长度欠缺准确把握。

如何更好地让“1+X”有效落实,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阅读教学的效度?我以为要——定准一个点;搭好一个架;形成一条链。

★定准一个点——

要拓展,必要的就是“提速”教教材,之后用省下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的教法。这就需要目标不能散,不能多,要集中,要精当。“定点”很重要!

这个“点”就是学习目标中的重点。“一篇带多篇”的教学关键在于思考清楚拓展是为解决什么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盲目地多读几篇文章,而是基于教材,巩固知识点,提升能力点,助推学生读写能力。教学时讲究不贪多,不求全。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好拓展目标。不同的教者因确定的“点”不同,拓展的文章也就不同了,所谓“文随点易”。

【案例1:《去年的树》】——基于作家作品风格与情怀、作品中的类形象

蒋军晶老师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拓展了新美南吉的作品《大鹅过生日》《猴子和武士》,拓展基于的“1”是了解作家的作品风格,引发课外阅读的关注点,暗示了童话表现真善美的特点。新美南吉作品具有多样的风格:有淡淡的忧伤式的,有幽默好玩式的,还有剧情陡转式的,但是读过后发现无论格调怎么变化,不变的是都表现着至真至善至美。

而另一位老师教学《去年的树》时,则找到新美南吉作品中的“小狐狸”,拓展了《小狐狸买手套》《小狐狸阿权》。通过类读,了解新美南吉笔下的狐狸形象,再对比《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的形象,领略了童话故事中有巨大反差的狐狸形象,颠覆了固有的认知。这些形象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源于文化发展的不同。在日本的诸多民间传说中都有狐狸的形象,这些狐狸的形象是多元的,除了阴柔狡猾的形象,还有善良可爱的,有的地方狐狸被广泛信仰甚至达到膜拜的程度。由此,一些日本作家如安房直子等喜欢以狐狸为主角进行创作。这位老师基于的“1”是童话故事中狐狸的形象,拓展渗透童话故事中的形象与文化的渊源。

由此可见,目标不同,所选择的拓展文章自然有异。只是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发展点,再去组文。

【案例2:《小木偶的故事》】——基于作家作品、主题、阅读技能训练等

例:《小木偶的故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整组都是童话故事。本组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读童话、讲童话、写童话、演童话”。怎么拓展呢?

——意在激发阅读作者其他作品的兴趣,可以链接吕丽娜的其他作品,如《我不是一段普通的木头》《我喜欢我自己》等,感受作品的细腻温婉、灵动有趣,继而荐读吕丽娜的整本书《小木偶山米》《秘密像花儿一样》 《五只小兔子的远方》 《麦先生的秘密》。当然,荐读整本书后,一定要有跟进和交流,才能使拓展阅读深入。

——意在实现对主题的深化,可以链接一篇改编的故事,主题是表达没有笑是不可以的。这篇拓展文与课文立意的角度不同,恰好可以引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两文对比,学生的思考就有了触点,有了发散,至少不是单一的线性。(故事讲了小木偶一副笑脸,路遇挨老师训的小狗、被逼补课的小黄莺、遭同学嘲笑的同学,小木偶很同情他们,红鼻子小女巫点化了老师、妈妈、同学,大家都有了笑模样,生活有了阳光。告诉大家你的笑容对别人很重要。)

——意在体会主题及童话神奇的特点,也可以拓展原文部分内容,如课文中的一句话“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在原文中是通过对“雪、霜、北风、冰雹”四个不速之客的描写体现的;课文中的描写“这个小男孩在树下一伸手,桃树马上绽出绿芽,开出许多美丽的花朵”学生普遍不解。在原文中是一个情节,这个男孩太小了上不了树,那棵树周围还是冬天,巨人爱惜地将男孩托上树,立刻鲜花盛开。那火辣辣的眼神,是因为这个男孩点醒了巨人、唤醒了巨人、拯救了巨人。在对比原文的阅读中,更容易理解巨人,感受童话故事充满想象力的特点。

——意在训练学生用结构图的方式把握文章情节,就可以选择按照人物出场展开情节的童话故事,如《犟龟》《摩尔根掉井里了》等故事,供学生练习。

——意在实现对童话特点的认知,那范围就广了,要选择不同种类的童话、不同国家不同作者的童话进行阅读,在类读、对比中找到共性特点。

【案例3:《学会看病》】——基于主题、表达特点

——若从主题的角度,站在理解父母之爱的角度拓展,可以拓展毕淑敏的《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冰心的《母爱》,童话《母亲的故事》等。

——若从表达的角度,学习作者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简洁个性的语言描写,可以拓展作者的《剥豆》。在比较、类读中学习作者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相结合表达情感的方法。

那么,拓展是不是只可一次啊?当然不是,立足读的角度可以是一个层面的拓展,之后立足写的角度再进行拓展,也未必不是一种尝试。比如《珍珠鸟》一课,第一课时可针对用鱼骨图理清文章的双线结构,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跑进家里的松鼠》,进行练习。第二课时立足于抓住细节描写体会情感,指导朗读和批注,那么可以再次阅读《跑》,进行批注指导。这样,拓展的文章就用足了也彰显了价值。当然也可以在第二课时链接别的文章。

“1+X”的教学势必要有整合意识。整合意味着要打破文章之间的壁垒,寻找到几篇文本之间的内部勾连,找到契合点,将其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然而理出这样一条彼此贯通的脉络,找到一个文章共有的“存在”是解读的关键,也是备课的难点,需要教者细细揣摩。

★搭好一个架——

学生在对比或类读中,有时会遇到一些困难,教师要给学生一个架子,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里的“架子”是指——

△给学生一个台阶,一个缓冲

案例: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确定了拓展链接点为“学习过渡句”。

教师基于课文初步了解了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之后拓展了《悉尼歌剧院》片段,引导学生从短文中找到过渡句,说说理由。并引导发现:过渡句一般会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到这里并未完结,又精选了《美丽的南沙群岛》《庐山云雾》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补充过渡句。学生在这样的几个回合中,悟出了也初步能够运用过渡句了。

本环节的教学,教师不仅拓展的练点明晰,而且安排了个“三级跳”,有了一个“扶”的过程,减弱了一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同时以量取胜。

△给学生一个跳越的支点,一把拐杖

一位教师在执教《颐和园》时,没有像一般的设计,再拓展一篇文章,找找移步换景的句子。而是给了学生一篇描写本校校园的短文。文章取消了自然过渡的句子,引导学生填写,从而体会“移步”则“景易”的框架。显然,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比较抽象,教师则给学生一个“支架”——一幅平面图。让学生将读图和读文结合起来,这个支架,教师给得好,设得巧,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实际观察中的问题,在真实的针对性极强的练习中,一石二鸟!

△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路径,一个火种

拓要激活思维。但是若打不开思路,不能触及到心灵敏感处,情感不能被点燃,学生就会写假大空的话。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在拓展时有张力。一位教师执教《赵州桥》时,立足单元“灿烂的中华文化”引导学生搜集资料,教师找到包头“茶汤、六合枕、长城遗址、莜面、窗花剪纸……”相关图片和短文,开拓学生的思维,减轻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拓要给出路径。六年级《只有一个地球》,引导学生“读进去,想开去”是一项训练。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读懂资源有限部分后,放手让学生结合资料想开去,出示了三张图片(如下图),从中读懂信息、整合信息、得出推论。这样相当于给了学生一个思考和表达的路径。引发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事实事例说话。

搭好一个架子,主要还是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基础,这个架子既是教学中常见的填表格,列出所要比较、对照、类化的方面,无疑也是打破线性思维,建构网状思维的一种渗透。

★形成一条链——

关于这一点,设想要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接受力,逐步理出一些“规律”。比如童话文体,三年级和四年级学习和关注的内容上怎样体现循序渐进,依次可以拓展哪些文章,多长合适,情节、主题、结构方面有怎样的要求?其他文体也应该是同理。那么,不同文体的教学该如何拓展,不同年级拓展到怎样的度为好?

再比如阅读方法,低中高不同年段,如何设计拓展阅读的要求才能更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更合适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这些具体问题需要在教学中悉心梳理,常做系统思考,才会逐渐形成一条“链”,指导备课时精选文章。当然,这方面还需深入研究!

“1+X”的教学不仅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提升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于师生洞悉某种语言现象,习得某种阅读方法,形成网状思维等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狐狸童话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狐狸和猫
狐狸便当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