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苗族芦笙文化

2016-11-26 04:41吴志松苏晓红
长江丛刊 2016年26期
关键词:芦笙苗家苗族

吴志松 苏晓红

浅谈苗族芦笙文化

吴志松 苏晓红

苗族芦笙技艺一向出名,素有“芦笙之乡”的美誉。在苗族人看来,芦笙不仅是幸福的标志,还是语言工具,同时苗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

苗族 芦笙文化 爱情信物 语言工具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面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萍。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的诗句,从春秋战国至今,已经3000余年,不难看出芦笙文化历史之悠久。

一、芦笙在苗族代表着纯洁和幸福

传说古老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寸草不生,老百姓颗粒无收,生活苦不堪言。天帝的小女儿勾素不愿天下百姓受苦,就偷偷下凡,传授百姓生活技能,教会百姓播种。天地从此有了人烟,人民生活开始富裕起来。饱暖思淫欲,有一天,杉木和竹子两兄弟闲来无聊,便想上天庭向天地讨几件宝物娱乐。勾素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们惹出是非,激怒天帝,便把自己的六根手指和一只胳膊砍下来,做成了一把芦笙,供两人玩乐,自己却流血不尽而死。天帝听说了这件事,悲痛万分,对杉木、竹子二人说:“今后这把芦笙就是你们的母亲,以后万事必须经过她的许可,遵循它的指导,你们才能获得幸福。”杉木、竹子听了天帝的话,将芦笙带回苗族,每日潜心供奉,从此以后苗族人都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这个故事固然不是真的,但是从这个故事里,我们不难窥见芦笙在苗族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在苗族,芦笙是幸福的标志,小伙子口不离笙,不会吹笙的不认他是苗族的达亨(小伙子)。几乎每个苗寨都有自己的芦笙队。每到逢年过节,芦笙队都要举行各式各样的芦笙会,会上小伙子和姑娘们吹笙跳舞,好不快活,好不惬意。

众所周知,民族音乐常常和爱情分不开,芦笙之于苗族,同样如是。

对于苗家人而言,芦笙不单单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爱情信物,是纯洁的象征。在苗族,芦笙是青年男女成婚的重要媒介。月朗风清之时,小伙子在爱慕的姑娘家窗边吹一曲芦笙,外行人听不明白,准以为哪家的达亨闲得无聊,吹个曲子逗外面月亮听。但心思细腻的姑娘闻声就能心领神会,知道好事马上要来了,赶忙打开窗户,用清脆的歌声相对。不出几天,等着小伙子上门提亲来就行了。

芦笙在苗族人心目中,是神圣珍贵的爱情象征,是不可玷污的,苗家人离不开它。

二、芦笙是苗族人表达情感的语言工具

芦笙是苗家人传情达意的工具,不懂的曲子传递了不同的情感。

苗族芦笙演奏曲包括婚礼歌曲、丧葬歌曲、历史故事歌曲和抒情歌曲等。每一类歌曲曲调不尽相同,演奏时投入的情感要根据歌曲的需要和内容来确定。演奏新娘歌时,吹奏者曲调高昂,洋洋得意,听者也为之欣喜不已,心情激扬,整个场面都是热闹不已;若是丧葬场合,吹笙的人艰难哀嚎,吹出来的曲子也是悲惨忧伤,真叫闻者伤心,听者流泪,若是孤儿、高堂在场,必是泣涕连连,愁云惨雾。倘若吹奏历史故事或抒情歌曲,那自又是另一番景象。

对于苗家人来说,芦笙不单单是可以吹拉弹唱、传情达意的乐器,同时也是苗家人生活中重要的语言工具。

苗族城寨众多,每个城寨都有自己的语言,三大方言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鼎足而立。近代之前,苗族是没有统一语言的,这就造成了长期以来各区有语言而无法交流的局面。即便是相邻很近的城寨,由于语言壁垒,彼此之间也是不能交流,难以对话,互生隔阂,真正是相见相望不相亲。渐渐地,人们发现了芦笙的妙用。每年的“赶集”、“四月八”、“六月六”等喜庆节日,各城寨的朋友都会大开寨门,从四面八方赶聚到会歌场,男男女女吹奏芦笙,以曲交友,以曲会友。虽然语言不能交流,但是用歌曲传达或悲伤或欣喜的想法却是一样的,完全应了那句“音乐无国界”的俗话。

三、芦笙是苗家人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者

每逢劳动之余,苗寨人还会举行芦笙会。在芦笙会上,通常会有年轻姑娘们进行歌舞表演,这些充满活力的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内心的方式,它还表现出了苗族人民生息繁衍和历史变迁的记载,是苗族人民长期与天斗、与自然斗而留下来的史诗般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遗产。苗族芦笙,记载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芦笙文化早已成为苗族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是苗家人的吉祥物,是苗家人生活的乐趣所在,也是苗家人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所在。

距今考证,芦笙历史源于苗家人民的迁徙文化。在我国历史上,苗族人民曾不断迁徙,或为躲避战争,或为民族发展,长期颠沛流亡,居无定所。在流离的路上,苗家人蓦然生出个苦中作乐的方式:就地取材,找根竹子,做把芦笙,也弄点雅乐快乐。观看芦笙的演奏方式不难发现,人们或是高昂头前进吹奏,或是低头漫步吹奏。就地区而言,黔东南的芦笙演奏多是高昂头前进的,从中不难看出催人奋进的喜悦气氛,仿佛迁徙途中有了什么了不得的好事,或是激励大伙:“赶紧走起来啊,走过这座山,前面就到了啊”。滇东南地区的芦笙演奏大多是低着头闷声吹奏的,听来有黑云压顶之感,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不知道是不是感慨于迁徙路程的无止尽,心生绝望。这两种演奏方式实则都是西部苗族多年迁徙文化的缩影,长期以来受到民族歧视和战争牵连,或主动或被迫四处流亡,那一声声芦笙曲,吹的都是血和泪的沉重。

四、代代相传的芦笙配舞,是苗家人最有特色的民族艺术

有曲必有舞,自古以来,芦笙演奏都是要配合舞蹈,边吹边舞的。根据各城寨的习俗芦笙配舞的方式各有各的精彩。大部分地区以芦笙独舞和双人舞为常态,芦笙旋律明快,节奏自由,吹奏的小伙子技巧娴熟,跳舞的姑娘风姿绰约,眼波流转之间尽是风情。倘若是一男一女对舞,那不知多少爱情故事就在这一退一近间悄然而生,惹人生出翩翩妙想。也经常有男男对舞的,那舞风舞类,自然透着一股阳刚之美,搭配的笙手吹出来的调子也不一样,要浑厚有力得多。

较有特色的还有东南苗族地区的“踩芦笙”舞。这种芦笙舞,经常要集结众多城寨青年,几百支甚至上千支芦笙其鸣,几里外都能听见那欢快明亮的调子,场面之壮观,规模之宏伟,不得不让初次见到的人叹为观止。

在苗家,每年除了大大小小的芦笙会,还有非常正式的、动员全民族人的芦笙节。这是苗家人的重大节日,其喜庆程度,不亚于傣族的泼水节和汉族的春节。在每年的农历9月27日—29日,要举行为期三天的芦笙节。芦笙节上,苗族人民盛装打扮,前往芦笙坡,男女老少,汇聚一堂,跳起芦笙舞。芦笙舞一旦开始,漫山遍野顿时就成了歌舞的海洋:各种大小芦笙,音乐丰厚,气势磅礴。笙手们一边吹奏芦笙,一边配合调子做出各种翻滚、吊挂等高难度动作,一点错也没有出,技巧之熟练,实在不得不让人佩服苗家人能歌善舞程度之深。

社会在不断发展,芦笙这种原生态文化想传承下去,就必须要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需求。县级以上的行政部门应当依照国家法规制定行政规章,保护本行政区域内的芦笙场,明确责任主体,使对芦笙场的保护有法可依。各级文化部门要把保护和建设芦笙场作为当地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每年要拨出专款对芦笙场进行维修和改造。传承芦笙文化,不仅是保护苗族的文化,更是在保护人类的文化。

[1]王化伟.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J].贵州民族研究,2003(4).

[2]李性苑.苗族芦笙文化传承与保护探讨[J].走近原生态文化,2010.

[3]杨昌树.贵州芦笙研究会概况及论文选集[C].贵州:贵州省音乐家协会芦笙研究会,2002.

[4]高敏.乐嚣,音乐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芦笙说开去[J].艺术交流,2001(4).

(作者单位: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吴志松(1982-),男,苗族,文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苗族文化传播方面的教育和研究;苏晓红(1972-),女,布依族,教授,研究方向:民间文化。

猜你喜欢
芦笙苗家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苗家米酒香
岜沙芦笙节
苗家姑娘去走坡
苗家歇饮
苗家小阿妹
你好,芦笙
芦笙恋歌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