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照诗歌研究

2016-11-26 05:16刘艺涵
长江丛刊 2016年21期
关键词:永嘉诗集诗句

刘艺涵

徐照诗歌研究

刘艺涵

徐照是南宋“永嘉四灵”诗派中的一位,常和四灵一起被提及。虽然徐照诗歌的特点与四灵整体的诗歌特色一致,但是仅用此来结语徐照诗歌却略显不足,忽视了徐照诗歌独特的得失分析。本文将从徐照的具体诗篇入手,分析前人对四灵和徐照诗歌的评价,全面论述其诗歌的得失。重点分析徐照诗歌以“清”见长的特点,结语出“清”表现在清新、清苦两方面,并且略说徐照诗歌的不足之处。从以上分析中,认识到徐照诗歌的独特性,以及徐照诗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试对徐照诗歌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徐照 诗歌 清 得失

《四库全书总目芳兰轩集提要》记载了清代文学家纪昀对永嘉四灵的评价:“盖四灵之诗,虽镂心鉥肾,刻意雕琢,而取径太狭,终不免破碎尖酸之病。”①它常被用来概括四灵诗派的弊病,研究四灵的学者常常提及这句话。它点出了四灵最主要的问题,批评得也的确中肯。四灵的诗歌被划归为晚唐体,有研究称:“南宋后期的‘四灵’,学‘晚唐诗’取法乎上,专学‘晚唐体’的祖师贾岛、姚合的五律,一时号为‘唐宗’。”②晚唐体诗歌的特点是:“‘务以精意为高’、‘极有意思’,‘精意’即精深的意旨,与‘意思’相近。其次就是‘极其雕琢’,即通过‘月锻季炼’的苦吟以求语句之工......‘晚唐诗’的其他特色:偏重写景,不用典故,力求通俗。”③上述晚唐体诗歌的特点也是四灵诗歌的主要特点。

近年来的研究中,以四灵整体作为对象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较具代表性的有葛兆光《从四灵诗说到南宋晚唐诗风》(《文学遗产》1987.4),马兴荣的《四灵诗述评》(《文学遗产》1987.2)等等,而以某一位诗人的诗歌作为对象的研究较少,其中以赵师秀、翁卷研究为主,如《赵师秀小考》(《文学遗产》1982.1)等等。④

论及徐照的个人诗歌时,虽然其特点与四灵整体的诗歌特色一致,但是仅用此来结语徐照诗歌却略显不足,忽视了徐照诗歌的独特性,况且徐照现存诗歌数量在四灵中最多,也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下面笔者将从徐照的具体诗篇入手,全面论述徐照诗歌的得失,试对徐照诗歌做出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一、徐照诗以“清”为贵

徐照作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中的一位,常和四灵一起被提及,却几乎不被单独拿来研究,但并不能因此说明徐照的诗歌没有价值,纪昀对徐照有这样的评价:“照在诸家中尤为清瘦”,⑤笔者在阅读其诗时,尤为体会到的是徐照诗“清”的特点。不过被归入晚唐体诗歌的永嘉四灵,其诗显而易见的特点之一就是“清”,每每提及永嘉四灵的诗风,便常提到的是清淡、清雅等等。那么,徐照诗歌的“清”有何独特之处呢?笔者认为有两点可作补充:清新、清苦。

首先,徐照诗歌以清新自然、平易质朴见长。如《赠溪上翁》一首:

生事付诸儿,日高眠起迟。本无尘内事,亦有鬓边丝。

远取泉烹茗,新移棘补篱。晚来持钓出,一犬自相随。⑥

这首五律诗写的是诗人一天的田园生活。从所选择的意象上看,“泉”、“茗”、“篱”、“犬”等等,是平民百姓日常所用之物,给人以亲切自然之感;从语言上看,字词精炼,没有典故或生僻之词,口语化较为明显,质朴平易;从情感表达上看,这首诗意旨清浅,情感自然真实,写自己脱离世俗,一心去享受自在的田园生活,将一个居庙堂之外任逍遥的自我形象如实地刻画出来了。袁行霈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诗之取胜,途径非一。有以辞藻胜的,有以神韵胜的,有以意境胜的,有以气势胜的……取胜之途不同,欣赏的角度也就不一样。”⑦笔者认为徐照这一首诗歌纯以清新平易胜。尽管他精工诗歌,但其诗歌特点不是辞藻华丽或诗意委婉曲折,却是相反,语言质朴平实和情感直白晓畅。再如《舟中》的首联和颔联:“秋气清如水,推篷夜不眠。芦花新有雁,莎叶尚鸣蝉。”⑧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将所见所闻之物一一写出,没有辞藻雕琢,但是反而扩大了想象空间,令读者自行想象:芦花是什么样子的?雁子的大小、形状如何等等。这首诗不论是主旨还是语言都很简单,但徐照正以此突出了他所要表现的秋天的清凉和内心的清朗,正是以清写清。徐照诗歌常以直抒胸臆见长,不遮遮掩掩,有话直说。如《宿翁卷书斋》的尾句:“君爱苦吟吾喜听,世人谁更重清才?”⑨“喜”、“爱”字眼直露,情感没有遮拦。在《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中,诗人仰慕水心先生的才华,于是感慨道:“自当居鼎鼐,岂在学修禅。”⑩鼎鼐即喻宰辅之权位。这句话也就是说叶适啊,你的才干是用来担任要职,为国效力的,岂是用来学习修禅的呢?徐照毫无保留地直接发出肺腑之言,推心置腹,真诚待友,可见不仅是徐照的诗直白清新,其为人也坦率清朗。

徐照是四灵之一,自然以诗派的主张为创作原则,他以清新自然、平易质朴见长,原因一方面在于四灵不满江西诗派堆砌典故,语言使用生硬拗口的作风,⑪所以主张少有堆砌辞藻、引经据典。另一方面,是“当时“濂、洛之学方行,诸儒类以穷经相尚,诗或言志,取足而止”,⑫理学家“以道学为诗”,“只要道义好便是好诗”,这种“诗言志”的主张遭到了四灵的反对,他们主张“诗缘情”,“自吐性情,直抒感受”。⑬另外,四灵所学的晚唐体诗歌,特点是“‘务以精意为高’、‘极有意思’,‘精意’即精深的意旨,与‘意思’相近。其次就是‘极其雕琢’,即通过‘月锻季炼’的苦吟以求语句之工,‘意思’之深……”⑭他们苦吟推敲诗句的行为正是对理学家认为的“文辞不过是末技”⑮的反对。除了诗派主张这一原因外,徐照个人原因也不容忽视。徐照“终生布衣,未尝仕进,过着田园生活”,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性情,他不用像为官之人一样,要步步为营、谨小慎微地生活,山野生活熏陶出他自然坦率的为人,这份性情难能可贵,所以他的诗歌带有一份不染纤尘的“清”气。他有大量时间访亲走友,游历山水,亲历、亲见山川河流,多是有感而发,吟咏诗句,所以诗歌的真情流露能给人清新质朴之感。

徐照诗歌另一个独特之处是“清苦”。这里的“清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诗人常常对贫苦生活有感而发并写入诗歌中,使诗歌带有了清苦味道。如《山中寄翁卷》中颔联:“吟有好怀忘瘦苦,贫多难事坏清闲。”⑰以及《不寐》中的颈联和尾联:“儿饥因废学,亲没未营坟。何致贫如此,肝肠痛莫云。”⑱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清苦贫寒的家境,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生活的艰辛和内心的痛苦,清苦的生活成为了徐照诗歌创作中一个独特的抒怀主题。第二层含义是诗人把苦吟当成自己的生命追求,诗人执着苦吟,诗句中也沾染了这份苦味。如《病起呈灵舒、紫芝、寄文渊》的尾联:“天教残息在,安敢废清吟。”⑲只要自己尚且活着,就不会放弃苦吟,由此看到诗人以苦吟为精神追求。第三层含义是诗人常在诗中以茶的清苦来衬托苦吟之苦。《访奭公宿和其韵》一首中,诗人“吟移佛照灯”,专注苦吟,下面写道“灰移麟骨碎,茶沸蟹涎凝。”⑳“茶”意象的出现,侧面烘托了苦吟的安静专注,茶味是在口中散发着淡淡清苦,而苦吟是在心中翻腾着苦思,二者互相映衬。

笔者认为徐照诗以“清苦”为最难得高妙之处,原因不仅仅是表面的三层含义,更为重要的是,诗人苦中作乐,体现了一种积极乐生的生命态度。如《和翁灵舒冬日书事三首》中第二首的首联:“秀句出寒饿,从人笑我清。”㉑高启《青丘子》也有类似的解嘲之语:“田间曳杖复带索,旁人不识笑且轻。谓是鲁迂儒,楚狂生。”㉒二人都是执着苦吟而不顾及旁人眼光,还作诗聊以自嘲,这是诗人主体生命的一种释放和张扬,体现诗人较高的主观能动性。《和潘德久喜徐文渊、赵紫芝还里》的尾联这样写道:“贫与诗想涉,诗清不怨贫。”㉓笔者吟咏感叹此句,虽然语言直白,但是却蕴藏着徐照苦心经营且视吟诗为生命的真感情。这份“真”尤为可贵,而且在徐照心中,吟诗的生命追求胜过物质生活的享受,体现出清拔的人生境界。

二、略说徐照诗歌不足

尽管徐照诗歌有上述种种独特之处,但是客观地讲,其不足之处也是不可忽视的。

“因狭出奇”虽是四灵诗歌的妙处,但是也同样受到“取径太狭”的诟病。在徐照现存的二百五十九首诗歌中,酬赠友人、描摹山水的题材数量居多,笔者统计得出,光是从题目来看,以送别友人的“送”字开头的诗歌有17首,以赠友人的“赠”字开头的诗歌有12首,以游玩山水在各地所题和给友人所题的诗歌的“题”字开头的有33首,这些诗歌占了诗歌数量将近四分之一,可见徐照诗歌的题材单一。不仅如此,诗歌主题方面也受到了诟病:“格局较小,不善变化,缺乏深厚阔大的气象。”㉔在这些诗歌中,花鸟鱼虫、琴棋书画茶成为了主要的意象,以诗人个人生活情怀以及求仙、参禅等等精神追求为主,缺少更为阔大的景象和情怀。这一问题是徐照诗歌不容忽视的。

为了“因狭出奇”,他们以苦吟创作为主,但正如他们自己所说:“传来五字好,吟了半年余”。㉕苦吟出奇佳诗句往往要惨淡经营,而且创造力有限。所以呈现出来的是奇佳的诗句寡,而庸俗平淡的诗句多。徐照诗歌便是这样,《寄翁灵舒》中“楼高望见船”、《冬日书事》中“梅迟思闰月,枫远误春花。”㉖等等诗句虽然曾受元朝诗人、诗论家方回的称赞,但其大部分篇章却无人称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和他语言过于直白,诗歌寡淡无味有很大关系。《方回瀛奎律髓四灵诗批语》(附纪昀勘误)中,纪昀曾对徐照的几首诗句直言不讳地批驳。如《题钓台》颔联为:“草木多年换,儿孙近代穷。”纪批:“三四鄙浅”。他认为这两句诗语言直白,意味浅陋。这首诗由草木感发而写人事,草木每年都在变化,长出新叶,一年年都相似;但是人却一代代变穷,由此不免感伤。这两句诗歌对仗工整,意思也清楚明白,只是触目伤怀的诗句自古有太多,而徐照这一首并未出新,情感也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上,语言没有可以回味的余地,一眼看穿。类似的例子在徐照诗歌中还有很多,纪昀批《送翁灵游边》的五句:“奏凯边人悦”太庸俗;批《题江心寺》“通体粗野,绝无佳处”㉗等等。虽然这是纪昀个人之见,但是徐照在这一点上的弊病是的确存在的。

徐照的五律诗还有一个不足,多以颔联和颈联为主要苦吟打磨的对象,这四句往往对仗工整,出新出奇,而尾句却不甚着力。如《贫居》一首:

既与世不合,当令人事疏。引泉鱼走石,扫径叶平蔬。

谁念交情浅,难如识面初。荣途多宠辱,未敢怨贫居。㉘

尾句流于口语化,与颔联相比,直白而诗味全无。方回和纪昀也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方回评价为:“四灵专于中四句用工,尾句不甚着力。”纪批:“以尾句不着力为病是。”㉙又如《宿翁灵舒幽居期赵紫芝不至》

江城过一雨,秋气入宵浓。蛩响移砧石,萤光出瓦松。

月迟将近晓,角尽即闻钟。又起行庭际,思君恨几重。㉚

颔联精工,以跫响衬托出庭院的安静,跫响和荧光本是静止的画面,但是用了“移”和“出”两字,静中有动,动静相称,生动委婉地描绘了一个清新静谧的夜晚。但是尾句“思君恨几重”,尤其“恨”字一出,突然给人以沉重感,情感直露而且语言直白俗套,将前面颔联铺垫的清新安静的意境给打破了,让人刚刚平和的心境突然起了波澜。诗人并非不能写出更好的诗句作结,想必是专注于颔联的吟咏,而单纯用尾句来抒情和扣题,不加斟酌便写出来了。

后人常诟病四灵诗歌“取径太狭”,但徐照的古体诗中也有“缘事而发”,关注民间疾苦和社会问题的。如《促促词》一首写的是百姓和官吏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诗中写出“丈夫力耕长忍饥,老妇勤织长无衣”㉛的真实社会景象,一个“长”字,写出了百姓生活疾苦的程度之深,令人心生悲悯。又如《蝗飞高》一首,写的是战士战死沙场,尸横遍野,尸体被蝗虫寄生,妻子悲痛不已,甚至叫儿子不要杀害蝗虫,因为那是丈夫身上物。读来不禁令人心惊胆寒,联想到了战争结束后战场上悲惨的画面,表现了夫妻因为战争阴阳两隔的凄惨现实,“栉栉北方来,横遮遍天黑”揭露了战争的残酷,“仰面久迎视,低头泪双滴”㉜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沉重打击以及百姓真实的情感状态。

以上对徐照诗歌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对以往评价四灵和徐照诗歌的言论进行补充和具体分析,笔者认识到徐照诗歌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当然也存在的不足之处。了解徐照诗歌得失,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四灵诗派,对后人的评价有更深入的体会。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注释:

①[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永嘉四灵诗集·四库全书总目芳兰轩集提要,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5月,第282页.本文所引诗歌,除高启《青丘子歌》外,均据此本,以下只注明出处、页数.

②李广定:论“晚唐体”,http://www.literature.org.cn/ Article.aspx?id=42942.

③同②.

④任占文:“永嘉四灵”研究,上海:上海大学,2006年4,第1页.

⑤同①.

⑥芳兰轩诗集卷上,第21页.

⑦《文史知识》编辑部:名家讲唐诗,北京:中华书局,2013 年8月,第12页.

⑧芳兰轩诗集卷上,第2页.

⑨芳兰轩诗集卷上,第14页.

⑩芳兰轩诗集卷中,第54页.

⑪永嘉四灵诗集·前言,第5页.

⑫永嘉四灵诗集·前言,第3页.

⑬从“以道学为诗”到“直抒感受”,引用同⑦.

⑭同第一页②.

⑮同⑦.

⑯永嘉四灵诗集·前言,第1页.

⑰芳兰轩诗集卷上,第12页.

⑱芳兰轩诗集卷中,第52页.

⑲芳兰轩诗集卷中,第50页.

⑳芳兰轩诗集卷中,第64页.

㉑芳兰轩诗集卷中,第62页.

㉒[明]高启.高青丘集,[清]金檀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433.

㉓芳兰轩诗集卷中,第20页.

㉔永嘉四灵诗集·前言,第10页.

㉕苇碧轩诗集,第177页.

㉖芳兰轩诗集卷上、中,第5页和第62页.

㉗以上许昀的批评均出自永嘉四灵诗集·附录四,332~341.

㉘芳兰轩诗集卷上,23

㉙永嘉四灵诗集·附录四,336.

㉚芳兰轩诗集卷上,2.

㉛芳兰轩诗集卷下,82.

㉜芳兰轩诗集卷下,84.

[1][宋]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永嘉四灵诗集[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5):282.

[2]李广定.论“晚唐体”[J/OL].http:/www.literature.org.cn/ Article.aspx?id=42942.

[3]任占文.“永嘉四灵”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06(4):1.

[4]〈文史知识〉编辑部.名家讲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8):12.

[5][明]高启.高青丘集.[清]金檀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2):433.

猜你喜欢
永嘉诗集诗句
父辈们
六一来了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可以“吃”的诗句,你见过吗
读诗句,写成语
我们一定会胜利
诗集精选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诗集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