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交往论的研究综述

2016-11-26 06:28邱博爱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9期
关键词:研究者师生理论

邱博爱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教学交往论的研究综述

邱博爱

(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8)

我国对教学交往理论问题的研究缘起于改革开放初期,20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蓬勃兴起,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教学“交往论”研究的脉络和发展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教学交往论的历史发展,教学交往论的内涵与特点,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教学交往与课程改革,教学交往论与师生、生生交往等,并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学科结构与研究边界,成为研究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支脉。

教学交往;研究现状;反思

1 教学交往论的含义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目前已愈来愈引起国内理论界的广泛重视,成为“理论热点”之一。有研究者从交往的视角看教学,认为“教学交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教学交往的本质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体现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交往主客体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2 教学交往论的特点

教学交往是一个复合概念,应从不同侧面加以把握,教学交往“具有主体性、互动性、互补互惠性、审美性”的特征,交往与教学密不可分,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教师的自觉控制性,二是语言文化中介性,三是教学交往的结果具有互补互惠性,四是交往双方本质力量的互动性。

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教学主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有研究者认为,有效课堂交往的特点主要有交往的目的性、交往的主体性、交往的能动性、交往的多元性、交往的互补互惠性;“教学交往主体具有互主体性,教学交往活动具有互动性,教学交往组织具有异质性,教学效果具有整体性”;以及交往的主体性、交往的活动性、交往的效果性、交往的组织性;有效课堂交往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观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 教学交往论的研究内容

3.1 教学交往的理论基础

3.1.1 哲学基础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交往是“历时和共时存在的不同实践主体之间以变革世界或生存环境为目的的相互间的沟通、制约、影响、渗透、改造等实践活动”。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一种独特的和极为重要的社会互动类型,是一种对话,以互动互惠为特点”。由此可见,交往和实践之间有一种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揭示了这种内在联系。哈贝马斯后现代理论提出的目的合理性和交往合理性相平衡、以人际和谐与个性解放为目标的后现代教育观,这对于指导和促进教学交往理论以及重构师生交往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1.2 心理学基础

社会心理学认为,教学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教师与学生作为“社会中人”,他们的相互关系与地位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的进程与质量。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重视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体验,主张建立平等互赖的师生关系。社会学理论认为,个体知识的习得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通过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从维果茨基的语言、文化观的角度来说,学生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从文化实践到文化体验再到文化发展的过程。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强调个人知识的建构与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的环境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3.1.3 社会学基础

学校是一个社会化机构,学校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承诺感与能力,使他们在动机上和技能上作好扮演成人角色的准备,从而实现学校的社会化功能。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体系是由社会行动单位构成,角色是其中最基本的单位,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特定角色被期待以既定的目标导向为基础进行有效交往,通过不断的冲突与调适,维持社会体系的相对稳定。涂尔干将斯宾塞的社会结构观念发挥得更加彻底,认为“社会是一个实体,是不可化约的;社会的各个部分可以满足社会实体的基本需求;功能需求是社会需求”。教学交往也正是基于师生相互需要而建构交往活动。

3.2 教学交往与课程改革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有研究者认为教学交往“对话”品性出现了迷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把持了教学交往的主动权和话语权,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在教学交往中严重缺位,繁杂的训练和记诵取代了对课程内容(文本)的多元理解和解读。其主要原因在于师生对话意识的高度淡漠,教师对教育权威的深度误读,师生生存交往的典型缺失,哲学解释学思维的严重缺位。

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有研究者认为,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师生互动,课程与教学在教学交往中达到整合,课程实施中重建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取向

4 教学交往论研究的审视

教学交往研究与教学理论的发展的需求紧密联系。教学交往论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其特有的学科结构与研究边界,成为研究教学论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支脉,为我国教学论研究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实践取向来看,教学交往论是立足课堂教学的实践教学理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国家倡导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程中,教学交往论提供了变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学交往旨在改善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重视教学中人性的回归,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教师眼中没有学生,不能与学生平等的交往、教师体验不到教学乐趣、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师生视教学为负担等等。

[1] 陈旭远.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

[2]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3] 郭华.教学交往研究的教学论意义[J].教育科学,2001.

[4] 张天宝.走向交往实践的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 张广君.本体论视野中的教学与交往[J].教育研究,2000.

[6] 宗岚.关于教学交往的认识与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校报.

邱博爱(1989—),男,汉族,四川隆昌人,教育学硕士,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小学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G642

A

1672-5832(2016)07-0053-01

猜你喜欢
研究者师生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师生过招,你敢接吗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年轻瘦人糖尿病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