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生语文课预习习惯的培养

2016-11-29 07:47孙玉兰
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6年7期
关键词:生字习惯课文

孙玉兰

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终身受益。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法指导,指导学生会预习、常预习、勤于预习,养成预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预习习惯学法指导字词句段朗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前预习,能够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小学生限于心智发育等方面的局限性,随意性较大,在预习习惯的养成方面,往往不够主动;在预习习惯的坚持方面,往往不够长久,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对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教给步骤,让学生学会预习

小学语文教学低年级主要以写字、识字为主,中高年级以初识文体及提升写作和阅读能力为主,但教材中仍然安排了大量让学生写、认的生字,课文篇幅长。课文中有很多的生字学生不认识、不熟悉,如果仅靠课堂40分钟,靠解决认识的生字再来熟练朗读这么长的课文,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往往显得时间不够用,尤其是一些后进生就容易掉队,长此下去,就会打击这些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动力。因此,教给小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小学生学会预习就显得非常重要。预习课文主要分为以下三步:

1.解决生字词。生字词是小学语文预习的第一步,生字词解决了,小学生才能顺溜地读课文,进而开始星刻的学习。一是借助拼音以及我们以前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课后要求认识的生字。如果在文中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告诉学生可以借助查字典来解决。自我检测的方法是:如果不看拼音能够熟练的读下来了,就在生字的旁边加一颗星。教师课堂检测的方法:老师抽读、找小老师领读、带着词语领大家读、开小火车读……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轻松的识记生字。二是在文中划出有关生字的词语,并能够在初读的基础上,把一些优美的词语积累在“好词佳句”本上,并布置让学生能够多读几遍,最好能够熟读识记。

2.熟读课文。预习课文应该至少熟练朗读课文,最少读三遍。每读一遍就该让学生动笔墨标记出自认为好的字词句段,加深印象。同时,读课文的方式方法也要灵活多样,可以采取默读、朗读、大声朗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粗读、速读、浏览读等方式,也可以教师范读,引领让学生多读,要着力使小学生将新课文读熟读顺,使学生明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的道理。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反过来再理解词语,对于难以理解、容易出错的生字个别指导认识,并反复练习。在此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3.尝试分段和解析课文。一是在解决生字词和熟读课文后,应该要求学生注意标记自然段,并尝试划分段落,尝试标记各段中心句。对于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应该要求其尝试找全文“文眼”,思考甚至总结出全文中心思想。二是为解析课文,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就是应该布置让小学生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或者上网搜索,搜集与新课相关的资料,如初步了解新课的内容、作者信息、写作背景,相关文史资料或社会、科技信息等,助力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4.进行预习检查。布置让学生预习后应该要进行例行检查。可以布置让小学生同桌互相检查或者小组内互相检查,看生字拼音是否准确?自然段是否标记?段落划分是否正确?也可以全班订正。另外,也要适时检查学生对新课的掌握程度,如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1课《窃读记》我在课堂上是这样检查的:(1)随便点名。张三,1课的课题是什么?(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事?(学生回答,教师板书)(3)对你有什么启发?等等。为了培养学生能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学会发现问题的好习惯。我经常让学生回家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提出两个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就会把自己的问题抛给同学,在互动的交流中,他们既能够认真回答别人的问题,又能像一个个小老师一样给别人提出了问题。学生们在互动的学习中,感受着收获的喜悦,在不知不觉的交流中,理解了课文。需要注意的是,检查、提问、了解学生预习的方法不能单一,不能所有课文一个样,应该根据课文内容酌情处理。

二、加强指导,提升预习效率

学生掌握了小学语文预习的步骤只是第一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更是要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

1.应该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实施分层预习指导。学生年龄的不同,其接受、理解、感悟的素质存在较大差异。这就告诉我们预习工作的指导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低年级的预习指导应低起点,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自主学习能力启蒙到形成乃至不断发展阶段,养成预习的习惯和学会预习的方法非常重要。低年级应该从指导看图、学拼音入手,在低年级学生预习时教师应该“扶上马,送一程”式的带一带,教一教,回家让学生练一练。中高年级就应该逐步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随着年级的升高循序渐进,他们预习习惯的养成,除了需要教师的用心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有赖于家庭的协助和配合,使家长成为学生预习路上的引路人和督促者。

2.针对学科特点,实施分科预习指导。学生的发展是各科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各科课程目标定位的基本理念。但各科课程性质也存在着差异。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在预习时更应该有“大语文”的思想,不仅限于一课一单元,更应该提示和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搞清楚课文的写作背景、课文字词的真切含义、文中关键字句的深刻含义,尤其是对一些课文中所出现的历史、科技、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词汇更应该有所了解,显示出语文学习的延展性。

3.注重预习指导,强化预习行为。首先,要激发预习动机。教育启发学生明确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意义,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可利用自习课、班会开展预习座谈会、预习交流会,请预习做得好的学生现身说法,通过实例谈谈自己的预习方法、感受,预习后学习效率的提升等等,从而使更多的学生懂得预习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去预习。其次,要强化预习作为。为了鼓励学生做好预习作业,并使它制度化,教师也应该有意识地在每天布置作业时适量地布置预习作业。同时,小学生大多争强好胜,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在预习中适当采用竞赛的形式,激发他们的预习兴趣。如在课堂上限定一定的时间,开展预习生字词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掌握最多的字词,优胜者可获“智多星”称号。这样强化预习行为的结果是使学生能持之以恒地进行预习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阅读习惯。

4.巩固预习效果,做好预习笔记。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多动笔。预习时,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写写画画,圈圈点点是很有必要的。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可以专门准备一个预习本子,记录预习所得,记录预习中的疑难问题,记录自己认为好的好词佳句,记录自己预习中的所思所感,记录重点的知识点等。应该要求学生在预习中做上记号,上课时注意让学生特别留意自己尚不不讨清楚的地方和疑问,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模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同时应该把重点的字、多音字,重点词以及词义可记录在预习笔记上。

猜你喜欢
生字习惯课文
读儿歌识生字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生字辨识大闯关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