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U型理论的哲理与诗意

2016-12-01 13:30耶基胜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奥托盲点源头

耶基胜

感知U型理论的哲理与诗意

耶基胜

当今世界环境与社会的危机层出不穷,人类在政治、医疗、教育、卫生以及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基础,都遭受着危险与挫败。怎么办?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资深讲师奥托·夏莫(OttoScharmer)和彼得·圣吉(PeterM.Senge),通过他们的著作《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第五项修炼·心灵篇》开出了药方:提倡革命性的领导方式U型理论,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与改变世界。

U型理论被认为是学习型组织的深化扩展版,与学习型组织理论形成互补。不但包含学习型组织的内容,而且被赋予了更深与更广的内涵。她改变了习惯思维的过去式,将“直线思维”转变成为“U型思维”,从而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未来不是还没有发生吗?怎么向没有发生的东西学习呢?

正如奥托·夏莫在MOOC(慕课)所提示的,初识U型理论也许会觉得有些艰涩有些难懂,所以需要经过反复研读方能有所体会。

图解U型理论

我们的学习一类是向过去的学习,一类是向未来的学习。学习的收获所以就产生于“过去”和“未来”。学习型组织的学习是向过去学习,经验式地学习。但是面对当今挑战,只是向过去学习是不够的,更需要的是向“未来”学习,从而去解决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于是U型理论的动因就产生了。

无论是个人、组织,还是社会,都不可避免存在着视觉的盲点。只有正视了盲点才有可能走出困境面向未来。在看得见的过去与看不见的未来之间的那个联结点,就处于U型的底部,那里是我们能够觉察自身盲点的地方。一个简单的U型理论形成过程可分为三步,左边是观察,中间是静修与反思,右边是行动。完整的U型图从左至右、从上向下再向上,依次被分为为暂悬、感知、放下、自然流现、接纳、原型(结晶具化)、实施(扩大范围取得成果)的7个步骤。从暂悬到自然流现的自上而下的过程,不可避免的要经受评判之声、嘲讽之声、内心恐惧的考验。在处于底部的(自然流现)阶段,最重要的打开“内在三器”——思维、心灵与意志。从自然流现到实施的过程,接纳澄清愿景的头脑、心灵和双手,建立探索未来的原型:从而进入联结微观和宏观,维持创新取得成果的实施(执行)阶段。

图1 U型理论

连接中国智慧

U型理论的发源得益于中国智慧。奥托·夏莫仰慕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通儒、释、道的南怀瑾大师在世时,他曾来中国请教“是否认为工业时代产生的环境问题会使我们自我毁灭”?南怀瑾的回答是——“世界只有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与心智的重新整合。在儒家思想的精髓中他得到的启示是,这个世界并不是服从和维护传统秩序,而是自我教化与道德完善。《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奥托感悟到“领导力的核心乃是修身,内在教化的关键是格物致知”,修身与教化的七个步骤:知、止、定、静、安、虑、得。恰恰也是一个U型理论的原型,底部正是修身的核心“静”。除了儒家奥托还接受了循环、动态、二元性道家思想的影响,人在世界里要摒弃线性思维,在动态过程中保持自我与他人与自然的平衡。

U型理论有三个特点:第一它是个理论架构,是从源头、从问题的第四层看问题,而不是从原来的经验看问题。第二它是个方法论。无论个人、团队、组织或者一个系统,都需要连接第四层的源头。所谓第四层就是从当下的现在(正在发生的未来),去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去感知未来的变化,然后再去做出决定。第三它是人的存在。学会了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那才是你。

“源头”与“道”接地气

何为源头与道?一个好老师并不是看这个学生的过去,而是看到他的未来。学会与正在生成的未来——源头去连接。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感受了对方正在生成的未来,经过“同理心”或换位思考,才能够取得创新的成果。无论是个人、团队、组织或者系统,连接了第四层源头,再去做出决定非常必要。

结合职业经理人的体验,我的感悟是,我在团队里说的话有时并不是真正想说的,却会成为对方想听的。员工所说的话有时也并不是他们真正想说的,而是企业管理者“老板”想听的。这种状态对组织并无益处。所以U型理论的核心,是要鼓励团队组织的成员讲真话、有争论,为了未来去共同开始,共同感知。社会好比一个场,“场”里的经理人的感受,要站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去体验与感知。所以学会聆听很重要,否则就无法打开自己的心灵,打开自己的意志。聆听所处的位置是在U型的底部,和源头去连接从而去进行反思。比如正在酝酿制定的浙江养老问题的方案,采用了U型理论进入到养老的“场”,聆听到了老年人想要的是什么,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去感受问题,再进入当下感受的源头。企业、政府、个人在“场”里扮演自己的角色,去感受对方。政府聆听带来了换位思考,养老问题的组织形状发生转变,制定的解决方案就能接近与成功。只有进入了源头,才能感觉正在生成的未来是什么,然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决定。

沟通能力与领导力

U型理论的“沟通”,阐述深度对话取得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沟通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礼节交流、表达分歧、反省式探询、生成源。但是人们往往容易停留在一、二、三层,见到的是旧东西,只有在沟通的过程中进入到了第四层,才可能实现组织创新。聆听对方是沟通必不可少的,聆听要停止内在的噪音开放心灵,消除边界障碍,放下过去的经验和想法,在当下和源头连接。从“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的维度进行沟通。在集体层面做出变革,成败与否在于是否改变自己。

我们生活在体制性失败(InstitutionalFailure)的时代,人们制造着不愿意见到的结果——气候变化、艾滋病、饥荒、贫穷、暴力、恐怖主义。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精神健康都在遭受着危险。为什么在应对时代所面临挑战的时候,我们遭遇如此多的挫败?集体性失败的原因是领导力在转型变革更深入层次上存在盲点。

优秀的企业领导人发现与消除盲点,要冲破思想牢笼换位思考,感受进入对方的角色,考虑对方的需求与处境,这就是U型理论的“同理心”换位思考。如何看待你的团队与员工?是基于过去只看件错误与失败,还是基于未来更看见看发展与创造,不同的视角决定了不同层次与水平的领导力。两个身处同样环境的领导者,即使做同样的决定也可能产生完全不同的结果,取决于他们内心的差异。领导力就是对个人和群体参与周边环境做出反应,进行塑造和调整所具备的能力。

体会U里的哲理与诗意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要在公司团队内部与不断流变的市场环境中,去经历一场思维与能力的变革,掌握一种理论的工具与载体的作用,成为一名有效的领导者,必须认识属于你的领域的客观存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以擅长制造难题去发现未知的领域,并以同样能力去解决客观存在的难题而闻名世界。如果我们仍然抱守20世纪的头脑,来认识与解决21世纪所面临的挑战的话,只会不断遭受挫败、愤世嫉俗带来的恼怒。

《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成的未来》访谈了150多位实践者和思想领袖。作为业界同行的德国汉诺威保险公司的首席执行官BillO'Brien这样评价该书:U型理论能够打开思维、打开心灵、打开意志的理论,可以作为提升领导力的关键环节。社会是个大剧院或剧场,领导者在“场”中的感受,应该是站在了舞台的中央,从不同利益者的角度去共同开始,共同感知。用融合过了的感知,去实现领导能力的提升。

我的学习体会是,领导的决策成功依赖于内在的状况。在U型理论实践的情境中,领导力体现的是自己的内在状态。做一件正确事情的效果,取决于是敷衍了事还是全力以赴,重要的领导工具是自己,完整地走一遍U型理论的过程,做到了全方位的“感知(Sensing)”,经过了换位思考,借助聆听、深度对话等过程,才能够找到打开内在状态的源头。

这一刻我已经悟懂了奥托·夏莫那番话的体验:我们习惯待在房子中间,拉严了窗帘闭紧了大门,于是看到的乃是内心在各个角落的投射。忽然间,我听到敲门声,开门看到外面的世界依旧,回望自己还在房屋中央,过去和未来却在这一刻交汇了。

链接

U型理论与学习型组织目的差异在于,从内容上看学习型组织依托的“五项修炼”是一个体系,(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学习、塑造共同愿景和系统思考),推动组织学习与发展,《U型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阐述Otto的深层次创新、变革的“U型过程”,包括三重打开(“开放的头脑”、“开放的心灵”、“开放的意志”)、七个过程(暂悬、感知、放下、自然流现、接纳、原型、实施)。因此大致可以说,五项修炼侧重于组织系统层面(横向)的整合,而U型理论侧重于组织变革过程(纵向)的整合。

所谓MOOC“慕课”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 (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都可以参加进来,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

猜你喜欢
奥托盲点源头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抓安全“盲点” 防“乐极生悲”
向源头学诗艺
常回源头看看
奥托奇遇记
盲点
同步跃入
异床同梦
石膏像
莫被亮点遮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