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桥建设行业人的不安全行为分析及预防对策

2016-12-02 13:22王军智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6年23期
关键词:分包路桥事故

王军智

摘要:文章从人的心理因素、作业环境和机械设备的影响等方面对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从人的心理角度、人—机—环境系统的匹配角度、日常制度的完善角度研究预防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措施和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不安全行为;组织人;人—机—环境系统;路桥建设行业;心理因素;作业环境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71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3-0159-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6.23.0791

1 路桥建设行业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分析

1.1 人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1.1.1 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存在侥幸心理。正是因为不是每一次施工都可能产生事故,因此事故的发生总概率不是特别高,这样就容易导致一些施工人员即使在危险的作业环境下也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认为自己的施工不会出现事故,正是这种心理作用的影响,导致在采掘工作中出现支柱更换不及时、支柱的歪扭或者松动现象,引发安全事故。

1.1.2 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盲从心理。盲从心理主要是一些人员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就仿效着去做,例如有人违反纪律抽烟,那么就会有一些人跟随一起吸烟;有人在工作时间睡觉,同时还会出现另外一些睡觉的人员。这些不安全的因素因为盲目跟从而发生,进而导致发生安全事故。

1.1.3 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存在放纵心理。一是对自己放纵,有些工人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安全的,可能会引发事故,并且也有很多事故的教训,但是仍然放纵自己违章作业,认为自己有经验,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倒霉的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二是对他人放纵,这在安全监督人员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总想做老好人,怕得罪每个人,对不安全行为没有及时地制止。

1.2 作业环境、机器设备因素的影响

在路桥建设隧道生产过程中,一般施工条件或者环境都非常恶劣,那么施工人员在长期的工作环境下,容易产生较为压抑的心理现象,在危险环境中也不能引起积极的反应,反而出现了冷漠和无视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刚刚进入工作岗位的人员,他们刚刚接触这种工作环境,与以前的生活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更加容易有冲动的心理现象,情绪经常急躁,力图省力省事,进而出现不安全行为。

最近几年,为了能够不断提升路桥建设在安全方面的保障力度,对于国家一些过时的法律法规予以淘汰,减少不安全危险设备和工艺的使用,预防事故的发生,国务院下达了《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预防路桥建设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这样只要企业能够认真地学习这些法律,并且即使更换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设备,及时地做好检修和保养,让正常生产中的设备在安全状态下进行,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

1.3 人员素质的影响

路桥建设和其他的建设有很大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在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很难吸引到一些素质比较高、文化程度突出的人员。经过本文作者大量的调查可以看到,很多道路施工人员都来自于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因此文化程度都不是非常高,特别是在技术使用方面都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初级阶段以下。为了能够极大地提升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安全操作水准,提升安全意识,企业需要对自己的工作人员进行技能方面的培训,但是这种培训经常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些工人只是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收入才去勉强的参加培训,积极程度不是非常高,就很难达到培训的真正目的。另外,随着社会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的日益加快,很多企业必须通过劳务分包的形式来完成工程任务,而实际生产管理中劳务分包常常会存在一些不具备劳务分包资质的分包商进行劳务分包的不合法的现象,例如散兵游勇、街上拉夫式的包工头操作队伍,不在合法的劳务分包之列,小作坊式私招滥雇劳务人员不具备劳务分包资质的条件,因此组成的劳务分包施工作业往往是重大安全事故的源头。

2 路桥建设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预防和对策

2.1 人的不安全行为使用安全心理学内容去控制

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若是要减少路桥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让路桥建设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就需要对人的行为进行关注和约束,那么基本从以下方面入手工作:

2.1.1 使用激励的方式激发工作人员的意识。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也有强烈的荣誉感,因此在路桥建设过程中,要想让工作人员有安全意识,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就要不断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运用激励机制能够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选择激励机制,需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地使用。在这方面,一是掌握基本信息,了解员工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二是使用正确的激励方式。正常来讲,激励工作人员需要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正面的表扬能够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使用惩罚的方式,惩罚过程中以教育为主,提升他们的思想认同性,为工作者解决困难,以此改善他们的不良心理状态,诱导他们内心中的高尚动机,以此发生更加积极的行为。在当前情况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矛盾的尖锐,导致各种利益主体出现转化的现象,这样更会对员工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激励方式,可以有效、及时地化解问题,以免因为问题的堆积产生不良后果。

2.1.2 有效调整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一个人的行为性质与其受到的外界环境刺激以及信息处理程度有关,并且也和人的心理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关系。那么路桥建设中每一个级别的领导。安全技术人员,尤其是设备的操作人员需要学习一些安全心理学知识,并且掌握好心理活动的规律,若是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地对设备操作者进行心理辅导、心理疏通,将事故可能带来的伤害降低到最小,这样会对安全生产起到积极的作用。

2.1.3 改善施工环境。施工中一般会遇到黑暗、潮湿、噪声大的恶劣环境,这样对于工作人员的心理机能和心理状态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无法让操作者很好地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因此需要强化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经常和员工进行交流,掌握员工思想的基本动态,并且教育员工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集体,进而为员工排除外界环境中存在的不良刺激。

2.2 提高人—机—环境系统安全匹配的合理性

在人—机—环境系统中,人和机器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并且各自也有各自的职能,但是因为受到了环境的影响,三者之间又必须建立起相对应的联系,相互之间做到相互配合,产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这些关系会因为系统的自动型变化发生变化。

在人际系统中,机宜人与人适机的关系是相对的,机适宜人主要是以人的因素为主要条件的,但是因为人的因素比较复杂,而且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也有的可能是因时、因地、因性别、年龄变化而发生变化;人是一种可量化的因素,但是难以准确的量化。机器也是处于发展之中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例如控制系统的智能化,这样来讲机适宜人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人适宜机器的程度是有线的,尽管人的变化更大,更加具有可塑性。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就是通过加强学习和训练,不断提升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去适应机器的要求。在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也需要在配合的情况下完成自己的任务,这样才能让人机系统的效果达到最佳程度,对此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人和机器各自的特点,转而进行比较,发挥优势,避免劣势,发挥出彼此的特长。

2.3 日常管理和制度上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是安全施工的重要保证,在企业中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相应的技术人员,安全检查监督人员等需要在安全责任制度的约束下进行工作,以此才能更加认真地做到明确任务。责任到人,严格地执行企业所做的相关制度规定,消除安全隐患,以此实现安全生产。在路桥建设我们要求安全管理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教育、安全技术交底、安全生产会议、应急救援等制度;要求各级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全面推进安全标准化及“一岗双责”的有效落等。企业制度落实的情况以及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施工人员工作质量的高低,其中人是关键性要素,也是主要原因,这样就需要每一个级别的管理人员都要强化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尽管各个级别的管理机构都在监督和惩罚方面做了工作,做了关于降级、降职以及处罚的相关工作,也定期地进行了检查,但是仍然不能消除员工的侥幸心理和盲目心理,事故发生的概率还非常高,通过多年来的调查研究发现,我们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如图1所示:

图1 事故处理流程

这些管理方法起到了奖优罚劣的积极作用,对人的不安全行为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但是不能对所有的人起到预防不安全行为的作用,具有很被动的一面。为了弥补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提高了现场安全工作管理的质量,确保了路桥施工安全生产。应当时刻加强路桥行业的安全管理工作,管理者应该认真履行自身职责,及时发现事故隐患,无论大小都将其消除在萌芽阶段,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

2.4 运用互保联保机制提高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

企业可以建立班组安全互保联保制,即每两班组(或三人)之间形成联保班组和互保员工,通过能力互补或者性格互补或岗位作业内容互补等多种方式,做到相互提醒(即发现对方有不安全行为与不安全要素,可能发生意外情况时及时纠正,工作中要互换应答)、互相照顾(即工作中要根据工作任务,操作对象合理分工,互相管理,互创条件)、互相监督(即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安全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互相监督,做到遵章守纪)、互相保证(即保证对方安全生产作业不发生各类大小事故),从而提高共同抵御事故风险的能力。员工之间的相互理解、监督、照顾会对双方心理状态产生巨大的影响。稳定的心理状态与人的安全行为密切相关,因此互保联保机制对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路桥建设生产安全事故多发,而人的不安全行为所导致的事故更是一直困绕路桥建设企业安全发展的一大难题。近些年来,众路桥行业安全管理人员通过大量研究提出了从人的自身属性出发,结合安全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从根本上寻找解决路桥建设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的新途径,减少路桥建设事故发生率,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宗之,高进东.重大危险源辨识与控制[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1.

[2] 马祖礼.行为学导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

[3] 刘嘉莹,李乐,丁维国.工人工作倦怠测评[J].路桥建设安全,2007,(2).

(责任编辑:秦逊玉)

猜你喜欢
分包路桥事故
学中文
河南万里路桥集团
级别分明
小恍惚 大事故
如何加强施工分包安全管理
建筑业劳务分包制研究:现状及其展望
网站前台设计分包合同中应注意的问题
“醉”美路桥
城投路桥人 援疆启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