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导语设计的三个“需要”

2016-12-02 09:46黄铁辉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6年50期
关键词:导语语文课情感

黄铁辉

语文教师有很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精心设计导语是一种重要的有效方法,它能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去。那么,设计导语究竟出于是什么的需要呢?

一、设计导语是教师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的需要

我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学中把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和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作为教学重点。我提供出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主题歌《好汉歌》的歌词,领着同学们高声歌唱。雄浑的旋律,激昂的歌声,把同学们带到那官逼民反的风风火火的农民战争年代,接着我问学生:大家课前已经预习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谁能用《好汉歌》中的一段歌词来表达鲁达这一人物形象?学生回答:路见不平一声吼啊,该出手时就出手啊。我引导学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鲁达性格中最根本的一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看看作者施耐庵是怎样把鲁达这一人物形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的,同时也会使我们对鲁达的性格有更深一步的了解。这样导入,既介绍了社会背景,初步认识了人物形象,又揭示了教学重点,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二、设计导语是教师顺应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的需要

孩子们天性喜欢听故事,教师何不讲讲故事吸引他们听自己上课?学生在极其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课堂教学,留下了回味无穷的印象,何乐而不为?我在教学修辞方法《对偶》运用讲故事的方法设计了导语:

蒲松龄小时候有一个邻居,姓石,人称“石先生”,喜欢对对子。可性格蛮横无理,常常咬文嚼字欺侮乡邻,乡邻们对他深恶痛绝。有一回,小蒲松龄决定戏弄一番石先生,问:“我这里有一副绝对对不上来,想请教请教您,不知可否?”石先生一看是个毛孩子,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屑一顾的架式说:“你小子出上一个字,我即能对下一个字。”结果两人一来一往对了起来。“细”——“粗”,“羽”—“毛”,“家”—“野”,“禽”—“兽”,“砖”—“石”,“后”—“先”,“死”—“生”。小蒲松龄说“我的上联是‘细羽家禽砖后死。”石先生洋洋得意说:“我的下联是‘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则故事导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降低了教学难度。

三、设计导语是教师挖掘语文课文自身蕴含的情感因素的需要。

于漪老师为说明文《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设计这样的导语:“在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是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它有十层楼那么高,看到它,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花岗石、汉白玉,那么庄严!那么雄伟!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看现在获得解放的幸福生活,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勇往直前。现在,请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方位顺序,认识、了解、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这则导语为学生营造情感氛围,点燃学生情感火花,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语文课文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而言,要将课文中的情感迁移过来,化而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一种感情氛围,于漪老师是语文教学中情感派的名家,她设计导语总体上都包含一种强烈的感情因素,总是让自己先入情地进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触情入语,用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出声情并茂的境界,进而移情于学生,使他们能深入到她所描绘的境界中去,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总之,设计导语是语文课堂教学成功最关键的一环,它要求教师努力把握课堂教学重点,尽量顺应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深入挖掘语文课文自身蕴含的情感,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不由自主参与到教学中来,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导语语文课情感
语文课文
阳光
如何写读后感
情感
台上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阔腿裤的小秘密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语文课代表的病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