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忠:揭秘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2016-12-06 11:11
公关世界 2016年18期
关键词:器形釉瓷窑址

张志忠:揭秘邢窑透光白瓷的身世之谜

文献资料

邢窑是唐五代最著名的白窑瓷场,有邢窑白瓷“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然而,邢窑的发掘过程却十分曲折。

据邢台市邢窑研究所所长张志忠介绍,虽然历史典籍对邢窑的记载比较多、邢窑瓷器传世与出土物也都比较丰富,但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邢窑还是一个千古之谜,这个谜就在它的确切窑址的问题上。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直到有人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并做过许多研究之后,才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据张志忠介绍,古窑址出土器形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而且与同时期其它窑址器形和工艺特点的时代性上也是一致的,这使古陶瓷学术界大为振奋。“1980年,专家们将其考察出土实物与这个研究组的仿制品进行了评价与鉴赏,在临城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特别是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细白瓷生产所占比例比临城任何一个窑址的都大,内丘和临城窑址连成一片,是个巨大的瓷窑区。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这个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窑址确定并发掘之后,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研究、恢复和保护,之后面临的还有传承和创新。”张志忠称,随着研究的深入,邢窑在1987年1月份得以恢复。通过前后四次的考古发掘,邢窑的器物、品种、烧造工艺、装饰方法等通过实物展现出来。

据悉,邢窑白瓷胎质坚实,胎质细洁纯白,器内施满釉,器外釉不到足。在胎、釉之间有一层化妆土,作为护胎釉。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邢窑产品器型规整,制作精致,有碗、盘、钵、托子、杯、砚、盒、瓶、壶、罐等,多为日常用品,均少带纹饰,以突显釉质之美,风格朴素淡雅。

“邢窑作为白瓷代表,它是陶瓷生产技艺有了突破性的科学进步的一个标志,它为开辟白瓷时代作出历史贡献。”张志忠称,白瓷给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带来划时代的变化,进一步开辟了美化瓷器进行各种彩绘装饰的良好条件,把瓷器工艺成就推向一个新的高峰。“正是因为有了白瓷,彩瓷的出现才成为一种可能,人们的生活也由此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于邢窑的传承问题,张志忠做了几个尝试,希望通过举办展览和研讨会的方式将邢窑的知识及相关物品展现在观众面前,进而引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将邢窑白瓷更好地传承下去。

“随着人们审美的逐渐改变,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了彩瓷和青花,人们对色彩有了一种特殊的追求,对于邢窑而言,它当时以素为主,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最重要的还在于它的造型庄重、线条流畅、胎形简洁,人们对邢窑的第一认识是白瓷,但实际上还有青瓷、黄釉瓷、黑釉瓷、唐三彩等,品种在当时是非常完备的。但因为人们的固定印象,使得邢窑的恢复多固定在白瓷方面,做其它的则相对较难被人们所接受,这也加大了恢复的难度。”张志忠表示,“白瓷太纯净了,不能加以颜色变化,恢复起来要特别注重器形、胎体、线条等方面的问题,这也给白瓷的传承带来很大的难度。”

对于记者提出的传承问题,张志忠称其是一个自己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到底邢窑白瓷该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创新、如何培养人才,这是困扰我们的一个课题。”

2000年以后,张志忠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邢窑的恢复和传承上,并逐渐走入到相应的角色中。这一阶段,他对邢窑白瓷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味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在邢窑的传承恢复之路上越走越远。“通过四五年的努力,我们得到了一些部门、专家、客户的认可,自己的作品也在国际层面多次获奖,在传承方面,自己一直在带学生,但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我自己带了七八个,但真正坚持下来的只有一两个。”张志忠说,“白瓷技艺的传承不是一时之功,必须经时间的磨练才能掌握其中的精髓,进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传承人。”

(文章来源:长城网)

猜你喜欢
器形釉瓷窑址
黑釉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耀州窑类单色釉瓷艺术的表现瓶颈与突破思考
安徽烈山窑址出土白瓷标本的科学分析
河北泊头十里高遗址发掘简报
岗庄宋代窑址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浅论北宋汝窑瓷器的风格特征与审美价值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河南宝丰清凉寺汝窑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