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明与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

2016-12-07 11:04孟迎辉
党政干部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孟迎辉

[摘 要]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和社会公民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加强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公务人员的语言文明水平。毋庸置疑,在语言文明建设中,行政队伍在整个社会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是同行政人员在社会群体中所处的地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公务人员的语言粗、脏、野、黄、痞、狂以及不规范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此,必须进一步提高公务人员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规范语言交际秩序、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语言文明建设,促进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关键词]语言;文化;语言文明;社会主义行政文化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10-0060-04

行政文化作为公共行政之魂深刻地影响着行政人员以及行政机构功能的发挥以至社会文明的进步,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国家文化软实力。行政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到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基础性的工作是行政人员的语言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从严治党、大力惩治腐败以及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语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净化,语言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客观地说,行政人员的语言在整个社会的语言文明建设中确实起到了表率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行政机关整个行业的语言不文明现象还时有发生,粗、脏、黄、野、痞、狂以及不规范现象仍然需要进一步治理。因此,探讨行政人员语言文明建设是加强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语言的文化意蕴

就本质而言,语言和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语言自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虽然目前关于文化的概念学界争议较大,但是关于文化是人类社会独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学界的共识。而语言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从性质来看,语言是人性和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因此,语言与文化在本质上高度契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古德诺夫在影响深远的著作《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强调:“语言和文化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1]。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文化的内核。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是以社会人的面貌出现的,而人的社会属性的重要标志则是语言,没有语言,就没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没有人的社会化,因而,语言是创造人类文化的重要力量。同时,语言体现和传导着某种社会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有什么样的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文化。因此,“语言不但有自然代码的性质?熏而且有文化代码的性质;不但有鲜明的工具属性,而且有鲜明的人文属性。”[2]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对民族所作的界定中把语言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的首要标志。[3]

语言内在的文化属性表明了语言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的心理状态、国民特点以及他们倾向的行为方式,语言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体现着一个社会公民的总体素质和精神风貌。正是基于对语言文化功能的深刻洞见,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孔子就强调:“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4]

为此,儒家把“立言”作为“三不朽”事业之一。在古代中国,由于对语言建设的高度重视使得文明的语言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不仅促进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且对日本、韩国等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其他各国的文化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辐射作用。在全球文化相互激荡,各国竞争空前加剧的当今世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深知语言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的重要性,除了在国内加强语言文明建设外,凭借其强大的科技文化优势,通过语言的工具价值把其文化价值输出到对象国,对其国民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英语目前在世界上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地位就非常值得深思。

语言所内涵的文化属性和功能,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强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加强行政人员的语言文明建设,提高行政主体在社会事务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的规范程度和文明程度,建立健康、道德的言语交际秩序,提高整个政府机关的整体素质与精神风貌。

二、我国行政文化建设中语言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政府作为社会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使得行政人员的语言在社会语言文明建设中起着一种导向作用,其文明程度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语言文明建设的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队伍继承了行政职业语言文明的优良传统,语言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整个社会的语言文明建设中起到了表率作用。但毋庸置疑,目前的文明程度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行政职业语言中还存在着种种与社会主义行政文化不相和谐的音符。

(一)语言粗野。语言粗野是指一些行政人员尤其是基层执法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对行政相对人不能做到和气、文雅、谦逊,往往爆粗口、讲脏话。据此,网友把领导干部语言粗野的情况进行了概括,形成了骂百姓“给脸不要脸!”的“脸论”;“你他妈的还管到市委头上了”“你他妈的回去给我重新论证”的“骂论”;“国家规定是狗屁”“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呀!”的“屁论”等等,让人瞠目不已。语言粗鄙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行政人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产生了愤怒和郁闷的情绪需要发泄,在这种情况下,粗话脏话的使用是行政人员向行政相对人表达不满的一种手段,但是也有的时候是由于人们的言语修养较差所造成的的语言习惯所导致的,人们所说的粗话脏话其实就是一种口头禅,并不代表什么内容,也不是有意要伤害对方,例如,“傻子”“有毛病”“TMD”“二百五”等等。因此,这种讲粗话和脏话的习惯在行政人员具体的人际交往中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就是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越亲近越容易说脏话。在公共场合,行政主体在同行政相对人讲话的时候语言文明程度还要高一些,越是回到日常生活中语言越加随意,越加不文明。endprint

(二)语言庸俗。个别行政人员之间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迷信、色情、奢华的腐朽生活成为谈资和话题,语言内容龌龊、不健康、低级趣味。同事等一起聚会中,讲一些黄色下流的段子,说一些低级庸俗的脏话,或者是开一些男女同事之间的玩笑的情况屡见不鲜。人们对这种情景似乎也习以为常了,甚至被称之为所谓的“无黄不成席”。像“摆平、马子、雷子、大姐大”之类的“痞气十足”的用语竟被视为“先锋派”而广泛流行。而对于反对的人还被蔑视为没有见过世面、老土。语言的庸俗化是人们的价值观粗俗化的具体表现,庸俗的语言环境极大地降低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封建化、洋化。传统行政文化和外国行政文化中具有许多积极的方面需要我们继承和借鉴,但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这种可以继承和借鉴的内容是次要的,而作为糟粕需要剔除的部分是主要的,否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就失去了根本。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在行政人员语言表达的内容中,存在着一定的复古主义和崇洋媚外的现象。“以崇洋为先进,以复古为高雅”。在日常工作交往中,同事之间相互称“哥们儿姐们儿”,表面上看似亲密为自己的家庭成员,实则江湖义气泛滥。“霸气”“洋气”堂而皇之地成为人们羡慕和赞扬的常用词。不顾中文和外文的语言规范,把两者的语言元素生搬硬套地结合在一起的说法如“我去copy(复印)一下”等等往往成为人们自我感觉有文化品位的标志。封建化和洋化极易误导人们去追求权力和崇尚西方社会主流的价值理念,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四)语言暴力。语言暴力就是交往者直接采用了谩骂、诋毁、蔑视、嘲笑等侮辱歧视性的语言或者采用如蔑视、白眼、指手画脚等隐性的语言暴力对交往对象造成一定的心理或精神伤害的语言行为。使用语言暴力的主要原因就是暴力使用方在主观上高高在上、目中无人。长期的官本位传统,使得我国某些个别政府官员在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公仆意识淡薄,把自己视为“民之父母”,把百姓当做一介草民,唯我独尊,口出狂言,从而使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官语雷语四处泛滥。“威胁我就是威胁党!”“谁影响嘉禾一阵子,我影响他一辈子”等等登上官员语言暴力“黑榜”。“这件事我说了算,有本事你去告呀!”“你以为你是谁呀?”等等早已成为强硬执法的口头禅谈而司空见惯。在行政机关内部,一些领导在“没有脾气的领导不像领导,没有脾气的领导压不住台”的观念支配下,作风霸道,对下级蛮横无理,“你干什么吃的?”“你有没有脑子?”等等成为上级领导批评下属的惯用语,除了显性的暴力语言外,隐性的暴力语言如蔑视、白眼等等更是屡见不鲜。暴力语言严重影响了行政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和谐的同事关系,使下级人员在领导面前唯唯诺诺,甚至是卑躬屈膝,更有甚者这种机关作风在一定程度上蔓延到了其他事业企业单位,从而成为企事业单位行政化现象的重要表征。暴力语言对人们的伤害是深刻而持久的,一旦超过了人们忍耐的底线,则会造成始料不及的后果。近年来,各地陆续发生的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行政人员执行公务的过程中对社会公众使用语言暴力造成的。

(五)语言不规范。行政人员语言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普通话水平不高,语言的不规范使用。在工作中,一些行政人员随意使用方言、滥用繁体字、乱造简化字、病句和错字随处可见。语言是人们之间交往的媒介和沟通的桥梁,行政人员语言使用的不规范,降低了公务人员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使其与行政相对人的交流受到影响,严重者则造成沟通障碍甚至误解。行政人员对普通话使用的不规范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行政人员录用、考核、晋升等工作中还没有同普通话直接挂钩,从而导致行政人员对普通话作用的认识严重不足,缺乏学习普通话的自觉性。如果说对于语言粗鄙、语言暴力等人们在理性上还是比较反感的话,但是对于普通话不规范的使用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行政人员就是整个社会也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不以为然者大有人在。正因如此,许多人并没有把普通话水平的提高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甚至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与其学习普通话还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到外语的学习上。

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脏话、粗话、黄话、痞话、狂话与人民公仆、国家公务员的身份极不相称,折射了一些领导干部道德失范、文化素质低下、心理不健康,同时也说明了我国相关的法律制度亟待健全和完善。

三、加强语言文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文化的发展

(一)加强道德建设,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言为心声,语言是一个人精神情操的外化,是思想的直接体现。道德修养是语言的根基。孔子曾说:“有德者必有言。”东汉王充也曾强调:“何以观心,必以言。有善心,则有善言。”语言问题表面上看是语言修养问题,但深刻的思想根源在道德修养。近些年来,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出现的种种语言问题并不是孤立的,从社会精神、伦理和道德的层面来看,其根源乃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未能协调同步发展而导致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水准下降,社会主义价值观扭曲在语言上的反映,是一部分人精神空虚、无聊、堕落与浮躁的体现。为此,要解决语言问题,首要的最根本的就是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尤其是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加强文化建设,提高语言修养。语言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健康而文明的语言生活,是以相应的文化水平为基础的。文化水平高,则在日常交往的过程中就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否则就有可能遇到障碍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客观地讲,我国行政人员中出现的种种语言不文明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文化素质偏低所致,一些语言不文明者在说脏话粗话的时候往往自己没有意识到,在主观上也没有伤害对方的故意,而且更有甚者对于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文明用语如“您好!”“谢谢”“再见”等不好意思说出口,认为是在“装相”等等。语言是各种知识信息的载体,渊博的知识是语言美的源泉,因此,行政人员一定要重视并善于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素质。endprint

(三)完善心理干预机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稳定的心理素质不仅是语言表达顺利进行的前提,更是取得最佳语言效果的保证。要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们日常交往过程中出现的种种语言不文明现象有时并不是由于人们的道德修养不够,也不是由于人们的文化素质低,而是由于某种原因所导致的心理素质差从而对行政相对人产生了愤怒、不满等情绪需要释放发泄的结果。由此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极怪的现象,从整体来看文化素质较高的行政人员群体语言不文明的情况却司空见惯,而正是由于其文化素质高,说出来的不文明语言有时还具有“高水平”、隐晦性的特征,如在脏话的语言使用上,使用语音相近的文字、拼音缩写或者用外文、方言来表述,从而巧妙地避开了粗俗不堪的字眼,如语音相近的文字“靠”、拼音缩写“TMD”等。在地点的选择上,会在私下,而在公共场合很少说脏话。为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心理干预机制,使他们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调适,疏导情绪,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在这方面目前我们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比如建立健全心理状况定期检查和心理素质测查制度,为行政人员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提供依据;健全心理教育机制,提高使行政人员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等等。

(四)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言语交际秩序。从我国目前的情况出发,加强公务人员语言法律法规建设,重点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规范日常文明用语。公务员工作当中的语言是日常生活语言的延续,体现了日常生活语言的习惯。因此,加强公务员语言文明的法律法规建设应该从生活的源头即日常生活用语文明规范开始。中国一向以文明古国而著称。在日常语言的使用方面,其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他人谈话时,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分别使用尊敬语、谦让语和郑重语。如称人时,把“贵、令、贤”等加到对方的称呼语之前,把“愚、免贵、拙”等词语加在自己的称呼前,对于一些不太好直接说出来的话文雅地表示,如把上厕所叫做“出恭”等等。二是说话时多用商量语气和祈求语气等。我们必须在日常交往的语言规范上下功夫,各个地区、部门、单位应该采取具体措施,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强化语言习惯的培养和训练,使社会公民自如地运用礼貌用语,形成良好的语言文明习惯。

2.加强行政职业规范,完善监督制度。语言美是每个公民都应该做到的,但是不同的行业和岗位应该有一些具体的要求,公务人员由于工作性质则要求更高,应该在社会语言文明的建设中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为此,行政行业应该进一步加强规范,制定切实有效的服务文明用语和服务禁语、职业规范用语,建立健全文明语言规范,加强监管,严厉鞭挞和清除行政行业的非文明语言现象,使职业规范发挥其应有的威慑作用。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语言的规范化水平。2001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充分体现了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标志着我国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正式步入了法制轨道。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作执法的表率。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今后在公务员录用、考核、晋升等工作中,应把普通话的水平等语言文明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行政人员加强语言文明建设的自觉性。

(五)全面深化改革,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语言作为人们最重要的交往工具与社会生活环境是互动共生的,有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运用,语言不会脱离社会而存在。如果社会出现了混乱、动荡与畸形,语言必然随之出现问题。良好的社会环境是言语文明的客观基础和根基。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取得重大历史成就的同时,一些社会问题也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腐败现象还需进一步遏制;部分人理想信念丧失,价值观念蜕变,社会道德失范,民族文化被消解。应该说,目前我国公务人员语言使用上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我国目前社会的经济、政治及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语言文明建设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为语言文明建设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301.

[2]张文联.是语言的更是文化的——从语言的双重功能看孔子学院的定位[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3).132-135.

[3]“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见《斯大林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294.

[4]论语[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191.

责任编辑 张小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多向度交往对语言磨蚀的补正之道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论语言的“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