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研究

2016-12-09 12:58丁晓云杜鹏远孙荔安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负荷量耐力高原

丁晓云,杜鹏远,陈 定,孙荔安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研究

丁晓云1,杜鹏远2,陈 定1,孙荔安1

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归纳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多角度探讨了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住低练"模式下高原训练与监控的安排,研究发现: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计划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负荷安排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赛前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

竞走属于体能类耐力性项目,我国运动员多次在世界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然而自王丽萍在悉尼奥运会问鼎女子20km冠军之后,连续两届奥运会均无人进入前3名。近几年来,国家竞走队为了“重铸辉煌”,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措施,多次前往意大利跟随著名竞走教练达米拉诺进行学习与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达米拉诺认为大赛前安排高原训练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有效途径,但由于高原特殊的缺氧环境,训练不宜把握与控制。

多年来,我国竞走项目进行过多次赛前高原训练,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经历过失败。伦敦奥运会上,陈定以1小时18分46秒(破奥运会记录)的优异成绩获得了中国男子竞走奥运会的首枚金牌,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赛后,陈定与教练员孙荔安一致认为能够取得如此成绩,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安排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本研究通过对陈定备战伦敦奥运会的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与总结,旨在为广大教练员和优秀竞走运动员的赛前高原训练与监控安排提供理论与实践的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陈定参加第25届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后于2012年5月14日回国为起点,至起8月5日伦敦奥运会男子20km竞走比赛结束(共计82天,约12周),在此期间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的训练结构、训练内容、体能训练、负荷安排及训练监控为研究对象。陈定基本信息见表1和表2。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关于竞走训练、竞走赛前训练及竞走高原训练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的选题与撰写提供理论支撑。

1.2.2访谈调查法 对陈定、教练员孙荔安及随队科研人员进行专门访谈,了解备战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思路与方法,同时对有关的训练数据进行收集与记录。通过对高原训练专家访谈了解当前竞走高原训练最前沿的训练与动态。

1.2.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7统计软件对相关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负荷强度的计算方法为:百分比强度=(最佳成绩/训练成绩)×100%,陈定的最佳成绩为1:17:40(2012年江苏太仓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

表1 陈定基本信息Table 1 Chen Ding’s basic information

表2 陈定近年参加20km竞走国际比赛成绩情况Table 2 Chen Ding’s scores in international 20 km race walking events in recent years

2 结果与讨论

2.1陈定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结构安排

窦文浩认为,竞走赛前训练通常要安排3-4周的时间,而过家兴则认为,赛前训练最低所需时间为45天,平均45.5±10.7天。由于奥运会比赛的重要性,陈定安排了长达82天(约12周)的赛前训练,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赛前训练的目的是通过不同阶段、不同性质及在不同地域中的训练,使机体能够适应比赛的要求,适应比赛的条件,在比赛时间段使运动员出现个人最佳竞技状态[1]。本研究根据训练阶段、性质及地域的不同,将陈定伦敦奥运会的赛前高原训练划分为3个阶段(见表3)。

表3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结构划分Table 3 Stages in Chen Ding’s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

2.2陈定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内容安排

田径运动训练的内容是由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恢复训练、理论学习及道德意志品质的培养所组成[2]。根据训练任务、竞走的专项特点及运动员的训练水平,陈定的奥运会赛前训练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身体)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

由表4可知,体能训练中一般耐力、专项耐力、专项速度耐力及力量素质在训练中出现频数占总课次百分比依次为75%、17%、8%和46%,一般耐力和力量素质训练占有较大比重,说明教练员注重有氧能力和力量素质两个基础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技术训练总计占比41%,表明即使陈定是一名高水平的竞走运动员,但在训练中仍然把技术训练作为重点。战术训练所占比重为22%,陈定的战术训练(变换节奏走)主要安排在专项耐力和专项速度耐力实战性较强的课中进行。查阅陈定的训练计划可以发现,除了4次距离较短的专项速度耐力课,其余所有的专项耐力和专项速度耐力课都是以变速的形式完成,而且速度呈阶梯式逐渐增加,并在最后2km达到全程的最快速度。这种“加速再加速达最大速度冲刺到终点的全程速度节奏模式”与奥运会比赛过程的速度节奏也是相吻合的。恢复训练所占比重为9%,孙荔安教练每周安排1-2次温泉水游泳,既可以保持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又能较好的恢复机体的疲劳和伤病。

表4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内容安排表(总训练课次133次)Table 4 Components of Chen Ding’s pre-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a total of 133 times)

2.3陈定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体能训练安排

2.3.1耐力训练 耐力指“机体长时间保持运动或抵抗疲劳的能力”,是体能类运动项目训练的基础。正确认识和掌握不同训练强度科学、合理的分配不同训练强度的比例,在耐力训练中至关重要。耐力训练存在较多的组合形式,孙荔安教练在长期训练实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特征及个体化特点,将陈定常用的耐力训练方法大致分为3类,分别就其负荷控制、作用及常用方法、手段等进行讨论(见表5)。

表5 陈定耐力训练方法的分类和功能表Table 5 Classification and functions of Chen Ding’s endurance training methods

由表6可知,整个赛前高原训练期间,耐力训练课次共计133次,平均11.08次/周。其中一般耐力课100次,占总课次的75.19%,平均8.33次/周;专项耐力课22次,占总课次的16.54,平均1.83次/周;专项速度耐力课11次,占总课次的8.27%,0.92次/周。从课次分布上看:一般耐力课在整个备战过程中,始终占有较大比重,表明一般耐力训练是整个耐力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耐力课安排集中在前9周(即高原准备阶段和高原训练阶段),赛前3周(平原训练阶段)安排较少。前9周的专项耐力训练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身体机能水平,而后3周的专项耐力训练仅仅是保持运动员已获得身体机能水平的一种手段。除了第5-6周由于受伤没有安排专项速度耐力课的训练外,专项速度耐力课1次/周,分布较为平均。目的是使机体始终保持对高强度负荷的适应,以免因强度的转换而受伤。

表6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耐力训练安排(次/周)Table 6 Chen Ding’s endurance train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times/week)

2.3.2力量训练 冯美云在对田径耐力项目的高原训练的研究中指出,田径耐力项目在进行高原训练时,高原缺氧的环境易导致运动员力量的丢失,而运动员肌力的下降则会直接导致竞走运动员的技术变形,他建议教练员在安排高原训练时,应注意这些问题,适当多安排运动员肌肉力量的训练[3]。陈定的腿部力量素质相对较差,跟高水平运动员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教练员主要从一般力量和专项力量方面加强了陈定的力量素质,以徒手或轻负重的方式进行,见表7。在高原准备和高原训练阶段,专项耐力训练主要采取上坡走的方式,距离16-28km,每周1-2次,有效的提高了陈定的力量耐力。

表7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力量训练方法Table 7 Chen Ding’s strength training methods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由表8可知: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力量训练课共计61次,平均5.08次/周。其中,一般力量训练41次,平均3.42次/周;专项力量训练20次,平均1.7次/周。由于高原缺氧环境下运动员力量易丢失,教练员在第5周至第9周的高原训练阶段增加了力量训练的课次,共35次,占总课次的57.38%。赛前3周开始减少一般力量训练的次数,赛前第2周和第3周以专项力量训练为主,最后1周没有安排力量训练课。

表8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力量训练安排(次/周)Table 8 Chen Ding’s strength train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times/week)

2.4陈定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安排

训练负荷指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在一定时间内所承受的工作量[4]。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一起构成训练负荷,施加于运动员机体,产生相应的训练效果。在训练过程中,只有对运动员的机体施加适宜的训练负荷,才能取得预计的效果。竞走属于体能主导类耐力性项目,其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为运动员的耐力素质。因此,本研究主要从耐力训练方面对陈定的赛前高原训练的训练负荷安排进行分析与讨论。

2.4.1负荷量安排 如图1所示,陈定赛前高原训练过程中,12周完成耐力训练的总负荷量为1341.75km,平均周负荷量为111.8km。其中最大周负荷量出现在第2周,为152km;最小周负荷量出现在赛前第1周,为47.75km。整体安排呈现出“倒M”走势,第1周刚参加完国际田联竞走世界杯赛,为尽快适应高原环境,消除机体疲劳,恢复状态,故安排的负荷量较小,为76km。在第2周和第3周,负荷量安排达到高原训练的最大值 152km和146km,主要加强运动员有氧代谢能力训练,为下一阶段的训练打下夯实的基础。第4周,负荷量有所降低,为117km。6月15日,陈定在测试乳酸过程中受伤,教练员立即根据情况调整,在第5周和第6周降低负荷量,只安排5km的放松走和跑步机训练。在第7周至第11周负荷量的安排达到第2个峰值,并且稳定在130km以上的周负荷量,其中第10周由于坐飞机回北京和前往伦敦(2个单元没有安排训练),故负荷量有所降低。第12周的负荷量安排到达了赛前训练的最小值47.75km,目的是积极调整运动员机体状态,争取优异成绩。陈定高原训练负荷量的安排呈现“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训练过程。

图1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周负荷量折线图Graph 1 Curve of Chen Ding’s weekly training load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4.2负荷强度安排 在耐力训练的负荷强度方面,如图2所示,陈定的负荷强度安排始终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平台(75%以上)。第1周至第4周,负荷强度持续增加;第5周和第6周由于受伤调整,负荷强度有所降低;第7周和第8周较第1阶段略有提高;第9周和第10周的负荷强度略有降低,主要是因为处于由高原到平原的转换阶段,巩固高原训练取得的效果,为最后的决战做准备;第11周和第12周较第2阶段又有所提高;赛前5天陈定安排了一次专项速度耐力课(持续走+间歇走),间歇走强度达到了105.91%,为整个赛前高原训练的峰值。负荷强度的整体安排体现出由低到高逐级增加的趋势。

综合分析耐力训练负荷安排,可以发现除了相邻阶段的衔接周,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即相对较大的负荷量对应相对较小的负荷强度,较小的负荷量对应相对较大的负荷强度。而在赛前1周,这个规律体现的更加明显,负荷量大幅降低,负荷强度达到整个赛前训练的峰值。

图2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周负荷强度折线图Graph 2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weekly training load intensity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5陈定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监控指标分析

2.5.1血液指标分析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过程中,共进行了11次血常规指标测试,7次血液生化指标测试。主要测试指标包括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尿素、肌酸激酶及睾酮。

(1)白细胞测试结果分析。白细胞是一种含有多种免疫功能活性的细胞,它能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是机体实施免疫功能的重要成分,常作为观察运动员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标,参考值:4.0-10.0×109/L。[2]

图3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白细胞变化折线图Graph 3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leucocyt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图3显示,整个赛前训练期间陈定的白细胞值均在参考值范围之内,表明在这一期间免疫能力较好。由于高原准备阶段机体对训练负荷提高不适应,两次测试白细胞数目都处在4.5×109/L这一较低的水平。经过适应性训练之后,在高原训练阶段初期迅速回升,达到整个赛前训练的最高值6.7× 109/L。随着负荷的逐渐加大,白细胞数目呈阶梯式下降,在7月2日和7月16日的测试中达到了赛前训练的最低值4.3×109/L和4.4×109/L,接近参考值下限。查阅训练计划,发现6月30日下午的专项速度耐力课16km变速走(完成时间1:05:33)和7月14日的专项耐力课12km匀速走(完成时间47:12,即刻血乳酸4.8mmol/L)是主要原因。教练员立即进行营养干预手段及训练调控,运动员的白细胞数目逐渐回升,并在7月21日赛前最后一次测试中达到较高的数目5.78×109/L,显示运动员机能状态良好。

(2)血红蛋白测试结果分析。血红蛋白俗称血色素,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作用,参与体内的酸碱平衡调节。血红蛋白作为评定人体机能状态的最重要指标之一,在耐力项目中经常被使用。也是反映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好坏的重要标志。参考值:12-18g/dl。

血红蛋白与一个阶段的训练负荷量的大小有关,通常某个阶段的训练量过大,容易导致血红蛋白呈下降趋势。图4显示,整个赛前训练期间陈定的血红蛋白最大值为16.1 g/dl,最小值为14.9 g/dl,波动范围较小,且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在赛前最后一次测试中达到峰值16.1g/dl。表明赛前负荷量的安排较为合理,运动员赛前身体机能处于较高水平。

图4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血红蛋白变化折线图Graph 4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hemoglobin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3)血尿素测试结果分析。血尿素的高低反映着机体蛋白质分解代谢的状况,是反映训练负荷、机体疲劳程度和评定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参考值4-8mmol/L。

图5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血尿素变化柱状图Graph 5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blood urea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图5可知,7月9日之前5次测试值都在8mmol/L以下,机体能够较好的适应训练负荷安排。7月15日的测试值8.8mmol/L超过了参考值的上限,提示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差,对运动负荷不适应。教练员对训练计划进行调整,减小训练负荷。7月21日测试值 7.8mmol/L大幅下降,恢复至正常范围。

(4)肌酸激酶测试结果分析。肌酸激酶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细胞以及淋巴循环中,是监控训练负荷强度的敏感指标,参考值:0-300u/l。

图6可知,整个高原训练过程中,肌酸激酶的平均值为205u/l,表明机体能够适应负荷强度安排。赛前的最后一次测试中,达到峰值309u/l,略高于正常范围。查阅训练计划,7月20日下午的专项速度耐力课10km变速走是主要原因,结合其他测试指标对比分析,且其绝对值并不高,所以属于正常情况。

图6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肌酸激酶变化柱状图Graph 6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creatine kinas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5)睾酮测试结果分析。睾酮是一类含有19个碳原子的类醇激素,刺激组织摄取氨基酸,促进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肌纤维和骨骼的生长,加强磷酸肌酸的合成,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增加肌糖原储备,维持雄性攻击意识等。参考值:300 -1000ng/dL。

图7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睾酮变化柱状图Graph 7 Histogram of Chen ding’s testosteron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图7可知,睾酮测试结果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其中最小值455 ng/dL,最大值577 ng/dL,平均值498 ng/dL。虽然对比参考值而言,绝对值并不高,但进行个体化的纵向比较,陈定的睾酮值处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表明整个赛前训练期间,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良好。

综合分析陈定整个赛前高原训练的各项血液指标,除了在高原训练阶段安排的2堂重点专项课引起身体对训练负荷的不适,其余阶段各项指标均处在一个较好的水平。表明训练计划安排合理,负荷适宜,营养与恢复措施到位。

2.5.2机能指标分析 陈定在赛前高原训练过程中,对身体机能指标晨脉和血压进行了两个月的系统测试与监控。

(1)晨脉测试结果分析。

图8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晨脉变化折线图Graph 8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morning puls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心血管系统的机能状态对耐力运动员至关重要。晨脉正是反映运动员心脏机能的一项简单有效的指标。运动员的个体差异较大,同一运动员正常情况下的晨脉较为稳定,具有良好的纵向可比性。陈定晨脉个体参考值:40-60b/min。

陈定赛前高原训练中高原准备阶段晨脉最大值57 b/min,最小值46 b/min,平均值50.24 b/min;高原训练阶段最大值56 b/min,最小值47 b/min,平均值51 b/min;平原训练阶段最大值54 b/min,最小值47 b/min,平均值51.2 b/min。都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较小。查阅训练计划,发现每个晨脉峰值均出现在前一天较大训练负荷安排之后,表明晨脉对于大负荷训练后机体状况判断较为敏感。

(2)血压测试结果分析。

运动员如果连续数周出现安静舒张压增加,超过自己的日常水平10mmHg或安静脉压差减少,超过自己的日常水平20mmHg时,提示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不佳[5]。图9可知,陈定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始终处在正常范围内起伏波动。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步升高,这说明强化训练对心血管系统刺激较大,但收缩压与舒张压同步降低,说明心血管系统疲劳得到消除,心脏机能状态良好[6]。结合陈定训练负荷安排分析,与研究结果相一致。血压能够较好的反映训练负荷的变化。

图9 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血压变化折线图Graph 9 Line chart of Chen Ding’s blood pressure change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2.5.3专项耐力课监控分析 田麦久教授研究认

为专项耐力系指不同专项的运动员在竞技比赛中,按特定强度、质量要求长时间进行专项运动的能力。专项耐力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较长时间持续的耐酸能力以及提高运动中较长时间不断缓冲乳酸的能力。孙荔安教练认为“专项耐力课的完成情况是陈定整个赛前高原训练成败的关键,并对最终的比赛成绩具有关键作用”。

表9 陈定赛前高原训练各阶段典型专项耐力课完成情况Table 9 Completion statistics of Chen ding’s typical special endurance training classes in different stages

血乳酸是一种羟基酸,是在供氧不足时从糖酵解途径生成的丙酮酸转变而来的。它既是糖酵解的产物,又是有氧代谢氧化的底物,还可以经糖异生途径转变为葡萄糖。在运动训练中,血乳酸有“训练标尺”之美称,用来评价负荷强度。陈定专项耐力课的监控主要采用即刻血乳酸与1min血乳酸测试。

表9抽取了陈定赛前高原训练各阶段典型专项耐力课的完成情况,其训练内容安排都是距离较短的匀速走,强度要求95%以上,针对性较强,对提高运动员的专项耐力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比可知,3堂训练课完成平均速度依次为3:58/km-3:56/km -3:53/km,强度逐渐提高。即刻与1min血乳酸值分别为:6.8 mmol/L,6.7 mmol/L;4.8 mmol/L,4.6 mmol/L;4.8 mmol/L,4.5 mmol/L,都达到了发展运动员专项耐力的目的。高原训练阶段12km专项耐力课完成的负荷量与负荷强度比高原准备阶段10km专项耐力课均有所提高,但即刻与1min血乳酸值相比,反而低2 mmol/L左右,表明运动员身体机能良好,专项耐力水平提高较大。平原训练阶段比高原训练阶段的负荷强度高,但血乳酸值却保持不变,说明运动员能较好适应负荷,专项耐力水平有所提高。

3 结论

(1)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时间长达82天,远长于传统的赛前训练时间安排。主要包括高原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及平原训练阶段,各阶段训练任务明确,紧密衔接。

(2)陈定伦敦奥运会赛前训练计划内容主要包括: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及恢复训练四个部分。各项训练内容紧密围绕奥运会比赛展开,体能训练注重运动员基础运动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战术训练强调实战性,贯穿于重点课次之中;突出技术训练的重要性。

(3)重视不同耐力训练强度分级,手段多样化。从课次分布上看:一般耐力课在整个备战过程中,始终占有较大比重。专项耐力课安排集中在高原准备阶段和高原训练阶段,平原训练阶段安排较少。

(4)负荷量安排呈现倒“M”走势,表现出“适应-提高-再适应-再提高”的训练过程,负荷强度整体安排体现出由低到高逐级增加的趋势,基本符合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呈负相关的训练规律。

(5)陈定赛前的生理生化指标基本处在正常范围之内,波动幅度较小,表明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安排科学合理;并能及时有效的反映训练负荷,特别是大负荷训练之后的身体机能状况,有利于教练员和科研人员调节运动员机能状态。

[1] 王林.竞走现代竞走技术与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7.

[2] 冯连世,冯美云,冯炜权.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58.

[3] 冯连世.高原训练的研究与应用[M].中国多巴国际高原训练与健康论坛论文摘要集,2009,8:15.

[4] 熊焰.运动负荷本质论—运动负荷概念、定义与分类的思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20(4):75.

[5] 翁庆章,钟伯光.高原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68-69.

[6] 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77 -107.

[7] 王志强.我国男子20km竞走选手陈定、王镇伦敦奥运会赛前高原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3.

[8] 王晏,周宏.第28届奥运会20公里竞走比赛中、外优秀运动员表现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9):1103.

[9] 邢富国,张庆文.我国男女20km竞走面临的形势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5(1):26-27.

[10] 陈广,周铁民,熊西北.对我国优秀马拉松运动员胡刚军训练负荷的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10):15-19.

[11] 刘超.中国女子竞走运动员准备期的训练安排[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4):24-25.

This study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 law,interview survey method,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and inductive method and logic analysis,Chen was discuss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for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before the”high in low practice”mode of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rrangement,the study found:Chen altitude training plan time before the London games lasted 82 days,much longer than traditional prematch training schedule.Each stage of training task clear,tight cohesion;Before the training program content mainly includes:physical stamina training,technical training,tactical training and recovery training four parts. Closely revolves around the Olympic Games the training content,physical training focus on basic athletic training and improving athletes,tactical training emphasis on practical,throughout the lesson focus time,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echnical training;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grade of different intensity endurance training,diversification of means;Load arrangement is negatively related to the intensity of load and load training patterns;Before the basic within the normal range,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 volatility is smaller. Can reflect the timely and effective training load,especially heavy load training after the body function condition,is advantageous to the coache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ers to adjust athletes functional status.

(编辑 孙君志)

Research on Chen Ding's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Arrangement before the London Olympic Games

DING Xiaoyun1,DU Pengyuan2,CHEN Ding1,SUN Lian1

Chen Ding;The London Olympic Games;Per-competition Altitude Training and Monitoring

G808.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1-9154(2016)06-0044-08

G808.1

A

1001-9154(2016)06-0044-08

10.15942/j.jcsu.2016.06.00

丁晓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运动训练监控与运动

员身体机能评定,E-mail:407372312@qq.com。

1.深圳市体工大队,广东深圳518035;2.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1 1.Sports Team in Shenzhen,Shenzhen Duangdong 518035;2.School of Sports,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1

2016-07-26

2016-09-20

猜你喜欢
负荷量耐力高原
倍耐力原配世界最强动力超豪华SUV——全新阿斯顿·马丁DBX707
体育教学运动负荷的调整与控制的探讨
利多卡因负荷量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观察
高原往事
迸射
高原往事
高原往事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速度耐力训练的生物化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