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糖复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2016-12-09 06:38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降糖复方中药

孙 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北京 100853)



中药降糖复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研究

孙 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药房,北京 100853)

目的 观察中药降糖复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105例予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治疗组10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药降糖复方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空腹血糖(FPG)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治疗后BMI、HbA1c、2 hPG、FPG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96.19%,高于对照组(70.48%,P<0.05)。治疗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67.62%,P<0.05)。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中药降糖复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糖尿病,2型;中西医结合疗法

2型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疾病,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类型。研究认为,其病因与胰岛素分泌异常以及作用缺陷相关[1]。由于目前2型糖尿病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主要采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控制血糖,以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作为治疗目的[2-3],但目前看来效果仍十分有限。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气虚、阴虚,而血瘀则是相关症状以及并发症发生的关键,与现代研究相一致[4]。因此,采用有针对性的中药治疗可收到可靠的效果。但由于考虑到安全性以及药效冲突问题,与西药进行联合使用的研究较少。2012-03—2015-03,笔者采用中药降糖复方联合盐酸二甲双胍片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105例,并与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10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210例均为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男59例,女46例;年龄38~68岁,平均(51.4±4.5)岁;病程4~28个月,平均(16.3±2.5)个月;体质量指数(BMI)(28.87±3.64)。对照组105例,男60例,女45例;年龄36~67岁,平均(51.0±4.7)岁;病程3~29个月,平均(16.8±2.7)个月;BMI(28.84±3.65)。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①空腹血糖(FPG)≥7.8 mmol/L;②1 d内任何时间的血糖水平≥11.1 mmol/L;③FPG<7.8 mmol/L,但在口服75%葡萄糖耐量试验时,2 h血糖水平≥11.1 mmol/L[5]。

1.2.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饮食无法控制者;FPG保持7.0~13.9 mmol/L者,1个月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保持>7.0%者;临床资料完整、中途未脱出、未脱落;BMI≥25;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6]。

1.2.3 排除标准 酗酒者;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合并严重脑、肾、肝、心等并发症者;合并严重感染者;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代谢紊乱者;二甲双胍禁忌证者;对中药过敏者;精神病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予盐酸二甲双胍片(江西汇仁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984)0.25 g,每日3次餐前口服。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降糖复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芪45 g,丹参30 g,山药30 g,生地黄15 g,当归15 g,天花粉15 g,党参15 g,赤芍药10 g,红花10 g,三七5 g。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加减用药,瘀血阻滞重者加枳壳、桔梗、川牛膝、川芎、桃仁;阴阳两虚者加肉桂、附子、山茱萸、熟地黄;气阴两虚者加玄参、麦门冬,黄芪加量;阴精亏虚者加山茱萸、熟地黄;津伤燥热者加玄参、知母、生石膏。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治疗12周。嘱患者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1.4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2组治疗前后BMI、HbA1c、餐后2 h血糖(2 hPG)、FPG水平;密切观察患者治疗期间有无发生不良反应。

1.5 疗效标准

1.5.1 临床症状改善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行评定,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乏力、消瘦、多尿、多饮、多食5项。完全消失:5项完全消失;改善:5项消失3项,或5项均有明显改善;未改善:不符合上述情况。有效率=[(完全消失+改善)/总例数]×100%。

1.5.2 临床疗效评定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进行评定。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完全消失,FPG<6.6 mmol/L;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及并发症均有明显改善,FPG<8.0 mmol/L;无效:不符合上述情况。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前后BMI、HbA1c、2 hPG、FPG水平比较 见表1。

治疗组(n=105)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105)治疗前治疗后BMI28.87±3.6424.66±2.69*△28.81±3.6326.59±3.31*HbA1c(%)9.3±1.36.6±1.2*△9.2±1.17.5±1.0*2hPG(mmol/L)13.9±3.29.6±2.1*△14.0±3.411.8±2.7*FPG(mmol/L)9.4±2.16.3±1.0*△9.5±2.28.0±1.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BMI、HbA1c、2 hPG、FPG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2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2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4 2组不良反应比较 2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2型糖尿病临床较为常见,遗传以及环境因素均可导致,发病机制主要包括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缺陷,也包括脂毒性和葡萄糖毒性[8]。西医一般进行胰岛素抵抗治疗配合综合降糖治疗。二甲双胍自1957年上市以来,在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其应用价值也不断得到诸多临床实践证实。研究认为,二甲双胍起效分子机制和AMP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密切相关,而AMP激活蛋白激酶信号传导系统对于能量代谢、细胞增殖及生长均有重要意义[9]。但由于2型糖尿病成因复杂,且发病机制多样化,因此对于相当一部分患者二甲双胍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寻求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法十分重要。在国内,中医也属于2型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中医近年来吸取了西医学之长,结合现代病理药理学研究进行了一些调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糖尿病归属为中医消渴范畴,先天不足,饮食失节外加情志不畅、劳累过度所致。病机一般为脏腑虚弱,阴亏燥热,消渴病久,阴气耗损,导致血运无力,因此形成血瘀,而血瘀则气滞,气机失调致水津失布,消渴症状更甚。此类患者治疗时,应遵循“釜底抽薪”“除热务尽”“开郁清热”的治疗原则,用药以养阴益气、活血化瘀。中药降糖复方是在“开郁清热降浊”法指导下组方,方中黄芪补气养血,为君药;当归活血补血,天花粉、山药止渴生津,为臣药;党参为佐,养血补气;红花、丹参等行气活血、通经活络,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黄芪能够调节血糖,同时还可促使脑神经代谢及凋亡得到改善,对动脉粥样硬化予以缓解,促使血液黏稠度下降,有降血脂的效果[10];党参可促使2型糖尿病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降低,改善炎症状态,对胰岛β细胞发挥保护作用[11];当归可改善糖尿病小鼠的血液指标,缓解因长期高热量饮食所致的胰岛素分泌不足症状[12];生地黄、三七以及丹参、红花等可以扩张血管、抗血小板聚集,并且改善血液流变学,保护胰岛功能[13]。而方中药物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患者的情况加减使用药物,2型糖尿病中,患者症状有所不同,对于瘀血阻滞重、气阴两虚、阴精亏虚、津伤燥热等不同症状侧重点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中药加减,可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在国内有所研究,连凤梅等[14]早期进行的一项研究中,也将中药降糖复方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二甲双胍单独使用的效果进行了对照,观察2组患者治疗后相关指标,发现中药降糖复方治疗效果与二甲双胍片相似。因此证实了中药降糖复方治疗糖尿病的可行性。而本研究并未单独使用中药降糖复方,考虑到单独使用中药见效较慢,在满足安全性的基础上,可以尝试进行联合用药,以获得疗效上的突破。由于二甲双胍是通过对葡萄糖利用的促进、抑制肝糖原异生作用以及对肠壁葡萄糖摄取进行抑制达到降糖目的[15],因此与中药降糖复方的作用并不发生冲突,患者在联合使用的过程中,均进行严密观察,保证用药安全。

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较高,尤其可以看出中药降糖复方的加用不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这有利于提高患者接受这一治疗方法的程度。而疗效方面,2组治疗后BMI、HbA1c、2 hPG、FPG水平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优于对照组。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单独应用二甲双胍可改善患者体质量,HbA1c、FPG、2 hPG等相关指标均可得到显著改善,而二甲双胍与中药联合应用时,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明显,这说明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血糖水平,同时还可促使患者体质量下降,这对于患者后期血糖水平的控制十分有利。且本研究还进行了症状改善方面的观察,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有效率(96.19%)高于对照组(70.48%),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二甲双胍联合中药明显有利于患者症状改善,中药调理内环境,改善血流动力学,降糖降压,提高身体免疫能力,降低炎性反应,而二甲双胍可以解决单独中药使用见效较慢,患者难以长期坚持的问题。在客观的疗效评定中,治疗组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67.62%),说明联合中西药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安全有效。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可行性较高,利用中药降糖复方,辨证加减用药,有针对性地改善症状,对患者有利,在严格的观察下,其可与常用西药二甲双胍联合使用,二者互不干扰,互相协同,提高总有效率,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1] 杨璐,宋美情,张秋玲,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脂联素水平的影响比较[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14,36(3):309-312.

[2] 徐静,李楠,王俊红,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肝脏SIRT1和UCP2表达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8(9):882-887.

[3] 胡郁刚,陈秋通,刘小翠,等.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疗效[J].广东医学,2013,34(22):3493-3494.

[4] 邵淑玲.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2):3301-3302.

[5] 张惠芬.实用糖尿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6.

[6] 刘波.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6):1396-1397.

[7]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5-46.

[8] 沈英娣,刘波,田海荣,等.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合并2型糖尿病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观察[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7):1269-1271.

[9] 刘颐轩,臧莎莎,宋光耀.二甲双胍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4):375-377.

[10] 宋薇,谢雯雯,范冠杰,等.运用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20(22):207-211.

[11] 丁勤霞.玉壶汤(人参方与党参方)对db/db糖尿病小鼠的药效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5.

[12] 杨秋香.当归多糖对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作用的初步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3.

[13] 倪青,张效科,崔娜.芪药消渴胶囊干预2型糖尿病前期患者76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628-1631.

[14] 连凤梅,仝小林,白煜,等.中药降糖复方与二甲双胍对照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8,24(6):501-504.

[15] 邬松林,郝亚荣,朱刚艳,等.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1):26-29.

(本文编辑:李珊珊)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16

孙艳(1983—),女,药师,学士。研究方向:中药合理用药。

R587.105.8

A

1002-2619(2016)09-1341-04

2016-04-20)

猜你喜欢
降糖复方中药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Protective effects of Fufang Ejiao Jiang against aplastic anemia assessed by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metabolomics strategy
快乐降糖“穴”起来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大叶榄仁叶化学成分及其降糖活性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HPLC法同时测定降糖甲片中9种成分
降糖“益友”知多少
HPLC-DAD法同时测定复方罗布麻片Ⅰ中4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