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种电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2016-12-09 06:38姜少伟
河北中医 2016年9期
关键词:腰部电针常规

姜少伟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科学技术中心运动医学诊所,宁夏 银川 750004)



2种电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观察

姜少伟

(宁夏回族自治区体育科学技术中心运动医学诊所,宁夏 银川 750004)

目的 对比观察2种电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70例腰肌劳损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分为斜刺电针组和常规电针组,每组各35例。斜刺电针组以痛为点选用双侧斜刺电针治疗,常规电针组选用双侧足太阳膀胱经之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及阿是穴直刺电针治疗。 2组均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评定2组治疗前后腰痛评分变化,统计临床疗效及腰痛、活动不利、腰骶部压痛改善率。结果 2组治疗后腰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 ),且斜刺电针组低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1.43%,对照组82.86%,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愈显率及腰痛、活动不利、腰骶部压痛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刺电针组高于常规电针组。 结论 斜刺电针和常规电针均为治疗腰肌劳损的有效方法,但斜刺电针综合疗效更佳。

腰肌;扭伤和劳损;斜刺;电针

腰肌劳损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临床表现为腰或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索条或粘连,遗留腰背痛[1]。中医学将其归为于慢性腰痛、腰背痛、痹证等范畴。该病一般无器质性病变,一般是由劳累过度、跌仆闪挫、体位不正等导致腰部气滞血瘀,脉络痹阻,不通则痛[2]。电针刺激足太阳膀胱经腰部腧穴及阿是穴能够通经活络,畅通气机,通则不痛[2],治疗腰肌劳损效果明显,但该法治疗后症状易反复 。近年来,斜刺疗法在慢性疼痛及骨骼肌损伤的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3-4],但对腰肌劳损的治疗少有报道[5]。鉴于此,本研究运用基于中医理论的穴位电针疗法和《内经·灵枢》中的浮刺、合谷刺等刺法[6]与现代医学理论[7 ]相结合而形成的斜刺电针疗法治疗腰肌劳损35例,并与中医理论下的常规电针疗法治疗35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确诊:①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疼痛,时轻时重,缠绵难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伴有一侧或两侧的骶棘肌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显著障碍。

1.1.2 纳入标准 符合腰肌劳损的诊断标准;年龄20~65岁;能积极配合完成临床观察者。

1.1.3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患有先天性畸形病变(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隐性骶椎裂等)者;合并有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以及其他危重病症者;治疗前3个月接受其他方法治疗者;孕妇、哺乳期妇女;有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者;有开放伤口,局部皮肤感染或有皮肤疾病者;过敏体质者。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4-01—2014-08在我所就诊的、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70例腰肌劳损患者,按就诊顺序分为2组。斜刺电针组35例,男15例,女20例;年龄25~63岁,平均(41.21±12.23)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6.67±5.02)个月;单侧13例,双侧22例。常规电针组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4~64岁,平均(42.45±11.54)岁;病程3个月~8年,平均(6.42±5.75)个月;单侧11例,双侧24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斜刺电针组 予斜刺电针治疗。方法:针具长度以针刺部位和患者具体情况而定,一般40~60 mm不等。依患者主诉、功能障碍程度及触诊结果,确定腰部单侧或两侧病损组织的位置、深浅、范围及其最痛点。然后医者按照病损由重到轻的顺序进行针刺,每侧3组针。每组针以最痛点为中心分别从其上下相等距离、针尖相对,将针体呈45 °角进针。进针后调整针尖的指向和角度,使针体在有压痛、索条、淤结等病损的肌束、筋膜内穿行,对刺的针尖在最痛点处交叉。如腰椎两侧均有病损时,则在两侧病损处进行3组针的治疗;如腰椎一侧有多处病损时,则在病侧进行如上治疗的同时,也在对侧对称性协助治疗;如只有腰椎一侧的一处病损时,则第1组针在病损处按上法治疗,另外2组针则根据病痛范围的不同,分别在距离第1组针外侧的上下两端或左右两侧1.5~2.0 cm处进行如上治疗,对侧也对称性的协助治疗。进针后,每组穴接1根电针线的两端,行电针刺激。

1.3.2 常规电针组 予常规电针治疗。方法:参照《针灸治疗学》[9]中腰痛进行取穴:取双侧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委中穴,在最痛点加阿是穴2针。均直刺1~1.2寸,每针在明显针感时留针,然后腰椎同侧相邻一组穴位接1根电针线的两端,行电针刺激。

1.3.3 注意事项 ①患者呈俯卧位,将薄枕置于患者腹下,全身放松。②针具为直径0.40 mm毫针,常规消毒皮肤进针后,用青岛鑫升牌G6805-1型电针仪,并在连续波频率为30 Hz下留针持续进行30 min,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宜。③斜刺电针组患者原最痛点经治疗后疼痛消失,其邻近部位又有较强痛点出现,继续对其他痛点给予斜刺电针法治疗。④电针操作者与疗效评价者分别由不同医师执行。⑤患者均需注意腰部保暖,避免久坐久立和勉力负重,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加强腰部锻炼。

1.3.4 疗程 2组均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4.1 腰部疼痛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进行评定:采用一条10 cm长的直线,起端标记为0分为无疼痛,末端标记为10分为极度疼痛。患者根据自己疼痛程度及频率在直线上选择某一点代表其当时的疼痛程度。1~3分表示轻度疼痛, 4~6分表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4.2 临床体征改善率[10]比较2组治疗后患者腰部活动不利、腰痛、腰骶部压痛改善率。

1.4.3 不良反应 观察治疗期间2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金属过敏反应、晕针、感染等。出现不良反应的病例详细记录,并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终止治疗,且这类病例纳入统计。

1.5 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软组织损伤”的相关标准拟定[11]。临床痊愈:腰部疼痛等症状完全消失,腰部活动自如,劳累及天气变化均无影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90%;显效:腰部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轻度受限,但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仅偶在某些诱因下发作,症状、体征积分减少≥60%,<90%;有效:腰部疼痛等症状有所改善,腰部活动部分恢复,症状、体征积分减少≥30%,<60%;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或未达到有效标准。

2 结 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愈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斜刺电针组高于常规电针组。

2.2 2组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腰部VAS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腰部VAS评分较本组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斜刺电针组低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治疗后临床体征改善率比较 见表3。

表3 2组治疗后临床体征改善率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由表3可见,斜刺电针组腰痛、活动不利、腰骶部压痛改善率高于常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4 不良反应 2组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生金属过敏反应、晕针、感染等不良反应。

3 讨 论

腰肌劳损为长期积累性损伤,腰部肌力失调,形成疼痛及保护性痉挛,导致肌肉末梢神经、血管受到挤压、血液循环不足、代谢产物积聚及炎性产物产生、局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引起慢性疼痛[12]。卢鼎厚认为,肌肉损伤的病因是由于超负荷的肌肉工作引起工作后肌肉收缩蛋白的分解代谢强于合成代谢的降解,导致延迟性肌肉收缩结构的改变或解体, 引起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肌肉痠痛[7]。颜质灿[3]认为,肌筋膜疼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肌肉缩短。长期的肌肉缩短不但使肌肉本身疼痛,更会影响肌腱并拉动关节收紧,从而增加和加快功能的劳损及退变。斜刺电针则根据颜质灿[3]肌肉刺激疗法技术,通过斜刺使针体达到腰背部紧张挛缩的中深层肌肉中(如最长肌、髂肋肌、竖脊肌、内斜肌等),达到“最疼痛的肌肉缩短部位,经过几次治疗后,不仅使部位疼痛缓解,还常常扩散到整个环节,扩散到对面部位和对面脊椎肌肉。不只产生局部变化,还能激活包括脊椎调节系统功能在内的神经反射功能”[3]的目的。即通过放松不同层级的挛缩肌肉—改善患处血液循环—促进代谢产物排出—松解受压神经—平衡脊椎和两侧腰肌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两侧同时对称治疗则可发挥协作、互补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腰肌劳损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肾亏虚,加之外受风寒湿邪侵袭,腰部经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失于濡养,瘀血、痰湿、寒邪痹阻络脉,不通则痛。病机特点以“瘀”为主[13],其疼痛部位多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之处,故常规电针组取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委中、阿是穴等治疗,以发挥疏通膀胱经之经气和补益肝肾、通经活络止痛之效,治疗腰肌劳损疗效较好。但本法愈显率低,可能是由于穴位直刺只能作用于一点对经脉调整,间接作用于受损部位针对性不强,同时对腰肌中深部挛缩肌肉的松解及改善患处血液循环等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较弱。

本研究结果显示,斜刺电针治疗腰肌劳损愈显率高,症状、体征改善效果更明显,分析其机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①斜刺法更能够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大限度地直接针刺到病变的肌肉筋膜,增加了损伤肌肉的接触面积和层次,形成立体治疗效应[14]。②针体可达紧张挛缩的中深层肌肉中,通过针尖刺激,划开变性、粘连、挛缩的肌肉筋膜,起到解除血管、神经挤压,改善循环,恢复正常代谢,促进变性肌细胞再生,恢复腰肌功能的作用[15]。③生理生化方面则是通过加强收缩蛋白的组装合成,促进肌肉结构及功能恢复, 从而消除肌肉疼痛[16]。

选用直径0.40 mm毫针具有对患处刺激性大、不易弯曲的优势。电针则通过连续波、频率为30 Hz的振动,对斜刺电针治疗可协助加强放松肌肉及神经,对于常规电针治疗可起到行针、强化针感的作用。较重的工作压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较快的生活节奏[17],久居寒湿之地、感寒湿之邪[18]等,常常不引起患者和医者的重视,这可能是导致2组均有治疗无效病例的重要原因。因此,医者要更加重视和积极引导患者践行“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理”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本病发生和促进康复的重要选择。

综上所述,常规电针法、斜刺电针法2种疗法对大部分腰肌劳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临床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均为治疗腰肌劳损的有效方法。但斜刺电针法在愈显率方面优于常规电针法,有更佳的综合疗效。斜刺电针疗法是一种将传统中医理念和现代医学理念相结合对腰肌劳损进行治疗的新探索。因腰肌多丰厚,易于多针斜刺治疗,且治疗针对性强,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值得临床应用。

[1] 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820.

[2] 存伊娜.电针治疗腰肌劳损48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7,36(2):162-163.

[3] 颜质灿.慢性疼痛症的颜氏治疗法[M].林志彪,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5.

[4] 梁飞.斜刺治疗骨骼肌肉损伤的疗效观察[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1):41.

[5] 郑德锋,徐福.近五年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2015,44(4):80-81.

[6] 奚永江,司徒铃.针法灸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5-29.

[7] 卢鼎厚.骨骼肌损伤的病因和治疗[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3:10-40.

[8]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

[9] 王启才.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0.

[10] 陈耀龙,陈荣钟,陈淑慧.龙氏治脊手法结合圆利针斜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研究[J].世界中医药,2014,9(6):788-791.

[1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42-344.

[12] 侯筱魁,董凡.斜扳时腰椎后部结构的动态观察和生物力学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1):51-54.

[13] 赵春强,于宏君,陈邵涛,等.循经弹拨法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临床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4):617-618.

[14] 涂小华.多针分层斜刺治疗腰肌劳损92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6,25(9):32-33.

[15] 王洪涛,周连栋.斜刺法治疗慢性腰背肌肉筋膜炎70例疗效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817.

[16] 卢鼎厚,张志廉,段昌平,等.阿是穴斜刺治疗肌肉损伤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0,19(增刊):66.

[17] 昝韬.穴位敷贴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5):59-60,63.

[18] 胡秀武,邱芬芬,洪恩四,等.椎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0例观察[J].现代中医药,2016,36(1):30-31.

(本文编辑:曹志娟)

10.3969/j.issn.1002-2619.2016.09.028

姜少伟(1966—),男,运动医学副研究员,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运动创伤及颈臂腰腿痛病症治疗及康复。

R274.34;R245.31

A

1002-2619(2016)09-1389-04

2014-04-29)

猜你喜欢
腰部电针常规
常规之外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老年人锻炼腰部仰卧屈膝挺髋
别受限于常规
腰部的自我保健按摩
常规培养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