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教学方式,优化信息技术课堂

2016-12-12 21:15解军
新课程·小学 2016年10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学习效率教学方式

解军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势必会造成一些弊端。立足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改变教学方式凸显信息技术课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学习效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即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模仿于其他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老师讲解示范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下面作个简要的分析:

1.学习工具的独特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换句话说,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所以工具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以文本资料为工具的课堂教学。从未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学习内容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3.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后,主要通过书面练习或口头交流来巩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上机课时间不少于70%。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信息文化并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因为家庭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呈现着不同的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5.学习结果的长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巧用学习工具,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这一独特的学习工具有它积极的一面,计算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但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学生容易将计算机当做游戏机来玩。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打造出更趣味的课堂。比如,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所具有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引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以玩为目的的电脑游戏转化为以学习为目的的电脑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时显得极其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几个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移动)后,就让学生玩用“七巧板”“拼拼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并不断进行巩固。学生学得乐而忘返,往往下课铃响了还陶醉在鼠标的点击中。

2.充实学习内容,打造人文课堂

信息技术课,并不纯粹为了学技术而教技术,否则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枯燥的操作练习课,信息技术课就显得过于单薄,只有给技术充实内容,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加入,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样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遨游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素相关信息。

第一、二两大组搜索语文书中《望洞庭》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三、四两大组搜素语文书中《峨眉山月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2)完成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并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将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到Word文档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课外延伸阅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3.重视实践操作,打造求实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要因为怕学生操作能力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减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以完成任务的操作中领悟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这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插入超链接》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做一个PowerPoint文稿,这个任务里面包含“创建不同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创建幻灯片到视频的超链接、创建文字或图片超链接”三种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PPT,有的做一个介绍自己情况的PPT,还有的做一个关于自己班级的PPT,每种PPT都有几个不同的元素,根据自己制作的元素,再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目标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操作技能,学到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尊重个体差异,打造合作课堂

家庭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放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情差异,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它能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异质组合的分组方式,这样便于让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同质组合的分组方式,基础好的小组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基础差的小组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四年级上册《主题活动2 创作演示文稿》一课中,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有的负责文字的输入,有的负责处理图片,学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教互学,形成了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然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带动式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注重拓宽视野,打造生活课堂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新课标中的课程任务更明确地指出: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身边的学习、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我在教学“画图”软件的时候将之与学生学习的美术知识相结合,教学“文件大管家”这一课时与生活中整理自己的房间相结合,教学“Word”软件时与生活中的黑板报、各类报刊的编辑相结合。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延伸到身边的学习、生活之中。

根据实际的情况和不同的学情,信息技术课堂还有更多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地去探索、研究。

编辑 薄跃华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学习效率教学方式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