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山河

2016-12-13 08:51塔可
中国国家旅游 2016年12期
关键词:灵台诗经

塔可

2005 年,因为出国读书,我得以『退开很大一步来看中国』,由此开始重读《诗经》和唐诗宋词。不能完全理解的句子会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同时保持着『20%的神秘感』。我迫切地想知道,两千多年过去,这些诗句中的江河如今是何面貌,于是开始探访那些在《诗经》中被吟唱了两千多年的山川、古城、河流、故道,把《诗经》拍成了照片,形成名为《诗山河考》的作品系列。

CNT对话

为何对《诗经》情有独钟?

我对『过往』的兴趣大于未来,对书本的兴趣大过现实。身为一个比较内敛的人,《诗经》中的开朗明熹、活泼生动特别能吸引我。我记得周作人也持此论调,说中国古书大都佶屈聱牙,陈陈相因,唯有《诗经》中能读出生动有趣的意味。

是否与相关的学者有过交流?

在纽约展览时,著名艺术史学家、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与美国比较文学会会长、同为芝加哥大学教授的Haun Saussy,从芝加哥驱车前来观展,并与我彻夜长谈,他们把摄影捕捉瞬间的特质与诗歌中的『灵光』闪现做了类比,打通了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至今思之,尤有余味。

《诗经》之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对我来说,这次旅行的价值不外乎就是『祛魅』。拍摄之前,读《诗经》时在我心中产生的神秘与美好,随着脚下路的延伸一点点被『实证』,脑海中的想象也落地成为可见可感的现实。

《诗经》的冥想

我用四年时间走过了《诗经》中提及的许多地方,主要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甘肃、湖北等地。

与其他典籍的刻板古奥不同,《诗经》虽由儒士删定,冠以教化之义,挟以正史之私,尊为经义之始,但其活泼清丽的语言、恣意玄奥的意象,以及诗中众多的草木鸟虫、山川河泽、日月辰宿、季节流转,都给人以眷眷可亲之感。读《诗经》的时间久了,常会不自觉地陷入冥想之中,恍惚可以看见“零雨其蒙” 的东山以及思归的戍卒,浼浼黄河旁的新台上哀怨的新娘,三月春日溱洧水畔手执蕳草嬉戏祈福的少男少女。如同著名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 Jung,1875—1961)所言,个体来自祖先遗传的隐性记忆好像被绮丽冥思启示后渐渐打开了,这些此前和我的生命并无交集的地方,似乎都变得熟悉亲近,仿佛伸手便可触及了。于是,我忍不住要上路,要在时隔两千五百多年后,去《诗经》里提到的这些地方看看,这些孕育了如此优美动人诗歌的地方,如今是怎样的景象?

《诗经》的核心内容是“十五国风”,收录了15个地方的民歌,共160篇。我按照大的地域划分梳理出9个板块,形成了《诗山河考》里的9个系列。这9个系列的行走与拍摄各有特色,都与其产生的地域与《诗经》中当地的诗歌风格有内在的对应。比如《秦风·豳风系列》的悲凉、凝重,《卫风系列》的清新、深沉,《陈风系列》的瑰丽、神秘。《王风系列》成篇于平王东迁洛阳后,宗室衰微,周天子统辖的范围与实力已经不如一些大的诸侯国,但是其宗庙不坠,仍是名义上的天子。所以《王风系列》拍摄的风物常与宗庙相关,具有符号特征,如编钟、王陵、炉鼎,还有一些隐喻了王室被架空的境况。

对接相隔2500年的时空

《诗经》时代就像是中国人的孩童时光,我们的祖先在田地山野之中、湖泊河流之畔、街巷房屋之侧,采摘着快乐、忧伤、迷惘和梦想。《诗经》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就其赋、比、兴的写作手法而言,大多是思绪活跃不拘的铺陈、飘移、比喻、象征、联想,是超象虚灵的诗情,也是浩渺绸缪的气韵,以此作为行走和创作的线索,可谓是艰巨的挑战。

出发前,我会首先对《诗经》文本进行分析、考证,将其中涉及的地域、风物列表,分析拍摄可能涉及的意义与具体的章节。第二步,针对梳理出的地域与风物,在相关著作——主要是古籍——中行比对查证,涉及的参考书,地域方面主要有《尚书·禹贡》《诗地理考》《诗地理考校注》《诗地理征》《读史方舆纪要》《诗地理考略》《历代舆地图》等,风物方面主要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玑疏考证》《诗传名物集览》《毛诗名物图说》《毛诗补疏》《诗经植物图鉴》和《诗经名物新证》等。

其中,寻找遥远诗篇与当前具体地域的对应,最是耗费精力。我要从繁芜的资料中辨识哪些是可信的,这又往往要考订更多的资料才能确定。查证古籍中地域的确切,网络帮了大忙,节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对于风物象征意义的考辨也花费了大量时间,《诗经》成书时的象征与寓意,经过两千多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而考证这些变化对于作品结构的支撑与丰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考证具体地点时,我先后辗转过六个地市,拜访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地的专家学者,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帮助,我可以进一步修订拍摄文案,进而去到正确的地方拍摄。

秦人之山:力量的源头

拍摄《秦风系列》时,正值年末,北风卷地。秦人,也就是后来的秦国人,发源于现今甘肃省的礼县、西和县的大堡子山一带。当地一天仅有一趟县级大巴往返两地,朝发夕返,遇到大雪往往会停运。

大巴车行至山顶,漫天风雪中,我不顾司机诧异的眼神,独自下了车。雪可没膝,遥望着对面如干笔皴擦的山,与天空中垂吊着的白色太阳,我忽然明白了秦人尚武精神与不屈性格的出处。在这样一片天地中历练过,挣扎求生过,这无疑锻造了他们的灵魂,让中原诸国乃至犬戎蛮夷为之恐惧的力量,应该是就来源于此。人类与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相互对抗,互相适应,产生的结果实在奇妙。

贸然下车的结果就是,我在冰天雪地的山上茕茕独行了七八个小时,全身湿透,直到暮色笼罩、苍山归寂时,远处的两盏橘色车灯才飘然而至。“要不是惦记着你还在山上,怕你冻死,今天这天气本来不应该出返程车的。”司机大叔讪然道。

齐人之山:已经消失的巨兽

《还》是《诗经·齐风》中的一首: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牡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其中反复写到的一个地方,就是峱(náo)。峱为山名,此山位于山东青州,春秋时距离齐国都城临淄不远,又是个古木参天、风景秀丽的所在,所以成了齐国王公贵族的游猎场,《还》中描述的情形也与此相近。相传,峱为凶兽,祸乱百姓,齐王亲征,设计灭之,兽化为山,因其不似百兽,莫以名之,故而造了“峱”这个字,以名其丑貌。不管怎样,一座山能有一个专有的字来命名,也算是一种荣耀了。

我到访此山时正值暮春,出发前查到此地已经划为“经济开发区”,心中便叫“苦也”,恐有移山填海之变。到了山下,发现峱山整个被当作了一个大采石场,机器轰鸣,履带作响,山已经被挖得仅剩下原先的三分之一,仿佛一只巨兽被开膛破肚,戮灭于野。脚下的碎石被一车车打包,运往各个建筑工地,填进水泥中,搅拌,浇筑,我们的居所就是这么诞生的。我架好机器,想拍几张照片,霎时,刚才还灿烂的阳光被一块厚厚的云遮住,峱山也整体没入一大片阴影之中。

几年后,一个青州朋友跟我说,峱山终于彻底消失了,挖平了。山消失了,峱这个字却还在,真是吊诡。我忽然想起当初拍照时飘过来的那一片云,原来我无意中竟然给这座山拍了一张“遗像”,这云大概是想为之增添一点肃穆吧。从此这山只存在于《诗经》之中了。

周文王的灵台

《灵台》是《诗经·大雅·文王之什》的一篇: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

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讲的是周文王建灵台,庶民百姓一起动手,没几天就盖好了。

灵台自然是个“台”,但具体是做什么用的,说法不一。郑玄笺云:“天子有灵台者所以观祲象,察气之妖祥也。”陈子展《诗经直解》也说:“据孔疏,此灵台似是以观天文之雏形天文台,非以观四时施化之时台(气象台),亦非以观鸟兽鱼鳖之囿台(囿中看台)也。”现在的主流观点,灵台即是现在天文台的前身,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

灵台,位于西安附近长安县的秦镇。《诗经》中有不少地方,随着千年岁月的变迁,原址或不可考,或有多种说法,像灵台这样地址从古至今都确凿无疑的着实不多。

秦镇,说起来我们并不陌生,遍布大街小巷的“秦镇米皮”,即是滥觞于此。

待我实地探访时才知道,两千多年前灵台之上发生的故事,简直可以写一部长篇小说了。

不知周文王肇建灵台之初是何规模,两千多年后,这台仅余一个不高的土台,台上有一庵,规模不大,然朱墙灰瓦,肃静整洁,上悬匾曰“古平等寺”。叩门,出迎的是一位年过花甲的比丘尼,法名释彻安,虽便衣布鞋,仍不失出家人特有的威仪,态度和蔼沉静。他导引我参观了古庵,庵中最奇特之处,就是大殿主佛之位供奉的不是释迦牟尼佛,而是泥胎彩绘的周文王,这在寺庙中怕是绝无仅有。吾国宗教之特殊,在于儒道释三教合流汇聚,千年之下,竟如一根麻绳,几股拧在一起,再也无法彻底分开了。

此庵在盛唐时为“大平等寺”,与洛阳“白马寺”齐名,已是古寺名剎了。岁月轮转,千年之后,已然成了一座尼姑庵,庵亦败落,现仅有两位老尼与一位年轻女尼。

我提出要给释彻安拍张照片,她爽快地答应了,让我在外稍等,回屋换了一身干净的浅色僧衣,双手合十,默诵法号。等我拍完,她有些不好意思地小声问我,照片洗出后,可否送她一张,“百年之后,或许用得着。”

故土与根脉

《诗山河考》的行走和拍摄,只是源于自己的好奇心,想去两千五百年前孕育了那些神秘诗歌的地方走走看看,看诗中的旧日山河如今是什么模样。同样,行走的结束,也止于自己的内心。从头至尾,都少有外力推动或者影响。

拍摄这些照片,让我有幸走遍了孕育我们古老文明的“中原故土”。一路上,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原大地已没有未经人类改变过的景致了,不管山川河泽,还是溪泉田野,似乎都蒙上了一层经千年把玩而形成的“包浆”,但与古董润泽内蕴的包浆不同,现在的景致是粗粝荒率的,就像反复咀嚼、无法吞咽而最终吐出的渣滓,这片土地早已耗损过度,却始终无法得到休养生息。

时至今日,故人已远,旧事飘散,剩下的只有寂寞与苍茫了。然而不知为什么,感觉仍有很多东西蕴积其中。我想,只要文化的根脉不断,有些东西是没有那么容易湮没的。

猜你喜欢
灵台诗经
中国古典园林的先秦文化渊源
灵台仙山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读诗经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4个糯性糜子新品种(系)在灵台县引种初报
灵台
灵台穴渊源与临床应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