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下的“竞争教学”

2016-12-14 12:22张丽萍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组员课堂教师

张丽萍

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通过复习课让学生对知识基础进行梳理巩固、使其运用技能得以培养提高、让其解决问题能力进一步提升.然而,复习课又往往是教师觉得难上的课型,难就难在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学得没劲,学习热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成为一线老师亟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基础差是教师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高复习课的质量和效益,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

本文尝试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进行物理复习,就笔者进行的复习课下的“竞争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方法进行说明.

1 教学流程建构

1.1 小组合作学习准备阶段

1.1.1 思想准备阶段

教师在快要结束新课前的几堂课,有意设计一些讨论的问题、实验观察的问题以及单纯识记的内容,在下一堂课时对上节课的这些问题进行提问.几次提问下来,从学生反映来看,学生对于讨论过的问题印象最深刻,而靠单纯的识记内容遗忘的最多.在此基础上将复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介绍给学生.这样做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上课形式的改变,有利于下面教学的开展.

1.1.2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小组为主体进行的教学活动,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所以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础,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能够成功实施的前提.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尽量考虑小组成员的多样性:性别、性格特征、学业成绩、能力特长、学习适应性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具体做法是:根据学期初学习情况,结合学生个人意愿等,从全班挑选出12名小组组长(按优秀程度编1-12组).小组组长的选择原则上要求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对物理学科有强烈的兴趣,有责任心和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全班其他同学主要按学习成绩(也有考虑多方面因素)被分成A、B、C三组,按序号组长依次选择A组成员,选B组成员时按第1组到12组顺序选,最后C组成员由中间小组组长

按顺序选,直到个别学生的分组结合已有的小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由小组组长选他自己的组员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基本具备合作的向心性和倾向性.组员之间的关系至少是和谐的,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长处,避免了不必要的小摩擦.同时也保证每组成员间整体水平相当,也让学生觉得在课堂教学的“竞赛”中公平、公正,有可比性做好铺垫.

1.1.3 充分发挥各组员的特长,分工明确

结合小组长对自己组员的了解,教师帮助各组长确定各组员主要职责.首先,明确组长在小组讨论中起组织、领头作用,期间规范课堂讨论的内容,处理好组员之间的小摩擦或是维持本组课堂纪律,尽量鼓励后进生先说,优等生从旁提点.安排好各小组内的记录者、发言者等角色,让每组成员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在小组内,各成员之间可依据不同的讨论内容而互相交换各自的角色,教师要鼓励各成员积极融入小组,体验不同角色的任务,从而增强组内成员间的包容度和默契程度.这样明确的分工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好说的同学围绕问题说个不停,占用大量时间,而性格内向的同学不愿意或没有机会来表现;学困生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地位.让各组员都有事可做,有话可说.

1.1.4 明确评价机制,引导学习进行良性竞争

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依据是小组整体的表现,个人的良好表现可以为小组加分,而个人的不良行为则会导致小组扣分.小组的讨论过程的好坏也会纳入考评范围.对于部分问题讨论结果的优劣还可以让其他组员来评价.每堂课结束前公布本节课的竞赛结果.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引导学生快速形成小组意识,为小组的整体荣誉而努力.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让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的成员形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加入学生主体的评价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或解答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古人云:“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学习竞争,有助于激发学习热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因此课堂评价时加入竞赛的成分,符合中学生阶段乐于自我表现的特点.

1.2 课前准备阶段

根据课标要求,并且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精心备课,设置复习课的问题.原则是立足基础,突出重点、难点、易错点.让问题具有思维价值、创造价值和发散价值.在问题设置上还注意充分体现让学生交流知识构建过程,概念形成过程;对重难点和疑难问题进行必要的实验演示或者板演.同时,注意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

1.3 课堂实施阶段

1.3.1 聚焦问题,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思维始于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是教学的生命.一个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向力,能促使他们去主动思考、去探索,让问题成为一种活性因子,使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学习,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状态,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复习“压力的作用效果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这节课时,笔者设置的问题有:

(1)男子高大威猛,女人娇小可爱,两人漫步沙滩,谁的脚印深?

(2)估算一个组员双脚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若躺着或踮起脚时对地面的压强怎么变?为什么?)

(3)说出一个生活中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实例.

(例如,铁钉一端很尖是利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4)利用桌面提供的仪器: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这样问题的设置不乏基础与开放兼并,在一定程度上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1.3.2 给足空间,诱导学习的独立性

“鱼缸法则”指一家公司里,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中,好几年了,鱼竟然还是那么小,于是人们认为,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有一天,鱼缸被打破了,因为一时找不到鱼缸,于是就把他们养在院子的池塘里.没想到这些鱼竟然疯了似地长得很大.鱼需要自由成长的空间,人更是如此.我们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给出思路,传授方法.因而,学生没有独立思考,没有探索.而小组合作学习则在一定程度上给足学生讨论、思考、探索的空间,诱导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继问题展示出后,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内,接着再让小组成员以组长为首,以问题为基础,积极参与讨论,一般是由本组的后进生先发言,学优生从旁指导并补充,同时记录员做好讨论记录.教师这时化身一名观察者,仔细观察各学习小组成员的讨论状态,对于讨论参与度高、全体成员配合度高的小组,教师应给予相应的鼓励;而对于讨论参与度低、小组成员配合度不够的小组,教师则需要走进小组内部,进行单独指导,教会学生学会互相倾听,敢于自我表现,积极参与讨论,共同为小组的集体荣誉而努力.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应出演引导者的角色,适时地走进各个小组,引导各小组成员合理安排讨论分工,对于各小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疑难问题,在“关键点”稍作点拨和引导.而针对大多数小组成员都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在讨论环节之后详细解答.

1.3.3 鼓励实践,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

物理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课标要求注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实践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实践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它表现为:强调身体力行.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已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因而在问题设置方面,也非常注重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培养.比如,在复习“压力的作用效果和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这节的最后一个问题:利用桌面提供的仪器,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影响因素.通过学生上台演示,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同时还要化作“小老师”解释给台下学生听,为什么这样操作,原理是什么,让学生观察什么现象,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相信经历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探究液体压强知识的理解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就不仅仅是做题或单纯理论解释可以达到的高度.

1.3.4 公平竞争,引发学习热情

社会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竞争就没有激情,无法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由此笔者想到了珍珠的形成过程:当蚌壳恰好张开的时候,有沙粒等异物进入蚌壳中,但其又没办法把异物排出,沙粒等异物就会不断刺激它,正是这一刺激,让该处的组织快速分泌出珍珠质来把它包围起来,形成珍珠囊,在一次次的刺激下,珍珠囊裹了一层又一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粒粒圆圆的漂亮的珍珠.如果我们把好的教学质量比作珍珠,无疑,它需要刺激,就像蚌壳里面的沙子刺激蚌一样.这个刺激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间的良性竞争.良性竞争就像一剂催化剂,催化着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催化着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是催化了团队的向心力和合作精神.

当大部分小组将问题讨论完,“竞赛”的白热化阶段随之而来——课堂展示.借助手机中随机数软件进行抽号数,对应号数的同学起来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成员来评价他的回答是否正确,正确则给予掌声及加分.若不对,则由其他小组成员抢答.对于不同形式的展示,如板演和实际操作则给予不同的加分.在这一过程当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学生独特的思维火花.比如,在压强复习当中,当讨论到“一个规则长方体放在水平地面上,高为h,密度为ρ,求正方体对地面的压强”,第一个随机数小组上台板演得到,因为水平F=G,所以p=Fs=Gs=ρVgs,马上台下就一片反对的声音.由第二随机数小组上来纠错时,在第一小组基础上得出p=ρshgs,再三确认就是这个答案不改了.教师问还有不同意见吗?只见一只小手再次举在空中,她快速走上讲台写上p=ρshgs=ρgh,顿时,教室响起一片雷鸣般的掌声.笔者也不禁感叹,这就是“学生的课堂”,精彩纷呈.当讨论到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时,关于实验前平衡螺母怎么调才能让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大部分教师大概都会给学生一个口诀“左偏右调,右偏左调”,这读起来确实朗朗上口,但又怎么比得过学生一句总往高处调(翘起来那头调)来得更简单易懂呢?让学生做几道精选压强的题目来巩固知识当然比一堆的题目有效得多,但又怎么比得过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板演压强题目及纠错过程中来而理解的更深刻,身心更愉悦呢?

在这竞赛中,教师像一个专业的幕后导演,掌握流程节奏和调动学生情绪“火候”的操手,指导“技术难题”,帮助他们跨越 “鸿沟”.

1.4 当堂反馈及课后总结阶段

针对本节课复习目标,进行当堂测试.原则上注重基础,突出重点和疑点,试题容量适中,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并及时批阅和作出评价.最后公布这节课的竞赛结果,以备下一阶段进行优秀小组评选.

2 实施成效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笔者发现,这种比较大胆的教学尝试获得了以下成效.

2.1 和谐课堂,愉悦学习心情

这一实践,笔者最大的收获就是学生课堂上的笑容.生生之间不再是各自为战,师生之间不再是灌输与接受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对话.这种对话关系中充满了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团结协作,充满了师生的沟通、理解和和谐.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解放,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学习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素养,发展了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 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因为课堂上学习活动的开展甚至评价权都最大限度地交给了学生,学生的主人意识回来了.而小组学习及评价激励的方式,也使学生更容易体验到“ 价值感” 和“ 荣誉感” .

这样,竞赛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中, 绝大部分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忱都很高, 融入学习活动的程度都很深.在课堂上的“唇枪舌剑”已经是他们的乐趣之一,将为小组“争光”视为自己的最大使命.

2.3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自的“才能”

以往由教师主导的授课方式下,为了保证课堂效率, 教师更多考虑的是班级平均水平, 这就导致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吃不饱”,学习能力弱的同学“吃不下”.而竞争下的小组合作学习,使得后进生能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以及更多的帮助,从而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组内优等生得到了更多思考、理解和内化知识的机会,并使得他们在指导的过程中进一步优化了自己的学习.

当然,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大的困难在于,复习问题设置是否得当,是否符合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小组当中后进生所占比重大,感觉到优等生有点力不从心了.在课堂讨论当中,有些学生表达能力不佳,经过多次失败的经历,有点气馁,放弃了.对此,教师需要进行较多的引导和调整.

猜你喜欢
组员课堂教师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甜蜜的烘焙课堂
最美教师
美在课堂花开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小组落幕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