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提问质量,促进有效教学

2016-12-14 12:22周洁贲可敬
中学物理·初中 2016年11期
关键词:凸透镜物理思维

周洁 贲可敬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很多情况下是通过课堂提问来完成的.但是教学实践证明,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提升课堂提问质量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手段之一.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还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同时还起到与学生作情感双向交流的作用.所以如何科学设计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本文就提升课堂提问质量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

1 物理课堂提问质量的现状

借助“课堂观察量表”以及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初中物理课堂提问的质量并不如人意,其主要表现在:问题数量随意性大,一节课最多的可提二十多个问题,最少的只提两个问题且参与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不高;提问内容多数停留在事实性问题上面,理解性问题所占比例较少,基本没有答案开放的,鼓励学生阐述观点,进行分析、评价的问题;教师几乎没有为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反复重述或打断学生发言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些普遍现象恰恰反映了一个问题——物理课堂提问的质量普遍不高.

2 提升物理课堂提问质量的作用

2.1 承上启下,完美衔接

在物理课堂中,为了让学生具有更多的主体意识,大部分教师已经改变了以前传统的授课模式,采用把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的方式,让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自主探究.但是一节课的知识点很琐碎,如果课堂提问仅仅是知识目标的呈现,难免会让人觉得繁琐甚至有些突兀.这就需要物理教师巧妙地提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来实施.所以提问在整个物理课堂中还起到了承上启下、完美衔接的作用,使一节课的知识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整,使教学流程更流畅、更完美.

2.2 激发兴趣,启发思维

物理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形成,都离不开发人深思问题的启发.学科核心知识、技能的巩固强化,同样离不开精心设计问题的启发和诱导.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处于高度自觉和主动的地位, 从而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老师纯粹的灌输讲解会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不断启发下开动脑筋理解透的.教师所讲授的知识能否被学生吸收和消化,主要取决于学生能否积极的去思考.

例如在苏科版《气体的压强》这一节,刚开始需要让学生“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首先,在实验的设计上做了调整,把教材上提供的如图1所示的实验换成了如图2所示的覆杯实验,并且在同学的头上演示,更贴近学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其次,为了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所以实验开始就发问:这杯水会倒出来洒到同学身上吗?这一问题的抛出,瞬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这杯水上来了,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贯注地观察实验,等待实验结果,有的甚至想看这位同学的笑话.结果他们的“阴谋”没有得逞.正当大家惊讶万分的时候马上抛出第二个问题:纸片竟然没有掉下来,是什么托住了这杯水?学生的注意力又一次被老师成功带入了思考的状态,一下子开启他们内心思考的大门,很快学生就分析得出答案.也正是这两个问题的设计的成功,在接下来的解释大气压存在和列举日常生活中与大气压相关的实例的环节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所以,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的提问,可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在参与过程中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这也就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3 了解反馈,及时提醒

课堂提问可使教师及时获得较为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为教师调整教学活动和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一定的依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掌握得如何,教学目标是否实现,都有赖于形成性问题的串联.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一方面教师可以迅速获取班级整体的掌握情况,对教学过程做出适时评价,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及时调整教学方向,通过这种形式得到的反馈与通过练习得到的反馈信息相比,更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到学生个体对物理知识和技能掌握的情况,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时候更有针对性,能够更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与此同时,物理课堂提问还能起到提升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物理教师在精心设计教学细节的时候都会考虑这一点.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那些注意力时间较短的学生,让他们也能长时间投入课堂,学有所获,这更具有挑战.课堂教学中常常可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提升这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既达到了巧妙提醒学生注意的目的,使其思维重新集中起来,又比较巧妙地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4 师生互动,增进感情

人们常把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喻成“猫和老鼠”永远是对立的.其实不然,“爱”能熔化一切冰川.而物理课堂就是物理教师播撒“爱”的乐土.课堂中一次次的亲切提问就是一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问题之后紧接着的真诚的肯定、赞赏或及时的思维点拨更胜似千言万语,能让学生如沐春风,师生之间的感情也就逐渐培养起来了.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 如何提高课堂提问质量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3.1 提问需科学合理,确保深度

所提的问题必须科学,准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同时还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一些课堂上常有的“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之类的问题,回答上多数是集体回答或教师代答,这些就造成了师生交谈没有任何深度,没有多少值得学生思考的余地,也不能体现培养学生思维的价值.我们提倡问题应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直接相关,回答问题依赖于学生占有的背景知识和回答问题所需的信息,这样才能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苏科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猜想环节中,如何让学生能顺利地猜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与物距有关”,可这样来设计提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是:他们在小学科学课和生活中就接触了放大镜,对凸透镜成放大的像并不陌生,少部分喜欢动手的同学也许在无意中还看到过其他两种像,但不管是哪一类学生,他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个时候如果直接问:“你知道凸透镜能成哪些不同的像,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学生一定会很茫然,这个问题的设计就不合理,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可以把这个问题分割成两个问题来完成,先让学生拿着凸透镜自由观察成像,可以是同桌的他,也可以是讲台旁边的老师,还可以是窗外的美景,让学生去感受三种不同的成像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个问题:“使用同样的凸透镜观察远近不同的物体,我们看到了不同特点的成像,分别是哪些呢?”当学生都了解现象后,有共同的认知了再让他们回过去一起归纳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这时候才有了第二个问题:“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成像的不同?”这样问题的设置有坡度,学生容易上手.最后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可能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目的达到了,效果也有了,所以科学合理的设计提问很重要.

如果此时结束猜想环节无可厚非,但总让人感觉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感觉,没有深度.会让学生误认为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只跟物距有关,因此第三个问题抛出来:“凸透镜成像的特点除了与物距有关之外,还跟其他因素有关吗?”虽然学生不能立马回答出问题,但至少提问能再次促进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而没有停留在表面.考虑到这个问题确实很难,学生讨论了可能也没有结果,所以直接在学生思考过后,让他们再拿起另一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观察同一个物体,让他们全面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跟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有关,也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这一小小的问题设置能更好地让学生明白,教材实验探究的环节中,为什么我们只用一个凸透镜来研究成像特点,不是单纯的因为只跟物距有关,更不是像木头人一样的接受权威:老师教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而是控制变量法的具体体现,同时还为后面“视力的纠正”内容做铺垫.从更长远的角度,长期的这种提出问题方式能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 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勤于思考的习惯.

3.2 提问需指向明确,有的放矢

教师在课堂进行提问,最终目的是启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所提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清晰度高,切记提模糊不具体的问题.例如,“对于动能你想知道什么?”学生都不知道动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他们怎么去回答?由于问题本身的指向性模糊,导致学生无法作答,这样的提问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虽然现在提倡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但这样一个模糊的问题,又没有老师的合理引导和点拨,那就只能“放羊”了.

如果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问题的指向性很明确了,此时要想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还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自己的提问与学生回答之间的认知一致性,也就是难度不同的问题应事先预设好让层次不同的学生来回答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就需要分层设计课堂提问,这样还能保证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学生学习机会均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思考.

在平时的教学中,在设计问题时有意识地把它分成上、中、下三层,其中基础性问题面向C组学生;中档题则面向B组学生;难度大的问题,如通过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才能解决的问题,面向A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司其问,各有所得.如苏科版《物质的比热容》一课中的部分教学提问案例:

案例1 “借助酒精灯,你觉得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沙子和水吸热升温的快慢?”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到比较速度快慢的两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出两种比较吸热升温快慢的方法,就是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比较升高的温度或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这个问题对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都很高,属于高层次的提问,需要请班级优秀的同学来回答.否则学生会感到束手无策, 进退维谷,确定不了思维方向.

案例2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告诉大家,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哪种物质吸收的热量多?”这个问题属于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属于低层次问题,每个认真实验的同学都可以顺利回答,这时候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就感,可以直接请班级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即可.

案例3 “水和沙子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这说明哪种物质吸热的本领强?”把吸收热量的多少和吸热能力联系起来,需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水平,属于中层次的问题.班级中等水平的学生跳一跳完全能够得到答案,应当请这部分同学来回答比较合适.

所以,只有提问的方式明确,难度合适,对象合理,才会引起积极思维, 进而做出回答.这样的物理教学才更有效.

3.3 提问需充分候答,及时点评

教育是慢的艺术,课堂是慢的天堂,等待是完成教学对话的关键点之一.研究表明,在问题提出后到允许学生讨论前投入较长的等待时间,能够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频率和质量.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足够重要,那么等待学生回答问题的耐心也足够重要,因此作为物理教师必须创造出更好的条件促进学生思考的发生,有时课堂教学的沉默恰恰是学生思考问题的契机.我们可以想象在本文的开头提到的一节课,提了二十多个问题,平均每个问题的解决时间不到2分钟,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真的能思考出什么有价值的内容?答案只有两个:要么是所提的问题缺乏质量,滥竽充数;要么是课堂只停留在表面形式的热闹,学生的思维并未深入.这样的提问有什么意义?教学的有效性又从何谈起?所以在课堂中需要物理教师做到耐心等待,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在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后,还需要教师仔细倾听并及时点评.在获取答案的同时倾听学生是如何思考的,研究学生的思维路径比答案本身更重要.如果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有条理,教师应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美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今后主动参与的自信心,而且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润滑剂.这种锦上添花的事情也许对很多老师来讲可以做到,难度较大的是当学生所说的答案教师的预设不一样,甚至大相径庭,这时候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做出富有创造性且有独到见解的点拨,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绝对是雪中送炭,同时也是物理教师自身成长的催化剂.因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学生明白这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让他们知晓为什么会错,怎样做才会对.也就是所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能及时给予学生指点的老师也必定是个优秀的老师,就算没有达到最高境界至少也是走在了智慧的道路上.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学问, 又是一种教学艺术,它因人而宜,因时而宜.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况下, 学生的兴趣和刨根究底的热情总是与其期望心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一旦产生了某种期望,就会对与之相关的问题发生兴趣, 才能表现出强烈的探究欲望.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努力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 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提升课堂提问质量,进行设疑、导疑和释疑,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使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最佳,让物理教师的课堂成为学生的一种期待,一种享受.

猜你喜欢
凸透镜物理思维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我不是教物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