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职业导演对电影行业的影响

2016-12-14 12:06沈宇峰
电影文学 2016年21期

沈宇峰

[摘要]“跨界”在电影圈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众多作家、演员、主持人等投身导演行列,利用明星效应发酵电影的影响力,攫取票房收益。非职业导演的加入一方面扩大了电影导演职业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影创作进一步多元化,进而推动整个电影行业的发展。从内部来看,非职业导演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主要是由内向外的,由竞争力的增加到创作质量的提升;从外部看来,非职业导演对于创新思想的融入、电影语言的探索以及电影营销方式的拓展都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非职业导演;电影行业;电影创作;电影语言

“跨界”是指从属于某一个属性的事物进入另一个属性范畴的行为,主体本身不变,只是一个归类属性的变化。如今,“跨界”一词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的多维互动上,从互联网思维衍生出的这一融合性概念,已经被深化为一种再创造的能力,代表着创新、融合、衍生和流行。在电影圈,“跨界”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当下众多作家、演员、歌手、主持人等各行各业的精英分子纷纷投身于导演之列,利用强大的明星效应发酵电影的影响力,以攫取高额的票房收益。

一、“明星效应”下电影行业深入商业化

电影虽然是一门艺术,但是其商业化的本质特征才是众多非职业导演涌入电影圈的原因。从作家、演员到歌手、主持人,在积累了一定的人气后,顶着明星光环跨界到电影圈,加入非职业导演的队伍当中。随着越来越多的非职业导演涌入电影圈、投身于导演的行列,当下的电影行业从内部开始,正在发生着一系列改变,电影创作思想、电影语言以及电影营销方式都与过去有着明显的区别。可以说,在当前的电影市场中正涌动着一股不容小觑的“明星效应”,即非职业导演的创作融入。

由于众多非职业导演来自于各行各业,职业属性大体上与电影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加入的目标也是想在日益蓬勃的电影市场上分一杯羹。因此,非职业导演往往能够快速融入电影艺术创作,适应电影圈的工作节奏,将自己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透过影像表达出来。在强烈的商业利润的驱动力之下,非职业导演的电影创作十分强调电影艺术的商业属性和娱乐特征,他们的电影艺术创作往往是直接切入时下最炙手可热的类型电影,极度迎合时下观众的心理诉求和审美趣味。因此,非职业电影导演的电影极端商业化和娱乐化。

然而,在大电影时代,电影院线市场的火爆直接推动了电影艺术的井喷式发展,艺术电影的日渐式微,商业电影逐渐抢占院线、占据了人们的视野,电影艺术的日趋商业化已经成为更为符合时代特征的发展方向。尤其在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商业转型后,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无极》、田壮壮的《狼灾记》等,都将中国电影推向了大片、大制作的商业电影时代。“根据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40.69亿元,同比增长48.7%。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占总票房的61.58%。”向着全球最大的北美电影市场份额进军的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在2015年显现出了绝对的超强实力,电影产业的井喷式发展,也直接反映了当下观众对于电影这种精神消费品的巨大需求。近年来,众多明星和各行精英纷纷跨界当导演,迅速扩充了非职业导演的队伍,从根本上来看,最大的影响力就是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商业化发展进程,“明星效应”就像一针催化剂,使得本就蓬勃发展的商业电影市场更加热闹,从内部到外部加速改革发展的进程。

青年作家郭敬明的系列电影《小时代》,不仅刷新了电影从业者和观众对于商业电影的认知,同时更以近17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重新定义了郭敬明商业电影导演的身份。然而,郭敬明只是一个从文学界跨界到电影界的非职业电影导演,他的电影专业基础几乎为零,但是却以自己对于电影的理解、对市场的把握、对“粉丝效应”的操控,凭借自己的商业敏感度,成功地将《小时代》系列电影推向大众视野,最终赢得电影市场。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为其他电影导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创作思路。在商业电影的黄金时代,任何成功都不能按照以往的经验去设定条件和方法,如何能够更好地把握电影市场的动向、关注观众的观影心理、精准地针对能够为电影埋单的受众群等,已经成为比电影艺术本身更为重要的创作重点。

毫无疑问,国内非职业导演带来的“明星效应”催化了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商业化,催生出更为完善的商业电影制片思路,深入地影响了电影行业的发展。而反观好莱坞的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电影行业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因为好莱坞已经具备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商业电影制片模式,非职业导演需要做的重点是选择剧本投资,有时候一个完美的剧本胜过其他电影语言的巧妙运用。

二、非职业导演对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不仅局限在中国,放眼全世界的电影市场都在不断增量扩张,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令世界各国的电影也在求同存异中期待获得更多观众的理解和欣赏。在频繁换片的电影院线档期,每个月都会轮番上映多部电影,同时还有很多电影无法登陆院线,电影创作的旺盛导致众多导演都在同类火爆题材上下工夫,在相似的叙事框架中添加相似的内容,用相似的系统的电影语言将其表现出来。这种电影导演专业知识带给他们的局限性显而易见,也正是这种专业知识让专业电影导演拍摄的电影有着某种叙事的相似性和审美趣味的相似性,长此以往必定会使观众产生叙事猜想和审美疲劳,最终导致这些有着多种相似性的电影并不能获得一个令人满意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

非职业导演大多数并非导演科班毕业,并没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电影导演基础,有些人甚至是零基础。也正是由于非职业导演对于电影导演相关知识的欠缺,反而构成了他们在拍摄电影作品时的优势。同时,他们本职业的多元性也让他们对于电影语言有着各不相同的理解和定义,在初执导筒时往往会凭自己的直觉去随意探索拍摄技巧,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电影语言的神奇魅力。也正因如此,非职业导演的电影创作呈现出集体的大胆探索精神,无论这种探索精神最终成就何等水平和层次的电影作品,这都是对电影行业的一个内部的有益促进和提升。

2015年无疑可以看作“青春电影之年”,在中国电影市场几乎每个档期都会涌现出几部青春校园爱情片,青春怀旧、青春期的爱情、青春创伤等,成为这些青春校园题材电影的共同标签,以情感牌和明星牌为争夺票房的主要武器,最终成就了中国青春爱情片的“大年”。而在此之前的几年,中国电影市场就具有青春爱情片崛起的苗头,大部分专家学者倾向于将演员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看作近年来国产爱情片黄金时期的开山之作。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作为演员身份的赵薇首次跨界成为导演拍摄的电影处女作,充满现实意义的残酷青春主题让这部青春校园爱情片深入人心。片中采用的充满青春气息的明星阵容也是该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该片的成功得益于作家辛夷坞同名原著小说的扎实文本,为赵薇的电影改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叙事框架,让这部电影作品在戏剧冲突的呈现和表达上,有着残酷青春文学的踪迹。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成功,是导演赵薇利用自己的电影创作直觉,拍摄出了辛夷坞同名小说中青春的美好和残酷,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元素共同构成了这部电影中呈现的青春,让观众深刻地感受到了青春从校园中脱离出来,逐渐在社会生活中消失殆尽的无奈和悲凉。赵薇凭借这部电影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也体现了她转型成为导演的正确和成功。赵薇也是近年来非职业电影导演当中成功的代表,她对于青春电影的大胆创作,以及对于电影语言的积极而大胆的探索,激活了中国青春片的电影市场,启迪了后来的众多导演不断推出此类电影抢占电影院线、瓜分票房。

相对于赵薇而言,同样是演员转型成为导演的苏有朋,初执导筒的处女作同样选择了青春校园爱情片这一类型。电影《左耳》相较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为复杂而残酷,影片中呈现的充满猜忌、嫉妒、谎言和暴力的爱情,也是近年来众多电影导演不曾涉猎的题材内容,5亿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让苏有朋的非职业导演身份获得了认可。

可见,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电影艺术的大胆探索和创新,是让整个电影市场活跃起来的推动力,这种多元化的、不受框架限制的创作,也是中国电影,尤其是商业电影获得提高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三、“跨界”中的电影行业的多元化发展

从根本上来看,非职业电影导演对于整个电影行业的影响,表现为电影行业的日趋多元化,尤其是商业电影越发得到发展,并逐渐衍生出一套更加适应中国的制片体系。在非职业导演的“跨界”过程中,他们有意无意地从好莱坞电影工业取经,借鉴好莱坞已经十分成熟的电影制片体系,尝试将这种制片方式本土化,最终协助自己完成自己的非职业电影导演艺术创作。因此,无论是审查中国的非职业电影导演,抑或是将视野拓宽到整个世界电影行业,非职业电影导演都在以“跨界”的方式推动着电影艺术的完善和发展。

作家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在一片谩骂声和争议声中囊获了接近17亿人民币的票房,将中国商业电影的发展推向了一个传统电影行业不曾想象的局面;赵薇的导演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一举揽获第29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第32届百花奖最佳导演、第50届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第33届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等重量级奖项,并开启了中国青春爱情电影市场的新局面;喜剧演员董成鹏用5000万人民币拍摄了一部《煎饼侠》,斩获了11.59亿人民币的高票房,将网络情景喜剧的成功延续到了大电影上,重新定义了国产喜剧电影;而同样身为青年作家的韩寒,将一部《后会无期》拍摄得兼具文艺片和商业片的艺术特征,创下了良好的票房成绩和观众口碑,巩固了其青春文学作家的地位,也开拓了他的非职业电影导演生涯。这些“跨界”成为导演的作家、演员、歌手等,不仅完成了自己作为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更是在“跨界”的过程中为电影行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各自的创新精神和艺术立场让电影行业更加多元化。

虽然很多“跨界”成为电影导演的明星,拍摄的导演处女作并不尽如人意,如兼具演员、歌手等多重身份的主持人何炅执导的青春电影《栀子花开》,作为自己红遍大江南北的流行歌曲《栀子花开》的衍生作品,并未让绝大多数观众买账,其中剧情框架的不完善、叙事能力的欠缺以及主题表达的大众化,让这部电影差强人意;演员邓超的导演处女作《分手大师》改编自同名话剧,但是没有将话剧的成功延续到电影身上,虽然票房得益于影片的大力宣传,但众口一致的烂片口碑让这部作品无法算得上成功。众多“跨界”的非职业电影导演在摸爬滚打中逐渐探索属于自己的导演风格,在如今相对完备的商业电影制片策略中,这些“跨界导演”都能凭借自己的明星效应和营销宣传回收成本并攫取一定的票房利润,也意味着这些非职业导演能够获得更大的创作自由。这种自由能够促使这些导演创新电影拍摄方式、探索电影语言、深化电影主旨,这种跨界的自由也必然会推动整个电影行业向着更多元化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