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的一点思考

2016-12-15 05:36李军
教师·上 2016年1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初中语文

李军

摘 要: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认清所面临的问题,了解学生生活实际,从培养写作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和阅读的积累;精心进行写作指导,把评改交给学生,运用多种多样的作文评改方式,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关键词: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思考

一、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

笔者一直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遇到很多语文老师一说起作文教学都叫苦连天,很多学生一到上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无从下笔。老师要他们交作文了,他们就敷衍、搪塞,三行五行的就交上来了。写成的作文篇幅短小,字迹潦草,错别字成堆,语病百出。勉强读完后,发现作文内容贫乏,除了几句简单对话,没有故事情节,没有描写、抒情,语言枯燥单调乏味,更没有思想感情。学生的表现让人堪忧,而部分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作文指导方式方法上也存在着偏差,作文教学一直未走出“贫困低效”的怪圈。我作为一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有着切身的感受,也曾做过一番调查,进行过认真的思考,有一些经验,在此对这个问题做一番分析探究,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很不如人意,甚至可以说存在严重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受“新读书无用论”的影响

我任教的学校是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初级中学,所有学生都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父母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长年在外打工,省吃俭用地剩点钱寄回家供孩子上学,家中人口多,经济都很困难。父母文化程度低,缺少对理想生活的强烈追求和正确理解,对孩子学习的要求也很低,只要读完初中就行,很少家长想让孩子读高中,更别说上大学了,所以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成绩好坏除了老师没有人会关心,谁还会认真听课?谁还会在意作文的优劣?他们谁也不愿意在学习上“浪费”钱,更少人愿意花钱去买书看。落后的经济、贫穷的生活导致的是思想的贫乏、文化观念的封闭落后。一个从不看书或很少看书的孩子你要他去写“作文”,他会乐意吗?

2. 贫乏的阅读导致知识和思想贫乏

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农村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没有大量的阅读积累,要想写出好的作文很难。据统计,农村学校中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数量很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竟然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名著。“源”的问题没有解决,哪来的“流”呢?贫乏是语文学习的致命伤。学生从小学到中学的十几年时间里,很少阅读,或者是没有读精品,语言词汇就贫乏,思想、情感更贫乏。一个各方面都贫乏的人,对写作自然没有兴趣,自然“没有写的”。所以要写好作文,首先要有大量的阅读,而且要读精品,要有深厚的积累。

3. 单调的生活导致感情的枯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写作兴趣来源于对生活的爱。现在的农村孩子却缺少农村生活的实际体验。农村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爱”——再苦不能苦孩子,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不愿意孩子下地干活。大多数农村学生从没仔细观察过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更没有体验过参加农业劳动的艰辛和丰收的喜悦,哪里有可写的内容?据抽样调查显示,小学、初中、高中怕写作文的学生比例分别是35%、65%、85%。加上学生的学习压力大、学习紧张,对学习生活感到枯燥乏味。他们不但自己觉得生活“没意思”,而且用冷眼看世界,觉得什么都“没意思”,什么都与自己无关。这样,写作和生活断轨,写作就更缺乏素材,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

4. 应试教育思想扼杀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在统考或中考中取得较高的分数,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从写什么到怎么写都给学生作了限定,学生作文往往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有的教师甚至猜题押宝,考前念上几篇文章,并教给学生所谓的“应试秘诀”,而忽视了切切实实地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作文能力。这样的作文教学,学生连真情实感都难以表达,更谈不上作文的创新了。

5. 单一的作文训练模式丧失作文兴趣

传统的作文教学三步曲是教师作前指导、学生照框作文、教师精批细改。这样的作文教学,教师背得滚瓜烂熟,学生听得心烦意乱。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抒情议论……届届如是,周而复始。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作文就像要完成一项技术任务一样,写够字数,写对格式了事,毫无兴趣可言。

6. 长期的挫败感挫伤了写作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的“效果律”中这样说过:“要既重视成功的强化作用,也重视失败的强化作用。”因为尝试了成功的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去追求成功;品味了失败的学生,一般不会再保持原有的热情。如果是连续失败,他们学习的热情可能会丧失殆尽。在作文教学中,有些学生经常处于失败的境地,于是就会产生惧怕、厌烦心理。这样的写作心态自然很难提高写作能力。

三、改变贫困地区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对策

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改变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几点尝试方法。

(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教学生引进“源头活水”。

凡是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除得益于教师的指点外,更多的是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俗话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真实是作文的生命。”要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生活的源泉中汲取写作素材。当然,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事物,细心体会事物丰富而细致的情感,启发学生善于站在“一草一木”、“一石一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感受生活的真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了对生活的真切感受,自然会产生对生活的热爱,产生表达交流的需要,这就有了写作的激情。

(二)积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语言积累

初中学生精力旺盛,记忆力强,老师要抓住这个时机,鼓励他们多看书,让他们多读多背一些名言、名句、古诗,经典优美段落、篇章。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与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把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好段摘抄下来,积少成多,让它们真正地成为能自如进出头脑的语言材料,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定会收到“形神兼备、文采飞扬”之效。另一方面,应让学生多动笔,每周写一篇作文,力求语言能精确地表达心中所想。经常有意识地引用成语、名言、诗词、歌词,灵活变换句式,采用多种修辞句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日积月累,语言必将会生动起来,文章必然会多一点灵气,少一分呆板。

(三)作文训练的形式和题目的设置要多样化

以往多数教师教学生写作文都围绕中考指挥棒转,限定在课堂上完成,题目固定,不考虑学生实际,缺少灵活性,学生在课堂上生搬硬套、苦思冥想,真正有创意的并不多。我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训练是有一定效益的。

1.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作文创新

如可以利用春游来体会大自然的美,可以利用假期直接参加劳动来体会劳动的艰辛以及对生活的珍爱;可以通过帮助孤寡老人以体会社会主义人情美;可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以培养学生较强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多渠道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来丰富学生的创作素材。

2. 引入话题作文让材料作文也变得开放灵活

我们不妨让材料作文灵活一些,少一点限制,写写话题作文。话题作文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一般情况下它只为学生提供话题,依据给定的话题,定什么题目、写什么、怎么写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这就为学生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可以充分地显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此外,还可在课堂开展口头作文训练,进行简短的提纲式的训练、片段描写训练,必要时还可进行适当指导下的谈话训练。这些训练方式都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3. 作文题目的设置要有较强的灵活性

题目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对刻板枯燥的题目,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只能搜肠刮肚、敷衍了事。《吾家有女初长成》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儿作文不及格却振振有辞:“又是《难忘的一件事》,这样的题目我从小学三年级写到初中三年级,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可写?”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布置过这个题目,又有多少学生感兴趣呢?教师出题不切合学生思想实际,触不到学生心中的积累,他们当然无话可说了。

布置作文题目必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青少年由于学习活动、社会地位及作用的变化,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光观察世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主张,意识到自己“长大了”。他们渴望独立,要求被尊重,成长的烦恼开始滋生。如教师能抓住这一特点,布置《我想对您说》《今年我十六岁》《请到我的家乡来》《梦》《我的烦恼》等题目,必然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置作文题目要紧贴农村孩子的生活,要有较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如一位盲姑娘从未看到过春天的色彩,请你以《春天的色彩》为题,写一篇既有描写又有说明的文章,如果读给盲姑娘听,能使她有真切的感受,看谁写得真切动人。再如针对小莫同学中途辍学一事写一封信,劝劝其父母或本人,看谁能把他劝回。又如针对班级管理提几点建议,并说明理由,设置题目为《我的建议》,写作目的非常明确,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最终学生会写出不少颇有见地的文章。

布置作文题目还要难易结合,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发挥。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照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给学生一组难易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有尽量多的选择。如写有关期中考试的文章,可出一组题目:《拿到考卷之后》《期中考试告诉我》《期中考试一得》,这组题目中第一题较容易,只要把考试以后的所思所感写出来即可;第二题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中心做到散而不乱;第三题难度又有所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找出关键“一得”。一组题目使学生择其所能而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写作的动力。

(四)写作指导必须精要、得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写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就是力求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不说假话。如果不注重培养良好的文德文风,甚至有意无意地鼓励作文造假,那么学生作文是一套,内心是另一套,这就与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目标相悖了。作文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写作个性。如在教学《我想对您说》时,有一位学习成绩较差而又好打架的学生这样写到:“妈妈,您总是拿我同隔壁的小强比,想让我也成为小强一样的孩子,可您生下的就是我这个不争气的虎林啊!您不知道,您把我同小强比一次,我对小强的恨就加深一层,我跟他打架的原因全怨您啊”这样的作文,直来直去抒写真情,其个性可以说是展露无遗了。

写作个性的形成源于学生读书借鉴的差异性。学生由于性格不同,他们所读的书不同,所涉猎的范围也不同。如初三学生冀X善于利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原因在于散文类作品看得多;辛XX善于组织文章结构,用词朴实无华,原因则在于他爱看推理小说,并能够有效吸收利用。教师应当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其学习动态,为其语文思维的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来。

(五)作文批改形式要多样化

作文批改是作前指导的继续,又是作文讲评的基础,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师在批改作文上付出的劳动最大,但收效却甚微。改革批改方法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我认为着重培养学生互批互改的能力是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记住,修改作文既是加工一篇值得加工的文章,又是学习写作技巧的主要机会。”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作文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理应属于作文的本人。”教师适当把批改的功夫放在指导学生互批作文上,让学生参与批阅,既能学到别人的优点,又能发现同学的不足,从而促进自己作文水平的提高。

作文批改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全班批,或轮流批;或教师批,或学生批……如分小组改,可把全班学生划分若干小组,每四人一组,任命一个组长,负责批改。批改时,教师将学生自己批改过的作文分发给各小组。两人批改一本,写好眉批和总批。看完后,与本组同学交换,看本组其他同学批改过的,发现错批、漏批或批语不当的及时转告主批人。每个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作文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打个分,由组长集中四个人的分数进行平均,然后由组长将四人的平均分别写在作文本上,并签名。学生批改后,教师要进行复审,查漏补缺、纠正错误,然后通过讲评,使更多的同学效仿学习。

(六)作文讲评要扬弃结合,分层兼顾,充分发挥讲评课的功用

作文讲评是批改的延续和发展,是批改的进一步深化,它既要对当次作文回顾、评价、总结规律,又要明确今后作文训练的目标。有的教师在讲评中泛泛而谈,把每次作文中发现的问题像孔乙己摆九文大钱一样一一列出,面面俱到;有的则是准备不充分而又要让学生共同讨论,莫衷一是;还有的选取较好的文章读上几篇,加两句评语。这些都不足以发挥讲评的根本功效。在《我想对您说》的讲评课上,我发现了学生的不少闪光点,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在备课时应该先把这些进行归纳总结,但讲课时就不能毫无选择地陈列了,共性的问题可拣重要的两条列出,而个性的问题一般可在审查学生批改时加入评语中去。要求学生关注的点太多,他们头脑中也就没点了。经选择,我各列了这样两条,优点一是能够真情实感写文章,文章现实意义较强;优点二是能够合理安排结构。缺点一是人称问题,有的文章本来写得非常好,但全文总是不敢对“您”说,全是对“她”说;缺点二是有的文章开头结尾写敬佩母亲,而文中事例却没有一件是含敬佩之意的,话说得言不由衷。在这样总结式讲评后,我采用作品赏析法,拿出好的作品使学生效仿学习,让更多学生激起改写的欲望。讲评应选不同层次富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从讲评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一节课以安排4、2、1共七篇文章为宜。讲评时先讲优点,后说不足,不足者也能找到自身的亮点。这样,也就起到了讲评激励进步的作用。

如果农村初中语文教师都能认真按以上所讲的六个方面去努力,我相信我们的作文教学一定会迎来一个美丽的春天。

(作者单位:湖南省新田县莲花中学)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