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的效果观察

2016-12-15 17:21史冬梅许艳玲蒋宏粉
护理学报 2016年17期
关键词:袖带血压计绷带

陈 韦,史冬梅,许艳玲,顾 婕,蒋宏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内科护理

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前臂血肿的效果观察

陈 韦,史冬梅,许艳玲,顾 婕,蒋宏粉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血管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

目的探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及弹力绷带包扎2种方法对血肿进行压迫的效果。方法随机将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发生前臂血肿(血肿直径>5×5 cm)的患者分成血压计袖带压迫组和弹力绷带压迫组。以前臂血肿为中心,将表式血压计袖带适当捆绑后充气。观察患者疼痛、麻木、张力性水疱、手臂肿胀、淤斑吸收时间长短的情况。结果血压计袖带压迫组的前臂血肿消散较弹力绷带包扎组少见疼痛、麻木,淤斑吸收时间短,2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臂肿胀及张力性水疱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前臂血肿引起的疼痛程度较弹力绷带包扎压迫引起的疼痛明显减轻。结论应用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血肿效果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包扎,表式血压计袖带压迫血肿具有舒适、方便、定量、定位准确的优点。

冠状动脉介入,经桡动脉;前臂血肿;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法;弹力绷带压迫法

自1989年加拿大医生Campeau[1]应用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取得成功以来,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transradial coronary intevention,TRI)的可行性和优越性逐渐被认同,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最常用的血管路径。大量研究显示,经桡动脉途径是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一种安全有效的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穿刺点易于压迫止血、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无须长时间卧床及住院时间缩短等优势,而且易被患者接受。

然而随着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的广泛开展,其并发症也逐渐显现,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在临床上也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前臂动脉血肿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传统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是处理局部血肿较为常用的方法。但常易引起手背部肿胀,静脉回流障碍,患者疼痛不适。如何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痛苦小的处理方式,是值得临床关注的课题[2]。术后前臂血肿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压迫处置的文献报道较少,本研究利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治疗前臂血肿,可以对前臂血肿进行准确定位压迫,作用力相对集中于局部,可根据患者血肿大小、舒适度进行调整,方便观察。本研究通过研究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与传统弹力绷带包扎2种方式在前臂血肿的应用效果的比较,显示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压迫止血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住院期间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患者3 220例,其中拔出桡动脉鞘管后用TR Band压迫器压迫止血,发生前臂血肿(血肿直径>5 cm×5 cm)80例。其中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65例,冠状动脉造影术 15例,男 46例,女 34例,年龄(61.52±13.28)岁,均常规使用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前臂血肿患者随机分成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组41例,弹力绷带压迫组39例。2组的高血压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计袖带压迫组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P<0.05),其余指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研究方法

1.2.1 血压计袖带压迫组包扎方法 手术医生将患者术侧肢体处于手臂平伸的位置,将鱼跃牌表式血压计以前臂血肿为中心包扎,松紧以可伸入一指头为宜,充气至肘正中动脉搏动消失再向上充气10~20 mmHg(1 mmHg=0.133 kPa),维持 2 min,放气 30 s,如此循环至血肿消散。

1.2.2 弹力绷带包扎组包扎方法 手术医生将患者以3 M自粘弹力绷带于血肿处实施环形包扎,后抬高术侧肢体。包扎过程中,护士按时巡视并听取患者主诉,如有手掌青紫,疼痛难忍或血肿再扩大,手术医生将适当调节弹力绷带的松紧度及包扎范围,通常压迫8~12 h。拆除绷带时机由病区手术医生掌握。

1.3 观察指标 记录疼痛评分、麻木、手掌肿胀、张力性水疱发生例数情况,观察血肿消退时间。疼痛采用视觉模拟量表,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8~10分为重度疼痛,于处理血肿后即时观察。2种方式处理血肿后1 h观察手掌肿胀情况,以手掌肿胀最明显处缩小0.5 cm为标准。随访观察2种方式处理血肿后1周内皮肤淤斑吸收消退情况,观察皮下淤斑颜色由深紫色变浅,无局部不适感,皮下淤斑直径减少大于1/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分析,疼痛评分采用成组秩和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计数指标采用四格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2.1 局部不适症状分布比较 血压计袖带压迫组38例在循环操作4次后血肿消退,其余3例均在循环操作5次后血肿消退。弹力绷带包扎组研究中38例在弹力绷带包扎8 h后拆除,血肿消退,其余1例10 h后拆除,血肿消退。2组患者在疼痛、麻木及淤斑吸收消退的发生率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掌肿胀、张力性水疱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前臂血肿效果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见表2。

表2 表式血压计袖带与弹力绷带包扎前臂血肿的观察指标比较(例,%)

2.2 疼痛评分比较 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组充气压迫前臂血肿引起的疼痛较弹力绷带包扎压迫引起的疼痛明显减轻(P<0.05)。见表3。

表3 表式血压计袖带与弹力绷带压迫血肿引发疼痛程度比较(例)

3 讨论

3.1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易产生局部血肿 桡动脉目前已经成为冠心病介入诊疗最常用的血管路径。术后采用TR Band止血器压迫止血,其止血气囊是一种手腕式束带,通过一种特殊的注射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直接压迫动脉穿刺部位,达到止血效果[3]。前臂血肿是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轻者可致患者手部剧痛,肿胀、前臂功能受损。严重者可导致骨筋膜室综合症[4],需外科手术治疗。TRI术后桡动脉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术后康复[5],所以选择一种有效、简便、安全的方式解决此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弹力绷带包扎是传统方式,有其不可避免的缺点。而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有其不可替代的优点。

3.2 弹力绷带包扎影响舒适度 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时,往往是操作者凭借个人感觉、以往经验进行加压处理,且个体差异性较大,包扎力度难以控制,对肢体压迫力量受力不均,过紧则患者感觉手臂不适应,肿胀且疼痛难忍,且多数患者表示疼痛达到重度,淤斑吸收极慢;过松则血肿难以消退,亦可造成血肿面积扩大。且弹力绷带不可重复使用,其透气性差,影响皮肤和血液代谢功能。弹力绷带直接接触皮肤,可引起局部皮肤过敏。弹力绷带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肢体麻木,严重者可造成术侧肢体血栓形成,桡动脉血栓形成是由于术后压迫时间过长、压力过大、术前肝素用量不足、反复穿刺损伤血管壁等因素引起[6]。过短又不利于压迫血肿及血肿的吸收,所以大多是凭经验压迫8~12 h。临床护理中还发现,使用弹力绷带会出现患肢肿胀、手指麻木,拆除弹力绷带后局部皮肤形成水疱[7]。

3.3 表式血压计袖带压迫效果显著 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前臂血肿则有以下优点。它取材方便,与普通血压计相比,无水银,无污染,更加环保,使用安全便捷。血压计袖带充气治疗前臂血肿,可以对前臂血肿局部进行准确定位压迫,作用力相对集中,压力还可以通过充入的气体量来调整[2]。它能够在血肿硬化之前将血肿弥散至皮下,明显利于血肿吸收。同时方便观察,可根据患者的前臂和手背的肿胀程度调整放气减压,不需重新捆绑包扎袖带。袖带宽度12 cm,长22 cm,与患者血肿接触面积较大,充气后压力较平均,大多数患者可以忍受暂时的疼痛,且多数患者只是轻度疼痛,增加患者舒适度,减少张力性水疱发生率,较弹力绷带减少压迫时间,同时减少手掌肿胀发生率。袖带充气压迫血肿可定量充气,压力可控制,这样间隔放气减压,既减少了血液渗出,又避免了局部和远端毛细血管承受着袖带带来持续的压力出现紫癜[8]。表式血压计可以随时调整压力,受力均匀,袖带易固定,不易移动,可重复利用,易拆卸清洗,酒精浸泡消毒,且压迫时在穿刺点上方血肿处,并有TR Band止血器压迫在穿刺点,故不会污染穿刺点,避免感染。本研究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前臂血肿效果明显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表式血压计组患者疼痛、麻木及淤斑吸收消退均优于弹力绷带包扎组。手掌肿胀及张力性水疱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有关,有待今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

综上所述,使用表式血压计袖带充气压迫前臂血肿在提高患者各方面舒适度上均优于传统弹力绷带包扎,并可缩短医护人员操作时间,避免血肿进一步扩大,减轻患者痛苦,其安全舒适性及经济适用性适合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1]Campeau L.Percutaneous Radial Artery Approach for Coronary Angiography[J].Cathet Cardiovasc Diagn,1989,16(1):3-7.DOI:10.1002/CCD.1810160103.

[2]王 静.桡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前臂血肿处理方式的探讨[J].护理研究,2015,29(5A):1642-1643.DOI:10.3969/j.issn.1009 6493.2015.13.037.

[3]费 红,葛文贤,朱翠清,等.TR Band止血器应用于桡动脉径路冠脉介入术后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33):36-40.DOI:10.3760/cma.j.issn.1672-7088.2014.33.010.

[4]李春香,王怡练,王 骋.台式血压计袖带在经桡动脉冠脉介入术后上肢血肿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护理,2015,13(35):128-129.DOI:10.14033/j.cnki.cfmr.2015.35.061.

[5]章志伟,钟清玲,谭 洁,等.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压迫止血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5):476-477.DOI:10.376l/j.issn.0254-1769.2013.05.033.

[6]杨 苓,汪淼芹,方 杰.经桡动脉入路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5C):1323-1325.DOI:10.3969 /j.issn.1009-6493.2010.15.003.

[7]洪先娣.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术后局部包扎改良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10B):36-37.DOI:1008-9969(2013)10B-0036-02.

[8]董美媛,贺红霞,叶 涛.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患者发生压力性紫癜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2,11(8):760-761.DOI:10.3969/j.issn.1671-9875.2012.08.026.

R473.54 [文献标识码]B [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6.17.069

2016-05-12

陈 韦(1984-),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主管护师。

史冬梅(1969-),女,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副护士长,主任护师。E-mail:1518863516@qq.com

陈伶俐]

猜你喜欢
袖带血压计绷带
介绍一种防止股部止血袖带下滑的新方法
智能绷带促进伤口无痕修复
莫忘给血压计“体检”
心电监护袖带反向缚扎法在慢性肝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莫忘给血压计“体检”
透明的绷带
血压计的测压原理
血压计巧防脑中风
自己量血压,记住4句话
一种新型压力绷带的探索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