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央苏区俱乐部的读者服务工作

2016-12-15 02:43陈雪娇刘彩霞蔡德清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俱乐部革命

陈雪娇,刘彩霞,蔡德清

(赣南医学院图书馆,江西 赣州 341000)



论中央苏区俱乐部的读者服务工作

陈雪娇,刘彩霞,蔡德清

(赣南医学院图书馆,江西 赣州 341000)

中央苏区俱乐部是集文化、教育、艺术、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和提供读者文化娱乐服务的功能。本文将追根溯源,通过挖掘分析中央苏区俱乐部读者服务工作开展的背景、服务模式、历史贡献及现实启示,总结出值得当今图书馆界共勉的宝贵经验。

中央苏区;俱乐部;读者服务

中央苏区时期,俱乐部作为社会、文化、艺术、娱乐等活动的团体和场所,在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地支持了革命战斗,促进了社会建设,丰富了苏区广大官兵和工农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俱乐部作为社会文化教育的中心,功能非常丰富,不但内设图书室,还提供形式多样的读者服务工作,包括识字班、墙报制作、读报团、图画展、宣讲团、游戏、文艺演出等。本文认为中央苏区时期,俱乐部开展的工作与当今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旨在通过史料,揭开中央苏区俱乐部的神秘面纱,探索俱乐部创办的历史经验,为当今图书馆界提供借鉴和参考。

1 中央苏区俱乐部创办的历史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为了提高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中央和地方苏维埃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纲领,助推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俱乐部、列宁室、图书馆(室)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其重要性多次在决议中被强调。随着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节节胜利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931年在瑞金的建立,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为了巩固革命的政权,宣传共产主义国际思想,废除封建的反动的旧文化,建立苏维埃的新文化,大兴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1933年6月25日,中央苏区的瑞金、于都、石城、会昌、胜利、博生、长汀、宁化8县贫农团代表大会作出8条决议,其中第6条指出:“以查田运动的胜利去发展文化事业,普遍的设立俱乐部……列宁室、图书馆、墙报等等,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此后,俱乐部创办的热潮就在中央苏区普遍形成。毛泽东同志1933年11月在福建上杭作的《才溪乡调查》和同年12月在江西兴国作的《长冈乡调查》的结果表明,两乡的俱乐部都已普及到每一个村。就整个中央苏区而言,尽管各地发展不平衡,亦有过半数的乡村办起了图书馆(室)。根据1934年的不完全统计,在中央苏区的江西、福建、广东三省的2 931个乡中,办起俱乐部1 656个[1]。

2 中央苏区俱乐部读者服务模式

中央苏区俱乐部的创立就是为了宣传先进革命思想,开展社会教育以及提供文化娱乐,创建机构不仅包括军队、机关团体、学校,而且遍及县乡村每个角落。俱乐部创建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始终遵循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文化教育的总方针和中心任务,服务各阶层,面向大众。

2.1 服务方针和任务 1934年4月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的《俱乐部纲要》提出:俱乐部应该是广大工农群众的“自我教育”的组织,集体的娱乐、学习、交流经验和学识,以发扬革命情绪,赞助苏维埃革命战争,从事于文化革命为目的,所以俱乐部是苏维埃社会教育的重要组织之一。俱乐部的一切工作都应当是为着动员群众来响应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每一号召的,都应当是为着革命战争,为着反对封建和资产阶级意识的战斗的[2]。

2.2 俱乐部组织、管理 在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以前,各省、县苏维埃政府就专门设立了负责领导管理文化教育工作的专门机构——文化部(从1933年起改称为教育部),区、乡、村设教育文化委员会。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以后,设立了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即中央教育部,中央教育部下设社会教育局,省、县设社会教育科,负责管理图书馆(室)、俱乐部、书报阅览所、博物馆、巡回演讲等工作,其中俱乐部便是开展群众(读者)服务的重要阵地。

俱乐部是每一级政府机关或每一个大的工厂企业,每一个地方的工会,合作社之内的组织。乡苏的俱乐部同时也是该乡一切农民的基本群众的俱乐部。每一俱乐部之下,按照伙食单位(或村庄)成立列宁室,每一列宁室至少须有识字班,图书室及墙报,此外还必须有运动场或游艺室的设备(规模小的列宁室,则图书室和游艺室合用一间)。至于一般的政治动员和社会工作(例如优待红军家属的礼拜六工作等),由列宁室主任负责领导。俱乐部的组织机构如图1[3]。

其中俱乐部主任负责计划执行俱乐部一切对内对外事务,并领导列宁室的工作。管理委员会是由各列宁室的主任组成,文化、体育、墙报、艺术、晚会委员会分别由各列宁室的业务组组长担任。管理委员会和各专业委员会一般每两星期开会一次,检查、总结并布置工作。

图1 俱乐部组织结构图

2.3 服务的形式、内容 《俱乐部纲要》中规定了俱乐部的服务形式和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

(1)演讲股:由俱乐部主任按照每月工作日程,规定演讲的次数和题目,聘请演讲员,事先必须广泛的通知群众到会,最好在演讲会时,同时组织小规模的晚会,同时组织部员(读者)的演讲练习和演讲比赛。演讲的题目要和当时政治斗争的突击任务联系,同时针对当地群众的旧习惯,进行有计划的反对宗教迷信的斗争,改革风俗,改良卫生,研究生产等等的科学讲演,讲演的方法必须用最通俗的日常谈话的语句,逐渐加入政治科学的专门名词。讲演会可以用谈话的方式,问答的方式,使听的群众自己参加意见,或者再进一步成为研讨会。

(2)游艺股:由部员(读者)自己分别组织歌谣音乐图画或戏剧组,平时各组自己研究练习,管理委员会和主任决定组织晚会时,就可以登台表演,唱歌说故事。音乐方面可以多收集民间的本地的歌曲,山歌。

(3)文化股:由部员中选出墙报委员会负责编辑墙报并组织投稿人。布置俱乐部的图书室(或某一列宁室内),组织部员(读者)的读报组负责宣传当地群众读报,不能读的人,俱乐部的读报组应当负责定期召集他们到一定的地点,最好就在俱乐部的图书室,宣传各种报纸,同时讲给他们听,甚至逐字逐句解释。1933年,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记载:“读报团,设于俱乐部内,有一主任,逢圩日(五天一圩),读《斗争》、《红中》及《通知》、《阶级分析》等,每次最少五六十人听,多的八九十人。协助消灭文盲协会发展俱乐部部员(读者)之中的消灭文盲小组,组织识字班,以至夜学校、半日学校等”。墙报应该反映一般的政治问题,同时包容文艺作品。墙报要开辟“新闻栏”,系统地记载当地的地方新闻,加以简单的批判和指示。

3 中央苏区俱乐部读者服务工作的历史贡献

1934年1月,毛主席在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报告中再次强调,文化教育的中心任务是进行广泛的社会教育,社会教育不但包括成年人的社会补习教育、识字运动,而且包括“俱乐部”、“列宁室”,“图书馆”等。中央苏区俱乐部积极响应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文化教育指示精神,创办形式不拘一格,服务内容丰富多彩,让广大工农兵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文化盛宴中快速提高了思想觉悟,增长了文化知识。

3.1 提高了广大红军官兵和工农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中央苏区俱乐部有着严密的组织形式,演讲股以谈话、问答的形式向广大的革命战士和工农群众宣传革命政治思想和科学文化知识,抵制封建宗教迷信、资产阶级意识以及不良的行为习惯,让苏区的人民主动积极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中去。在移风易俗、扫除文盲、卫生防疫,扩红工作等运动中,俱乐部的主任亲自领导演讲股的工作人员开展了一场又一场的宣讲会,发挥了俱乐部中流砥柱的作用。文化股着重营造文化氛围,通过墙报、格言、各种画报、图画、报纸、书籍、有意义的纪念品等装扮图书室,提供给广大官兵、工农大众一个舒适安静的读书环境。据有关资料记载,俱乐部里的图书室经常是凳子不够坐,读书的人挤不下,许多人在室外看书[4]。赣南会议到宁都会议期间,毛主席通过徐特立老师的流动图书室看完了《论“左派”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派性》,受益匪浅,赞到:“图书室是一个沟通思想、交流经验,享受文化瑰宝,提高文化水平的最佳之所”。

3.2 丰富了广大红军官兵和工农群众的苏区生活 中央苏区俱乐部内设的游艺股就是以大众化的方式,通过苏区民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表演、游戏等形式宣传革命思想,传播科学知识,达到鼓舞士气、齐心协力、甘于奉献的目的。歌曲以本地的山歌结合革命建设形势加以改编创作,如利用苏区民众朗朗上口、倍感亲切的兴国山歌和采茶戏形式,加入新词,让广大民众在熟悉的旋律中参与进来,学会哼唱,领悟含义。为了达到革命宣传的最佳效果,俱乐部戏曲组的工作人员加班加点创作剧本,排练剧目,为苏区人民呈现了一幕又一幕经典的戏剧。如:《父与子》、《农奴》、《阶级》、《我--红军》等,其中反响最大的是瞿秋白指导创作的话剧《号炮集》,共收录《牺牲》、《李宝莲》、《游击》、《非人生活》和《不要脸》5个剧本。中央苏区俱乐部通过文化艺术的形式,为紧张的苏区革命建设事业,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增添了其乐融融的欢乐气氛。

3.3 开创了党领导的俱乐部读者服务事业 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高度关注俱乐部、列宁室、图书馆(室)的文化教育建设工作,多次在决议中强调俱乐部、列宁室、图书馆(室)应该加大文化教育的力度,增设服务新网点。从已找到的史料中显示,俱乐部首次提出的最早文献是1927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湖北特别委员会致黄安县委的指示信,信中要求黄安县委“多开游艺会,演新剧(工农暴动类的),设置俱乐部等[5]”。在1929年12月26日共青团闽西特委各县宣传科第一次联席会议上甚至提出:“俱乐部是文化建设的第一项工作”,会议从俱乐部的组织、布置、经费、乐器的来源和团在俱乐部中的宣传五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6]。1933年6月5日,中央教育部发布训令指出:“过去的俱乐部没有普遍的建立,尤其是在乡村没有系统的经常的工作,忽视了政治动员,偏重娱乐,没有很好的利用各种群众集会和开放俱乐部为群众集会场所,来进行教育工作,没有广泛的吸收劳动妇女及儿童参加工作,没有利用墙报做斗争工具。”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于1933年6月制定的《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纲要》及1934年1月制定的《俱乐部纲要》,在分析俱乐部工作开展现状基础上,总结经验,订定的相对完备的指导性文件。纲要中对俱乐部的工作方针任务、服务形式内容、工作要求等进行具体的阐述。在文件精神的领导下,俱乐部的群众(读者)服务工作迈上了全新的台阶。

4 中央苏区俱乐部读者服务工作的现实启示

中央苏区俱乐部在新中国成立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发挥着为群众(读者)文化教育娱乐服务的重任,随着社会的进步,各项事业的发展,图书馆(室)逐渐从俱乐部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独立机构。独立后的图书馆传承了俱乐部的群众(读者)服务模式,不仅创建丰富的馆藏资源,提供外借阅览的服务,而且开展形式多样的读者服务工作。

4.1 紧跟新形势,最大满足读者需要 中央苏区俱乐部的读者服务工作不仅紧跟党中央和苏维埃政府的文件和会议精神,立场坚定,旗帜鲜明;而且兼顾苏区群众的文化娱乐迫切需要,开展贴近革命战斗、社会建设、劳动生产等既接地气又主题突出的系列活动。为了最大满足读者的需要,俱乐部在把握总方向的原则下,结合革命建设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设立服务分支机构,对常态性的服务工作制定详细的方案。例如:为了宣传革命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俱乐部设立了宣讲团,读报团,文艺演出团等分支机构。宣讲团可以根据工作的发展,成立政治、科学研究会,分别做政治宣讲、科学演讲。为了扫除文盲,俱乐部组建了识字班,夜校,半日学校分支机构,协助完成扫盲任务。如今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也应当借助图书文化节活动和世界读书日,根据国家学校教育方针、图书馆的服务方向以及读者的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于读者喜爱的服务形式,应该建立起常态化的服务机制,定期举办活动。

4.2 发挥广大读者的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 中央苏区时期, 80%~90%的革命将士文化水平不高,单靠俱乐部为数不多的工作人员远不能承担起教育广大官兵和工农群众的重任,对于一些专业性要求不强的工作,俱乐部积极发挥广大部员(读者)的力量,通过一定的文化教育培训,争取群众一起加入,扩大服务的队伍,协助开展活动。如:识字班的教员就是从夜校或半日学校的学生中抽调过来进行授课;文艺晚会的各类节目就是从自由组织、自行练习的部员(读者)提供的表演中选取产生; 宣讲团可以指派语言表达能力的俱乐部部员(读者)发表演讲或是组织部员(读者)演讲比赛等。如今图书馆界也面临着人力资源紧张的困境,读者服务工作完全可以交由读者协会开展,读者协会的分支机构需科学合理地设置,发挥最大的作用。

4.3 利用地域优势,开展读者服务的特色工作 《俱乐部纲要》强调俱乐部的群众(读者)服务工作要结合地域特色,采用中国的旧形式,搜集民间的本地的歌曲,通过唱山歌、对山歌,民间小调、采茶戏、东河戏等形式,既把党的各项政策和中心工作传达给民众,同时又给群众以艺术享受。苏区的山歌是赣南、闽西群众咏物、言志、抒愤、传情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俱乐部的歌谣音乐表演组利用自编或他人山歌为媒,为武器,去鼓舞军民干革命,搞生产,宣传扩红工作以及妇女解放运动等。苏区的歌谣在革命建设中,脱颖而出,展现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苏区出版的歌谣集有《革命歌谣集》、《歌集》、《儿童唱歌集》、《革命歌集》、《革命山歌小调集》[7]。如今,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地方风俗文化,图书馆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挖掘收集地方文化瑰宝,让读者欣赏到独一无二、原汁原味的地方文化,同时号召读者的以艺术表演的形式加以呈现,让读者重温经典,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意义。

中央苏区俱乐部是党领导的土地革命和“工农武装割据”的必然产物,是党的各项政策和中心工作向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开展社会文化教育的主阵地。为了吸引读者来俱乐部读书、看报、研究问题、娱乐,俱乐部不但布置要新鲜奇巧,并要经常有新的创造,引起群众的注意,内要有各种革命书籍以及一切乐器、玩具以供工作间暇时娱乐之用,最关键的是开展形式各样的读者服务工作,聚集人气。俱乐部的读者服务经验告诉我们,转变服务观念,结合地域特色,想办法,动脑筋,依靠读者,开展贴近生活又紧跟新形势的特色活动,才能吸引广大读者的参与和关注,提高图书馆的形象和影响力。

[1] 徐凌志.中央苏区的图书馆建设经验及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1998(3):46-49.

[2]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政权系统(8)[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3] 李国强.中央苏区教育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80-82.

[4] 陈红涛.论中央苏区的图书馆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6(3):12-14.

[5] 河南省革命文化史料征编室.鄂豫皖苏区文化史料选编[Z].1991年内部印刷.

[6] 中央档案馆、江西省档案馆.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Z].一九二九年(二).江西省档案馆馆藏本.

[7] 严帆著.中央革命根据地新闻出版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

The service for readers of the club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CHENXue-jiao,LIUCai-xia,CAIDe-qing

(LibraryofGannanMedicalUniversity,GanzhouJiangxi341000)

The clubs in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were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of culture, education,arts, entertainment. The clubs undertook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 social education, providing readers with cultural and entertainment services.This article traced back to the Central Soviet Area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background,service mod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as well as the present enlightenment. The valuable experience will be a good share for today's libraries to offer better services for raders.

Central Soviet Area;Club;Reader Service

G259.29

A

1001-5779(2016)05-0824-04

10.3969/j.issn.1001-5779.2016.05.049

2016-07-06)(责任编辑:刘仰斌)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俱乐部革命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