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伪为”析因及实践应对

2016-12-15 17:18李能斌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16年12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育

李能斌

一、“伪为”之殇:教育浮华背后的“真为”迷失

忙,是现在所有学校、教师、学生的共同感受。整天的忙碌不息,的确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深入学校,细细考究:这些成绩和荣誉并没能形成真正的“教育生产力”;取得的“成果”于学生的发展无益,于学校的发展无助,这些形似“有为”的“假为”“伪为”深深地困扰着学校,束缚着教育的发展。

1.理念繁芜

教育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颖的理念、时尚的思潮层出不穷,建构主义的热潮尚未退却,生本课堂的研究又开始热热闹闹。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前沿理论与校本特色的发展很容易使人迷失,令人难以识得教育的“庐山真面目”,把握真正教育发展的真谛。

2.心有旁骛

现在,各级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教育成了衡量政绩的重要指标。于是各类创建活动都会带上教育。今天义务教育均衡检查,明天节水型学校创建,奖牌越来越多,学校的面子也有了,忙坏了学校的教师,可是学生的发展却被忽略了。

3.自主缺位

面对各种形式的教育行政要求,我们是坚持“自主”还是“听从”;面对各级各类的教育检查要求,我们是“盲从”还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种种拷问,考量着学校管理者的智慧。现实是:教育政令一出,学校就会闻风而动,积极跟进。理性的教育判断和个人思考没有了,不同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只是形式上有所不同,本质上区别不大。

二、“伪为”溯因:跟风追潮中的定位失当

1.价值迷失

因国情所致,分数成为大家评价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分数决定成绩,成绩决定质量,质量决定声誉。在这样一个体系链条中,其他的都成了分数的陪衬。要分数还是要素质,在拿捏不定中,学校成了社会逆流的随波逐流者。

2.创建泛滥

当前,教育评比种类繁多,但无论何种形式,既然是评比,就会有竞争。各种教育以外的工作就落在了学校管理者的肩上。学校要配合政府工作,要应对上级检查,这些活动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无益,还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角色错位

为了体现办学特色,时下非常流行为学校教育“贴标签”,美其名曰:“XX教育”。

牛顿说:我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教育不能事事从头开始,借鉴成熟的教育理念,传承优良的教育传统,加以充实、发展,能避免走许多错路、弯路。将开创教育理论的重任赋予一些小学校和普通教育工作者,这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切实际的。

4.迷信权威

权威的教育理论自然有其合理之处,但如果一味迷信,就会犯“形而上学”的错误。权威要接地气,才能有底气;理论要切合实际,才能有价值。

三、“真为”思辨:去芜存菁下的本位思考

面对种类繁多的教育模式、教育理论,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哪些是不该刻意为之的“伪为”“假为”,哪些是需要坚持的“真为”“实为”。

1.真为——顺应天性之为

案例:一只小猫头鹰被人类的大手轻轻抚摸,它瞪大了眼睛,显得傻气而乖巧。网友皆呼其“萌”,某科普网站解释说:小家伙的乖巧并不是因为它觉得舒服,而是处于应激的状态之中——被吓惨了。所谓“傻气乖巧”,实际上是身体僵硬,动作缓慢。处于这种状态的猫头鹰,还会因内分泌失调而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可以致其死亡。

庄子主张“顺性达情”,遵循自然法则。“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老子》四十三章)

教育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去顺应受教育者的天性,是自然而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自然无为,“生而弗有,长而弗宰”。

2.真为——切中肯綮之为

教育发展的本质是什么?受教育者的成长最需要什么?站在正确的角度上去思考教育问题,才能碰及教育的本质。从教育者的角度和儿童的角度分别去看待问题,教育视野和核心观念又将有所不同。

“提领而顿,百皱皆顺”。抓住本质,教育行为才能有“真为”。

3.真为——面向未来之为

教育面向的是未来,现在的教育其实就是在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奠基。如果我们只满足于“轻负担,高质量”,满足于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受到表扬,那我们就不是教育者,只是教书匠。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变得更富有人性,使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教育者要关注知识与方法,更要使受教育者的灵魂能有所寄托,良心能有所慰藉。学校应自觉地将之视为一种使命和责任。

四、“真为”探径:回归本源的理性行走

1.博观约取,多元归一,坚持以“我”为主

学校管理者要学会鉴赏和辨析,从“多元”中识其本质;从表象中辨其内核。从纷繁中寻找到教育的真谛,从而使教育回归到本源意义上的“一”。

(1)明确目标,包容多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同样是对“善”文化的倡导,我校结合地域特点、学校传统和学生优势,提出“善人”校训,要求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把善良作为人生发展的底色;做一个善学的人,把善学作为人生攀登的阶梯;做一个完善的人,把完善作为人生追求的境界”。让学生做到和而不同。

(2)紧扣主旨,澄清视界。诸多的教育现象中,我们不能迷失,不能失去方向。要坚守住教育的底线。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第一生命线。现在,一提知识就有人和分数挂钩,与应试画等号,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知识是素质的载体,知识是静态的,我们可以从动态的获取过程中做文章。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经验,积累学习方法。“教学案”与灌输式教学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其高效的一面。我们研究改进“教学案”,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善学案”,使其成为高效课堂的有力助推器。

2.守望根本,智慧取舍,立足主动发展

(1)正确处理事务与思考的关系。删繁就简。学校工作纷繁复杂,校长不能事事亲力亲为,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教师的正常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致使他们宝贵的精力浪费到无谓的事情上去。尤其是学校管理层,不能单纯地将我们的心力、体力交给各项检查与评比,要做到“删繁就简”,明确学校发展的大方向。

(2)正确处理面子与内涵的关系。相得益彰。学校需要形象,需要面子。如果把学校的发展全寄托到“面子”上面,就会有“舍本求末”的嫌疑。应时性的工作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争创工作应当和学校的内涵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学校响应政府创建“诗词之乡”的号召,创建“诗词示范学校”。我们将之与“书香校园”和校园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了“诗教墙”,组织了教师诗词常识培训,组建了教师诗社和学生诗社,通过创建活动,让校园又多一种特色,并且这种特色并不是临时性的,而是与学校的长远规划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特色。

(3)正确处理弄潮与守望的关系。因地制宜。新课程实施以来,各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潮层出不穷。面对种种“诱惑”,迫切学习者有之,积极实践者有之。很多人抛弃自我,模仿他人,结果反而丢失了自我。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探索一条适合学校发展的校本之路。不顾实际,盲目跟风,只会使学校发展迷失方向。

3.凝神聚气,守正出新,涵养教育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不可因“小”而不为,不可因“大”而为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1)有所“不为”有所“为”。学校工作要大胆取舍,对学校发展有益的,大力为之;程序性的、边缘化的,简而为之;无益的、有害的,避而远之。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老校,要想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就要在取舍中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传承中核心的、有力的、能够延续学校优秀传统的校园文化,要大力提倡,将之进一步升华。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富有建设性的想法,要积极实践,在扬弃的过程中,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立足“有为”求“真为”。学校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学校要立足“有为”求“真为”,要做就做一些能够给师生留下温暖回忆的事情。

环境布置,多留一些空间给师生,让他们参与校园建设,让他们的想法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留下痕迹。制度建设,将制度的要求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教师能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

形式化的过程,套路化的活动,看似“有为”实则“无为”。要“有为”,必须“真为”。

(3)坚持“小为”成“大为”。教育者要把有价值的小事做好。做这些小事,不一定会马上见效;可不做这些小事,却一定不会见效。学校实行早读课前“静读”制度,从一开始的参差不齐,到现在课前全校学生的深层默读,我们的学校更像一所“学校”了;五星级“阅读小明星”的评选,每次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鲜花、掌声、父母的参与,会使孩子们觉得读书是一件光荣的事情,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的小事,坚持下来,既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书香校园的建设。

有价值的事情,无论“大”“小”,我们都要学会坚持。

4.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扣准发展节点

(1)点亮思想的明灯。学校是纯净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们要让每一名师生都能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即使以后步入社会,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在他们的心里,依然会保持着对学校生活的眷恋,保持一种向往、一种眷念,这种情愫能通过他们逐渐地感染整个社会。

案例:“爱的足迹”班会课,教师精心设计了两个体验活动:“反背书包”和“保护生鸡蛋”。要求学生提前体验,拍好照片,写好体验日记,让学生在行动中感受到母亲怀孕之不易和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活动还安排了父母“介绍孩子名字内涵”“说孩子让自己感动的一件事”等环节,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了一个沟通的平台。

整个活动没有空洞的说教,却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会了许多,使学生进一步地感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感受到了亲情之伟大。

时下,家长对社会的认识主导了教育的发展。致使大家过分关注分数、技能的培养,却难以看到道德、精神以及苦难的经历可能起到的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学生现在面临着不缺知识缺道德,不缺分数缺兴趣,不缺特长缺人文素养,不缺奖状缺抗压能力等严重问题。这些是教育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精神富足,身心自然能够健康发展。我们不必追求教育名称上的标新立异,而是要看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必要“营养”的提供和制造,坚守思想的底线。

(2)构筑成长的平台。各项评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学校都是争得了奖牌丢失了品牌,拿到了荣誉失去了信誉。在这样一个名为“现代教育”的牢笼里,大家身心疲惫。

要想把学校办好,就要把力量用在最关键的环节中。社团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特色建设的有力措施,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

建“场”。将社团从单一的兴趣、课外活动层面,提升到课程建设、素质教育、学校文化的高度,打造出一个个适合孩子发展的教育平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分级。实行“三级课程机制”:校级特色课程、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和班级特色社团课程。按特征分为全课堂、大课堂、特色课堂与自选课堂四类。全课堂,全体学生参与;大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优势和场地优势,集中几个班级上大课;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按常态化的主题形成序列性活动,一二年级校外探索,三四年级远足锤炼,五六年级实践体验。班级特色社团课程则以“家长进课堂”为主,引进校外力量,利用优质家长资源,创设班级特色社团。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群体性的社团活动中去,实现全员参与,保证了社团活动的生命力。

同时在坚持发展传统特色社团的基础上,我们还在不断开发新的精品优势社团,形成百花齐放、精品迭出的发展格局。

社团建设不一定会带给学校很多荣誉,却能给学生带来很多荣誉;不能为学校镀金,却能让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精彩;不能马上见效,却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抓住了发展的节点,效益、素养、个性、特长自然生成。

(3)守护发展的根本。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底蕴所在。我们积极搭建多层发展平台,以“制造需要”为驱动力,发展教师,培养教师,成就教师。

完善发展机制。学校不会刻意去培养教师,而是重点推进学习机制、竞争机制的构建。为了促进教师的发展,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的竞赛评比活动:开展读书比赛活动,开展优秀博文评比活动,开展优秀博客评比活动,开展主题有奖征文活动,开展诗词创作评比活动。不要说教,给教师更多自由成长的空间。

加强微型团队建设。组建微型教科研团队。组织“微课题”研究;定期举办“微研讨”;进行各类话题的“微讲座”“微汇报”“微交流”。

教师优秀是学校优秀的基础。只有发自内心的成长需要,才能在教师的成长中起到持续不断的激励、促进作用。

脚步踩在节点上,前进的步伐才能顺畅、轻松。

教育是一门艺术,识别“假为”,认清“伪为”,积极“真为”,我们的学校教育才能拥有自由、健康、高效的发展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学校推介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