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周洪波先生访谈录

2016-12-16 06:05周洪波李开拓
关键词:学界语言学报告

周洪波/李开拓



打造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周洪波先生访谈录

周洪波/李开拓

[受访者简介]周洪波,编审,博士,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副主编;中国辞书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语言学会副会长,北京市语言学会副会长;曾任国家语委语用所语言应用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研究和语文辞书编纂工作,曾主持《新华词典》修订,主编《新华新词语词典》。(北京100710)

[采访者简介]李开拓,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语文现代化”专栏责任编辑,主要从事语言政策、语言规划和语文教育研究。(吉林132013)

李开拓:周老师,您是商务印书馆的总编辑,是《报告》的出版商代表,同时,又是《报告》筹备、研制的核心人物,是因《报告》而形成的“语言生活派”的核心人物。围绕着《报告》,您的行为和付出远远超出了一个出版商身份,那么,请问周总,是什么机缘或哪些因素促成了商务印书馆与《报告》的合作?您在这其中不仅仅是出版商代表,您实际是扮演了怎样的一个角色?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能够落户商务印书馆,与商务印书馆百年来秉承“昌明教育、开启民智”使命相吻合的。改革开放以来,商务人赋予“昌明教育、开启民智”这一企业使命以新的文化内涵,即“服务教育,引导学术,担当文化,激动潮流”,并把它转化为一代新商务人的文化基因,始终与学界保同行。当年学界主要从事语言本体研究,我们跟进出版语言本体的产品;后来转向语言应用研究,我们推出应用语言学系列教材和相关读物;现在侧重聚焦语言生活,我们与学界一起打造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实际上,我们经历了为学界服务的同时,慢慢转向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

商务印书馆能够与《报告》结缘,也与我曾经在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的工作经历有关。1990—1998年,我在语用所语言应用研究室做过8年的科研,对语言文字事业倾注了一种情感,与语言学界的联络也比较密切。当时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的李宇明司长,是我槐树岭语法研究和探索会上结识的朋友,王铁琨副司长是我苏州应用语言学研讨会上认识的朋友,还有负责科研的陈敏处长,曾经是我语用所的同事。一项事业草创之初,相互之间的信任可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报告》研制的10年历程中,主要以产品开发者的身份做了一些服务性的工作。如果说语言研究分“本体”研究、“应用”研究的话,我相信后边还应该有个“开发”研究。语言研究不能止步于文章发表或著作出版,一些成果还可以进行梯次开发,转化为应用和普及的产品,如教材、读本,甚至辞书、信息化产品,从学界传播到社会,从专业人员传播到普通大众。像当年的《实用汉语课本》《现代汉语词典》等,都是语言学成果社会化的成功产品。这种开发应用追求的是实用和成效,其成果必定要体现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

因此,“《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说明”里明确指出:“中国语言生活绿皮书的出版也是开放的,欢迎各家出版社加入出版行列,出版内容和出版单位的选定,都遵循一定的遴选程序。”事实上,绿皮书90%以上的项目都是由商务出版的。近年来教育部语信司领导有了变化,但与商务印书馆的合作始终没变。语信司张浩明司长、田立新副司长接任后,还正式委托商务牵头组织编写年度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去年底还与商务签订了共建“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的协议,这些都是司领导对商务的信任,我们始终不敢懈怠。

李开拓:从第1卷到第10卷《报告》走过了10年的探索和创新的发展历程,请问周总,10年来《报告》都经历了哪些创新发展,衍生出了哪些相关成果?

周洪波:10年来,绿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始终在探索中前行,先后经历了“瘦身”和“优化”的尝试。如规模上由原来的上下两卷融合为一卷,年度标识由内容年改为出版年,“数据篇”内容分散到“字词语篇”和光盘里,还设立了栏目主持人,推出了智库版《中国语言生活要况》,等等。特别值得骄傲的是,英文版先后在德国德古意特出版社推出了3卷,韩文版在韩国出版了1卷,标志着中国语言生活真正走出了国门。此外,蓝皮书《中国语言文字政策研究发展报告(2015)》已正式出版,黄皮书《世界语言生活报告》《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正在编辑加工中,语言生活皮书的雏形已经形成。

《报告》衍生出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国务院发布《通用规范汉字字表》,我们同步研发了《通用规范汉字字典》,及时修订了《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使字表内容更为具象化;国家倡导“全民阅读”,我们在全国中语会下成立了阅读推广中心,发布“中学生阅读行动指南”,举办暑期“阅读行动论坛”,研制《中学生阅读行动读本》;国家推进全球化进程,我们延请华语区专家编纂《全球华语词典》和《全球华语大词典》,关注“全球华语语法”研究成果。此外,我们还出版了社会普及读物《语言与国家》《汉字最近有点烦》,创办了电子刊物《中国语言生活》双月刊等。

《报告》带动了系列文化公益活动的开展。如《新华字典》“文化民生”行动,我们及时推出了平装本、维语本和哈语本,切实解决偏远山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小学生缺字典的困难;连续10年举办的“汉语盘点”活动,用一个字词描述中国和世界,同时发布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以彰显汉语的魅力;还有央视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节目,我们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参与幕后大量的学术准备工作。

《报告》还是学术研究的风向标。名誉主编李宇明每年撰写的序言,相当于《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如“构建健康和谐的语言生活”(2005)、“保护和开发语言资源”(2008)、“关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2009)、“过好虚拟语言生活”(2011)、“科学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2012)、“唤起全社会的语言意识”(2013)、“双言双语生活与双言双语政策”(2014)“新媒体与语言学”(2015)。还有每年的中青年语言学者沙龙、海内外中国语言学者联谊会,话题聚焦当今社会发展中的语言学问题,凝聚了学界一批新生力量。

正如教育部田立新副司长所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凝聚了一种理念,树立了一面旗帜,锻炼了一支队伍,打造了一个品牌,进而形成了语言生活派。”

李开拓:作为出版商代表,作为语言生活派的学者,您认为《报告》还有哪些不尽人意之处?《报告》的未来应朝着什么方向发展,应做哪些方面的准备?

周洪波:随着探索的深入,现在看来,《报告》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一是领域广度不够。比如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状况比较单薄,特别是国防语言、母语教育、少数民族领域的成果较少;港澳台缺乏比较鲜活的稿子。《报告》的影响力目前还是有限。

二是对《报告》的研究深度不够。《报告》是个丰富的矿藏,其中的各种字表、词表、数据等,都是宝贵的学术资源,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如果有人锁定10年《报告》,从纵向做专题追踪研究,一定会有新的发现,《报告》一定会成为语言研究者的蓝海。

三是对《报告》的开发力度不够。《报告》的理念,如语言生活、语言资源、语言服务、语言安全、语言保护、语言能力、语言战略、语言产业等,应融入高校《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等教材的开发中去,融入“语言生活研究丛书”的策划编写中去。

值得欣慰的是,在《报告》10周年之际,我们获批创办了我国第一份以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学术期刊《语言战略研究》,其宗旨是服务国家社会需求、研究现实语言问题,努力打造学界、社会和政府之间的“旋转门”。希望《语言战略研究》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形成互补,为青年学人提供交流平台和成长园圃,合力为学界服务,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服务。

李开拓:感谢周总百忙中接受我的采访,最后,请您用简短的语言为《报告》发布10周年纪念献语。

周洪波: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从大学科角度研究现实语言问题,语言生活应成为语言研究的蓝海;语言资源的梯次开发任重道远,把语言和语言知识转化为文化商品,打造中国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寄希望于年轻同行。

【责任编辑李开拓】

H002

A

1009-5101(2016)01-0012-03

2106-01-27

国家语委“十二五”规划项目(YB125-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学界语言学报告
国内外学界象雄文明研究述评①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美国现代语言学会版《〈红楼梦〉教学法》:要览与反思
报告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报告
报告
业界·学界“微天下”
业界·学界:“微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