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2016-12-16 06:33刘凤琼彭仙娥瞿书铭何保昌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刘凤琼,彭仙娥,瞿书铭,何 斐,何保昌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卫生管理学系)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

刘凤琼1,彭仙娥1,瞿书铭2,何 斐1,何保昌1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1.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2.卫生管理学系)

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发现导师制总体利用率偏低,其中学生缺乏明确的目标而不知道如何与导师进行沟通、导师资源匮乏与导师积极性不高是制约导师制的主要原因;有效利用导师制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及通用能力的培养,促进创新人格发展,学校应当重视和投入更多资源,改革现有的导师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教师把导师制当作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制;预防医学;创新人格;教学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由导师对少数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教学方法[1]。长期以来,导师制在我国只是针对研究生教育,而在本科生教育中还一直沿用班主任或辅导员制。21世纪初,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和大学学分制的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有益尝试。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于2002年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2],2003年山东省教育厅发文在全省高校全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导师制在全国各大高校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我校于2010年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开始实行至今已有5年时间,但关于该制度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尚未见系统性的调查和评价。笔者针对本科生导师制在预防医学专业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做一调查总结,探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为更好地执行和改进这一制度提供依据。

一、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与统计

(一)调查对象

采用普查的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预防医学专业2011-2014级本科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665份,收回有效问卷662份,有效回收率为99%。其中男生226名,女生436名;一年级168名,二年级169名,三年级165名,四年级160名。另根据导师职称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15名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进行访谈,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讲师7人;男性7人,女性8人。

(二)调查内容和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分为学生版和导师版,参考中山大学何细吟和第三军医大学戴琴等编写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问卷》而设计[3-4],并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及长期从事预防医学教学和导师工作实践的相关专家意见进行修改;为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抽取部分学生进行预调查,并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其中问卷的内容效度大于0.6,结构效度大于0.5;重复测量可信度(Kappa系数)大于0.75,内部一致性可信度(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8。学生版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信息(性别、户口类型、年级、学生成绩层次、年级综合排名)、专业培养目标教育情况、主动寻求导师支持和帮助情况、参与导师课题情况及效果、创新人格评分等共计22个条目。导师版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导师制的考核激励及评价制度、指导内容及师生联系情况、关于导师制认知情况、对导师制相关建议和要求等14个条目。数据分析时,学生成绩按各门课程期末成绩平均分数划分为三个层次即60~74分、75~84分、85~100分,年级综合排名按该专业各年级综合测评成绩分为两个层次即前30%和其余学生,将创新人格评分分为四等级:60分以下、61~70分、71~85分、86~100分;检查并剔除无效问卷后,利用Epidata3.1软件进行双核录入,数据分析采用SPSS16.0软件,各调查因素与导师制利用情况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二、预防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现状

(一)寻求导师帮助影响因素及成因

在关于是否主动寻求导师的帮助或支持(如答疑解惑)方面,662名被调查对象中共有214名学生(32%)主动寻求导师支持或帮助。性别、户口类型与学生是否会主动寻求导师指导帮助关系不大(P值分别为0.647和0.122),而决定是否会有效利用导师制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所处的年级高低、成绩层次及年级综合排名(P值均<0.01)。2011—2014级导师制利用率分别为38%、26%、42%、31%,总体来看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的导师制利用率更高,相对于大一刚入学新生,高年级学生与导师沟通交流更频繁。成绩层次85~100分、75~84分、60~74分的学生对导师制利用率逐渐降低,分别为50%、34%、26%。年级综合排名前30%学生导师制利用率(41%)高于其余学生导师利用率(30%)。

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不愿寻求导师帮助的原因发现,部分学生只存在某一个主要原因,而部分学生存在多个原因。在所有448名未寻求导师帮助学生中,不知道如何与导师沟通交流者324名(72%),担心咨询导师会暴露自己的不足者108名(24%),没有看到学长参与导师课题得到提升效果者61名(14%),认为指导老师很忙而不愿与指导教师沟通者131名(30%),不喜欢指导教师者14名(3%),不愿主动与导师沟通但希望老师主动安排工作者132名(30%)。

(二) 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及其影响因素

在662份问卷中,共有657份问卷填写有较完整的关于参与导师课题信息,其中共有134名(20%)学生参与过或正在参与导师课题。性别、户口类型与学生是否参与导师课题无关,决定学生是否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主要因素是学生所处年级和学生成绩优良程度。

2011-2014级参加导师课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9%、22%、17%、13%,总体来看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参加导师课题的比例更高,卡方趋势检验P值<0.01。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开展,高年级学生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以及更浓的学术兴趣,与专业导师接触交流的机会增多;另一方面大学生创新项目在高年级的开展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参与导师课题。

从学生成绩分层来看,成绩在60~74分、75~84分、85~100分的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比例分别为12%、21%、50%,成绩越好,参与比例越大,卡方趋势检验P<0.01。从年级综合排名来看,位于年级排名前30%和30%以外的学生其参与导师课题的比例分别为32%、17%,综合排名靠前的学生参与比例明显高于排名靠后者,卡方检验P<0.01。成绩优秀同学其学习意愿和对知识的探求欲更强,所以参与导师课题积极性也越高。

(三)导师制和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的关系

寻求导师指导帮助的学生中创新人格评分四个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60分以下)、35%(61~70分)、47%(71~85分)、10%(86~100分);而没有寻求导师指导帮助的学生中比例依次为15%、42%、37%、6%;与未寻求导师指导帮助相比较,主动寻求导师指导帮助学生中创新人格评分较高学生比例较大(P<0.01)。

参与导师课题的学生中创新人格评分四个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6%、37%、49%、8%;而没有寻求导师指导帮助的学生中比例依次为15%、40%、38%、7%;与未参加导师课题相比较,参与导师课题学生创新人格评分较高,比例较大(P=0.03)。

进一步利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校正性别、户口类型、年级、学生成绩层次、年级综合排名等因素影响后,主动寻求导师指导帮助仍然与创新人格评分有显著相关(P<0.01),导师指导帮助是创新人格评分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导师制确实有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

(四)导师制的指导内容与导师认知程度

导师指导内容主要集中在科研方面,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所占比重极小,说明目前导师指导学生的主要方式还是通过科研课题,对学生学习方面的指导尚有所欠缺,而现实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学业方面的指导需求可能更高,需要根据指导对象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师生联系方面,所有导师均反映有主动联系学生,而且在联系沟通中自己比学生主动,尤其是在指导对象为低年级学生的情况下,联系的方式比较多样化,常用的联系方式依次是QQ、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和邮件;指导对象为高年级学生的主要联系方式则为面谈以及QQ和微信等网络社交平台。大部分导师2~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与学生主动联系一次,反映出师生联系还不够密切。

参与访谈调查的导师对导师制的职责均有不同程度了解。而在获取关于导师制的信息途径方面,大部分导师反映主要是通过上级部门和同事,许多青年导师希望获得有关导师制带教方面的帮助,其中主要是关于职责和带教方式等知识和经验,说明开展本科生导师制的学校有必要针对青年导师开展更多的培训和知识普及。

三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效果及评价

(一)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总体利用率偏低

本次对预防医学专业进行跨年级的导师制实施效果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有30%的学生主动寻求导师的指导,20%的学生在校期间有参加导师课题研究,导师制逐渐成为学生和教师之间沟通的一个重要的渠道,取得了一定效果。浙江大学曾在2003年做过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结果显示15.4%的学生认为导师制对自己有很大帮助,61.9%的学生认为导师对自己有一定帮助,而22.7%的同学感到导师制对自己没有帮助,与较早推行导师制的北京大学化工学院调查结果类似[5]。相较之下,我校导师制的利用程度还是低于国内其他一些高校,亟待进一步提高。

(二)现有导师制的考核激励及评价制度有待优化

参与访谈的半数导师认为学生参与导师制可取得很大收益,三分之一认为收获较小。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对导师制的评价明显高于中级职称导师,反映出高级职称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的时间精力投入要更多,而且其经验相对丰富,可为中级职称尤其是青年老师提供进一步指导和帮助。而且导师一致认为单位并没有健全的导师制评价体系,而当前有关导师制的考核激励制度不合理,有效地指导20~30个本科生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折算工作量和绩效时,导师制所占的比例甚微。目前,一位导师指导学生数普遍都在20~30人,数量严重偏多,被调查导师均反映最佳指导学生数在1~3人。

(三)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我校导师制虽存在利用率偏低和激励评价机制不合理的问题,但调查数据表明,参与导师制和导师课题确实能一定程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创新人格发展。参与导师课题学生的收获及能力提升方面的调查评估发现,在134个参与导师课题的学生中,有60%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方面能力有所提高,70%的学生认为科学研究方法和能力有提升,说明参与导师课题对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通用能力方面,49%的学生表达沟通能力有提高,27%的学生社交礼仪有所提升,48%的学生在培养严谨作风方面有所受益。林细吟等在护理本科毕业生中进行的导师制调查也表明,20%~30%的学生认为导师在培养科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就业指导方面作用非常大,30%~35%的学生认为,导师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会做人和培养职业道德方面作用非常大[3]。李呈德等关于工科学生的调查研究认为,在研究型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预期可帮助本科生在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在科技大赛中获奖, 从而有助于创新人格素质的培养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6]。不论对于医学生还是理工科学生,本科生导师制确实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值得学校重视和投入更多资源。

四、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建议

(一)加强师生互动,提高沟通积极性

导师制设计的初衷是要求导师主动指导学生的发展,而高校学生对导师制的认识也是如此。如果导师没有主动联系学生,那么在他们眼里导师就仅是个摆设,有问题该不该问,怎么问导师都是他们无法确定的问题[7]。本次调查也发现,学生未寻求导师帮助最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与指导教师沟通,其次是认为导师很忙而不愿与其沟通,或者表示没有看到学长与导师沟通和参加导师课题得到提升效果。因此,导师应该与学生及时沟通,明确立场使学生意识到即使指导老师工作任务繁重,但是还是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辅导帮助学生,消除学生顾虑。学院可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一些积极主动与导师沟通或参与导师课题的高年级学生开展座谈会和讲座,讲授参与导师制的沟通经验和收获,强调利用这一资源的重要性。

本科生导师制推行的另一大制约因素则是学生积极性,如何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积极性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年级越高的学生导师制利用率往往越高,这一现象与高年级学生学习目标更为明确有关。因此,需要加强大一学生的入学教育,及早进行正确的专业引导,建立专业认同感,从而帮助学生尽快确立专业目标及人生目标,提高学生求学过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师生沟通中态度消极的问题。

(二) 优化现有导师制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高导师积极性

除了学生的积极性外,导师师资匮乏和导师积极性不高亦是导师制有效利用的重要制约因素[8]。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首要条件是高师生比,即具有充足的导师资源。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平均一个导师带教20~30个学生,而大部分导师的心理期望值仅为1~3个学生,由此体现出师资严重匮乏。华东理工大学和清华大学实施导师制的调查结果也显示,绝大多数师生都希望导师指导的学生越少越好[9]。因此,缓解目前的带教压力,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现有导师制体制,利用本专业博士生、优秀硕士生、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优秀学生干部担任导师或导师助理,缓解分担导师的部分任务。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现有导师的积极性。笔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由于繁重的科研和教学压力,部分导师对导师制工作大多碍于组织安排、迫于无奈,使导师制的实施流于形式。而且,现行的导师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不能很好地调动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建议采取加大导师制在绩效考核中所占比重、进行优秀导师评选等措施,激励教师把导师制当作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导师素质

导师的素质是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成败的关键因素。与“教师”不同,“导师”应该是一种复合型人才,具有知识、专业和思维的复合性[10]。部分学生反映,参与导师课题可以提高专业能力、表达能力,但与大学生应该获得人格特质等内在的全面培养和发展相去甚远,所以对导师制不感兴趣;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应当反思导师制预期的目标、效果以及导师自身素质要求等问题。因此,应加强师资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方面要求导师具有高度的责任感,能明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及全部培养过程;另一方面要求导师博览群书、专业基本功扎实,有较高学术水平,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

[1]姜永东,吴 玫,杨鲁川.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10):665-666.

[2]崔小宜,刘 璞.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路径[J].法学教育研究,2014(10):412-414.

[3]林细吟,张美芬,赵 飞.导师制在护理本科生中的实施及效果[J].中华护理教育,2012,9(3):109-111.

[4]戴 琴,张翠华,周厚秀.医学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27-29.

[5]罗国基.地方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9):52-54.

[6]李呈德,何 明.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生创新力的有效性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S1):53-55.

[7]王绍娟,周西安,倪鸿燕.独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探微[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28(3):59-62.

[8]张真真,张 声,陈林莺.病理科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一对一导师制”的实践与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51-53.

[9]马艳秀.对清华大学本科生实行导师制的实证研究[J].江苏高教,2006(3):84-86.

[10]吴立爽.地方本科院校多元化本科生导师探折[J].中国高教研究,2014(5):74-76.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6-04-0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FJJKCGZ15-067)

刘凤琼(1986-),女,讲师,医学博士。研究方向: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教学与研究。

G642;R1-4

A

1009-4784(2016)04-0032-04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能为与应为:从本科生成绩单看绩点制的功能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Without Contraries is No Progression”: Contraries in William Blake’s “The Sick Rose”
An Analysis of the Absence of Maternal Care in The Bluest Eye
本科生论文流于形式
V eraW an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