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16-12-16 21:50赵丽君王道勇渠砚楠
北方农业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乌海市农畜产品三品一标

郑 强,赵丽君,王道勇,渠砚楠

(乌海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内蒙古乌海 016000)

“三品一标”是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统称,是安全优质放心农产品公共品牌,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产品生产消费的主导产品[1]。近年来,全国各地都高度重视“三品一标”认证工作,“三品一标”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但随着发展和认证速度越来越快,各地在品牌发展路上出现了各种问题。为此,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专家和学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如:樊红平[2]、韩沛新[3]、刁品春[4]、罗斌[5]等分别就我国“三品一标”产品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莫敏[6]、董照锋[7]等同志也对中国西北地区如何发展“三品一标”产品进行了分析。多年来,作为祖国北疆、内蒙古西大门的乌海市以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为目标,以农畜产品品牌建设为抓手,重点发展“三品一标”,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为此针对性提出一些发展措施,为祖国西部地区发展“三品一标”提供参考。

1 乌海市“三品一标”的发展现状

1.1 “三品一标”规模稳步发展

“三品一标”认证数量是衡量一个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指标。从2002年3月开始,乌海市就启动开展“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着力实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计划,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目前,乌海市经自治区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17个(其中,蔬菜产品9个,鱼类产品3个,鸡蛋1个、西瓜1个、甜瓜1个、油桃1个、毛桃1个);认证绿色食品产品1个,有机认证食品31个,地理标志产品1个。目前正在申报“三品一标”的产品数有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3个,绿色食品1个。到2020年,全市计划新增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有机食品5个。

1.2 品牌价值逐步提升

2011—2015年,市政府用于支持、鼓励农畜产品品牌建设、推广的补贴资金就达500万元。在政府的支持、引导和鼓励下,“汉森”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云飞葡萄”、“田野农科葡萄”和“巴音宝”富硒乌鸡蛋获得内蒙古百家特色农畜产品称号;“巴音宝”鸡蛋和“吉奥尼”干红葡萄酒等4个农畜产品品牌获自治区著名商标称号,“乌海葡萄”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到2020年,我市计划新培育2个以上国家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或省著名商标。

1.3 认证产品合格率高

历年来,农业部和自治区农牧业厅对乌海市“三品一标”产品的抽检和例行监测结果显示,均未出现农药残留超标现象,这说明乌海市“三品一标”产品质量稳定,安全可靠。

2 制约乌海市“三品一标”发展的主要问题

2.1 发展程度方面

乌海市“三品一标”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与居民消费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从数量上看,乌海市农畜产品主要是依靠银川等外地市场的供应,再加上本地生产的农畜产品认证率不高,使得“三品一标”产品整体认证率较低;从质量上看,虽然乌海市“三品一标”产品在历次抽检中均合格,但一些产品的高投入低回报,使得部分产品存在潜在的质量风险。这说明“三品一标”没有成为企业或合作社的主导产品或发展的主要方向,从而无法满足消费者对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

2.2 品牌效应方面

与发达省市相比,乌海市的“三品一标”工作起步晚,“三品一标”品牌缺认证规模小、产量低、发展水平不高,除汉森有机葡萄酒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其他“三品一标”产品的品牌在国内,甚至在区内知名度不大。因此,乌海市整体品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2.3 监管体系方面

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虽然我市各级政府都在农业部门挂牌成立了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但是基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多数处于“有名无实”状态。虽然三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在区农牧(林)业局基础上增挂成立了“农畜产品安全管理办公室”,但基本没有固定专兼职人员负责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三区三个农业乡镇虽都在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基础上增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但是没有专人负责开展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这使得我市在“三品一标”证后监管力量方面比较薄弱。

2.4 标识使用率方面

在乌海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中,包装标识使用率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认证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的包装标识使用率较高,但无公害农产品的包装标识使用率则较低,尤其是种植业产品和水产品的包装标识使用率最低,导致消费者无法区分普通农产品与无公害农产品,无法实现产品的优质优价,造成高投入低回报,挫伤了农产品生产者的积极性,使获证者再认证积极性不高。

3 对策及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市、区两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将“三品一标”作为推进乌海市现代农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来抓,并将“三品一标”发展数量和质量作为地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内容纳入政府绩效考核。

3.2 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公众意识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不仅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并结合农业科技服务、包联共建等工作大力宣传“三品一标”基础知识,解读相关标准,引导公众了解“三品一标”,提高生产者的用标意识和消费者的识标能力,还要注重拓宽国内国际市场,鼓励“三品一标”认证主体积极参加区内外、国内外各类优质农畜产品展会,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优质优价的目标。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并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对“三品一标”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逐步提升认证产品市场竞争力,使“三品一标”生产者的利益得到保障,从而解决其生产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矛盾。同时,还可以把“三品一标”内容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等具体工作的基本验收条件,实行项目捆绑带动,重点创建一批“三品一标”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企业。

3.4 加强基地建设

按照“生态、高效、特色、精品”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集中创建一批以生产“三品一标”为主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基地,重点抓好葡萄、葡萄酒、蔬菜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优化产业布局,壮大规模,加速培育知名品牌,做到扶持一个、发展一个、成功一个,以此来推动农业品牌发展。组织技术骨干,深入生产基地,加强对基地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指导,积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严格生产过程管理,提高基地管理者和生产者的素质,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普及率[8]。

3.5 加强完善队伍建设

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即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因此,我们要建立完善市、区两级“三品一标”工作机构,明确和固定专职或兼职人员具体负责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同时,要加强技术服务队伍能力建设,通过对检查员、监管员、核查员的培训工作,来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和综合素质。

3.6 加强认证监管

加强“三品一标”证前把关和证后监管是维护品牌公信力的有力保障。一是严把认证入口关,严格按照区、市两级逐级进行申报、检查和审核,区、市级重点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市级配合区级进行现场检查并进行综合审查上报,对产地环境、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达不到认证标准的坚决不予认证;二是强化证后监管,定期和不定期对已获证企业和合作社进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记录、休药间隔期、包装标识等关键环节,并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蔬菜、水果、畜产品和水产品进行抽检,确保认证产品质量安全;三是做好农药(兽药、渔药)、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严厉打击使用和销售禁限用投入品行为;四是建立以“三品一标”产品为重点的农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逐步将“三品一标”生产主体加入到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平台,实现农畜产品信息可追溯;五是强化生产主体第一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加大违法案件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

参考文献:

[1]胡瑞娥,李丽萍,郑 军,等.秭归县农业“三品”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J].湖北植保,2014(4):4-5.

[2]樊红平,张 薇.新形势下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工作的极端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2007(12):11-13.

[3]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2(4):5-9.

[4]刁品春,沈光宏.新形势下有机产品认证工作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6):18-20.

[5]罗 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现状与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安全,2011(5):14-16.

[6]莫 敏,郭新正.南疆三地州“三品一标”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7):329-330.

[7]董照锋,张保军,董卫玲,等.贫困山区“三品一标”产业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4,26(9):129-133.

[8]王 宁,陈 松,钱永忠,等.农业标准化的作用评价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4):32-36.

猜你喜欢
乌海市农畜产品三品一标
乌海市雾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乌海市2020年6月18—19日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影响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控制措施
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研讨
浅谈农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乌海市空气质量分析
福州“三品一标”建设收获理想成绩单
井研县“三品一标”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
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
“三品一标”助力品牌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