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2016-12-16 08:56李文伟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辽宁大连1162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肌层穿孔内镜

李文伟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 (辽宁 大连 11620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李文伟 大连市普兰店区中医医院 (辽宁 大连 116200)

目的:探讨胃固有肌层肿瘤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58例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腹腔镜切除术治疗)与实验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切除病变直径、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显著降低(P<0.05),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病理显示肿瘤基底及切缘均为阴性,且术后随访无复发或转移病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推广价值。

疗效 内镜ESD 胃固有肌层肿瘤

临床上,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肿瘤包括平滑肌瘤、神经鞘膜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等,其中以GIST最为常见。临床对于GIST的治疗,临床多数学者主张对其进行手术切除。由于GIST很少向周围组织浸润,且不易转移,从而使肿瘤采取内镜微创术成为可能。本文通过资料回顾性分析,探讨胃固有肌层肿瘤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58例于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纳入标准:(1)肿瘤最大直径1.5~5.0cm;(2)肿瘤向腔内生长;(3)肿瘤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包膜完整;(4)CT检查未发现周围淋巴结转移;(5)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6)无手术禁忌症及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29)与实验组(n=29)。实验组中,女13例,男16例,年龄48~69岁,平均(56.9±3.2)岁,体重指数(23.8±2.1)kg/m2,对照组中,女12例,男17例,年龄47~70岁,平均(57.2±3.5)岁,体重指数(23.9±1.9) kg/m2。两组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等资料上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内镜ESD治疗(实验组):患者行气管插管静脉符合麻醉,胃内置入消化内镜。使用氩离子凝固术(APC)标记病灶边缘,于标记边缘黏膜下注射含有靛胭脂、肾上腺素和透明质酸钠的甘油果糖混合液,沿APC标记切开肿瘤表面黏膜,使肿瘤暴露。沿肿瘤与固有肌层的连接处使用IT剥离肿瘤,注意保证包包膜完整,直至完全分离。在操作中,若出现直径大于1cm的穿孔,则在腹腔镜下沿肿瘤边缘使用超声刀行全层切除术,并对穿孔行全层缝合,对于出现的较小穿孔则行金属钛夹闭合创口。对于剥离后创面出血在内镜下用热活检钳止血或行APC。腹腔镜切除术:29例对照组患者取头高足底仰卧位,行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自脐部下缘穿入气腹针,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并将3组套管在腹腔镜直视下分别置入左、右肋缘下及剑突下,将胃前壁暴露,使肿瘤暴露,之后将其行楔形切除,对胃前壁进行缝合;胃窦部肿瘤将大网膜沿血管弓游离并翻转,暴露肿瘤后予以局部切除。对腹腔进行冲洗,无活动性出血后,常规放置引流,关腹,将套管及腹腔镜取出,对腹壁切口进行缝合。

表1. 手术情况分析(x±s)

表2. 术后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切除组织范围、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情况。

1.4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5.0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以(%)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以卡方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数据以t检验,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手术情况分析

实验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切除病变直径、手术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术后并发症情况

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显著降低(P<0.05),见表2。

2.3 病理情况分析

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病理显示肿瘤基底及切缘均为阴性,术后随访12个月,切口愈合均良好,无复发及肿瘤残留病例。

3.讨论

原发性GIST治疗主要以病灶切除为原则。GIST直径若>5cm,则多主张开腹手术,而对于<5cm的肿瘤,临床多数学者认为[1],腹腔楔形切除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比开腹手术更有优势。但间质瘤往往向腔内生长,而腹腔镜缺乏对肿瘤的“触感”,难以明确判断肿瘤部位,可导致肿瘤在操作中出现破裂。ESD是近年来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新型微创疗法,其具有以下优点:能在直视下对肿瘤进行剥离,定位准确;肿瘤周围的标记能明确肿瘤位置,且有利于完整剥离,减少在剥离过程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黏膜下注射有利于将肿瘤和黏膜分离,利于手术操作。其中含有透明质酸的甘油果糖溶液,可增加液体的黏稠度和渗透张力,使黏膜下注射液保留更长时间。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均P<0.05),与文献报道一致[2]。实验组切除病变直径较对照组显著要小,病理报告显示肿瘤切缘及基底均为阴性,提示ESD剥离肿瘤完整,且对正常胃组织损伤小。但ESD的主要缺点为易发生手术出血及较大穿孔。出血可模糊手术操作视野,而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穿孔是由于浆膜层与肿瘤粘连紧密,分离较为困难,仅能一同剥离切除肿瘤与浆膜层,导致胃内空气流入腹腔造成人为穿孔。对于这些难以剥离的病灶,在出现人为穿孔后,我们使用腹腔镜沿肿瘤边缘行全层切除与缝合,从而避免穿孔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并保证包膜的完整性[3]。术中出血可予热活检钳处理,从而有效控制出血。本研究通过上述方法预防并发症,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结果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剥离术,部分专家担心术后会增加术后复发率,因此并不推荐应用于临床。而刘国梁等[4]对该中心GIST术后患者进行长期随访,结果显示,腹腔镜下胃腔外剔除术治疗者,其术后复发率并未增加,认为该术式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法。而内镜下ESD与剔除术均是通过剥离肿瘤及周围组织,获得治疗效果。本研究中,两组肿瘤均完全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切口愈合均良好,无复发及肿瘤残留病例,因此我们认为胃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只要符合适应症,均可考虑行内镜下剥离治疗。

综上所述,ESD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微创特点,患者术后恢复快,具有推广价值。

[1] 贺德志, 李建生, 徐海莉, 等. 改良内镜下黏膜结扎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临床价值分析[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29(8):446-448.

[2] 傅承宏, 薛寒冰, 李晓波,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疗效和安全性[J].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29(7):385-388.

[3] 于楠楠, 林淑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11例围术期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2,18(34):74-75.

[4] 刘国梁, 徐静, 余盈娟, 等.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探讨[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20(3):103-104.

1006-6586(2016)06-0029-02

R735.2

B

猜你喜欢
肌层穿孔内镜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前腹部超声检测子宫前壁下段肌层厚度的临床价值
子宫内膜癌的ADC 值与肌层浸润深度的相关性研究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頤和園十七孔橋再現“金光穿孔”景象
腹腔镜下贲门肌层切开术及Dor胃底折叠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临床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