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2016-12-17 10:36林燕青福建工程学院思政部福州350018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林燕青(福建工程学院思政部,福州 350018)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应对

林燕青
(福建工程学院思政部,福州 350018)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规范人的言行思想,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推动个体自身的认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思潮作为观念形态的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人的心理认知。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促进大学生成才,势必要关注社会思潮的发展,认清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构和消解作用,采取积极对策,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和引导,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2个层面:(1)从社会层面讲,规范人的言行思想,以满足社会的需要,保障社会的稳定与发展。(2)从个体本身看,则要推动思想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思潮作为观念形态的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世界的表现,往往代表着一定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因此,社会思潮在高校的传播势必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成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继续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同时要关注社会思潮,厘清各种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因势利导,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思潮教育体系。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当代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都属于社会意识,都以社会发展的实际和个体的现实为立足点。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势必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致使学生对现实的关注点发生位移,进而影响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促进作用

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是对现实诉求的理论关照。各种社会思潮蕴含着丰富的政治信息、多元的政治观念和广泛的政治文化,大学生在接触、了解社会思潮的过程中,将会拓宽自身对社会现实的关注面,促进自身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主动应对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也将不断调整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推进大学生认知社会的广度

任何一种社会思潮,都代表着不同的利益、愿望、要求,折射出整个社会的具体结构和价值状况。思潮的分歧实质上就是不同群体的现实价值诉求的区别,通过对社会思潮的深入了解,大学生可以认识到当下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特定的阶层及其主张的实质内涵,从而对社会整体镜像能有更为客观、深刻的透视。而且,在具体的比对当中,大学生能清楚地认知社会分层的现状及原因,认清社会思潮具体主张的群体局限性,进而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先进性和全面性。

2.促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马克思指出人不是离群索居的,是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个体主体意识的高扬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觉醒,社会思潮的传播又推动了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当大学生开始关注某一社会思潮时,必然要考究其背后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思考者自身价值判断的形成调整。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开启自己的独立意识与思想为目的”[1]。当然,这样的觉醒往往带着理性的缺失,甚至走向错误。例如“普世价值”冠以普世之名,璀璨夺目,但会造成学生的主体价值迷失的可能性。因此,当思想政治教育正面回应社会思潮,两者产生互动时,就必然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他的独特个性,从细微处入手讲求“体知”“开悟”,把思想政治教育相应的范式要求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追求,重画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其自我意识的理性发展。

3.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当代社会思潮通常以“点对点”的方式呈网络状快速扩散,同时呈现出离散化、隐蔽化的特征,社会思潮的传播更注重与对象的直接互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与社会思潮的互动中,首先要主动监测社会思潮的传播路径和特点,采取适当的方式,产生有针对性的回响。这在客观上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反思、改进教育方法,将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社会思潮的传播,让大学生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的各个层面,推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发展也使得教育者在回应批判社会思潮的过程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这些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社会思潮的自身特点和我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有些社会思潮给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更为严重的消解作用。

(二)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相对不足,所以大学生对强调规范人们认知、行为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和传播强化了这种排斥,最终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1.混淆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和价值判断

多元化的社会思潮把大学生的视角引向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层面,但是它们只是某个特定群体的诉求,不具备广泛性。大学生在接触了多元化的思潮后,容易产生价值标准的多样化,严重影响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社会思潮把大学生的视线引向自我的本体性,提升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但是由于“青年人更多地是在关注自身的价值观念选择与生命意义,追求个人生命价值的演绎往往有一种过度张扬的倾向”[1]。从而导致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受到冲击。核心价值观的消解,必然导致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功利化的倾向[2]。他们往往会以个体为中心,选择性地关注社会现实和时政,当自身利益诉求无法满足时就会质疑国家、政党及其主张。此时,那些带有明显政治主张的社会思潮借助富有蛊惑性的辞藻,打着解决社会矛盾的旗号,极有可能成为少数大学生价值观的替代选择,从而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2.消解大学生的文化认同

当前西方国家借助强大的物质力量,一定程度上控制着思想领域的话语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全球网络上的话语霸权得到了极大的延伸,使舆论导向在某些方面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真空和失控,舆情管理难度大大增加。”[3]在此背景下,部分大学生更容易信服西方所追捧的各种理念学说,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空前的挑战。

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工具理性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占据优势,社会生活及社会关系往往被物化。人们更多地关注物质层面的发展和需求,大学生通常更容易接触、了解时代尖端的科技发展,而这些尖端技术又多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掌握。出于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习、认可和追求,部分大学生无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以西方为标杆,希望完全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包括其价值理念,对本民族的文化缺乏认同感,甚至认为当下的各项举措、价值理念和传统文化是造成我国落后的直接原因。另一种观点认为,尽管我国历史上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当下社会问题突出,矛盾尖锐,原有的价值理念不再具有生命力和现代性,应当以西方社会思潮的主张为参照而加以改造。这些认识都是对我们的文化发展、道路选择、制度实施缺乏自信的表现,从而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所以,若任由西方社会思潮广泛自由传播而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淡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习近平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如果我们的人民不能坚持在我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价值……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4]作为中国人,最根本的做法就是要坚守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因此,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

二、社会思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其原因也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社会思潮自身的特性,更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原因。

(一)社会思潮自身的片面性和蛊惑性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分层,矛盾凸显,这些实际问题是社会思潮产生的现实基础。但是每个具体的思潮代表个别团体的利益追求,是局部现实的反映,虽然也有相应的群体基础,但它局限于个人私利的追求,无法正确分析当下社会的全貌,把握不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片面的、错误的,其理论本身缺乏科学性。

而且,社会思潮在表述上具有蛊惑性。相应的群体在主张自身诉求时往往打着解决社会矛盾的旗号,使用一些极具蛊惑性的辞藻混淆视听,涉世尚浅的大学生更容易为之迷惑。此外,有些思潮打着学术争论、理论创新的幌子,也容易吸引求知欲强盛的大学生,使其产生困惑。璧如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学术的外衣,进行所谓的还原历史、挖掘历史等,用“理论创新”的名义否定革命、否定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多数大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存在一定局限性,缺乏全方位的系统认知,这种“理论陷阱”往往具有诱惑性,它对传统历史价值的诘难,容易使大学生对当下产生迷茫,进而质疑当下的存在与价值。

青年学生是社会各方争取的主要对象,在大数据时代,一些别有用心者会借助新媒体,进行隐蔽、精准的信息投放,更是增加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失

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位于社会思潮的传播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思潮的系统性介绍和辨析中严重缺位。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开设专门的社会思潮课程,调查显示:大学生更多是通过课外渠道接触社会思潮。数据表明:“高校通过课内渠道获得社会思潮信息仅占整个获取信息的22. 3%。”[5]当前高校中相当部分的教育者包括两课教师在内,对时下流行思潮采取回避的态度。1份针对河南高校的调查显示:当问及“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您的任课教师是否介绍过其他社会思潮”时,只有18. 94%的人表示“经常有”;58. 75%的人表示“仅仅偶尔有”;22. 31%的人表示“没有”[6]。这种教育缺位造成了各种理论信息的庞杂和泛滥。桑斯坦认为:“近来由于传播选择的激增,因此,出现无所不在的信息超载危机——太多选择、太多话题、太多观点,很不协调。”[7]面对过度的信息选择,此时思想政治教育若没有及时梳理各种思潮的理论体系,大学生完全可能同时树立多种价值标准,导致其理论认知的混乱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而且,部分教育者对社会思潮的认知存在偏差。他们或是由于自身理论素养的缺乏,无法正确地分析思潮的精神实质;或是在个人遭遇现实困境时,过多地带入个人情感色彩,使得评判标准失去客观性;更有甚者,因受思潮迷惑而坚持错误立场,1份针对河南高校的调查显示:有5. 81%的教师在介绍某些社会思潮时持完全赞成的态度[6]。这类错误的指向虽然只是少数,但由于教育者的特殊身份,其消极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的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明显不足。近年来,高校都在积极探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教学,但成效不甚明显,而针对社会思潮的社会实践就更少了。只局限于理论思辨的理论教育,其成效是有限的。特别是一些带有强烈现实指向的社会思潮,不仅要求教育者立足实践,分析理论,而且还需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

不可否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本体价值缺乏足够的关注。一定程度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点仍偏向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为了规范大学生的思想言行,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过多地改变和限制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重视不够。同时,对大学生主体性的忽视,还造成了教育方法过于单一、生硬。因此,在部分学生看来,思想政治教育只为社会服务,只是把既定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强加给他们。甚至会觉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关注个体需求,只是与他们今后谋生发展无关的一门课程,不是学生应该追求、努力实现的应然要求。而社会思潮的发展往往充满了世俗化和感性化的特征,借助“点对点”的传播方式,更让大学生觉得贴近其内心需求,从而产生情感上的认同,造成价值观被替代的可能。

(三)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全面性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正式进入社会的最后缓冲,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于完善,但仍有许多不足,这是造成社会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首先,大学生自我意识高扬,但不够成熟。研究数据显示:多数90后的大学生群体在自我认知方面属于“控制型父母自我状态分值高,而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分值少的人”,其“成人自我状态分值也有待提高”[8]。他们强调、追求自我个性化的发展,但目标性不明确,其行动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非理智性。当社会思潮的广泛传播带来价值标准多样化时,势必造成他们思想的困惑和认知的混淆。

其次,大学生社会阅历尚浅,理论辨别能力弱。相对于过去,现代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可以通过更多的途径了解社会,然而十多年以高考为目标的学习生活仍然使其对社会现实认知不足。而且大学生通常理论底子薄,对于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缺乏辨别能力。尤其是当他们面对升学、就业等现实压力时,就更容易产生思想困惑。

三、主动应对社会思潮,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社会思潮通常先在专业学术界发端,后推向一般知识界,进而影响到普通民众。可见,作为社会思潮传播的中间媒介——一般知识界,对社会思潮的理解和接受是社会思潮形成、传播的关键。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仅有利于厘清大学生的思想认知,更有助推进社会思潮在社会层面的正向传播。因此,主动应对社会思潮,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

(一)把社会思潮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主动引导社会思潮的传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武器,把社会思潮纳入其内容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先进理论的引领作用。通过对各种思潮追本溯源,引导学生认清其在当下的现实指向和意义,确保大学生不会被一些思潮新颖、伪善的表象所吸引,进而能引导学生对思潮进行客观理性的评析,在具体分析、辨别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9]通过对社会思潮的系统介绍,让大学生在现实的比对中,了解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最多数人的追求,是民族的共识。

将社会思潮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时,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分类教育和分级指导。不同的学生对社会思潮的关注度和关注的具体内容都不尽相同,如果在实际教育中“千人一模”,只会大大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对于不关注思潮或者对思潮并不感兴趣的学生,过多地介绍社会思潮,反倒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而那些一知半解的学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应重点关注的对象,需要有针对性地引导。所以,要积极探讨第二课堂的建设,根据学校实际,增设有关社会思潮评析的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开展社会思潮辨析的活动等,总之,采取多种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让不同需求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

把社会思潮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就是要“要让青年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中能够寻找化解自身个性张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矛盾的方式”[2]。要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和指导思想。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现实性,抵御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思想问题的根源在于现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现实性,用历史发展的视角,客观、科学地分析社会现实,将有效地抵御社会思潮的消解作用。

1.用历史发展的视角解析社会现实,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过程,理应关注我国当下的社会问题。然而,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延续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指向既要指向现在,又要指向过去和未来。对社会当下的新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把道理讲透,从社会发展的历时态和共时态来研究当下社会发展的成败得失。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强调,未来必将超越当下之不合理的现存,是带有必然性的发展趋势。

借助历史的视角,既能让大学生认清中华民族的优良传承,提升民族认同,增强文化自信;又能在对未来的美好规划中,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其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用历史发展的视角解析社会思潮,抵御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解

当前流行的社会思潮多是从西方传入,教育者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引导学生参照中西方的现实和历史,把具体的思潮放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中进行反思。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加深远的时代背景,探析时代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大学生才能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认清社会思潮真实的价值取向,提高了其理论辨别能力。同时,也将推动大学生立足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探究作为社会人理应遵守的基本规范,思考自身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求适合的社会思潮引领模式

借鉴社会思潮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特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改进教育的方法,探讨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社会思潮引领模式,避免大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

1.强调注重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首先,立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细微之处入手,加强对学生生活的关怀,回应大学生面临的现实困境。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种种现实压力是无法忽视的,思想政治教育若能注重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个体发展需求之间的关联性,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将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促进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理性觉醒。真正成熟的自我意识不是局限于狭隘的私利情怀,而是能够坚守道德良知和底线的,具有理性化、自律化的道德品质,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提出的价值准则要求。尊重、维护学生的主体性绝非对其放任自流、鼓励其自我膨胀,而是要引导其正确认识个体与集体、国家的关系,将自身放置于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2.优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正面宣传与理论灌输仍是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但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学生具体主体时,隐性的教育方式更能通过情感感染得到他们的认同。因此,一方面,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式教育,开展形式丰富的“第二课堂”让他们广泛参与其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推动产生心理上的共鸣,转变自身的思维认知。并且通过朋辈间的群体效应,大学生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而且也应充当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围绕具体的社会思潮展开课内实践。通过学生的视角把问题呈现出来,引导其科学分析,认清思潮的精神实质,在比较中彰显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先进性,增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的认同感。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某一部门的工作,构建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这里尤其强调教育者本身必须正确认识社会思潮,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承担的历史使命。只有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齐抓共管,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才能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增强正确的认知,提升其对社会思潮的辨别力。

四、结束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多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发展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教育工作者应当形成合力,主动应对,把社会思潮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博.论人文信仰的教育培植与塑造[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70-75.

[2]刘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当代青年的发展[J].人民论坛,2015(8):157-159.

[3]陶新宏.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72-77.

[4]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8.

[5]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大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9-85.

[6]王云涛.当代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河南部分高校的问卷报告[J].思想教育研究,2014 (5):104-108.

[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8.

[8]徐辉,彭秀芳,梁凌寒. 90后大学生的自我状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1(5):97-100.

[9]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5(01).

(责任编辑 李世红)

On the Influence of Contemporary Social Though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N Yan-qing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350018,China)

Abstract:The ess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regulate people’s words and deeds,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and promote the individual’s own understanding,to achiev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uman. As the movement of social thought,the movement of the idea form influences the social life and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In order to better realiz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trend of development,recogniz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struction and role in digestion,take positive countermeasures of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 of for criticism and guidance,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social though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 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0398(2016)03 -0075 -06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项目:2015年度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资助;2015年度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资助(FJ2015A001)

作者简介:林燕青(1978—),女,福州人,福建工程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探析
直面“真问题”,廓清中国方向
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沟通问题探析
多元化社会思潮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影响
为什么要重申“党校姓党”